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不管是商代中后期开始使用的策简,还是纸张的发明,雕版、活字印刷术用于书籍刻印,抑或官刻、私刻,乃至坊刻的繁荣,书籍作为历代知识、文化的载体,无论形态如何变化,最受关注的始终是内容本身。也就是说,编辑出版业从诞生开始,就是一个受制于各种条件的行业。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就低估这个行业自身的价值,轻视编辑、出版、发行等一众人员的智慧和努力。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对这个行业的工作特点、运行模式有个大致了解,才能更好地和他们进行有效的交流、顺畅的沟通,而作者的各种目标,诸如著书立说、扬名立万,抑或弘扬文化、传承学术等,才能更好地实现。
大概是在我做编辑的第五年,每天要花不少时间,为作者介绍编辑出版常识,而且不管有多忙,都要态度可亲,不厌其烦。于是萌生了一个念头,要是能有一本书,告诉那些有出书需求的作者,在从选题到出版的整个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细节,同时,让他们了解编辑工作的辛苦,该有多好。一方面,可以解决作者的现实问题,另一方面,还能为编辑分忧解劳,岂不两全其美。
此后,偶读出版大家范用的《书痴范用》一书。该书以先生与不同作者、不同书籍的渊源过往为主题,讲述每本书背后的故事。透过字里行间,我为与这位可敬可爱的业界前辈“相识”而欣喜,为先生编辑工作的喜怒哀乐而共情。特别是先生的一句话,令人感同身受——“不是我选择了出版行,是出版行收留了我。我为了能读书而加入这一行。”于是,暗自下定决心,希望能通过一本小书,给未来作者讲点大实话。时光荏苒,一晃多年过去了,虽有万语千言,无奈整日牵绊于字里行间,其中甘苦与要义,亦无暇整理。
后来,因缘际会,离开出版社,纵有不舍,值得欣慰的是,从本质上讲,新岗位与图书编辑做的仍是同一件事,那就是中医药学术传承与文化传播。偶尔,仍有老作者或业内同道,在交流时会聊到著述之事。
庚子春节前后,新冠肺炎肆虐华夏,并逐渐席卷地球村。闭关自保之余,利用这段相对规整的时间,将部分图书常识,特别是个人关于中医药图书选题、著述、出版、宣传的点滴感悟诉诸笔端,凝成文字。借用《兰亭集序》的美言:“情随事迁,感慨系之……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这本小书,是一个编辑讲给作者的心里话、大实话,也道出了我做中医图书编辑九年多的诸多感悟。
当代著名中医学家岳美中先生告诫后学,要积资料,晚下笔。言外之意,只有逐年累月、用心动手,积累足够的阅历和资料,才能写出确有真知灼见的著作。时殊事异,如今本人谈书论道,虽仍有班门弄斧之嫌,但自觉马齿渐长,较之先前有所进益,且卸去编辑头衔,并无广告营销或延揽作者之责,更能秉持公允,立意中正,自然文笔轻快。
“六”是国人很喜爱的一个数字。《管子·五行》谓“人道以六制”,且人处六合,有六亲,习六艺,尤喜六六大顺。寻常耳目所及的书名中,《浮生六记》写尽落魄文人沈复的毕生甘苦,《孤独六讲》道出蒋勋先生的孤独岁月,因此,范水模山,拟名曰“中医出书六讲”。
书稿初成之际,蒙恩师连建伟先生斧正,赐名“医编心悟”,并亲笔题字。感恩之余,回顾先生多年来对自己为学做人的指引与示范,更觉学无止境,达者为师。又得王爽编辑的鼓励与指点,为书稿润饰增色,在此一并致以衷心感谢!
窃以为,如能用有限的文字将中医出版一事大致说明,对想出书的中医人有所裨益,使西医同道有所借鉴,甚而对初入编辑之门的同仁有所启发,则于心甚慰。
周艳杰
2022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