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五节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与机体稳态的调控机制

一、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主要认识

中医学对人体生理功能的认识是在生活和医疗实践中逐步积累而形成发展起来的。首先,是对尸体的解剖分析,不仅能观测内脏的形态大小,还可推测它们的部分生理功能,如肺主气司呼吸、肠胃主受纳水谷等知识。其次,人们在日常生活过程中,逐步观察到某些组织器官的生理现象,如目能视物、耳能听音。此外,通过临床实践对某些生理活动的病理改变进行反复观察、探讨,逐渐认识到一些较复杂的生理机制。如肉眼见不到人体的气,但当患者出现某些症状时,可以诊断为气虚证,运用补气法治疗可获痊愈,从而确认在生理情况下,人体存在着“气”这种物质。由此可知,在解剖学的基础上,通过病理、临床实践反证生理,经过一个长期而反复的认识过程,最终形成了中医学特有的生理系统知识。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整体观念,其内涵包括人体本身在结构和功能上的整体性,以及人与自然、社会的整体性。整体观念是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哲学思想在中医学中的体现,贯穿于中医学生理、病理、诊断、辨证、治疗等各个方面,宏观地阐释了人体的各种生命现象和调控机制。人体由许多组织器官组成,其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它们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中医学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沟通和联系,将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及四肢百骸等全身各种组织器官紧密地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通过运行于周身的气血、津液等,充分地发挥其生理功能。人体本身的整体性不仅体现在组织结构的整体性,而且在生理功能活动中,它们也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为用的,构成协调平衡的一个整体。如食物的消化、吸收与排泄要依靠胃的腐熟、脾的运化和大肠的传化,而脾的运化还有赖于心血的濡养、肾气及肾阴和肾阳的资助调节、肝气的疏泄,大肠的传化糟粕又与小肠的泌别清浊、胃气的通降、肺气的肃降、脾气的运化、肾气的推动和固摄作用有关。故饮食入胃,经胃腐熟而成食糜,下传小肠;小肠泌别清浊,清者(水谷精微)由脾传输以养全身,浊者(食物残渣)下传大肠以排泄。此外,人类生活在自然与社会中,自然与社会环境相当于人体的外环境,它们的变化必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的生理活动。《灵枢·邪客》说:“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人体的生理活动,必须随着外界环境的变迁而进行不断的调节,以适应环境并维持体内生理活动的协调平衡。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由此可知,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与西医生理学的整合概念是一致的。

维持人体各生理功能协调平衡的整体性,在中医学理论中表现为人体阴阳之间通过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转化等实现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中医学的阴阳学说认为,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疾病的诊断防治等都具有阴阳这一既对立又统一的属性,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是阴阳双方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的结果。阳气能推动和促进机体的生命活动,阴气能调控和抑制机体的代谢和生命活动,阴阳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两者相互制约、协调平衡才能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如果人体的阴阳失去了这种平衡关系,就称为“阴阳失衡”或“阴阳失调”,便属于病理状态。“阴阳平衡”理论与现代生理学的内环境稳态概念,都是对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协调平衡规律的表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生命体是由多种结构和功能组成的复杂统一体,其特点是各个部分之间能高度协调。显然,这些高度协调和密切相关的功能活动只有通过各部分之间交换信息才能实现。现代医学在研究上较注重物质的实体,而中医学更注重它们之间的关系,即体内各种功能部分之间的相关性、相对性及协调作用,通过调节人体各种功能的关系和平衡,使机体维持稳态。

二、与阴阳学说相关的现代研究

当代中西医结合研究的一个热点,是通过现代生物学的实验研究,证明中医学对人体生命活动调控机制的理论,并发现其客观的物质基础。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之一,精辟地描述了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规律。阴阳学说被用来阐述各种生理功能调节和病理变化的规律,以及生物体内稳态的维持,已被运用到神经、内分泌、免疫、细胞、蛋白与基因等方面。

1.阴阳学说与神经系统 有学者认为,脏腑之阴阳平衡,即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是脏腑阴阳学说的解剖生理学基础。与阴阳相似,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也存在着相互对立、相对消长、相互转换等关系。对于脑退行性病变中发病率最高的两种疾病——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有学者提出,可基于阴阳学说和系统论,对兴奋性递质谷氨酸和抑制性递质γ-氨基丁酸功能上的对立制约属性和代谢上的互根互用属性进行研究,或可为中医药防治脑老化疾病的异病同证理论提供实验室依据。在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补体也具有阴阳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可诱导和促进局部免疫炎症形成,产生大量具有生物学活性的蛋白质和神经元损伤变形;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促进神经元毒性清除及神经生长因子分泌,防治炎症反应扩大和促进神经再生。

2.阴阳学说与内分泌系统 人体内大量的激素具有对立统一的关系,并通过多种调控机制维持动态平衡。如瘦素和脑-肠肽在保持体重稳态中各自发挥“阳”和“阴”的作用。瘦素能促进能量消耗,抑制摄食;而脑-肠肽是能量不足的分子信号,促进摄食。两者如同阴阳一样相互依存,彼此协调,通过相应的调控来平衡能量和食物摄取,维持体重的稳态。

3.阴阳学说与免疫系统 人体免疫系统组成复杂,各成分之间彼此协调才能达成免疫功能的动态平衡。研究发现,T细胞的阴阳调节作用在维持机体免疫平衡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在抗原识别过程中,T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既有高度特异性的一面,可以敏锐地区分其中的特异性抗体;又表现出T细胞识别的简并性一面,可和许多不同的多肽组织相容性复合体起反应。又如干扰素(IFN-γ)在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过程中表现出阴阳对立转化的双重性。当炎症发生时,IFN-γ诱导出一些促炎症细胞因子,但过量时又会诱导产生一些抑制炎症的因子。因此,IFN-γ对免疫系统平衡起了重要的作用。

4.阴阳学说与细胞功能的调节 美国生物学家Goldberg于1973年提出“阴阳学说与环磷酸腺苷(cAMP)和环磷酸鸟苷(cGMP)双向调节关系的假说”,根据这一对环核苷酸对生物细胞调节功能的相互对抗、相互制约,推论cAMP与cGMP的双向控制系统能统一许多不同生物调节现象的原理,就是中医学阴阳学说的物质基础。Goldberg认为,在一般情况下,cAMP升高为阳;在特殊情况下,则以cGMP升高为阳。1975年,Ellott更是直接提出cAMP即“阳”,cGMP即“阴”。此外,又如细胞内p53和c-Myc这一对基因,两者作用相反,相互依存,在细胞体内保持着动态平衡,调控细胞的生长、增殖。有学者将p53的肿瘤抑制作用比作“阴”,致癌基因c-Myc的肿瘤发生作用比作“阳”。如果这种阴阳平衡被逐渐破坏,将导致肿瘤的发生。研究还发现,p53对癌细胞具有双向调控作用,即p53自身又兼具阴阳属性。当DNA受损时,p53表达急剧增加,阻止DNA复制,以提供足够的时间使损伤DNA修复;当修复失败时,p53引发细胞凋亡;如果p53基因发生突变,对细胞的增殖失去控制,将导致细胞癌变。

现代研究已证实,人体从整体、系统到器官、组织、细胞,甚至基因,各层水平都存在着阴与阳这样一种对立制约又相互关联、保持动态平衡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