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病源候论注评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卷二

风病诸候下 凡三十论

三十、历节风候

【原文】历节风[1]之状,短气,自汗出,历节疼痛不可忍,屈伸不得是也。由饮酒[2]腠理开,汗出当风所致也。亦有血气虚,受风邪而得之者。风历[3]关节,与血气相搏交攻,故疼痛。血气虚,则汗也[4]。风冷搏于筋,则不可屈伸,为历节风也。

【按语】本候所论历节风的成因,仅列举出酒后汗出当风和血气虚而受风邪,风寒搏于筋而致,论述较简略。《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论述该病,则重视内外合邪致病,其所论内因为心、肝、肾等脏气血不足,外因则涉及风、寒、湿、热诸邪,并对各自特点做了较为详尽的论述,宜参阅。

三十一、风身体疼痛候

【原文】风身体疼痛者,风湿搏于阳气故也。阳气虚者,腠理易开,而为风湿所折[5],使阳气不得发泄,而与风湿相搏于分肉[6]之间,相击,故疼痛也。

诊其脉,浮而紧者,则身体疼痛。

三十二、风入腹拘急切痛候

【原文】风入腹拘急切痛[7]者,是体虚受风冷,风冷客于三焦,经[8]于脏腑,寒热交争,故心腹拘急切痛。

【按语】凡风湿、风冷的侵袭,均能使人发生痛证。其搏于表,则留于分肉,症见身体疼痛;客于里,则经于脏腑,症见心腹拘急切痛。这是邪客深浅不同,所以证候的表里轻重亦异。

三十三、风经五脏恍惚候

【原文】五脏处于内,而气行于外。脏气实者,邪不能伤。虚则外气[9]不足,风邪乘之。然五脏心为神,肝为魂,肺为魄,脾为意,肾为志。若风气经[10]之,是邪干于正,故令恍惚。

【按语】本候所论为风邪所引起的精神疾患,与前后病情不相连属,似当移于四十七鬼邪候前。

三十四、刺风候

【原文】刺风[11]者,由体虚肤腠开,为风所侵也。其状,风邪走遍于身,而皮肤淫跃[12]。邪气与正气交争,风邪击搏,如锥刀所刺,故名刺风也。

养生方云:触寒来者[13],寒未解,食热物,亦成刺风[14]

三十五、蛊风候

【原文】蛊风[15]者,由体虚受风。其风在于皮肤,淫淫跃跃[16],若画若刺[17],一身尽痛;侵伤气血,其动作[18],状如蛊毒[19],故名蛊风也。

三十六、风冷候

【原文】风冷者,由脏腑虚,血气不足,受风冷之气。血气得温则宣流,冷则凝涩。然风之伤人,有冷有热。若夹冷者,冷折于气血,使人面青心闷,呕逆吐沫,四肢痛冷,故谓之风冷。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导引法云:一足蹹地,足不动,一足向侧如丁字样,转身倚势,并手尽急回,左右迭互二七[20]。去脊风冷,偏枯不通润。

又云:蹲坐,身正头平,叉手按颏下,头不动,两肘向上振摇,上下来去七七。亦持手[21]三七,放纵身心。去乳房风冷肿闷[22],鱼寸不调,日日损[23]

又云:坐,两足长舒,自纵身,内气向下,使心内柔和适散[24],然始屈一足,按膝下,长舒一足,仰足趾向上使急[25],仰眠,头不至席,两手急努向前,头向上努挽,一时各各取势,来去二七,迭互亦然。去脚疼,腰髆冷血冷风,日日渐损。

又云:长舒足,肚腹著席,安徐看气[26]向下,知有去处,然始著两手掌拓席,努使臂直,散脊背气向下,渐渐尽势,来去二七。除脏腑内宿冷,脉急,腰髆风冷。

又云:欲以气出汗[27],拳手[28]屈膝侧卧,闭气自极,欲息气定,复闭气,如此汗出乃止。复转卧,以下居上,复闭气如前,汗大出乃止。此主治身中有风寒。欲治股胫手臂痛法:屈一胫一臂,伸所病者,正偃卧,以鼻引气,令腹满,以意推之,想气行至上,温热,即愈。

又云:肚腹著席,长舒一足,向后急努足指,一手舒向前尽势,将一手向背上挽足倒急势,头仰蹙[29]背使急。先用手足斜长舒者,两向自相挽急,始屈手足共头,一时取势。常记动手足,先后交番,上下来去二七,左右亦然。去背、项、腰、膝、髆井风冷疼闷,脊里倔强。

又云:正坐[30],两手向后捉腕,反向拓席,尽势,使腹弦弦上下[31],七,左右换手亦然。损[32]腹肚冷风宿气积,胃口冷,食饮进退[33],吐逆不下。

又云:凡学将息人,先须正坐,并膝头、足;初坐,先足趾相对,足跟外扒。坐上,欲安稳,须两足跟向内相对,坐上,足指外扒[34]。觉闷痛,渐渐举身似款便[35],坐上。待共两[36]坐相似不痛,始[37]双竖足跟向上,坐上,足趾并反向外。每坐常学[38]。去膀胱内冷[39],膝冷,两足冷痛,上气,腰痛,尽自消适。

又云:长舒一足,一脚屈,两手挽膝三里[40],努膝向前,身却挽,一时取势,气内散消,如似骨解。迭互换足,各别三七,渐渐去髆脊冷风、冷血,筋急。

又云:两手向后,倒挽两足,极势。头仰,足指向外努之,缓急来去,七,始手向前直舒,足自摇,膝不动,手足各二七。去脊腰闷风冷。

又云:身平正,舒两手向后,极势,屈肘向后空捺,四七。转腰,垂手向下,手掌四面转之。去臂内筋急。

又云:两手长舒,令[41]掌向下,手高举与髆齐,极势,使髆闷痛,然始上下摇之二七。手下至髀还,上下缓急。轻手前后散振,双手前拓,努手合掌向下[42],七。去髆内风冷疼,日消散。

又云:两[43]手掌倒拓两髆井前,极势,上下傍两掖,急努振摇,来去三七,竟。手不移处,努两肘向[44]上急势,上下振摇二七,欲得拳两手七,因[45]相将三七。去项髆筋脉急努[46]。一手屈拳向后[47]左,一手捉肘头,向内挽之,上下一时尽势。屈手散放,舒指三,方转手,皆极势四七。调肘髆骨筋急强。两手拓,向上极势,上下来去三七,手不动,时[48]两肘向上,极势,七。不动手肘臂,侧身极势,左右回三七。去颈骨冷气风急。前一十二件有此法,能使气。人行之,须在疾中可量。

【按语】本候导引第一条与卷一风偏枯候导引第五条略同,可互参。

三十七、风热候

【原文】风热病者,风热之气,先从皮毛入于肺也。肺为五脏上盖[49],候身之皮毛。若肤腠虚,则风热之气,先伤皮毛,乃入肺也。其状,使人恶风寒战,目欲脱[50],涕唾[51]出。候之三日内及五日内,目[52]不精明者是也;七八日,微有青黄脓涕,如弹丸[53]大,从口鼻内出,为善也。若不出,则伤肺,变咳嗽唾脓血也。

三十八、风气候

【原文】风气者,由气虚受风故也。肺主气[54],气之所行,循经络,荣脏腑,而气虚则受风。风之伤气,有冷有热,冷则厥逆,热则烦惋[55]。其因风所为,故名风气。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导引法云:一手前拓使急,一手发乳房[56],向后急挽之,不得努用力气,心开下散,迭互相换手,三七。始将两手攀膝头,急捉,身向后极势,三七。去腕[57]闷疼。风府[58]、云门[59]气散[60]

三十九、风冷失声候

【原文】风冷失声者,由风冷之气,客于会厌,伤于悬痈[61]之所为也。声气通发,事因关户[62]。会厌是音声之户,悬雍是音声之关。风冷客于关户之间,所以失声也。

四十、中冷声嘶候

【原文】中冷声嘶[63]者,风冷伤于肺之所为也。肺主气,五脏同受气于肺,而五脏有五声[64],皆禀[65]所而通之。气为阳,若温暖则阳气和宣,其声通畅。风冷为阴,阴邪搏于阳气,使气道不调流,所以声嘶也。

【按语】失声与声嘶在病理变化上,均有外感与内伤的不同。外感者,多因风热或风寒之邪犯肺,影响声带,即所谓“金实不鸣”,其发病急骤,治宜宣肺散邪。内伤者,多因久病致肺气阴亏虚而发病,即“金破不鸣”,治宜清金润燥。以上两候列于风病诸候之下,又是风冷所致,属于外感病变。

四十一、头面风候

【原文】头面风者,是体虚,诸阳经脉为风所乘也。诸阳经脉,上走于头面,运动劳役,阳气发泄,腠理开而受风,谓之首风[66]。病状,头面多汗,恶风,病甚则头痛。又,新沐[67]中风,则为首风。又,新沐头未干,不可以卧,使头重身热,反得风[68]则烦闷。

诊其脉,寸口阴阳表里互相乘[69]。如风在首,久不瘥,则风入脑,变为头眩。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云:饱食仰卧,久成气病头风。

又云:饱食沐发,作头风。

又云:夏不用[70]露面卧,露下堕面上,令面皮厚,喜成癣。一云作面风。

又云[71]:人常须日已没食讫,食讫即更不须饮酒,终天[72]不干呕。诸热食腻物,不饮冷醋浆,喜失声失咽。热食枕手卧,久成头风目涩。

养生方导引法云:一手拓颐[73],向上极势,一手向后长舒急努,四方显手掌,一时俱极势,四七。左右换手皆然。拓颐手两向共头欹侧转身,二七。去臂髆头风,眠睡[74]

又云:解发,东向坐,握固不息一通,举手左右导引,手掩两耳。治头风。令发不白,以手复捋[75]头五,通脉也。

又云:端坐伸腰,左右倾头[76],闭目,以鼻内气,自极七息止,除头风[77]

又云:头痛,以鼻内气[78],徐吐出气,三十过休。

又云:抱两膝,自弃于地,不息八通。治胸中上至头诸病,耳[79]目鼻喉痛。

又云:欲治头痛,偃卧[80]闭气,令鼻极乃息,汗出乃止。

又云:叉两手头后,极势,振摇二七,手掌翻覆安之[81]二七。头欲得向后仰之,一时一势,欲得欹斜四角,急挽之,三七。去头掖髆肘风。

四十二、风头眩候

【原文】风头眩者,由血气虚,风邪入脑,而引目系[82]故也。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血气与脉并于上系[83],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逢身之虚,则为风邪所伤,入脑则脑转而目系急,目系急,故成眩也。

诊其脉,洪大而长者风眩。又得阳经[84]浮者,暂起[85]目眩也。风眩久不瘥,则变为癫疾[86]。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导引法云:以两手抱右膝,著膺,除风眩。

又云:以两手承[87]辘轳[88]倒悬,令脚反在其上元[89]。愈头眩风癫。坐地,舒两脚,以绳靽[90]之,大绳靽讫,拖辘轳上来下去,以两手挽绳,使脚上头下,使离地,自极十二通。愈头眩风癫。久行,身卧空中,而不堕落。

又云:一手长舒,令[91]掌仰;一手捉颐,挽之向外,一时极势,二七。左右亦然。手不动,两向侧,极势,急挽之,二七。去颈[92]骨急强,头风脑旋,喉痹,髆内冷注,偏风。

又云:凡人常觉脊背倔强,不问时节,缩咽髆内,仰面,努髆井向上,头左右两向挼[93]之,左右三七,一住,待血行气动住,然始更用,初缓后急,不得先急后缓。若无病人,常欲得旦起、午时、日没三辰,辰别二七。除寒热病,脊腰颈项痛,风痹,口内生疮,牙齿风,头眩[94],众病尽除。

又云:坐地,交叉两脚,以两手从曲脚中入,低头,叉手项上[95]。治久寒不能自温[96],耳不闻声。

又云:脚著项上,不息十二通,愈[97]大寒不觉暖热,久顽冷患,耳聋目眩病。久行即成法,法身[98]五六,不能变也。

又云:低头,不息六通。治耳聋,目癫眩,咽喉不利。

又云:伏前侧牢,不息六通。愈耳聋目眩。随左右聋伏,并两膝,耳著地。牢,强意多用力至大极。愈耳聋目眩病。久行不已,耳闻十方,亦能倒头,则不眩也。八件有此术,亦在病疾难为[99]

【按语】本候导引第一条与本书卷一风四肢拘挛不得屈伸候导引第三条同,第三条与卷一偏风候导引第一条同。第四条与卷一风痹候导引第十条内容略同,可互参。

四十三、风癫候

【原文】风癫[100]者,由血气虚,邪[101]入于阴经故也。人有血气少,则心虚而精神离散,魂魄妄行,因为风邪所伤,故邪入于阴,则为癫疾。又人在胎[102],其母卒大惊,精气并居[103],令子发癫。其发则仆[104]地,吐涎沫,无所觉是也。原[105]其癫病,皆由风邪故也。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云:夫人见十步直墙,勿顺墙而卧,风利吹人,必发癫痫及体重。人卧春夏向东,秋东向西,此是常法。

养生方导引法云:还向反望[106],不息七通。治咳逆,胸中病,寒热,癫疾,喉不利,咽干咽塞。

又云:以两手承辘轳倒悬,令脚反在[107]上元。愈头眩风癫。坐地,舒两脚,以绳靽之,以大绳靽讫,拖辘轳上来下去,以两手挽绳,使脚上头下,不使离地[108],自极十二通。愈头眩风癫。久行,身卧空中,而不堕落。

【按语】本候所论之风癫,实乃当今之癫痫病,其中所述之“人在胎,其母卒大惊,精气并居,令子发癫”一段,出自《素问·奇病论》,故又名为“胎病”,说明早在两千余年以前,我国古代的医家即认识到该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有关。

四十四、五癫病候

【原文】五癫者,一曰阳癫,发如死人,遗尿,食顷[109]乃解。二曰阴癫,初生[110]小时,脐疮未愈[111],数洗浴,因此得之。三曰风癫,发时眼目相引[112],牵纵[113]反强[114],羊鸣,食顷方解。由热作汗出当风,因房室过度,醉饮,令心意逼迫[115],短气脉悸[116]得之。四曰湿癫,眉头痛,身重。坐[117]热沐头,湿结[118],脑沸[119]未止得之。五曰马癫[120],发作时时,反目[121]口噤,手足相引,身体皆然[122]

诊其脉,心脉微涩,并脾脉紧而疾者,为癫脉也[123]。肾脉[124]急甚,为骨癫疾。脉洪大而长者,癫疾;脉浮大附阴[125]者,癫疾;脉来牢[126]者,癫疾。三部脉紧急者可治;发则仆地,吐沫无知,若彊倞[127],起如狂及遗粪者,难治。脉虚则可治,实则死。脉紧弦实牢者生,脉沉细小者死。脉搏大滑,久久自已。其脉沉小而疾,不治[128];小牢急,亦不可治。

【按语】癫病的定义,在本书卷三十七癫狂候中有明确描述:“癫者,卒发仆地,吐涎沫,口㖞,目急,手足缭戾,无所觉知,良久乃苏。”由其症观之,实乃后世所论之癫痫。古代癫痫二字通用,故痫亦称为癫。又有十岁以上为癫,十岁以下为痫之说。《备急千金要方》始并称为癫痫。本候论述五癫,内容不一致,有的只有症状,有的只有病因,有的两者兼有。其中阳癫、风癫与马癫,殆为癫痫发作时的不同表现;湿癫类似于癫痫性头痛;阴癫虽未论述症状,仅述病因,仔细推究当为小儿破伤风。至于“汗出当风”“房室过度,醉饮”以及“热沐头”等有关病因的阐述,可能都为癫痫发病的诱因。文末所论癫病之脉象以及据此而推测癫病的预后吉凶,可供临床参考,不必拘泥。

四十五、风狂病候

【原文】狂病者[129],由风邪入并于阳所为也。风邪入血,使人阴阳二气虚实不调,若一实一虚,则令血气相并。气并于阳,则为狂发,或[130]欲走,或自高贤,称神圣是也。又肝藏魂,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妄不精明[131],不敢正当人[132],阴缩[133]而挛筋,两胁骨不举[134]。毛瘁色夭[135],死于秋[136]。皆由血气虚,受风邪,致令阴阳气相并所致,故名风狂。

四十六、风邪候

【原文】风邪者,谓风气伤于人也。人以身内血气为正,外风气为邪。若其居处失宜,饮食不节,致腑脏内损,血气外虚,则为风邪所伤。故病有五邪:一曰中风,二曰伤暑,三曰饮食劳倦,四曰中寒[137],五曰中湿,其为病不同。

风邪者,发则不自觉知,狂惑[138]妄言,悲喜无度是也。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导引法云:脾主土,土暖如[139]人肉,始得发汗,去风冷邪气。若腹内有气胀,先须暖足,摩脐上下并气海[140],不限遍数,多为佳。如[141]得左回右转,三七。和气如用,要用身内一[142]百一十三法,回转三百六十骨节,动脉摇筋,血气布泽,二十四气和润,脏腑均调。和气在用,头动转摇振,手气向上,心气则下,分明知去知来。莫问平手、欹腰,转身、摩气,屈蹙回动,尽[143],心气放散,送至涌泉,一一不失气之行度,用之导益[144];不解用者,疑如气乱。

【按语】本候所论包括两部分内容,其一论“五邪发病”,承自《难经·四十九难》:“何谓五邪?然,有中风,有伤暑,有饮食劳倦,有伤寒,有中湿。此谓之五邪。”二为风邪病,即由风邪所致之神志狂乱,精神失常,但所述内容过于简单。

四十七、鬼邪候

【原文】凡邪气鬼物所为病也,其状不同。或言语错谬[145],或啼哭惊走,或癫狂惛乱[146],或喜怒悲笑,或大怖惧[147]如人来逐[148],或歌谣咏啸[149],或不肯语。持针置发中,入病者门,取坍岸水,以三尺新白布覆之,横刀膝上,呼病者前,矜庄[150]观视病者语言颜色,应对不精明,乃以含水噀[151]之。勿令病者起,复低头视,满三噀后熟拭之[152]。若病困劣惛冥[153],无令强起,就视之,惛冥遂不知人,不肯语,以指弹其额,近发际,曰:“欲愈乎?”犹不肯语,便弹之二七,曰“愈”。愈即就鬼,受以情实。

若脉来迟伏,或如鸡啄[154],或去,此邪物也。若脉来弱,绵绵迟伏,或绵绵不知度数,而颜色不变,此邪病也。脉来乍大乍小,乍短乍长,为祸[155]脉。两手脉浮之细微[156],绵绵不可知,俱有阴脉,亦细绵绵,此为阴跷、阳跷[157]之脉也。此家曾有病痱风死[158],苦恍惚,亡人为祸也。脉来洪大弱者,社祟。脉来沈沈涩涩,四肢重,土祟。脉来如飘风,从阴趍[159]阳,风邪也。一来调,一来速,鬼邪也。脉有表无里,邪之祟[160]上得鬼病也。何谓表里?寸尺为表,关为里;两头有脉,关中绝[161]不至也。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阴绝而阳微,死不治也。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云:《上清真人诀》曰:夜行常琢齿[162],杀鬼邪。

又云:封君达,常乘青牛;鲁女生,常乘驳牛[163];孟子绰,常乘驳马;尹公度,常乘青骡。时人莫知其名字为谁,故曰:欲得不死,当问青牛道士。欲得此色,驳牛为上,青牛次之,驳马又次之。三色[164]者,顺生之气也。故曰青牛者,乃柏木之精;驳牛者,古之神亓[165]之先;驳马者,乃神龙之祖也。云道士乘此以行于路,百物之恶精、疫气之疠鬼,长摄[166]之焉。

又云:仙经治百病之道,叩齿二七过,辄咽气二七过,如三百通乃止。为之二十日,邪气悉去;六十日,小病愈;百日,大病除,三蛊伏尸[167]皆去,面体光泽。

又,《无生经》曰:治百病、邪鬼、蛊毒[168],当正偃卧,闭目闭气,内视[169]丹田[170],以鼻徐徐内气,令腹极满,徐徐以口吐之,勿令有声。令入多出少,以微为之,故存视[171]五脏,各如其形色;又存[172]胃中,令鲜明洁白如素。为之倦极,汗出乃止,以粉粉身,摩捋形体。汗不出而倦者,亦可止。明日复为之。又当存作大雷电,隆隆鬼鬼[173]走入腹中。为之不止,病自除矣。

四十八、鬼魅[174]

【原文】凡人有为鬼物所魅[175],则好悲而心自动,或心乱如醉,狂言惊怖,向壁悲啼,梦寐[176]喜魇[177],或与鬼神交通[178],病苦乍寒乍热,心腹满,短气,不能饮食,此魅之所持[179]也。

【按语】鬼邪候与鬼魅候内容,多涉荒诞迷信,这是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原文存而不论。其所述症状,大都是精神病的表现,有可以研究之处。又,因其与风癫、风狂等病相类似,都属于“风者善行而数变”的范围,故同列于风病诸候中。

四十九、恶风[180]须眉[181]堕落候

【原文】大风病,须眉堕落者,皆从风湿冷得之;或因汗出入水得之;或冷水入肌体得之;或饱酒卧湿地得之;或当风冲[182]坐卧树下及湿草上得之;或体痒搔之,渐渐生疮,经年不瘥,即成风疾[183]。八方之风,皆能为邪。邪客于经络,久而不去,与血气相干,则使荣卫不和[184],淫邪[185]散溢[186],故面色败,皮肤伤,鼻柱坏[187],须眉落。

西北方乾为老公,名曰金风,一曰黑风,二曰旋风,三曰愒风[188],其状似疾。此风奄奄忽忽[189],不觉得时,以经七年,眉睫堕落。

东风震为长男,名曰青风,一曰终风,二曰冲风,三曰行龙风,其状似疾。此风手脚生疮,来去有时,朝发夕发,以经五年,眉睫堕落。

东北方艮为小男,名曰石风,一曰春风,二曰游风,三曰乱风,其状似疾。此风体肉顽,班白[190]如癫,以经十年,眉睫堕落。

北风坎为中男,名曰水风,一曰面风,二曰瓦(字一作玄)风,三曰敖风,其状似疾。春秋生疮,淫淫习习[191],类如虫行,走作无常,以经十年,眉睫堕落。

西南方坤为老母,名曰穴风,一曰吟风,二曰胪风,三曰脑风,其状似疾。不觉痛痒,体不生疮,真似白癫,以经十年,眉睫堕落。

东南方巽为长女,名曰角风,一曰因风,二曰历节风,三曰膀胱风,其状似疾。以此风有虫三色,头赤腹白尾黑,以经三年,眉睫堕落,虫出可治。

南方离为中女,名曰赤风,一曰水风,二曰摇风,三曰奸风,其状似疾。此风身体游游奕奕[192],心不肯定,肉色变异,以经十年,眉睫堕落。

西方兑为少女。名曰淫风,一曰缺风,二曰明风,三曰青风,其状似疾。此风已经百日,体内蒸热,眉发堕落[193]

五十、恶风候

【原文】凡风病,有四百四种,总而言之,不出五种,即是五风所摄。一曰黄风,二曰青风,三曰赤风,四曰白风,五曰黑风。凡人身中有八万尸虫,共成人身。若无八万尸虫,人身不成不立。复有诸恶横病,诸风生害于人身,所谓五种风生五种虫,能害于人。黑风生黑虫,黄风生黄虫,青风生青虫,赤风生赤虫,白风生白虫。此五种风,皆是恶风,能坏人身,名曰疾风。入五脏,即与脏食[194]。人虫生,其曰无量,在人身中,乃入骨髓,来去无碍。若食人肝,眉睫堕落;食人肺,鼻柱崩倒;食人脾,语声变散[195];食人肾,耳鸣啾啾[196],或如雷声;食人心,心不受触而死。

脉来徐去疾。上虚下实,此为恶风。

【按语】以上两候,其所论为麻风病的病因病机,似当列于五十七诸癞候之前,以便与诸癞候联系分析。

五十一、风瘙[197]隐轸[198]生疮候

【原文】人皮肤虚,为风邪所折[199],则起隐轸。寒[200]多则色赤,风多则色白,甚者痒痛,搔之则成疮。

五十二、风瘙身体隐轸候

【原文】邪气客于皮肤,复逢风寒相折,则起风瘙隐轸。若赤轸者,由凉湿折[201]于肌中之热[202],热结成赤轸也。得天热则剧,取冷则灭[203]也。白轸者,由风气折于肌中热,热与风相搏所为。白轸得天阴雨冷则剧,出风中亦剧;得晴暖则灭,著[204]衣身暖亦瘥也。

脉浮而洪,浮即为风,洪则为气强[205]。风气相搏,隐轸[206],身体为痒。

养生方云:汗出不可露卧及浴,使人身振、寒热、风轸。

五十三、风瘙痒候

【原文】此由游风[207]在于皮肤,逢寒则身体疼痛,遇热则瘙痒。

【按语】本书卷三十七亦有风瘙痒候,内容较此为详,指出瘙痒多因“邪气微,不能冲击作痛,故但瘙痒也”。可以参阅。

五十四、风身体如虫行候

【原文】夫人虚,风邪中于荣卫,溢于皮肤之间,与虚热[208]并,故游奕[209]遍体,状若虫行也。

五十五、风痒候

【原文】邪气客于肌,则令肌肉虚,真气散去,又被寒搏皮肤[210],外发腠理,闭毫毛[211]。淫邪与卫气相搏,阳胜则热,阴胜则寒,寒则表虚,虚则邪气往来,故肉痒也。凡痹之类,逢热则痒,逢寒则痛。

【按语】本候内容,殆源于《灵枢·刺节真邪》,但文字出入较大。兹节录《灵枢》原文如下,以供参考:“虚邪之中人也,洒淅动形,起毫毛而发腠理。其入深,内搏于骨,则为骨痹;搏于筋,则为筋挛;搏于脉中,则为血闭,不通为痈;搏于肉,与卫气相搏,阳胜者则为热,阴胜者则为寒。寒则真气去,去则虚,虚则寒搏于皮肤之间,其气外发,腠里开,毫毛摇,气往来行,则为痒。”

本候指出风痒候是因邪气客于肌肉,发生肉痒,以示与皮肤瘙痒有别。

五十六、风瘰候

【原文】夫人阳气外虚[212]则多汗,汗出当风,风气搏于肌肉,与热所并,则生[213]。状如麻豆,甚者渐大,搔之成疮。

五十七、诸癞候

【原文】凡癞[214]病,皆是恶风及犯触忌害[215]得之。初觉皮肤不仁,或淫淫[216]苦痒如虫行,或眼前见物如垂丝,或隐轸辄赤黑,此皆为疾始起,便急治之,断米谷肴鲑[217],专食胡麻松术[218]辈,最善也。

夫病之生,多从风起,当时微发,不将为害,初入皮肤里,不能自觉。或流通四肢,潜于经脉;或在五脏,乍寒乍热,纵横[219]脾肾,蔽诸毛腠理,壅塞难通,因兹气血精髓乖离[220],久而不治,令人顽痹[221]。或汗不流泄,手足痠疼,针灸不痛;或在面目,习习奕奕[222];或在胸颈,状如虫行;或[223]身体遍痒,搔之生疮;或身面肿,痛彻骨髓;或顽如钱大,状如蚝[224]毒;或如梳,或如手,锥刺不痛;或青赤黄黑,犹如腐木之形;或痛无常处,流移非一;或如酸枣,或如悬铃;或似绳缚,拘急难以俯仰,手足不能摇动,眼目流[225]肿,内外生疮[226],小便赤黄,尿有余沥,面无颜色[227],恍惚多忘。其间变状多端。

毒虫若食人肝者,眉睫堕落。食人肺,鼻柱崩倒,或鼻生息肉,孔气不通[228]。若食人脾,语声变散。若食人肾,耳鸣啾啾,或如雷鼓之音。若食人筋脉,肢节堕落。若食人皮肉,顽痹不觉痛痒,或如针锥所刺,名曰刺风。若虫乘风走于皮肉,犹若外有虫行。复有食人皮肉,彻外从头面即起为皰肉[229],如桃核、小枣。从头面起者,名曰顺风;病从两脚起者,名曰逆风。令人多疮,犹如癣疥,或如鱼鳞,或痒或痛,黄水流出。初起之时,或如榆荚,或如钱孔,或青或白,或黑或黄,变异无定,或起或灭,此等皆病之兆状。

又云:风起之由,皆是冷热交通,流于五脏,彻入骨中,虚风因湿,和合虫生,便即作患。论其所犯,多因用力过度,饮食相违,行房太过,毛孔既开,冷热风入五脏,积于寒热,寒热之风,交过通彻,流行诸脉,急者即患,缓者稍远[230]。所食秽杂肉,虫生日久,冷热至甚,暴虫遂多,食人五脏骨髓,及于皮肉筋节,久久皆令坏散,名曰癞风。若其欲治,先与雷丸等散,服之出虫。见其虫形,青赤黑黄白等诸色之虫,与药治者,无有不瘥。

然癞名不一。木癞者,初得先当落眉睫,面目痒,如复生疮,三年成大患。急治之愈,不治患成。火癞者,如[231]火烧疮[232],或断人支节,七年落眉睫。急治可愈,八年成疾难治。金癞者,是天所为也,负功德祟[233],初得眉落,三年食鼻[234],鼻[235]柱崩倒,叵[236]治,良医难为。土癞者,身体块磊如鸡子、弹丸许[237]。此病宜急治之,六年便成大患,十五年不可治。水癞者,先得水病,因即留停,风触发动,落人眉须。不急治之,经年病成。蟋蟀癞者,虫如蟋蟀,在人[238]身体内,百节头皆欲血出。三年叵治。面癞者,虫[239]如面,举体艾白[240],难治,熏药可愈,多年叵治。雨癞[241]者,斑驳[242]或白或赤。眉须堕落,亦可治,多年难治。麻癞[243]者,状似癣瘙,身体狂痒。十年成大患,可急治之,愈。风癞者[244],风从体入。或手足刺疮[245],风冷痹痴[246]。不治,二十年后便成大患,宜急治之。[247]癞者,得之身体沉重,状似风癞。积久成大患,速治之,愈。酒癞者,酒醉卧黍穰[248]上,因汗体虚,风从外入,落入眉须,令人惶惧,小治大愈[249]

养生禁忌云:醉酒露卧,不幸生癞。

又云:鱼无鳃,不可食。食之,令人五月发癞。

五十八、乌癞候

【原文】凡癞病,皆是恶风及犯触忌害所得。初觉皮毛变异,或淫淫苦痒如虫行,或眼前见物如垂丝,言语无定,心常惊恐。皮肉中或如桃李子,隐轸赤黑,手足顽痹,针刺不痛[250],脚下[251]不得蹹[252]地。凡食之时,开口[253]而鸣,语亦如是,身体疮痛[254],两肘如绳缚,此名黑癞[255]

五十九、白癞候

【原文】凡癞病,语声嘶破[256],目视不明,四肢顽痹,支节火燃,心里懊热[257],手脚俱缓,背膂[258]至急[259],肉如遭劈[260],身体手足隐轸起,往往正白在肉里,鼻有息肉,目生白珠[261]当瞳子[262],视无所见,此名白癞。

【按语】本卷所论之恶风、大风及诸癞候,名异实同,都是指的麻风病。《素问》《灵枢》虽对麻风病证早已有记载,但较简略。本书综合前代的成就,对麻风病的论述,有了很大发展,总括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点:

(1)病因方面,已由自然因素的“风”,进而考虑到生物因素的“虫”,提出了毒虫、暴虫之说。

(2)在分类方面,将癞病分为十三种。这种分类,虽然不尽恰当,而且还夹杂了个别非麻风病的皮肤病,但却反映出当时对麻风病的认识,已有相当的水平。

(3)对本病的症状,如眼、鼻、关节等损害,做了比较具体的描述。特别是皮肤损害的形态、色泽以及感觉等,记载尤为详细。此外,还对各种癞病的预后,进行了适当的判断。


[1]历节风:病名,亦称痛风、痛痹、风痹、白虎风、白虎历节。指气血虚而为风寒侵袭,或酒后当风所致,以关节剧烈疼痛、屈伸不利为主症的疾病。治可用乌头汤、仓公当归汤等方。

[2]饮酒:《太平圣惠方》卷二十三治历节风方作“饮酒后”。

[3]历:经历,游走。《文选·东京赋》:“历世弥光。”注曰:“历,经也。”

[4]则汗也:宋本、汪本、周本同。《外台秘要》卷十四历节风方作“则汗出”。

[5]折:折伤,伤害。

[6]分肉:指皮内近骨之肉,与骨相分者。

[7]拘急切痛:拘挛急迫,其痛剧。切痛,痛如刀割。

[8]经:经过。在此含有侵入之意。

[9]外气:卫外之气,即上文所言“气行于外”之生于五脏的卫气。蛊毒:病名,出《肘后备急方》。症状复杂,变化不一,病情一般较重。蛊毒可类似于西医学的一些危急病证、恙虫病、急慢性血吸虫病、重症肝炎、肝硬化、重症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等。

[10]经:侵袭。

[11]刺风:病证名。指风寒蕴滞生热,遍身如针刺者。《圣济总录》卷十二:“刺风者,以气血为风寒所侵,不得宣利,则蕴滞而生热,寒热相搏于皮肤之间,淫跃不得发泄,故遍身如针刺也。”治用芎枳丸等方。

[12]淫跃:指皮肤之游走性的跳动感。淫,流移。跃,跳跃。

[13]者:原无,宋本、汪本、周本同。据《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七第二补。

[14]刺风:原无,宋本、汪本同。据周本补。

[15]蛊风:病名。《圣济总录》卷十二:“蛊风,论曰蛊风之状,在皮肤间一身尽痛,若划若刺,淫淫跃跃,如中蛊毒,故名蛊风。皆由体虚受风侵伤正气也……治蛊风身痛如刀划,白花蛇煎方。”

[16]淫淫跃跃:即“淫跃”的叠词,指游走往来,皮肉动感。

[17]若画若刺:如用尖锐的东西刻划。

[18]动作:指蛊风发作时的状态。

[19]外气:卫外之气,即上文所言“气行于外”之生于五脏的卫气。蛊毒:病名,出《肘后备急方》。症状复杂,变化不一,病情一般较重。蛊毒可类似于西医学的一些危急病证、恙虫病、急慢性血吸虫病、重症肝炎、肝硬化、重症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等。

[20]二七:原无。据本书卷一风偏枯候养生方导引法补。

[21]持手:握手。《说文解字》:“持,握也。”

[22]肿闷:肿胀不舒。闷,不爽,不舒畅。

[23]鱼寸不调,日日损:其义未详,待考。

[24]柔和适散:柔和,宋本、汪本、周本同。《外台秘要》卷十八脚气论养生方导引法作“气和”。适散,舒适松散。坐上,足指外扒:此与导引动作不相合,似当为“足指外扒,坐上”。

[25]急:与“极势”同义。指尽力使导引姿势达到极点,并感到困难,不能再有进展。

[26]安徐看气:安徐,徐缓。看气,即“内视法”,为养生导引的方法之一。《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七第二云:“常当习黄帝内视法,存想思念,令见五脏如悬磬,五色了了分明,勿辍也,心眼观气,上入顶,下达涌泉。”

[27]欲以气出汗:考下文之意,似当为“欲以闭气出汗”。

[28]拳手:手臂弯曲。拳,通“蜷”。“蜷”“卷”二字,本书多作“拳”。如卷七伤寒病诸候有“恶寒身拳而利”。

[29]蹙(cù促):接近,靠近。《广雅》:“蹙,迫也。”

[30]正坐:原作“坐正”,倒文。据本书卷二十一呕吐候养生方导引法改。

[31]使腹弦弦上下:弦弦,原作“眩眩”,形近致误。据本书卷二十一呕吐候养生方导引法改。指两手反向后拓席,并加调气,鼻吸气时,腹部鼓起,使腹壁弦急,并上下运动。

[32]损:本书卷二十一呕吐候养生方导引法作“除”,义近。

[33]进退:偏义复词,义指“退”,即减少之意。

[34]柔和适散:柔和,宋本、汪本、周本同。《外台秘要》卷十八脚气论养生方导引法作“气和”。适散,舒适松散。坐上,足指外扒:此与导引动作不相合,似当为“足指外扒,坐上”。

[35]款便:款,原作“疑”。据本书卷五腰痛候、卷十三上气候养生方导引法改。款,原意为“欲”,《说文》:“意有所欲也。”款便,意即欲解大便,在此引申为作登厕姿势。

[36]两:原作“内”,宋本、汪本、周本同。形近之误,据文义改。

[37]始:原作“如”。据本书卷五腰痛候、卷十三上气候养生方导引法改。

[38]学:原无。据本书卷五腰痛候补。本书卷十三上气候作“觉”。学,指兼学调息方法。

[39]冷:原作“气”,与文意不合。据本书卷五腰痛候、卷十三上气候养生方导引法改。

[40]膝三里:经穴名,即“足三里”。在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峭外旁开1横指犊鼻穴与解溪穴连线上。属足阳明胃经。在此是指该处部位。

[41]令:原作“合”,与导引动作不合。据本卷风头眩候养生方导引法改。唾:唾沫。

[42]双手前拓,努手合掌向下:此十字原错简于文末,元本、汪本、周本同。今据导引法乙正。

[43]两:原脱。据本书卷二十二筋急候养生方导引法补。

[44]向:原脱。据本书卷二十二筋急候养生方导引法补。

[45]因:本书卷二十二筋急候养生方导引法作“自”。

[46]努:本书卷二十二筋急候养生方导引法作“劳”,义胜宜取。

[47]后:原无。据本书卷二十二筋急候养生方导引法补。

[48]时:本书卷二十二筋急候养生方导引法作“将”,义胜宜取。

[49]肺为五脏上盖:肺位最高,居于其它诸脏之上,所以称为五脏上盖。《灵枢·九针论》:“肺者,五脏六腑之盖也。”盖,义同“伞”。

[50]目欲脱:形容眼球发胀,甚至突出,有如脱出之感。

[51]令:原作“合”,与导引动作不合。据本卷风头眩候养生方导引法改。唾:唾沫。

[52]目:原无。据《外台秘要》卷十五风热方补。

[53]弹丸:弹弓所用的泥丸、石丸或铁丸。

[54]肺主气:《素问·五脏生成》:“诸气者,皆属于肺。”故言“肺主气”。

[55]烦惋(wǎn宛):同“烦悗”,心胸烦热郁闷。禀:承受,接受。

[56]发乳房:从乳房部位开始。《广韵》:“发,起也。”

[57]腕:当为“惋”或“脘”。

[58]风府:经穴名。在项后正中入发际1寸处,属督脉。在此是指该处部位。

[59]云门:经穴名。在锁骨下缘,距前正中线6寸处,属手太阴肺经。在此是指该处部位。

[60]气散:元本、汪本、鄂本均无。据周本、正保本补。

[61]悬痈:悬雍垂。俗称小舌头。痈,通“雍”。

[62]事因关户:指发声依赖于会厌、悬雍。事,在此指发声。因,依赖。关,即下言之“悬雍是音声之关”。户,即“会厌是音声之户”。

[63]中冷声嘶(sī思):风冷伤肺而声音嘶哑。前后诸候多以“风”字为首,以此类推,“中”字疑当为“风”字。中冷,作风冷伤肺解。

[64]五声: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呼、笑、歌、哭、呻,分别为肝、心、脾、肺、肾所主之声。

[65]烦惋(wǎn宛):同“烦悗”,心胸烦热郁闷。禀:承受,接受。

[66]首风:古病名,即“头面风”。《素问·风论》:“新沐中风,则为首风。”《圣济总录·首风》:“风邪得以乘之,故客于首而为病,其证头面多汗,恶风头痛。”治宜川芎散、防风饮、前胡汤、白僵蚕丸等方。

[67]沐:洗头。

[68]反得风:宋本、汪本、周本同。《太平圣惠方》卷二十二治头面风诸方作“或得风”。反,更,复。

[69]寸口阴阳表里互相乘:阴阳表里,是指寸关尺三部所主的脏腑,腑属阳,主表;脏属阴,主里。相乘,指阴阳偏盛,互相乘克,如阴部反见阳脉,为阳气偏盛乘于阴;阳部反见阴脉,为阴气偏盛乘于阳。参阅《脉经》卷一第四。耳:原作“取”,形近致误。据正保本、周本、《医方类聚》卷二十四改。

[70]不用:不可以。《说文解字》:“用,可施行也。”

[71]又云:此条养生方原书列于养生方导引法第三条,系错简。据全书体例乙正。

[72]终天:宋本、汪本、周本同。《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六第四作“终身”,义同。终天,即终其天年。

[73]颐:下颏,腮部。

[74]眠睡:在此指嗜睡。本书卷三十一嗜眠候中亦引用这种导引法可证。

[75]捋(lǚ屡):抚摩,梳理。

[76]倾头:《王子乔导引法》作“倾侧”,义胜宜从。

[77]除头风:原在本候文中“自极七息止”之前,文义不通。据导引法文例移此。

[78]气:原无。据文义补。

[79]寸口阴阳表里互相乘:阴阳表里,是指寸关尺三部所主的脏腑,腑属阳,主表;脏属阴,主里。相乘,指阴阳偏盛,互相乘克,如阴部反见阳脉,为阳气偏盛乘于阴;阳部反见阴脉,为阴气偏盛乘于阳。参阅《脉经》卷一第四。耳:原作“取”,形近致误。据正保本、周本、《医方类聚》卷二十四改。

[80]偃卧:原在本候文中“令鼻极”之后。据本卷风冷候养生方导引法移此。

[81]翻覆安之:即“反覆按之”。翻,通“反”。安,通“按”。

[82]目系:出自《灵枢·大惑论》。指眼睛内连于脑的脉络。

[83]血气与脉并于上系:宋本、汪本、周本同。《外台秘要》卷十五风头眩方作“血气与脉并上为系”。并于上系,指血气与经脉均上行,并入于目系。

[84]阳经:汪本、周本同,宋本、《脉经》卷二第四、《外台秘要》卷十五风头眩方作“阳维”。头眩:此前原有“颈”字,据本书卷一风痹候、卷二十九风齿候养生方导引法删。

[85]暂起:突然坐起或起立。暂,猝然、突然。《广雅》:“暂,猝也。”

[86]癫疾:原作“癫以”。据汪本、周本改。

[87]承:宋本、汪本、周本同;《宁先生养生导引法》作“捉绳”,义长。

[88]辘轳(lùlu鹿卢):汲取井水的起重装置。井上立支架,上承横轴,其中段两边装有若干直木,状如车辐,两者之间又连以横木,以扩大横轴转动时的半径,而便于汲水。

[89]上元:即上头。

[90]靽(bàn半):同“绊”,缠住。原意指套住马脚之绳。《增韵》:“系足曰绊。”

[91]令:原作“合”,形近致误。据周本改。

[92]颈:原作“头”。据本书卷一偏风候养生方导引法改。

[93]挼:同“挪”。

[94]阳经:汪本、周本同,宋本、《脉经》卷二第四、《外台秘要》卷十五风头眩方作“阳维”。头眩:此前原有“颈”字,据本书卷一风痹候、卷二十九风齿候养生方导引法删。

[95]低头,叉手项上:原作“低头叉顶上”。据本书卷三虚劳寒冷候养生方导引法改。

[96]不能自温:原作“不然能自湿”,义不可通。据本书卷三虚劳寒冷候、卷二十九耳聋候养生方导引法改。

[97]愈:此后原有“又云”二字。据本书卷二十九耳聋候养生方导引法删。

[98]法身:亦称“佛身”。梵文之意译。佛教名词,指以佛法成身,或身俱一切佛法。此下“五六”二字,意未详。

[99]八件有此术,亦在病疾难为:指前八条导引法难度都比较大,都是在疾病难以治疗时所用之法。

[100]风癫:即痫证。俗称“羊癫风”。多因气血亏虚,邪入阴经;或在胎时母卒受惊,精气并居所致。症见发时仆地吐涎沫而无所觉,眼目相引,牵纵反强,羊鸣,食顷方解。方宜莨菪子散等。初生:宋本、汪本、周本同。《外台秘要》卷十五五癫方作“坐”。

[101]邪:《外台秘要》卷十五风癫方作“风邪”。

[102]在胎:《外台秘要》卷十五风癫方作“在胎时”。

[103]精气并居:指精气与逆乱之气相并,损及于胎。《素问·奇病论》:“精气并居。”张景岳注曰:“惊则气乱而逆,故气上不下,气乱则精亦从之,故精气并及于胎,令子为癫痫疾也。”

[104]仆(pū扑):跌倒。

[105]原:推求其因。

[106]还向反望:回头向侧、向后看。

[107]反在:《外台秘要》卷十五风癫方作“反在其”。

[108]不使离地:本书卷二风头眩候养生方导引法作“使离地”,与导引姿势相合,宜从。

[109]食顷:吃一顿饭的时间,形容时间很短。顷,短时间。

[110]风癫:即痫证。俗称“羊癫风”。多因气血亏虚,邪入阴经;或在胎时母卒受惊,精气并居所致。症见发时仆地吐涎沫而无所觉,眼目相引,牵纵反强,羊鸣,食顷方解。方宜莨菪子散等。初生:宋本、汪本、周本同。《外台秘要》卷十五五癫方作“坐”。

[111]脐疮未愈:指新生儿脐带断后,创口尚未愈合。疮,通“创”。

[112]眼目相引:眼睛呆滞不动,象被牵拉住一般。引,牵拉。

[113]牵纵:肢体抽搐。

[114]反强(jiàng匠):脊强反折。

[115]心意逼迫:心中急切不安。

[116]脉悸:“心悸”的同义词。《灵枢·九针论》云:“心主脉。”

[117]坐:因为,由于。彊倞(qiáng jìng强敬):强劲有力。彊,通“强”。倞,《说文解字》:“倞,彊也。”

[118]结:通“髻”,指头上发髻。

[119]沸:宋本、汪本、周本同,《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四第五作“汗”。沸,水涌出,引申为头汗出如沸。

[120]马癫:本书卷三十七癫狂候作“劳癫”。

[121]反目:两目上翻。反,通“翻”。

[122]身体皆然:《外台秘要》卷十五之五癫方作“身热,坐小时膏气脑热不和,得之皆然”。

[123]并脾脉紧而疾者,为癫脉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及《脉经》均曰:“肺脉急甚为癫疾。”疑“脾”字当为“肺”字。

[124]肾脉:原无,宋本、汪本、周本同。据《脉经》卷三第五、《外台秘要》补。

[125]附阴:意义不详,据《脉经》卷五第二云:“附阳脉强,附阴脉弱”,姑作“脉弱”解。一说尺为阴部,“附阴”就是见于尺部。并存待考。

[126]牢:《外台秘要》卷十五之五癫方作“牢疾”。

[127]坐:因为,由于。彊倞(qiáng jìng强敬):强劲有力。彊,通“强”。倞,《说文解字》:“倞,彊也。”

[128]其脉沉小而疾,不治:“而”字原书版蚀,据汪本、周本补。宋本、《外台秘要》作“急”。《素问》新校正引巢元方作“脉沉小急实,死不治”。

[129]狂病者:宋本、汪本、周本同。《外台秘要》卷十五风狂方作“风狂者”,与标题相洽,义较长。

[130]或:宋本、汪本、周本同。《太平圣惠方》卷二十治风狂诸方作“时”。

[131]不精明:头脑昏乱,神志失常。《素问·脉要精微论》:“头者,精明之府。”宋本、元本无“明”字。

[132]不敢正当人:不敢正面向人,即不敢见人。一:原书版蚀缺字。据本书卷十六、宋本、汪本、周本补。

[133]阴缩:原无。据《灵枢·本神》补。

[134]两胁骨不举:胁肋牵引,不能举动。

[135]毛瘁色夭:毛发枯槁,肤色憔悴。瘁,通“悴”,憔悴。夭,暗,枯槁不泽。

[136]死于秋:《太平圣惠方》作“者死”。

[137]中寒:宋本、汪本、周本同。《难经·四十九难》作“伤寒”,义同。

[138]狂惑:狂乱,精神错乱。《说文解字》:“惑,乱也。”

[139]如:往,至。《尔雅》:“如,往也。”

[140]气海:经穴名。在脐下1.5寸,属任脉。在此指该处部位。

[141]如:乃。《经传释词》:“如,犹乃也。”

[142]不敢正当人:不敢正面向人,即不敢见人。一:原书版蚀缺字。据本书卷十六、宋本、汪本、周本补。

[143]尽:指上述导引动作做完了。《玉篇》:“尽,终也。”

[144]导益:本书卷十六腹胀候养生方导引法作“有益”,义长宜从。

[145]错谬:错乱谬误。

[146]惛乱:昏乱。惛,通“昏”。

[147]怖惧:恐惧。怖,惶惧。

[148]逐:周本同,宋本作“录”,汪本、正保本作“捕”。逐,《说文解字》:“追也。”即追捕之意。

[149]歌谣咏啸:无乐器伴奏的歌唱称歌谣。曼声长吟,撮口发音而歌唱称咏啸。

[150]矜庄:端庄严肃。祟:原书版蚀缺字。据汪本、周本补。

[151]噀(xùn巽):喷水。

[152]熟拭之:熟,有热之义。指用热布抹干喷上的水。

[153]困劣惛冥:病人困乏,昏昏欲睡。

[154]鸡啄:真脏脉之一,亦称“雀啄”。特点为脉象急数,节律不调,止而复作,犹如鸡雀啄食之状。

[155]祸:宋本、汪本、周本同。《脉经》卷四第二作“祟”,义同。《说文解字》:“祟,祸也。”

[156]两手脉浮之细微:《脉经》卷二第四作“两手阳脉浮而细微”。

[157]阴跷、阳跷:均为奇经八脉之一,其循行及病候见《难经》二十八难、二十九难。

[158]病痱风死:宋本、汪本、周本同。《脉经》卷四第二作“病鬼魅风死”。

[159]趍:同“趋”。

[160]矜庄:端庄严肃。祟:原书版蚀缺字。据汪本、周本补。

[161]绝:断。

[162]琢齿:指上下牙齿相互磨叩。

[163]驳牛:杂色牛。驳,毛色不纯,杂色。《说文解字》:“驳,马色不纯也。”

[164]三色:原作“二已”,形近致误。据本书卷十疫疠候养生方改。

[165]神亓(qí其):本书卷十作“神宗”。神亓,又作“神祇”,泛指各种神灵。古人将超越物质以上的神灵分为三类:在天曰神,在人曰鬼,在地曰亓。

[166]摄:同“慑”,惧怕。

[167]三蛊伏尸:三蛊,即“三虫”,指长虫、赤虫、蛲虫等肠道寄生虫。详见本书卷十八三虫候。伏尸,病名。以心腹刺痛、胀满喘息、呈阵发性为特点的一类尸病。可参阅本书卷二十三伏尸候。

[168]蛊毒:病名。详见本卷蛊风候注释。与鬼神交通:即“梦交”,病名。指睡则梦中性交的一种病证。多因摄养失宜,气血衰微;或七情所伤,心血亏虚,神明失养所致。治宜养心安神,方用柏子养心丸、桂枝龙骨牡蛎汤等。

[169]内视:详见本卷风冷候导引“看气”注释。

[170]丹田:关于丹田的部位,前人说法不一。有谓脐下3寸,有谓脐下1.5寸,有谓脐下1.3寸,有谓脐内1.3寸等。又说,丹田有三,上丹田在两眉之间(或谓在两眼之间),中丹田在心下(或谓在脐下),下丹田在脐下(或谓在会阴)。

[171]存视:即“内视法”。详见本卷风冷候导引“看气”注释。

[172]存:按上文义,当为“存视”或“存想”。下一“存”字同。

[173]隆隆鬼鬼:从本书卷二十五蛊毒候养生方导引法作“隆晃”。隆晃(huǎng),形容雷电的巨声和亮光。

[174]鬼魅(mèi妹):鬼魅精怪。旧时迷信以为人死后灵魂所归为“鬼”;物老其精所化为“魅”。《说文解字》:“魅,老物精也。”

[175]魅:在此作迷惑困扰解。

[176]寐:原作“寤”,形近致误。从《外台秘要》卷十三鬼魅精魅方、《太平圣惠方》卷五十六治鬼魅诸方改。

[177]魇(yǎn掩):即梦魇。梦见可怕的事物而呻吟、惊叫。

[178]蛊毒:病名。详见本卷蛊风候注释。与鬼神交通:即“梦交”,病名。指睡则梦中性交的一种病证。多因摄养失宜,气血衰微;或七情所伤,心血亏虚,神明失养所致。治宜养心安神,方用柏子养心丸、桂枝龙骨牡蛎汤等。

[179]持:宋本、汪本、周本同。《太平圣惠方》卷五十六治鬼魅诸方作“致”。持,挟持。

[180]恶风:宋本、汪本、周本同。《太平圣惠方》卷二十四治大风鬓眉堕落诸方作“大风”,义同。《外台秘要》卷三十有“恶疾大风方”,内容与此略同。均是指麻风病。

[181]须眉:宋本、汪本、周本同。《太平圣惠方》作“鬓眉”。

[182]冲:《太平圣惠方》无此字。

[183]风疾:此处指“恶风”、“大风”病。

[184]和:宋本、汪本、周本同。元本、《太平圣惠方》作“利”字。

[185]淫邪:邪气侵淫。此处指下文八方之风太过,变成邪气。

[186]溢:宋本、汪本、周本同。《太平圣惠方》作“逸”字,义同。

[187]鼻柱坏:鼻梁或鼻中隔塌陷。

[188]愒(kài忾)风:急风。愒,急。

[189]奄奄忽忽:为“奄忽”之叠次,即“倏忽”。

[190]班白:即“斑白”。

[191]淫淫习习:往来游走,如虫行感。淫淫,往来貌。

[192]游游奕奕:往来游走不定。

[193]西北方乾为老公……眉发堕落:此八节文字,内容晦涩,不易理解。

[194]凡风病……即与脏食:此段文字,内容晦涩,不易理解,故保存原文,不作校释。食,通“蚀”。侵蚀伤害之意。下“食”字同。

[195]语声变散(sǎn伞):语言声音怪异。

[196]啾(jiū纠)啾:象声词。虫、鸟的细碎鸣声。这里借以形容耳鸣闻声如虫鸟之啾啾细鸣。

[197]风瘙(sāo掻):皮肤生疮瘙痒。瘙,义同“疮”,所以有时亦称“风疮”。游风:游走不定的风邪。

[198]隐轸(zhěn枕):今通作“瘾疹”,即“荨麻疹”,又称“风疹块”。指皮肤出现大小不等的风疹块。轸,通“疹”。

[199]人皮肤虚,为风邪所折:宋本、汪本、周本同。《太平圣惠方》卷二十四治风瘙瘾疹生疮诸方作“夫风邪客热在皮肤,遇风寒所折”。

[200]寒:《太平圣惠方》及下文风瘙身体隐轸候均作“热”。结合临床所见,当为“热”。

[201]折:宋本、汪本、周本同。《外台秘要》卷十五风搔身体瘾疹方、《太平圣惠方》卷二十四治风瘾疹诸方均作“搏”。下一“折”字同。

[202]热:此前原有“极”字。从《外台秘要》卷十五风搔身体瘾疹方删。

[203]灭:消失。

[204]著:宋本、汪本、周本同。《外台秘要》作“厚”。

[205]脉浮而洪,浮即为风,洪则为气强:《外台秘要》作“脉浮而大,浮为风虚,大为气强”。

[206]隐轸:《外台秘要》作“即成隐轸”。

[207]风瘙(sāo掻):皮肤生疮瘙痒。瘙,义同“疮”,所以有时亦称“风疮”。游风:游走不定的风邪。

[208]虚热:这里不是泛指一般的体虚发热,而是与前“风瘙身体隐疹候”中的“肌中之热”同义语。

[209]游奕:“游游奕奕”之简词,指往来游走不定,状如虫行。

[210]皮肤:此后原有一“皮”字,衍文。据《太平圣惠方》卷二十四治风瘙痒诸方删。

[211]闭毫毛:《太平圣惠方》无此三字。

[212]阳气外虚:宋本、汪本、周本同。《圣济总录》卷十一风癗作“由腠理不密,阳气外泄”。习习奕奕:形容感觉异常。习习,微风吹拂貌。奕奕,闪动不定貌。

[213]瘰:病名,后世又称为“痱癗”“疿癗”等。《医宗金鉴》卷七十四癗注:“此症俗名鬼饭疙瘩,初起皮肤作痒,次发扁疙瘩,形如豆瓣,堆累成片。”

[214]癞(lài赖):即本卷前述之“恶风”“大风恶疾”。相当于当今之麻风病。

[215]触忌害:触犯禁忌或有害的事物。

[216]淫淫:流动貌。形容身体上的一种游走感,即下文所说的“苦痒如虫行”。

[217]肴鲑(yáo guī摇龟):荤菜鱼肉。肴,煮熟可食之肉。鲑,鱼名。泛指鱼类食品。

[218]胡麻松术:即脂麻、松脂、白术。脂麻、白术可补益肝肾脾胃。松脂、白术可祛风燥湿,治恶疮、疥癣、大风、顽痹。

[219]纵横:恣肆横行,无所忌惮。

[220]乖离:不和。

[221]令人顽痹:《太平圣惠方》卷二十四治大风癞诸方作“令人皮肤顽痹”,义长可从。

[222]阳气外虚:宋本、汪本、周本同。《圣济总录》卷十一风癗作“由腠理不密,阳气外泄”。习习奕奕:形容感觉异常。习习,微风吹拂貌。奕奕,闪动不定貌。

[223]或:原无。据《外台秘要》卷三十诸癞方补。

[224]蚝(cì次):同“蛓”。毛虫,有毒,螫人即起肉皰。《广韵》:“蚝,同蛓。”《说文解字》:“蛓,毛虫也。”

[225]流:宋本、汪本、周本同。《圣济总录》卷十八大风癞病篇作“浮”,义长可从。

[226]内外生疮:《圣济总录》无此四字。

[227]颜色:此指面部色泽。

[228]或鼻生息肉,孔气不通:《外台秘要》卷三十诸癞方作“或鼻生息肉塞孔,气不得通”,义长宜从。人:原书版蚀缺字。据宋本、汪本、周本补。

[229]皰(pào泡)肉:皰,同“疱”。皮肤上长的肉疙瘩。在此指麻风病人的皮肉变形。

[230]远:久远。

[231]如:此前《外台秘要》有“生疮”二字。

[232]火烧疮:被火烧灼后,破溃成疮。现在通称烧伤。

[233]祟:原作“崇”,形近致误。据宋本、周本改。

[234]三年食鼻:宋本、汪本、周本同。《太平圣惠方》卷二十四治大风癞诸方作“经久则虫食于肺”。《外台秘要》“三”作“二”。

[235]鼻:原无。据《外台秘要》补。

[236]叵(pǒ笸):不可。

[237]许:此后《太平圣惠方》有“渐烂出于脓水”六字。

[238]或鼻生息肉,孔气不通:《外台秘要》卷三十诸癞方作“或鼻生息肉塞孔,气不得通”,义长宜从。人:原书版蚀缺字。据宋本、汪本、周本补。

[239]虫:《外台秘要》作“虫出”。

[240]举体艾白:全身苍白如艾色。举,全。艾白,如艾叶的苍白色。

[241]雨癞:宋本、汪本、周本同。《外台秘要》作“白癞”。

[242]斑驳:颜色杂而不纯。

[243]麻癞:宋本、汪本、周本同。《千金翼方》《外台秘要》作“疥癞”,义胜。

[244]风癞者:原无。据《千金翼方》《外台秘要》补。

[245]疮:宋本、汪本、周本同。《千金翼方》作“痛”,义长。

[246]痹痴:麻痹无知觉。

[247](xún旬):虫名,似蝉。懊热:宋本、汪本、周本同,《太平圣惠方》作“懊懑”。懊热,烦闷而热。

[248]黍穰(shǔráng鼠瓤):黍的茎秆。旧时北方多用以铺床或作燃料。黍,亦称“糜子”“稷”“黄米”,子粒供食用或酿酒。

[249]小治大愈:宋本、汪本、周本同。《千金翼方》作“速治可差”。

[250]针刺不痛:《外台秘要》卷三十乌癞方作“针刺不觉痛”。

[251]脚下:《太平圣惠方》卷二十四治乌癞诸方作“脚下痛顽”。

[252]蹹(tà踏):同“踏”“踢”。即踩,著地。

[253]开口:《太平圣惠方》作“开口取气”。

[254]疮痛:宋本、汪本、周本同。《太平圣惠方》作“生疮痛痒而时如虫行”。疮,同“创”,即创口,在此指皮损。

[255]黑癞:从《太平圣惠方》作“乌癞”,与题相应。

[256]语声嘶破:声音嘶哑。破,《太平圣惠方》卷二十四治白癞诸方作“嗄”。

[257](xún旬):虫名,似蝉。懊热:宋本、汪本、周本同,《太平圣惠方》作“懊懑”。懊热,烦闷而热。

[258]背膂(lǚ旅):背脊骨。膂,脊椎骨,亦指脊椎骨两侧的肌肉。

[259]至急:宋本、汪本、周本同。《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作“拘急”,义同。

[260]遭劈:宋本、汪本、周本同,《太平圣惠方》作“针刺”,《圣济总录》卷十八白癞作“刀劈”。

[261]白珠:此指黑睛上呈点状之白色混浊翳膜。

[262]当瞳子:遮蔽瞳孔。当,遮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