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医药在妇科疾病防治中的应用
第一节 中医药在妇科疾病防治中的优势
一、中医药在疾病治疗和预防中的优势
中医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一门关注和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自然学科,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的理论体系。在未病、欲病和慢病等不同层次的疾病防治管理阶段中,中医药始终以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为核心思想,其理论体系和临床思维模式具有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并形成了独具特色、丰富多样、临证效果确凿的技术方法,其干预和治疗方式贯穿并融合于我们祖祖辈辈的日常起居中,不少生活习俗代代传承,沿袭至今。中药材主要来源于自然界植物、动物和矿物质,是以药物的偏性纠正人体体质的阴阳偏盛偏衰,经过数千年的临床使用验证,其安全性和疗效深受人们的认可和信赖。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繁衍昌盛,中华文明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绵延不绝的原创文明,与作为人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结晶的中医中药的守护是分不开的。
中医药历经数千年而不衰,至今在医疗保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由其自身理论的科学性和特色优势所决定的。
1.领先的治未病观念
中医药特有的治未病观念,几乎诞生于中医理论形成的摇篮时期。“治未病”见于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著作、成书于先秦和战国期间的《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书中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不仅明确提出了治未病的概念,而且强调了其在医疗行为中的重要性。“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体现了中医对全生命周期的战略管理策略。
治未病
中医药首重养生保健的思想,一直得到后世的继承和发扬。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扁鹊见蔡桓公”的小故事,让人们充分品味了上医见微知著、防微杜渐、治未病的高明医术。汉代医圣张仲景则提醒人们日常要注意保健,发生疾病要及早采取措施:“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唐代医药大家孙思邈认为人们要防患于未然:“常须安不忘危,预防诸病。”明代张景岳指出:“救其萌芽,治之早也;救其已成,治之迟也。早者易,功收万全;迟者难,反因病以败其形。在知与不知之间耳,所以有上工下工之异。”可见,中医治未病的理论范畴涵盖了西医学提出的疾病以预防为先,以及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康复治疗等多方面的疾病管理体系。
治未病思想在社会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方式发生极大变化的当今,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随着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不少人在身心上都处于亚健康状态,如果不加以干预就可能形成各种慢性病。通过日常的养生保健,把防治疾病的“关口”推前,以维护自身健康,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以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为灵魂
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是中医药的精髓所在,也是中医药与现代医药的最大区别。
整体观是指中医并不是孤立地看待人体的每一种疾病,而是从人是大自然里的一个个体这样的宏观思维着眼,整体地发现问题。整体观认为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是在人体内部及人与自然的内外环境的作用下,由多种因素互相影响而达到平衡的状态,也就是中医所说的“阴平阳秘”。当人体阴阳失去平衡时,就会衍生各种疾病。无论是未病、欲病、已病,中医均不主张局限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始终围绕调整人体生命活动的动态平衡这一目的而治病求本,根据机体反应及脏腑、经络、气血的联系,重视整体功能状态的调整,不但使人体内部的“小宇宙”阴阳平衡,而且人与自然也达到“天人合一”的和谐状态。
辨证论治堪称个性化治疗的先驱,是中医药临床治疗遵循的基本原则。辨证是指通过望、闻、问、切等手段全面收集患者的体质信息,审证求因,再结合季节气候、地理环境、生活习俗等外部信息,依据中医的辨证纲领做出诊断,例如气血两虚、湿热内蕴、阴虚火旺等。论治则是根据对患者体质的辨证结果,因时、因地、因人制宜,采取诸如汗、吐、和、下、温、清、消、补等治疗法则,制订包含有遣方组药、针灸、推拿、生活方式、食养、导引、情志调摄等中医药特色干预在内的个性化的治疗保健方案。
3.丰富多样的治疗手段
中医药的干预治疗手段丰富,内外兼施,身心同治,不但符合人体生理病理多样性的特点,而且融入人们的日常起居生活中,使患者易于接受。
内服包括汤剂及膏、丹、丸、散等剂型;外治有艾灸、刺络、放血、按摩、拔罐、敷、洗、贴、搽、熏蒸、刮痧等疗法。
中医有“药食同源”的说法,不少中药材既是药物也是食物。在辨证原则指导下,通过食物的四气五味来纠正患者的体质偏差,使其达到“阴平阳秘”的目的,是中医药特有的食疗食养方法。
七情过极可使人体脏腑气机紊乱而致病,反过来说,以情胜情也可以治病。譬如在七情生克制约中,“喜伤心,恐胜喜”,喜极而狂,则心窍开张,不可复合,此时让患者产生惊恐的情绪,可使其心窍收闭。因喜为心志,恐为肾志,肾水可克心火,是以情胜情之法。
七情调摄常常是中医治病一张不可小觑的大牌,中医大夫通过共情引导患者进行情绪疏泄,或借助外部手段,如音乐(五音疗疾)、旅行、书法、绘画、社交、艺术观赏等,使患者的情绪愉悦平和,有利于促进疾病的康复。
借助外部手段疗疾
运动不能治愈所有的疾病,但却没有任何药物和疗法可以代替运动所起到的功效。中医讲究“形神统一,动静结合”,非常重视通过各种运动达到强身祛病的目的。体疗项目丰富多样,自古有“医武同源”的说法,习武者通过站马步桩、打拳练功等活动,使周身筋脉气血畅通、肌肉丰隆、骨骼强壮。此外,还有各种养生操及气功导引,如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等,适合不同年龄和体质的人群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