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望诊
细目一 望神
1.得神、失神、少神、假神的常见临床表现及意义
续表
2.神乱的常见临床表现及意义
细目二 望面色
1.常色的分类、临床表现及意义 常色指健康人面部皮肤的色泽,表示人体精神气血津液充盈。我国正常人的面色应是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是有神气、有胃气的表现。
(1)主色:主色为人生来就有的基本面色,属于个体特征,终生基本不变。但由于种族、禀赋的原因,主色也有偏白、偏黑、偏红、偏黄、偏青的差异。
(2)客色:客色是指因外界因素(如季节、昼夜、阴晴气候等)的不同,或生活条件的差异,而微有相应变化的面色。如春应稍青,夏应稍红,长夏应稍黄,秋应稍白,冬应稍黑等。
2.病色的分类、临床表现及意义 病色是指人体在疾病状态时面部显示的色泽。病色是以晦暗(即面部皮肤枯槁发暗而无光泽)、暴露(即某种面色异常明显地显露于外)为特点。
(1)善色:善色指病人面色虽有异常,但仍光明润泽。说明病变尚轻,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能上荣于面。其病易治,预后较好。
(2)恶色:恶色指病人面色异常,且枯槁晦暗。说明病变深重,脏腑精气已衰,胃气不能上荣于面。其病难治,预后较差。
3.五色主病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续表
4.面部色诊的意义(助理不考) ①判断气血的盛衰;②识别病邪的性质;③确定疾病的部位。
细目三 望形态
1.形体强弱胖瘦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1)形体强弱
(2)形体胖瘦
2.姿态异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1)动静姿态
续表
(2)异常动作:①病人睑、面、唇、指(趾)不时颤动者,在外感热病中,多是动风预兆;在内伤杂病中,多是气血不足,筋脉失养,虚风内动。②四肢抽搐或拘挛,项背强直,角弓反张者,常见于小儿惊风、痫病、破伤风、子痫、马钱子中毒等。③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者,属中风;猝倒神昏,口吐涎沫,四肢抽搐,醒后如常者,属痫病。④恶寒战栗(寒战),见于疟疾发作,或伤寒、温病邪正剧争欲作战汗之时。⑤肢体软弱无力,行动不灵而无痛,多是痿病;关节拘挛,屈伸不利,多属痹病。⑥儿童手足伸曲扭转,挤眉眨眼,呶嘴伸舌,状似舞蹈,不能自制,多由气血不足,风湿内侵所致。
细目四 望头面五官
1.望头、发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
续表
2.面肿、腮肿及口眼歪斜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1)面肿:面部浮肿,按之凹陷者,为水肿病,属全身水肿的一部分。①颜面浮肿,发病迅速者,为阳水,多为外感风邪,肺失宣降所致。②颜面浮肿,兼见面色㿠白,发病缓慢者,属阴水,多由脾肾阳虚,水湿泛滥所致。
③颜面浮肿,兼见面唇青紫,心悸气喘,不能平卧者,多属心肾阳虚,多由血行瘀滞,水气凌心所致。
(2)腮肿
①痄腮:指一侧或两侧腮部以耳垂为中心肿起,边缘不清,局部灼热疼痛的症状。为外感温毒之邪所致,多见于儿童,属传染病。
②发颐:指颧下颌上耳前发红肿起,伴有寒热、疼痛的症状。为阳明热毒上攻所致。
(3)口眼歪斜
①口僻:单见口眼歪斜,肌肤不仁,面部肌肉患侧偏缓、健侧紧急,患侧目不能合,口不能闭,不能皱眉鼓腮,饮食言语皆不利者,为风邪中络所致。
②中风:若口眼歪斜兼半身不遂者,则为中风。
3.目的脏腑分属,以及望目色、目形、目态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
(1)目的脏腑分属
(2)望目色
续表
(3)望目形
(4)望目态
4.望口、唇、齿、龈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
(1)望口
(2)望唇
(3)望齿
(4)牙龈
5.望咽喉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
细目五 望躯体四肢(助理不考)
1.望颈项
续表
2.望四肢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
(1)外形
1)四肢萎缩:指四肢或某一肢体肌肉消瘦、萎缩、松软无力。多因气血亏虚或经络闭阻,肢体失养所致。
2)肢体肿胀:指四肢或某一肢体肿胀。①四肢红肿疼痛者,多为热壅血瘀所致。②足部或下肢肿胀,甚至兼全身浮肿者,多见于水肿。③下肢肿胀,皮肤粗厚如象皮者,多见于丝虫病。
3)膝部肿大:①膝部红肿热痛,屈伸不利,多见于热痹,为风湿郁久化热所致。②膝部肿大而股胫消瘦,称为“鹤膝风”,多因寒湿久留,气血亏虚所致。
4)小腿青筋:指小腿青筋暴露,形似蚯蚓,多因寒湿内侵,络脉血瘀所致。
5)下肢畸形:指膝内翻、膝外翻、足内翻、足外翻等,均属先天不足,肾气不充,或后天失养,发育不良。①直立时两踝并拢而两膝分离,称为膝内翻(又称“O”形腿)。②两膝并拢而两踝分离,称为膝外翻(又称“X”形腿)。③踝关节呈固定型内收位,称足内翻。④踝关节呈固定型外展位,称足外翻。
(2)动态
1)肢体痿废:指肢体肌肉萎缩,筋脉弛缓,痿废不用,多见于痿病。常因精津亏虚或湿热浸淫,筋脉失养所致;若双下肢痿废不用者,多见于截瘫病人。
2)四肢抽搐:指四肢筋脉挛急与弛张间作,舒缩交替,动作有力。多因肝风内动,筋脉拘急所致。
3)手足拘急:指手足筋肉挛急不舒,屈伸不利。多因寒邪凝滞,或气血亏虚,筋脉失养所致。
4)手足颤动:指双手或下肢颤抖,或振摇不定,不能自主。多由血虚筋脉失养,或饮酒过度所致。
5)手足蠕动:指手足时时掣动,动作弛缓无力,如虫之蠕行。多为阴虚动风所致。
6)扬手掷足:指热病中,神志昏迷,手足躁动不宁,是热扰心神所致。
7)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指重病神志不清,病人不自主地伸手抚摸衣被、床沿,或伸手向空,手指时分时合,为病重失神之象。
细目六 望皮肤
1.望皮肤色泽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1)皮肤发赤:皮肤突然鲜红成片,色如涂丹,边缘清楚,灼热肿胀者,为丹毒。①发于头面者,名抱头火丹。②发于小腿足部者,名流火。③发于全身、游走不定者,名赤游丹。发于上部者,多由风热化火所致;发于下部者,多因湿热化火而成;亦有因外伤染毒而引起者。
(2)皮肤发黄:面目、皮肤、爪甲俱黄者,为黄疸。多因外感湿热、疫毒,内伤酒食,或脾虚湿困,血瘀气滞等所致。①黄色鲜明如橘皮色者,属阳黄,因湿热蕴蒸,胆汁外溢肌肤而成。②黄色晦暗如烟熏色者,属阴黄,因寒湿阻遏,胆汁外溢肌肤所致。
(3)皮肤紫黑:面、手、乳晕、腋窝、外生殖器、口腔黏膜等处呈弥漫性棕黑色改变者,多为黑疸,由劳损伤肾所致,周身皮肤发黑亦可见于肾阳虚衰的病人。
(4)皮肤白斑:四肢、面部等处出现白斑,大小不等,界限清楚,病程缓慢者,为白驳风。多因风湿侵袭,气血失和,血不荣肤所致。
2.望斑疹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1)斑:指皮肤黏膜出现深红色或青紫色片状斑块,平摊于皮肤,摸之不碍手,压之不退色的症状。可由外感温热邪毒,热毒窜络,内迫营血,或脾虚血失统摄,或阳衰寒凝血瘀,或外伤血溢肌肤所致。
(2)疹:指皮肤出现红色或紫红色、粟粒状疹点,高出皮肤,抚之碍手,压之退色的症状。常见于麻疹、风疹、瘾疹等病,也可见于温热病中。多因外感风热时邪,或过敏,或热入营血所致。
①麻疹:疹色桃红,形似麻粒,先见于耳后发际,渐延及颜面、躯干和四肢,疹发透彻后按出疹顺序依次消退。因外感时邪所致,属儿科常见传染病。
②风疹:疹色淡红,细小稀疏,瘙痒不已,时发时止。为外感风热时邪所致。
③瘾疹:皮肤上出现淡红色或苍白色风团,大小形态各异,瘙痒,搔之融合成片,高出皮肤,发无定处,出没迅速,时隐时现。为外感风邪或过敏所致。
细目七 望排出物
1.望痰、涕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1)望痰
①痰黄黏稠,坚而成块者,属热痰。因热邪煎熬津液之故。
②痰白而清稀,或有灰黑点者,属寒痰。因寒伤阳气,气不化津,湿聚为痰之故。
③痰白滑而量多,易咳出者,属湿痰。因脾虚不运,水湿不化,聚而成痰之故。
④痰少而黏,难于咳出者,属燥痰。因燥邪伤肺,或肺阴虚津亏所致。
⑤痰中带血,色鲜红者,为热伤肺络。多因肺阴亏虚,或肝火犯肺,或痰热壅肺所致。
⑥咳吐脓血腥臭痰,属肺痈。是热毒蕴肺,化腐成脓所致。
(2)望涕
①新病鼻塞流清涕,是外感风寒;鼻流浊涕,是外感风热。
②阵发性清涕,量多如注,伴喷嚏频作,多属鼻鼽,是风寒束于肺卫所致。
③久流浊涕,质稠、量多、气腥臭者,为鼻渊,是湿热蕴阻所致。
2.望呕吐物的内容及临床意义(助理不考)
(1)呕吐物清稀无臭,多因胃阳不足,难以腐熟水谷;或寒邪犯胃,损伤胃阳,导致水饮内停,胃失和降所致。
(2)呕吐物秽浊酸臭,多因邪热犯胃,胃失和降所致。
(3)呕吐清水痰涎,伴胃脘振水声,多为饮停胃脘,胃失和降所致。
(4)呕吐物酸腐,夹杂不消化食物,多属伤食,因暴饮暴食,损伤脾胃,宿食不化,胃气上逆所致。
(5)呕吐黄绿苦水,多为肝胆湿热或郁热所致。
(6)吐血色暗红或紫暗有块,夹杂食物残渣,多属胃有积热,或肝火犯胃,或胃腑素有瘀血所致。
细目八 望小儿食指络脉
1.小儿食指络脉的正常表现 在食指掌侧前缘,隐隐显露于掌指横纹附近,纹色浅红略紫,呈单支且粗细适中。
2.小儿食指络脉病理变化的临床表现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