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中西医结合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考点速记掌中宝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十二单元 病因

病因,即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又称为致病因素。如六气异常、疠气传染、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持重努伤、跌仆金刃、外伤及虫兽所伤等,均可导致发病而成为病因。

中医学通过分析病证症状、体征来推求病因,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这种方法称为“辨症求因”或“审症求因”。

一、六淫

1.六淫的概念

(1)六气:正常情况下,风、寒、暑、燥、湿、火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是万物生长变化和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

(2)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六气一般不会致病,但气候变化超过人体承受范围,或者人体正气不足,抗病能力下降,不能适应自然界气候变化而导致发病时,六气便成了病因,而伤人致病的六气便是六淫。六淫形成的条件有二:①六气太过或不及,非其时而有其气,以及气候骤变,超过人体可以承受的范围。例如夏天过热、冬季过冷或冬季应寒反而暖等。②人体正气虚弱,不耐正常六气变化。

2.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

(1)外感性:六淫致病多从肌肤、口鼻侵犯人体,由外入内,具有外感性。

(2)季节性:六淫致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如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

(3)地域性:六淫致病与工作、生活的环境密切相关。人类涉及地域广阔,气候各异,居住、工作环境也多有气候差异,因此六淫致病有地域性。如东北多寒病,高温环境作业者多热病。

(4)相兼性:六淫致病可以单独伤人,也可以两种以上合而为病,如风热感冒。

3.六淫各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1)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邪侵袭人体,具有向上向外的特性(阳邪),使腠理疏泄不紧密(开泄);容易侵袭人体的上部(头、面)和肌表(阳位)。

2)风性善行而数变:风邪具有游走不定的特性(善行);且风邪致病,发病急,变化多,传变快(数变)。

3)风性主动:风邪致病会出现动摇不定的症状,如眩晕、震颤、抽搐、角弓反张等。

4)风为百病之长:①风邪常合他邪侵袭人体,是外邪致病的先导载体。②风邪伤人致病最多(终岁常在,发病机会最多,无孔不入,表里内外均可涉及,易发生多种病证)。

(2)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即阴气盛的表现,故称为阴邪。寒气亢盛,人体阳气不仅不足以抵抗反而被寒邪侵袭。

2)寒性凝滞:寒邪侵袭人体易使气血津液凝结,经脉受阻,产生疼痛,即“不通则痛”。

3)寒性收引:寒邪侵袭人体易使气机收敛,腠理郁闭,筋脉拘挛,即“寒则气收”。

(3)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为盛夏火热之气所化生,故为阳邪。暑邪伤人多表现一派阳热症状,如高热、心烦、面赤、脉洪大。

2)暑性升散,易扰心神,易伤津耗气:暑为阳邪,具有升散之性,易扰心神。暑邪侵袭人体,使腠理开泄而多汗伤津。汗出过多,不仅伤津,而且耗气,即气随津伤,《内经》中“炅则气泄”便是此意。

3)暑多夹湿:暑季气候炎热,雨水充沛,热蒸湿动,水气弥漫,故暑邪为病,多夹有湿邪,临床表现除暑邪特点外,往往还有大便不爽、口舌黏腻的湿滞症状。

(4)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湿为阴邪,易伤阳气:湿与水同类,故属阴邪。阴邪侵人,机体阳气与之抗争,故湿邪侵人,易伤阳气。脾主运化水液,性喜燥而恶湿,故外感湿邪,常易困脾,致脾阳不振,运化无权。

2)湿性重浊:重即沉重之意,指湿邪侵袭人体常出现以沉重感为特征的症状,如四肢困重、头重如裹。浊即混浊、秽浊的意思,指湿邪为病,分泌物具有秽浊不清的特征。

3)湿性黏滞,易阻气机:湿邪致病,其黏腻停滞的特性主要表现在三方面:①病程的黏滞性:湿邪为病,病程较长,多缠绵难愈。②症状的黏滞性:湿病症状多表现为黏滞不爽,如口中黏腻、大便黏滞不爽。③易阻气机:因湿为重浊之邪,故伤人最易留滞于脏腑经络,阻遏气机,使脏腑气机升降失常,经络阻滞不畅。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湿邪为重浊有质之邪,类水属阴,有趋下的性质。人体下部也属阴,所以说湿性趋下,易袭阴位,如水肿、湿疹下部为多。

(5)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燥邪干涩,易伤津液:燥邪侵袭人体,最易损伤津液,出现口鼻干燥等症状。需要注意的是:燥邪伤津,但不耗气。

2)燥易伤肺:肺为娇脏,喜清润而恶燥。燥邪多从口鼻而入,最易伤肺。

(6)火(热)之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火热之邪升腾、灼热,故为阳邪。火热之邪侵袭人体,多发生在人体上部,如咽喉肿痛、口舌生疮。

2)火热易扰心神:火与心相通,火热之邪入于营血,最易扰乱心神。

3)火热易伤津耗气:火热之邪侵袭人体,一方面迫使津液外泄,气随津脱,伤津耗气。另一方面火热直接消灼津液,耗伤人体阴气。即所谓“少火生气,壮火食气”。

4)火热易生风动血:即火热之邪侵袭人体,燔灼津液,劫伤肝阴,筋脉失养失润,易引起肝风内动的病证,又称“热极生风”。

5)火邪易致疮痈:火邪入于血分,结聚于局部,燔灼腐肉,易发为痈肿疮疡。

二、疠气

1.疠气的概念 疠气,是有别于六淫而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病邪的统称。疠气可以通过空气传染,经口鼻侵入致病;也可以随饮食污染、蚊虫叮咬、皮肤接触等途径感染而发病。

2.疠气的致病特点 ①发病急骤,病情危笃。②传染性强,易于流行。③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三、七情内伤

1.七情内伤的基本概念 七情内伤,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引发或诱发疾病的情志活动。七情在正常情况下不会致病,若七情反应太过或不及,或者受到强烈持久的刺激(七情伤人的条件),超越了人体生理和心理的适应和调节能力,导致脏腑精气损伤,功能失调,七情则成为病因。

2.七情与脏腑精气的关系 情志活动是由脏腑精气应答外界各种刺激所产生的。脏腑精气是情志活动产生的内在基础。如果五脏精气发生病变,就会影响人的情志活动,出现异常的情志反应。另一方面,外在环境的变化过于强烈,情志过激或持续不解,又可导致脏腑精气的失常,气血运行失调。

3.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1)直接伤及内脏:七情是对内外环境变化所产生的复杂心理反应,以脏腑精气为物质基础,故七情内伤可直接伤及内脏。心藏神,为情志之主,因此七情内伤首先伤及心神。

1)损伤相应之脏:七情分属五脏,七情内伤可损及相应之脏。即心在志为喜,过喜则伤心;肝在志为怒,过怒则伤肝;脾在志为思,过度思虑则伤脾;肺在志为悲为忧,悲忧过度则伤肺;肾在志为恐,过恐则伤肾。

2)影响心神:心主神志,七情皆从心而发,故七情内伤均可作用于心神,导致心神不宁,甚至精神失常。

3)数情交织,易伤心肝脾:七情中的每一情可单独伤人,也可多情交织伤人。由于对情感反应最剧烈的是心、肝、脾三脏,因此数情交织,易伤心肝脾。

4)易损伤潜病之脏腑:潜病即已经发生,但还无明显临床表现的病证。此时虽无明显临床表现,潜病脏腑已发生病变,脏腑精气受损,对情志变化的承受能力减弱,因此情志致病,易损伤潜病之脏腑。

(2)影响脏腑气机:气机在情志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脏腑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受心神掌控,情志致病首先影响心神,随之影响气机,导致脏腑气机升降失常而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

1)怒则气上:过怒导致肝气疏泄太过,气机上逆,甚则血随气逆,并走于上。即“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2)喜则气缓:过度喜乐可导致心气涣散,重者心气暴脱,神不守舍。即“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

3)悲则气消:过度悲伤可导致肺失宣降,肺气耗伤。

4)恐则气下:过恐可使肾气失固,气陷于下,可见二便失禁、遗精滑精。

5)惊则气乱:猝然受惊,导致心神不定,气机逆乱,可见惊悸不安、惊慌失措。

6)思则气结:过度思虑导致脾气郁滞,运化失调。

此外,与气有关的还有“寒则气收”“炅则气泄”“劳则气耗”。

四、饮食失宜

1.饮食不节 指饮食没有节律和节制,包括过饱和过饥,以及饮食没有规律,时饥时饱。

2.饮食不洁 指因食用不清洁、不卫生或陈腐变质或有毒的食物而成为致病因素。

3.饮食偏嗜 指特别喜好某种性味的食物或专食某些食物。包括:①食类偏嗜。②五味偏嗜。③寒热偏嗜(嗜酒生湿、生痰、化热)。

五、劳逸失度

1.过度劳累 包括三个方面:①劳力过度(易耗伤脾气)。②劳神过度(易耗伤心神)。③房劳过度(易耗伤肾气)。

2.过度安逸 包括体力过逸和脑力过逸。其致病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安逸少动,气机不畅。②阳气不振,正气虚弱。③长期用脑过少,加之阳气不振,可致神气衰弱。

六、痰饮

1.痰饮的概念 痰饮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可分为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有形之痰即视之可见,闻之有声的痰液。无形之痰是指只见其征象,不见其形质,但能通过临床表现来推测其病因为痰。

2.痰饮的形成 多因外感六淫、七情内伤或饮食不节等导致脏腑机能失调,气化不利,水液代谢障碍,水湿停聚而成。故痰饮的形成与肺、脾、肾、肝和三焦的功能失常关系密切。

(1)脾:脾失健运,水湿内生,聚而成痰。

(2)肺:肺主行水,宣发肃降,将津液布散全身;若肺失宣肃,水液输布不利,则聚而成痰。

(3)肾:肾阳蒸化不利,也可以化生痰饮。

(4)肝: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气行则水行;若肝气疏泄不利,则水液运行不畅,聚而成痰。

(5)三焦:三焦是水液和诸气运行的通道,三焦不利,则水液运行不通畅,聚而成痰。

故说“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肾为生痰之本”。

3.痰饮的致病特点

(1)阻滞气血运行:痰饮为有形之邪,停滞于体内阻碍气机,影响气血运行。

(2)影响水液代谢:痰饮虽为水液代谢障碍产生的病理产物,但又可进一步影响水液代谢。痰饮阻滞气机,阻塞三焦,气行则水行,若气行不利,三焦不通,则水液运行更加不畅。

(3)易于蒙蔽心神:心神以清明为要,而痰饮为浊物,随气上行,易蒙蔽心神。

(4)致病广泛,变幻多端:痰饮随气流行,内而五脏,外而四肢,致病广泛。痰饮停留之处发病,症状又各有不同,且容易与他邪合病,临床上形成的病证繁多,症状表现十分复杂,故有“百病多由痰作祟”之说。

七、瘀血

1.瘀血的概念 瘀血是体内血行滞缓或血液停积而形成的病理产物。包括:①体内瘀积的离经之血。②因为血液运行不畅,停滞在经脉脏腑内的血液。瘀血属病因学概念。

血瘀是指血液运行不畅的病理状态,属于病机学概念。

2.瘀血的形成 凡是影响血液正常运行,引起血液运行不畅,或致血离经脉而瘀积的内外因素,均可导致瘀血。

(1)血出致瘀。

(2)血行不畅致瘀:如气滞致瘀、因虚致瘀、血寒致瘀、血热致瘀等。

3.瘀血的致病特点

(1)易于阻滞气机:瘀血一旦形成,必然影响和加重气机郁滞;且气机郁滞又可引起局部或全身的血液运行不畅。

(2)影响血脉运行:血脉是血液运行的通道,瘀血阻滞血脉,使血脉不利,导致局部或全身的血液运行失常。

(3)影响新血生成:瘀血已失去濡养作用,若日久不除,生机受阻,势必影响新血生成。

(4)病位固定,病证繁多:瘀血一旦停滞于某脏腑组织,多难于及时消散,故其病位相对固定。瘀血的部位不同、原因不同,其临床表现也就不同。

4.瘀血致病的症状特点 ①疼痛(刺痛,固定不移,拒按,夜间痛甚)。②肿块(部位固定)。③出血(瘀血阻滞,损伤血络,血逸脉外)。④色紫暗(面色紫暗,口唇、爪甲青紫,舌质紫暗,有瘀斑、瘀点)。⑤肌肤甲错,脉涩或结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