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
第一单元 中医学理论体系
一、中医学概念与学科属性
1.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学科。
2.中医学的学科属性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等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综合性医学科学知识体系。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一)中医学理论的形成与确立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黄帝内经》(最早的医学巨著)及《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的成书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确立。
1.理论框架的构建 《内经》注重整体观念,构建了藏象、经络理论,系统地反映了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
《难经》补充了《内经》之不足。
《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外感病)和《金匮要略》(内伤杂病);前者六经辨伤寒,后者脏腑辨杂病;首提“辨证论治”,首创“六经辨证”,奠定了临床医学发展的基础。
2.治疗技术的发展 《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载药365种,其中将药品分为三品(上品无毒,主益气;中品或有毒,或无毒,主治病补虚;下品有毒,主祛邪破积),首提四气五味,七情和合。
3.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①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②医药知识的积累。③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
4.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方法古人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有两种不同的观察法:
(1)直接观察法:采用解剖的方法直接观察人体。
(2)整体观察法:把活着的人作为有机整体,结合环境天时,认识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1.晋代,王叔和《脉经》,第一部脉学专著。皇甫谧《针灸甲乙经》,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2.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3.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千金要方》是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4.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最早的儿科专著。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首将病因分为三类:外因(外感六淫);内因(七情内伤);不内外因(饮食、外伤、中毒)。
6.金元时期,刘完素,寒凉派,《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素问玄机原病式》。张从正,攻邪派,《儒门事亲》。李东垣,补土派,《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朱丹溪,滋阴派,《格致余论》《丹溪心法》。
7.明清时期,“命门学说”产生,温热病学形成并发展。吴又可《温疫论》,首创戾气说。叶天士《温热论》,首创卫气营血辨证。薛雪《湿热条辨》,详细论述湿热病。吴鞠通《温病条辨》,首创三焦辨证。王清任《医林改错》,发展了瘀血理论,提出记忆在脑不在心。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中医学的主要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一)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以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它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部分之间,各脏器、形体、官窍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人与自然、社会环境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即人体各脏腑组织之间,人与自然、社会环境之间存在着统一性。
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1)生理上的整体性:①五脏一体观: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结构与功能上是完整统一的。人体由五脏、六腑、形体、官窍构成,其中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的联络作用,构成了肝、心、脾、肺、肾五个生理系统。②形神一体观:人的形体与精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割的,即形体与精神的结合与统一。
形体,指构成人体的脏腑、经络、组织、官窍及贮藏其中的精、气、血、津液。它们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的联络作用,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和总体现。狭义之神是指人的思维、意识、情感、性格等精神活动。
(2)病理上的整体性:①内脏有病,表现于外。②脏腑之间在病机上相互影响。③形与神在病变上相互影响。
着眼整体,重视局部病变引起的整体反应和影响。
(3)诊治上的整体性:诊断上根据外在病理表现推断内在脏腑病变;治疗上注重整体调节,三因制宜。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自然环境(季节气候、昼夜时辰、地域环境)对人体的生理、病理及诊治有着密切影响,如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气的中介作用,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社会环境对人体的生理、病理及诊治有着密切关系。
(二)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有关疾病的资料以确立证候(辨证,包括辨病因、病位、病性、病势),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论治)。辨证是论治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辨证的延续,二者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指导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
1.病 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衡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心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的异常生命过程。
2.证 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证是病机的外在反映;病机是证的内在本质。
3.症 即症状(病人自觉)和体征(医生检查)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的、孤立的现象。
一种病可能分为多种证,一种证也可能出现于多种病当中。
4.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1)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病,分为多种证候,因为其病因病机不同,治则治法也就不同。
(2)异病同治:一种证可能出现于多种病当中,几种不同的疾病,其病因病机大致相同,故用大致相同的治则和治法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