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脉搏的性类
在张仲景之前,凡大、小、滑、涩、浮、沉、迟、数、坚、散、细、弱、紧、虚、实、动、弦、微、结、促、革等脉搏的性状已分别有所记载,应用之于临床初无分类,自《脉诀》出现后,归纳出“七表”“八里”“九道”等名目,而为“二十四脉”。所谓“七表”,是指浮、芤、滑、实、弦、紧、洪等七脉,均属“阳脉”,因为七是奇数;所谓“八里”,是指微、沉、缓、涩、迟、伏、虚、弱等八脉,均为“阴脉”,因为八是偶数;所谓“九道”,是指长、短、虚、促、结、代、牢、动、细等九脉,因为“天有九星,地有九州,人有九脏,以应九宫”。李时珍在《濒湖脉学》中增列“数”“微”“散”三种脉象,而为“二十七脉”(有说李时珍益以长、短、牢三者为二十七,非也),李中梓的《诊家正眼》又增一“疾”脉,于是就有了现在的所谓“二十八脉”。
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本孙思邈死脉之说,又列出“十怪脉”来,其说如下:弹石脉,来迟去数,如指弹石;解索脉,或聚或散,如绳索之解;雀啄脉,来三去一,若雀之啄食;屋漏脉,极缓,二息一至;虾游脉,忽有忽无,行尸之候;鱼翔脉,如鱼之搏尾动头;釜沸脉,如釜中沸汤;偃刀脉,如手循刀刃,无进无退,数无准;转豆脉,脉形如豆,周旋展转,并无息数;麻促脉,脉如麻子之纷乱细微。这些怪脉,一言以蔽之,总是心脏极度衰弱以及脉管硬变弛纵的征象。若硬要说出某怪脉主某脏绝,或某脏绝一定会出现某怪脉,这都没有临床事实的依据,因此也没有多大的价值。
脉搏的性类,归纳得这样复杂,多半都是在空谈,切合实际应用的并没有多少。如滑寿(滑伯仁)在《诊家枢要》中主张分为“浮、沉、迟、数、滑、涩”六脉,已足应用,其他脉搏的性类,都可以包括在这六脉里面。表释如下:
陈修园则主张用“浮、沉、迟、数、细、大、长、短”等八脉,这些都是“由博返约”的主张,现在一般中医,不管他对切脉是怎样的矜持,其临床应用也不过就是陈氏主张的八脉罢了,因此“七表”“八里”“九道”等主张,我认为没有必要采纳。
所有“二十七脉”的名状究竟怎么样呢?兹就主要的几家的意见列举如下。
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脉经》);在肉上行(《难经》)。
沉脉:重手按至筋骨乃得(《脉经》);取于肌肉之下得之(王士亨)。
迟脉:呼吸三至,去来极迟(《脉经》);呼吸定息,不及四至,而举按皆迟(张路玉)。
数脉:去来促疾(《脉经》);一呼一吸,病者脉来六至(吴山甫)。
滑脉:不涩也,往来流利,如盘走珠(《千金》);按之如动珠子(滑伯仁)。
涩脉:往来时不利而蹇涩(王太仆);脉来蹇涩细而迟,不能流利圆滑(戴同父)。
虚脉:迟大而软,按之不足,隐指豁豁空(《脉经》);无力也,无神也(张介宾)。
实脉:脉之来,举指有余,按之不乏,浮中沉皆有力而言之也(黎民寿)。
长脉:举之有余曰长,过于本位亦曰长(高阳生)。
短脉:指下寻之,不及本位(高阳生)。
洪脉:大而实也,举按皆有余(张介宾);大而鼓也(吴山甫)。
微脉:似有若无,欲绝非绝,而按之稍有模糊之状(张路玉)。
紧脉:来往有力,左右弹人手(《素问》);如转索无常(张仲景)。
缓脉:应指和缓,往来甚匀(张太素)。
芤脉:浮大中空,按之如葱管(张介宾)。
弦脉:如筝弦,长过指而有力(严三点);端直以长(《素问》)。
革脉:如按鼓皮,内虚空而外绷急也(何梦瑶)。
牢脉:按之实强,有似沉伏(《千金翼方》);按之但觉坚极(杨玄操)。
濡脉:脉极软而浮细(《脉经》);虚软无力,应手细散(滑伯仁)。
弱脉:极软而沉细,按之欲绝指下(《脉经》)。
散脉:涣漫不收(崔紫虚);来去不明,漫无根底(滑伯仁)。
细脉:形减于常脉一倍者曰“小”(吴山甫);小大于微,常有但细耳(《脉经》)。
伏脉:极重指按之,著骨乃得(《脉经》)。
动脉:数而跳突名动(何梦瑶);厥厥然动摇(《脉经》)。
促脉:促急有来无去(王士亨);数急时似止而复来(杨仁斋)。
结脉:来去时一止,无常数(《难经》);脉来缓,一止复来(张仲景)。
代脉: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张仲景)。
对上述这二十七脉的个别性类,陆渊雷按照西医切脉来区分,分别归入“至数”“调节”“性质”三目中:数、促、迟,属于脉的至数,缓、结、代,属于脉的调节,浮、芤、洪、弦、紧、沉、伏、革、牢、实、微、涩、细、濡、弱、虚、散、动,都属于脉的性质;至于长、短二脉,是因体质有肥瘦、血管有显藏所致,为生理上的殊异,不入于以上三目中。认为这样可以统一对脉搏的认识,勿沉迷于“二十七脉”繁琐渺茫之中,这是合理的,但除去长、短二脉,便只有二十五脉了。
姜白鸥的主张,二十八脉中值得保留者,只有十八脉,如浮、沉、滑、涩、虚、实、长、短、散、动等十脉,皆不足为独立成脉,他在《中医脉学之检讨》中说:“浮沉是指医者切脉而言,滑脉同于洪脉,涩脉与缓脉类似,虚实是相对的代名词,长、短、散、动,皆不足以象脉。”并将其他十八脉都按着血循环的生理进行分类。按心脏排血量之关系归类:排血量充实者,为洪脉;排血量小弱者,为芤脉、微脉、弱脉、涩脉。按血管之关系归类:脉管粗而排血量充实者,为洪脉;脉管细而排血量充实者,为弦脉;脉管紧张程度减低者,为濡脉;脉管纤微萎缩及变硬者,为紧脉、革脉;血管收缩者(末梢动脉收缩),为弦脉、迟脉;血管扩张者(末梢动脉扩张),为数脉、洪脉。按心动速度之关系归类:心动弛缓者,为迟脉;心动亢进者,为数脉。按血压之关系归类:血压亢进者,为牢脉;血压低降者,为濡脉。按心脏组织机能障碍之关系归类:僧帽瓣口狭窄,心力衰弱者,为濡脉、伏脉、细脉;大动脉瓣闭锁不全者,为疾脉;大动脉瓣口狭窄者,为缓脉;瓣膜闭锁不全者,为促脉、结脉、代脉;血管栓塞者,为促脉、结脉、代脉。
姜氏之说固不无见地,但因脉管扩张,有多量血液流向表层的时候,何尝不可以见到浮脉?又如内部动脉充血致浅层动脉贫血的时候,又何尝不可以见到沉脉?前者属于西医“大脉”之类,后者属于西医“小脉”之类。“滑脉”亦等于西医的“疾脉”,不是因于脉管的缩张皆速,便是由于大动脉瓣闭锁不全而心脏肥大的缘故。“涩脉”亦等于西医的“徐脉”,多由于动脉硬化而脉管的弹力减少,或脉管紧张过甚,弹力减少,而致脉搏扩张徐缓的缘故。脉管弛缓且血少,心力弱,血压低,其脉必“虚”,犹西医的“软脉”,血液充盈而血压高涨者,其脉必“实”。使血管神经失其紧张而缓纵,便成“散脉”。“疾脉”的重复见,便成“动脉”,等等,姜氏一概弃而不谈,这是不够全面。
总之,二十八脉的各种分类方法,多而不精切,许多都是重复见的,甚至有的是空谈、臆度,西医有一时期亦犯了这个毛病,列了许多脉名,今已弃而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