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骨伤科手术的雏形期[战国至秦汉时期(前475—220年)]
《黄帝内经》作为我国现存最早一部医学典籍,其中《灵枢·骨度》阐述了人体头颅、躯干、四肢骨骼的大体结构、长短等,并对全身主要骨骼命名。《灵枢·经水》载:“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这是最早主张解剖的文献记载,反映出中医学早期通过人体解剖对骨骼形态结构有了基本认识。
《灵枢·刺节真邪》曰:“烂肉腐肌为脓,内伤骨,内伤骨为骨蚀……有所结,深中骨,气因于骨,骨与气并,日以益大,则为骨疽。”体现了古代医者对骨与关节化脓性炎症发生发展的初步认识。《灵枢·痈疽》则记载运用截趾术治疗“脱痈”病,并记录了化脓性关节炎切开引流的禁忌及指征:“……如坚石,勿石,石之者死,须其柔,乃石之者,生。”《五十二病方》还载有治痈的手术记录:“抉取若刀,而割若苇,而刖若肉。”大意是用刀切开排脓要轻快准确。这是中医手术疗法的萌芽。
马王堆医书《足臂十一脉灸经》中载有“阳病折骨绝筋无阴病,不死”;《阴阳脉死候》载有“其病折骨列(裂)肤死”。西汉《居延汉简》的“折伤部”记载了骨折创伤的治疗医案,反映当时对骨折的诊断、分类、治疗和预后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