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医学综合指导用书(中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中医临床

中医内科学

第一单元 肺系病证

细目一 感冒

◎要点一 概述

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特征。本病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冬春两季为多。病情轻者多为感受当令之气,称为伤风、冒风、冒寒;病情较重者多为感受非时之邪,称为重伤风。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病情类似者,称为时行感冒。

◎要点二 病因病机

(一)病因

外感六淫、时行疫毒。

(二)病机

外邪侵袭人体是否发病,关键在于卫气之强弱(内因),同时与感邪的轻重有关(外因)。

外邪侵犯肺卫的途径有二,或从口鼻而入,或从皮毛内侵。感冒的基本病机是卫表不和,肺失宣肃。感冒病位在肺卫,主要在卫表。病理因素为六淫之邪。感冒的病理性质,常人多属实证,虚体感冒则属虚实夹杂。

根据四时六气不同,以及体质的差异,临床常见风寒、风热、暑湿三证。虚体感冒除表证外,还可见正虚的表现。如感受时行病毒则病情多重,甚或变生他病。在病程中亦可见寒与热的转化或错杂。

◎要点三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1.临证以卫表及鼻咽症状为主,可见鼻塞、流涕、喷嚏、咽痒、咽痛、周身酸楚不适、恶风或恶寒,或有发热等。若风邪夹暑、夹湿、夹燥,还可见相关症状。

2.时行感冒具有流行性、传染性,在同一时期发病人数剧增,且病证相似,多突然起病,恶寒、发热(多为高热)、周身酸痛、疲乏无力,病情一般较普通感冒为重。

3.病程一般3~7日,普通感冒不易传变,时行感冒可传变入里,变生他病。

4.四季皆可发病,而以冬、春两季为多。

(二)鉴别诊断

1.感冒与风温 感冒特别是风热感冒与风温初起颇为相似,但风温病势急骤,寒战发热甚至高热,汗出后热虽暂降,但脉数不静,身热旋即复起,咳嗽胸痛,头痛较剧,甚至出现神志昏迷、惊厥、谵妄等传变入里的证候。而感冒发热一般不高或不发热,病势轻,不传变,服解表药后,多能汗出热退,脉静身凉,病程短,预后良好。

2.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 普通感冒病情较轻,全身症状不重,少有传变。在气候变化时发病率可以升高,但无明显流行特点。若感冒1周以上不愈,发热不退或反见加重,应考虑感冒继发他病,传变入里。时行感冒病情较重,发病急,全身症状显著,可以发生传变,化热入里,继发或合并他病,具有广泛的传染性、流行性。

◎要点四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感冒首先应辨别普通、时行感冒;其次须辨别虚体、实体感冒;其三还要辨别风寒、风热、暑湿感冒。

1.鉴别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 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的鉴别参见病证鉴别。

2.辨感冒之虚实 实性感冒一般以风寒、风热、暑湿症状为主,病程短,痊愈快;虚体感冒者病程长,常呈反复感邪、反复发病之势,同时兼有气、血、阴、阳虚损症状。气虚感冒除感冒症状外,兼有平素神疲体弱,气短懒言,反复易感特征;阴虚感冒除感冒症状外,兼有口干咽燥,干咳少痰,舌红少苔,脉细数等阴虚症状。

3.辨别风寒、风热、暑湿感冒 风寒感冒以恶寒重,发热轻,鼻涕、痰液清稀色白,咽不痛,脉浮紧为特点;风热感冒以恶寒轻,发热重,鼻涕、痰液稠厚色黄,咽痛,脉浮数为特点;暑湿感冒发于夏季,以身热不扬,微恶风,少汗,头昏身重,胸闷纳呆,苔腻,脉濡为特点。

(二)治疗原则

感冒的病位在卫表肺系,治疗应因势利导,从表而解,采用解表达邪的治疗原则。风寒证治以辛温发汗;风热证治以辛凉清解;暑湿杂感者,又当清暑祛湿解表;虚体感冒则当扶正解表。

(三)证治分类

感冒从大的方面,可分为常人感冒和虚体感冒。常人感冒临床分为风寒束表、风热犯表、暑湿伤表三大证型;虚体感冒多为气虚感冒和阴虚感冒。

1. 常人感冒

(1)风寒束表证

证候: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疼,鼻塞声重,或鼻痒喷嚏,时流清涕,咽痒,咳嗽,咳痰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

证机概要: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闭塞,肺气不宣。

治法:辛温解表。

代表方: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

常用药:荆芥、防风、紫苏叶、淡豆豉、葱白、生姜、杏仁、前胡、桔梗、橘红、甘草。

加减:若表寒重,头身痛,憎寒发热,无汗者,配麻黄、桂枝以增强发表散寒之功;若表湿较重,肢体酸痛,头重头胀,身热不扬者,加羌活、独活祛风除湿,或用羌活胜湿汤加减。

风寒之证慎用辛凉,因辛凉之品可致不易汗出,病邪难以外达,反致不能速解,甚或发生变证。

(2)风热犯表证

证候:身热较著,微恶风,汗泄不畅,头胀痛,面赤,咳嗽,痰黏或黄,咽燥,或咽喉乳蛾红肿疼痛,鼻塞,流黄浊涕,口干欲饮,舌苔薄白微黄,舌边尖红,脉浮数。

证机概要:风热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肺失清肃。

治法:辛凉解表。

代表方: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加减。

常用药:金银花、连翘、黑山栀、淡豆豉、薄荷、荆 芥、竹 叶、芦 根、牛 蒡 子、桔 梗、甘草。

加减:若风热上壅,头胀痛较甚,加桑叶、菊花以清利头目;时行感冒热毒较盛,壮热恶寒,头痛身痛,咽喉肿痛,咳嗽气粗,配大青叶、蒲公英、草河车等清热解毒;若风寒外束,入里化热,热为寒遏,烦热恶寒,少汗,咳嗽气急,痰稠,声哑,苔黄白相兼,可用石膏合麻黄内清肺热,外散表寒。

风热之证不可过用辛温,以防助热燥液动血之弊,或引起传变。

(3)暑湿伤表证

证候: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重胀痛,咳嗽痰黏,鼻流浊涕,心烦口渴,或口中黏腻,渴不多饮,胸闷脘痞,泛恶,腹胀,大便或溏,小便短赤,舌苔黄腻或白腻,脉濡数。

证机概要:暑湿遏表,湿热伤中,表卫不和,肺气不清。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代表方:新加香薷饮加减。

常用药:金银花、连翘、鲜荷叶、鲜芦根、香薷、厚朴、扁豆花。

加减:若暑热偏盛,可加黄连、山栀、黄芩、青蒿清暑泄热;湿困卫表,肢体酸重疼痛较甚,加豆卷、藿香、佩兰等芳化宣表。

感冒实证初期一般忌用补敛之品,以免留邪。

2.虚体感冒 体虚之人,卫外不固,感受外邪,常缠绵难愈,或反复不已。其病邪属性仍不外四时六淫,临床表现肺卫不和与正虚症状并见。治疗当扶正达邪,在疏散药中酌加补正之品。

(1)气虚感冒

证候:恶寒较甚,或并发热,鼻塞,流涕,气短,乏力,自汗,咳嗽,痰白,咳痰无力,平素神疲体弱,或易感冒,舌淡苔薄白,脉浮无力。

证机概要:表虚卫弱,风寒乘袭,气虚无力达邪。

治法:益气解表。

代表方:参苏饮加减。

常用药:党参、甘草、茯苓、紫苏叶、葛根、前胡、半夏、陈皮、枳壳、桔梗。

加减:若表虚自汗,易伤风邪者,可常服玉屏风散益气固表,以防感冒;见恶寒重,发热轻,面色img白,四肢欠温,语音低微,舌质淡胖,脉沉细无力,为阳虚感冒,当助阳解表,用再造散加减。

对气虚感冒者,用药忌大剂量发汗之品,如麻黄、桂枝等,以免出汗过多,气随津脱。对阳虚感冒者,忌用大剂量寒凉药物,如石膏、板蓝根等,以免耗伤阳气。

(2)阴虚感冒

证候: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头昏,心烦,口干咽燥,干咳少痰,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机概要:阴亏津少,外受风热,表卫失和,津液不能作汗。

治法:滋阴解表。

代表方:加减葳蕤汤化裁。

常用药:玉竹、甘草、大枣、淡豆豉、薄荷、葱白、桔梗、白薇。

加减:阴伤较重,口渴、咽干明显,加沙参、麦冬以养阴生津;血虚,面色无华,唇甲色淡,脉细,加地黄、当归,滋阴养血。

对阴虚感冒者,忌用辛温重剂,以防损伤阴血之弊。

◎要点五 转归预后

在感冒病程中,可以出现寒热等不同证候之间的转化错杂。

一般而言,感冒预后良好,病程较短而易愈,反复感冒,则易伤正气。少数可因感冒诱发其他宿疾而使病情恶化。对老年、婴幼儿、体弱患者以及时行感冒重症,必须加以重视,防止发生传变,或同时夹杂其他疾病。

◎要点六 预防调护

1.生活调理 应慎起居,适寒温,在冬春之际尤当注意防寒保暖,盛夏亦不可贪凉露宿。注意锻炼,增强体质,以御外邪。易患感冒者,可坚持每天按摩迎香穴,并服用调理防治方药。

2.季节性预防用药 冬春风寒当令,可服贯众汤(贯众、紫苏、荆芥各10克,甘草5克)。夏令暑湿当令,可服藿佩汤(藿香、佩兰各5克,薄荷1.5克,鲜者用量加倍)。

3.时行感冒流行期间注意事项

(1)预防用药,可在体质辨析的基础上,用贯众、板蓝根、生甘草煎服。

(2)注意防护,尽量少去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防止交叉感染。

(3)注意室内消毒。

4.感冒治疗期间护理 发热者须适当休息。饮食宜清淡。对时行感冒重症及老年、婴幼儿、体虚者,须加强观察,预测并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如高热动风、邪陷心包、合并或继发其他疾病等。

5.注意煎药和服药方法 汤剂煮沸后5~10分钟即可,过煮则降低药效。趁温热服,服后避风覆被取汗,或进热粥、米汤以助药力。得汗、脉静、身凉为病邪外达之象,无汗则提示邪尚未去。出汗后尤应避风,以防复感。

细目二 咳嗽

◎要点一 概述

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或伴咯吐痰液而言。分别言之,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要点二 病因病机

(一)病因

外感六淫,内邪干肺。

(二)病机

咳嗽的基本病机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咳嗽的病位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

咳嗽的病理性质,外感咳嗽属于邪实,为六淫外邪犯肺,肺气壅遏不畅所致。内伤咳嗽,病理因素主要为“痰”与“火”,病理性质多为虚实夹杂。

他脏有病而及肺者,多因实致虚。如肝火犯肺者,每见气火炼液为痰,灼伤肺津。痰湿犯肺者,多因湿困中焦,水谷不能化为精微上输以养肺,反而聚生痰浊,上干于肺,久延则肺脾气虚,气不化津,痰浊更易滋生,此即“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的道理。甚则病及于肾,以致肺虚不能主气,肾虚不能纳气,由咳致喘。如痰湿蕴肺,遇外感引触,痰从热化,则易耗伤肺阴。

肺脏自病者,多因虚致实。如肺阴不足每致阴虚火炎,灼津为痰;肺气亏虚,气不化津,津聚成痰,甚则痰从寒化为饮。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可相互为病。

◎要点三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临床以咳嗽、咳痰为主要表现。应详细询问病史的新久,起病的缓急,是否兼有表证,判断外感和内伤。外感咳嗽,起病急,病程短,常伴肺卫表证。内伤咳嗽,常反复发作,病程长,多伴其他兼证。

咳嗽按时间分为急性咳嗽、亚急性咳嗽和慢性咳嗽。急性咳嗽<3周,亚急性咳嗽为3~8周,慢性咳嗽>8周。肺部影像学、肺功能检查等有助于诊断。

(二)鉴别诊断

1.咳嗽与喘证 咳嗽与喘证均为肺气上逆之病证,临床上也常咳、喘并见。但咳嗽以气逆有声,咯吐痰液为主;喘证以呼吸困难,甚则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

2.咳嗽与肺痨 咳嗽与肺痨均可有咳嗽、咳痰症状,但后者为感染“痨虫”所致,有传染性,同时兼见潮热、盗汗、咯血、消瘦等症,可资鉴别。

◎要点四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咳嗽首先应辨外感、内伤,其次要辨虚实,最后辨咳嗽、痰液的特点,以判别不同的病邪、病理因素、病变脏器与虚损之性质。

1.辨外感内伤 外感咳嗽,多为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常伴恶寒、发热、头痛等肺卫表证。内伤咳嗽,多为久病,常反复发作,病程长,可伴他脏见症。

2.辨证候虚实 外感咳嗽以风寒、风热、风燥为主,一般属邪实。而内伤咳嗽多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虚实之间尚有先后主次的不同,他脏有病而及肺者,多因实致虚,肺脏自病者,多因虚致实。详言之,痰湿、痰热、肝火多为邪实正虚;肺阴亏耗则属正虚,或虚中夹实。应分清标本主次缓急。

3.辨咳嗽及咳痰特点 咳嗽一般从时间、节律、性质、声音以及加重因素鉴别;痰液从色、质、量、味等方面辨别。

咳嗽时作,白天多于夜间,咳而急剧,声重,或咽痒则咳作者,多为外感风寒、风热或风燥引起;若咳声嘶哑,病势急而病程短者,为外感风寒、风热或风燥,病势缓而病程长者,为阴虚或气虚;咳声粗浊者,多为风热或痰热伤津所致;早晨咳嗽,阵发加剧,咳嗽连声重浊,痰出咳减者,多为痰湿或痰热咳嗽;午后、黄昏咳嗽加重,或夜间有单声咳嗽,咳声轻微短促者,多属肺燥阴虚;夜卧咳嗽较剧,持续不已,少气或伴气喘者,为久咳致喘的虚寒证;咳而声低气怯者属虚,洪亮有力者属实;饮食肥甘、生冷加重者多属痰湿;情志郁怒加重者因于气火;劳累、受凉后加重者多为痰湿、虚寒。

咳而少痰者多属燥热、气火、阴虚;痰多者常属湿痰、痰热、虚寒;痰白而稀薄者属风、属寒;痰黄而稠者属热;痰白质黏者属阴虚、燥热;痰白清稀、透明呈泡沫样者属虚、属寒;咳吐血痰者,多为肺热或阴虚;如脓血相兼者,为痰热瘀结成痈之候;咳嗽,咳吐粉红色泡沫痰,咳而气喘,呼吸困难者,多属心肺阳虚,气不摄血;咳痰有热腥味或腥臭气者为痰热,味甜者属痰湿,味咸者属肾虚。

(二)治疗原则

咳嗽的治疗应分清邪正虚实。

外感咳嗽,多为实证,应祛邪利肺,按病邪性质分风寒、风热、风燥论治。

内伤咳嗽,多属邪实正虚。标实为主者,治以祛邪止咳;本虚为主者,治以扶正补虚。并按本虚标实的主次酌情兼顾。

对于咳嗽的治疗,除直接治肺外,还应从整体出发,注意治脾、治肝、治肾等。

(三)证治分类

咳嗽可概括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两大类。外感咳嗽分为风寒、风热、风燥咳嗽;内伤咳嗽分为痰湿、痰热、肝火、阴亏等证型。

1.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证

证候: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或见恶寒、发热、无汗等风寒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证机概要:风寒袭肺,肺气失宣。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代表方: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

常用药:麻黄、杏仁、桔梗、前胡、橘皮、金沸草、甘草。

加减:若夹痰湿,咳而痰黏,胸闷,苔腻,可加半夏、厚朴、茯苓以燥湿化痰;咳嗽迁延不已,加紫菀、百部温润降逆,避免过于温燥辛散伤肺;若素有寒饮伏肺,兼见咳嗽上气,痰液清稀,胸闷气急,舌淡红,苔白而滑,脉浮紧或弦滑者,治以疏风散寒,温化寒饮,可改投小青龙汤。

(2)风热犯肺证

证候: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咳痰不爽,痰黏稠或黄,咳时汗出,常伴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身楚,或见恶风、身热等风热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证机概要:风热犯肺,肺失宣肃。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代表方:桑菊饮加减。

常用药:桑叶、菊花、薄荷、连翘、前胡、牛蒡子、杏仁、桔梗、大贝母、枇杷叶。

加减:肺热内盛,身热较著,恶风不显,口渴喜饮者,加黄芩、知母清肺泄热;热邪上壅,咽痛,加射干、山豆根、挂金灯、赤芍清热利咽;夏令夹暑加六一散、鲜荷叶清解暑热。

(3)风燥伤肺证

证候:干咳,连声作呛,喉痒,咽喉干痛,唇鼻干燥,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或痰中带有血丝,口干,初起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小数。

证机概要:风燥伤肺,肺失清润。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代表方:桑杏汤加减。

常用药:桑叶、薄荷、淡豆豉、杏仁、前胡、牛蒡子、南沙参、浙贝母、天花粉、梨皮、芦根。

加减:若热重不恶寒,心烦口渴,酌加石膏、知母、黑山栀清肺泄热;肺络受损,痰中夹血,配白茅根清热止血。凉燥证,乃燥证与风寒并见,表现干咳少痰或无痰,咽干鼻燥,兼有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而干等症,用药当以温而不燥、润而不凉为原则,方取杏苏散加减。

上述外感咳嗽诸证候忌过早应用敛肺、收涩的镇咳药。误用则致肺气郁遏不得宣畅,不能达邪外出,邪恋不去,反而久咳伤正。咳嗽是人体祛邪外达的一种病理表现,治疗绝不能单纯见咳止咳,必须按照不同的病因分别处理。

2.内伤咳嗽

(1)痰湿蕴肺证

证候: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因痰而嗽,痰出咳平,痰黏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每于早晨或食后则咳甚痰多,进甘甜油腻食物加重,胸闷脘痞,呕恶食少,体倦,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象濡滑。

证机概要:脾湿生痰,上渍于肺,壅遏肺气。

治法: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代表方: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常用药:半夏、陈皮、茯苓、苍术、川朴、杏仁、佛耳草、紫菀、款冬花。

加减:寒痰较重,痰黏白如沫,怯寒背冷,加干姜、细辛、白芥子温肺化痰;久病脾虚,神疲,加党参、白术、炙甘草;症状平稳后可服六君子丸以资调理,或合杏苏二陈丸标本兼顾。

(2)痰热郁肺证

证候:咳嗽,气息粗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质黏厚或稠黄,咳吐不爽,或咳血痰,胸胁胀满,咳时引痛,面赤,或有身热,口干而黏,欲饮水,舌质红,舌苔薄黄腻,脉滑数。

证机概要:痰热壅肺,肺失肃降。

治法:清热肃肺,豁痰止咳。

代表方:清金化痰汤加减。

常用药:黄芩、山栀、知母、桑白皮、桔梗、杏仁、贝母、瓜蒌、海蛤壳、竹沥、半夏、橘红。

加减:痰热郁蒸,痰黄如脓或有热腥味,加鱼腥草、金荞麦根、浙贝母、冬瓜仁、薏苡仁等清热化痰;痰热壅盛,腑气不通,胸满咳逆,痰涌,便秘,配葶苈子、大黄、风化硝泻肺通腑逐痰;痰热伤津,口干,舌红少津,配北沙参、天冬、花粉养阴生津。

(3)肝火犯肺证

证候:咳嗽呈阵发性,表现为上气咳逆阵作,咳时面赤,咽干口苦,常感痰滞咽喉而咳之难出,量少质黏,或如絮条,胸胁胀痛,咳时引痛,症状可随情绪波动而增减,舌红或舌边红,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证机概要:肝郁化火,上逆侮肺。

治法:清肺泻肝,顺气降火。

代表方:黛蛤散合黄芩泻白散加减。

常用药:桑白皮、地骨皮、黄芩、山栀、丹皮、青黛、海蛤壳、粳米、苏子、竹茹、枇杷叶、甘草。

加减:肺气郁滞,胸闷气逆,加瓜蒌、桔梗、枳壳、旋覆花利气降逆;痰黏难咳,加海浮石、知母、贝母清热豁痰;火郁伤津,咽燥口干,咳嗽日久不减,酌加北沙参、麦冬、天花粉、诃子养阴生津敛肺。

(4)肺阴亏耗证

证候:干咳,咳声短促,痰少黏白,或痰中带血丝,或声音逐渐嘶哑,口干咽燥,或午后潮热,颧红,盗汗,日渐消瘦,神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证机概要:肺阴亏虚,虚热内灼,肺失润降。

治法:滋阴清热,润肺止咳。

代表方:沙参麦冬汤加减。

常用药:沙参、麦冬、花粉、玉竹、百合、川贝母、甜杏仁、桑白皮、地骨皮、甘草。

加减:肺气不敛,咳而气促,加五味子、诃子以敛肺气;阴虚潮热,酌加功劳叶、银柴胡、青蒿、鳖甲、胡黄连以清虚热;热伤血络,痰中带血,加牡丹皮、山栀、藕节清热止血;若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加党参、五味子。

内伤咳嗽忌用宣肺散邪法。误用每致耗损阴液,伤及肺气,正气愈虚。必须注意调护正气,即使虚实夹杂,亦当标本兼顾。

◎要点五 转归预后

关于咳嗽的转归,首先,本病两大类型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可相互转化。外感咳嗽如迁延失治,邪伤肺气,更易反复感邪,而致咳嗽屡作,肺脏益伤,逐渐转为内伤咳嗽。内伤咳嗽,肺脏有病,卫外不强,易受外邪引发或加重,在气候转冷时尤为明显。久则肺脏虚弱,阴伤气耗,由实转虚。由此可知,咳嗽虽有外感、内伤之分,但两者又可互为因果。第二,咳嗽的不同证候之间也会相互转化。

至于本病转归及预后的影响因素,则与气候、个体差异以及治疗经过有关。一般而言,外感咳嗽其病尚浅而易治,但燥与湿二者较为缠绵。因湿邪困脾,久则脾虚而致积湿生痰,转为内伤之痰湿咳嗽。燥伤肺津,久则肺阴亏耗,成为内伤阴虚肺燥之咳嗽。内伤咳嗽多呈慢性反复发作过程,其病较深,治疗难取速效。如痰湿咳嗽之部分老年患者,由于反复病久,肺脾两伤,可出现痰从寒化为饮,病延及肾的转归,表现为寒饮伏肺或肺气虚寒证候,成为痰饮咳喘。至于肺阴亏虚咳嗽,虽然初起轻微,但鉴于疾病的复杂性,有时会逐渐加重,成为劳损。部分患者病情逐渐加重,甚至累及于心,最终导致肺、脾、肾诸脏皆虚,痰浊、水饮、气滞、血瘀互结而演变成为肺胀。

◎要点六 预防调护

对于咳嗽的预防,首应注意气候变化,防寒保暖,饮食不宜甘肥、辛辣及过咸,嗜酒及吸烟等不良习惯尤当戒除,避免刺激性气体伤肺。适当参加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平素易于感冒者,配合防感冒保健操,面部迎香穴按摩,夜间足三里艾熏。若有感冒应及时诊治。

至于咳嗽的调护,外感咳嗽,如发热等全身症状明显者,应适当休息。内伤咳嗽多呈慢性反复发作,尤其应当注意起居饮食的调护,可据病情适当选食梨、莱菔、山药、百合、荸荠、枇杷等。注意劳逸结合。缓解期应坚持“缓则治本”的原则,补虚固本以图根治。预防的重点在于提高机体卫外功能,增强皮毛腠理御寒抗病能力。若久咳自汗出者,可酌选玉屏风散、生脉饮服用。

细目三 哮病

◎要点一 概述

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要点二 病因病机

(一)病因

外邪侵袭,饮食不当,体虚病后。

(二)病机

哮病的病位主要在肺,与脾、肾关系密切。

哮病的病理因素以痰为主。痰主要由于人体津液不归正化,凝聚而成,如伏藏于肺,则成为发病的潜在“夙根”,因气候、饮食、情志、劳累等因素诱发。而这些诱因每多错杂相关,其中尤以气候变化为主。哮病“夙根”论的实质,主要在于脏腑阴阳失调,素体偏盛偏虚,对津液的运化失常,肺不能布散津液,脾不能输化水精,肾不能蒸化水液,而凝聚成痰,若痰伏于肺,则成为潜在的病理因素。

哮病发作时的基本病机为“伏痰”遇感引触,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结,壅塞气道,气道挛急,通畅不利,肺气宣降失常,引动停积之痰,而致痰鸣如吼,气息喘促。若病因于寒,素体阳虚,痰从寒化,属寒痰为患,则发为冷哮;病因于热,素体阳盛,痰从热化,属痰热为患,则发为热哮;如“痰热内郁,风寒外束”引起发作者,可以表现为外寒内热的寒包热哮;痰浊伏肺,肺气壅实,风邪触发者则表现为风痰哮;反复发作,正气耗伤或素体肺肾不足者,可表现为虚哮。

哮病的病理性质,发作时为痰阻气闭,以邪实为主。有寒痰、痰热之分。若长期反复发作,寒痰伤及脾肾之阳,痰热耗灼肺肾之阴,则可从实转虚,在平时表现为肺、脾、肾等脏脏气虚弱之候。大发作时邪实与正虚错综并见,肺肾两虚,痰浊壅盛,严重者肺不能治理调节心血的运行,肾虚命门之火不能上济于心,则心阳亦同时受累,甚至发生“喘脱”危候。

◎要点三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1.呈反复发作性。常为突然发作,可见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先兆。喉中有明显哮鸣声,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甚至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可于数分钟或数小时后缓解。

2.平时可一如常人,或稍感疲劳、纳差。但病程日久,反复发作,导致正气亏虚,可常有轻度哮鸣,甚至在大发作时持续难平,出现喘脱。

3.部分患者发病与先天禀赋有关,家族中可有哮病史。常因气候突变、环境因素、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诱发。

(二)鉴别诊断

哮病与喘证:哮病和喘证都有呼吸急促、困难的表现。哮必兼喘,但喘未必兼哮。哮指声响言,喉中哮鸣有声,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喘指气息言,为呼吸气促困难,是多种肺系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

◎要点四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哮病的辨证应在分辨发作期与缓解期的前提下,首先辨哮证发病特点,其二辨哮之寒热偏盛,其三辨肺脾肾之虚。

1.辨发病特点 哮证发作如有明显的季节性,且有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先兆症状,则本病与肺虚卫表不固有关,此时当着重辨风寒与风热。哮证发作如与饮食密切相关,则多为脾虚痰蕴,当着重辨清痰湿与痰热之不同。如哮证发作持续数分钟或数十分钟即能缓解者,病情较轻,若持续时间较久者,当警惕发生喘脱的可能。

2.辨寒热偏盛 寒哮者,因寒饮伏肺,遇感触发,则呼吸气促,喉中哮鸣,痰白清稀多泡沫。热哮证,因痰热蕴肺,遇感诱发,则气粗息涌,痰鸣如吼,痰黄稠厚,咯吐不利。

3.辨肺脾肾虚损 肺虚者,自汗畏风,少气乏力,极易感冒;脾虚者,食少便溏,痰多;肾虚者,短气,动则喘甚,腰酸膝软。

(二)治疗原则

当宗朱丹溪“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之说,以“发时治标,平时治本”为基本原则。

发作时攻邪治标,祛痰利气,寒痰宜温化宣肺,热痰当清化肃肺,寒热错杂者,当温清并施,表证明显者兼以解表,属风痰为患者又当祛风涤痰。反复日久,正虚邪实者,又当兼顾,不可单纯拘泥于祛邪。

若发生喘脱危候,当急予扶正救脱。

平时应扶正治本,阳气虚者应予温补,阴虚者则予滋养,分别采取补肺、健脾、益肾等法,以冀减轻、减少或控制其发作。

(三)证治分类

根据哮病的临床特点,分为发作期和缓解期。发作期分为冷哮、热哮、寒包热哮、风痰哮、虚哮以及喘脱危证;缓解期临床可见肺脾气虚和肺肾亏虚。

1.发作期

(1)冷哮证

证候: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喘憋气逆,胸膈满闷如塞,咳不甚,痰少咳吐不爽,色白而多泡沫,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形寒怕冷,天冷或受寒易发,面色青晦,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证机概要:寒痰伏肺,遇感触发,痰升气阻,肺失宣畅。

治法:宣肺散寒,化痰平喘。

代表方: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加减。

常用药:麻黄、射干、干姜、细辛、半夏、紫菀、款冬、五味子、大枣、甘草。

加减:表寒明显,寒热身疼,配桂枝、生姜辛散风寒;痰涌气逆,不得平卧,加葶苈子、苏子泻肺降逆,并酌加杏仁、白前、橘皮等化痰利气;咳逆上气,汗多,加白芍以敛肺。

(2)热哮证

证候:喉中痰鸣如吼,喘而气粗息涌,胸高胁胀,咳呛阵作,咳痰色黄或白,黏浊稠厚,排吐不利,口苦,口渴喜饮,汗出,面赤,或有身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滑。

证机概要:痰热蕴肺,壅阻气道,肺失清肃。

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代表方: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加减。

常用药:麻黄、黄芩、桑白皮、杏仁、半夏、款冬、苏子、白果、甘草。

加减:若肺气壅实,痰鸣息涌,不得平卧,加葶苈子、广地龙泻肺平喘;肺热壅盛,痰吐稠黄,加海蛤壳、射干、知母、鱼腥草以清热化痰;兼有大便秘结者,可用大黄、芒硝、全瓜蒌、枳实通腑以利肺。

(3)寒包热哮证

证候:喉中哮鸣有声,胸膈烦闷,呼吸急促,喘咳气逆,咳痰不爽,痰黏色黄或黄白相兼,烦躁,发热,恶寒,无汗,身痛,口干欲饮,大便偏干,舌苔白腻,舌尖边红,脉弦紧。

证机概要:痰热壅肺,复感风寒,客寒包火,肺失宣降。

治法:解表散寒,清化痰热。

代表方: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加减。

常用药:麻黄、生石膏、厚朴、杏仁、生姜、半夏、甘草、大枣。

加减:表寒重者,加桂枝、细辛;喘哮,痰鸣气逆,加射干、葶苈子、苏子祛痰降气平喘;痰吐稠黄胶黏,加黄芩、前胡、瓜蒌皮等清化痰热。

(4)风痰哮证

证候:喉中痰涎壅盛,声如拽锯,或鸣声如吹哨笛,喘急胸满,但坐不得卧,咳痰黏腻难出,或为白色泡沫痰液,无明显寒热倾向,面色青暗,起病多急,常倏忽来去,发前自觉鼻、咽、眼、耳发痒,喷嚏,鼻塞,流涕,胸部憋塞,随之迅即发作,舌苔厚浊,脉滑实。

证机概要:痰浊伏肺,风邪引触,肺气郁闭,升降失司。

治法:祛风涤痰,降气平喘。

代表方:三子养亲汤加味。

常用药:白芥子、苏子、莱菔子、麻黄、杏仁、僵蚕、厚朴、半夏、陈皮、茯苓。

加减:痰壅喘急,不能平卧,加用葶苈子、猪牙皂泻肺涤痰,必要时可暂予控涎丹泻肺祛痰;若感受风邪而发作者,加苏叶、防风、苍耳草、蝉衣、地龙等祛风化痰。

(5)虚哮证

证候:喉中哮鸣如鼾,声低,气短息促,动则喘甚,发作频繁,甚则持续喘哮,口唇、爪甲青紫,咳痰无力,痰涎清稀或质黏起沫,面色苍白或颧红唇紫,口不渴或咽干口渴,形寒肢冷或烦热,舌质淡或偏红,或紫暗,脉沉细或细数。

证机概要:哮病久发,痰气瘀阻,肺肾两虚,摄纳失常。

治法:补肺纳肾,降气化痰。

代表方:平喘固本汤加减。

常用药:党参、黄芪、胡桃肉、沉香、脐带、冬虫夏草、五味子、苏子、半夏、款冬、橘皮。

加减:有肾阳虚表现者加附子、鹿角片、补骨脂、钟乳石;肺肾阴虚,配沙参、麦冬、生地、当归;痰气瘀阻,口唇青紫,加桃仁、苏木;气逆于上,动则气喘,加紫石英、磁石镇纳肾气。

2.缓解期

(1)肺脾气虚证

证候:有哮喘反复发作史。气短声低,自汗,怕风,常易感冒,倦怠无力,食少便溏,或可有喉中时有轻度哮鸣,痰多质稀色白,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证机概要:哮病日久,肺虚不能主气,脾虚健运无权,气不化津,痰饮蕴肺,肺气上逆。

治法:健脾益气,补土生金。

代表方:六君子汤加减。

常用药:党参、白术、茯苓、法半夏、橘皮、山药、薏苡仁、五味子、甘草。

加减:表虚自汗,加炙黄芪、浮小麦、大枣,或用玉屏风散;怕冷,畏风,易感冒,可加桂枝、白芍、制附片;痰多者加前胡、杏仁。

(2)肺肾两虚证

证候:有哮喘发作史。短气息促,动则为甚,吸气不利,咳痰质黏起沫,脑转耳鸣,腰酸腿软,心慌,不耐劳累。或五心烦热,颧红,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或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苔淡白,质胖,脉沉细。

证机概要:哮病久发,精气亏乏,肺肾摄纳失常,气不归原,津凝为痰。

治法:补肺益肾。

代表方: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加减。

常用药:熟地黄、山萸肉、胡桃肉、当归、人参、麦 冬、五 味 子、茯 苓、半 夏、陈 皮、甘草。

加减:肺气阴两虚为主者,加黄芪、沙参、百合;肾阳虚为主者,酌加补骨脂、仙灵脾、鹿角片、制附片、肉桂;肾阴虚为主者,加生地黄、冬虫夏草。另可常服紫河车粉补益肾精。

◎要点五 转归预后

哮病是一种反复发作的肺系疾病。由于哮有“夙根”,遇有诱因,可致哮喘反复发作,在平时亦觉短气、疲乏,并有轻度喘哮,难以全部消失。一旦大发作时,每易持续不解,邪实与正虚错综并见,严重者肺不能治理调节心血的运行,肾虚命门之火不能上济于心,则心阳亦同时受累,甚至发生喘脱危候。如哮喘长期不愈,反复发作,病由肺脏影响及脾、肾、心,可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之肺胀重证。

从年龄上讲,部分青少年哮病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正气渐充,肾气日盛,再辅以药物治疗,可以终止发作,而中老年及体弱患者,肾气渐衰,发作频繁易变生他病。

◎要点六 预防调护

平时注意保暖,防止感冒,避免因寒冷空气的刺激而诱发。根据身体情况,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以逐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饮食宜清淡,忌肥甘油腻辛辣,防止生痰生火,避免海膻发物。避免烟尘异味。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不良情绪的影响。劳逸适当,防止过度疲劳。平时可常服玉屏风散、肾气丸等药物,以调护正气,提高抗病能力。

细目四 喘证

◎要点一 概述

喘即气喘、喘息。喘证是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的病证。

◎要点二 病因病机

(一)病因

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所伤、劳欲久病。

(二)病机

喘证的基本病机是肺气上逆,宣降失职,或气无所主,肾失摄纳。喘证的病位主要在肺和肾,涉及肝脾心。喘证的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实喘在肺,为外邪、痰浊、肝郁气逆,邪壅肺气,宣降不利所致;虚喘责之肺、肾两脏,因阳气不足,阴精亏耗,而致肺肾出纳失常,且尤以气虚为主。实喘病久伤正,由肺及肾;或虚喘复感外邪,或夹痰浊,则病情虚实错杂,每多表现为邪气壅阻于上、肾气亏虚于下的上盛下虚证候。

喘证的严重阶段,不但肺肾俱虚,在孤阳欲脱之时,每多影响到心,可导致心气、心阳衰惫,鼓动血脉无力,血行瘀滞,面色、唇舌、指甲青紫,甚至出现喘汗致脱,亡阴、亡阳的危重局面。

◎要点三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1.以喘促短气,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为特征。

2.可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痨、心悸等病史,每遇外感及劳累而诱发。

(二)鉴别诊断

喘证与哮病:喘证和哮病都有呼吸急促、困难的表现。喘指气息而言,为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张口抬肩,摇身撷肚,是多种肺系疾病的一个症状;哮指声响而言,必见喉中哮鸣有声,亦伴呼吸困难,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喘未必兼哮,而哮必兼喘。

◎要点四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喘证的辨证首当分清虚实,实喘又当辨外感内伤,虚喘应辨病变脏腑。

1.辨清虚实 实喘者呼吸深长有余,呼出为快,气粗声高,伴有痰鸣咳嗽,脉数有力,病势多急;虚喘者呼吸短促难续,深吸为快,气怯声低,少有痰鸣咳嗽,脉象微弱或浮大中空,病势徐缓,时轻时重,遇劳则甚。

2.实喘辨外感内伤 实喘当辨外感内伤。外感起病急,病程短,多有表证;内伤病程久,反复发作,无表证。

3.虚证辨病变脏腑 虚喘应辨病变脏腑。肺虚者劳作后气短不足以息,喘息较轻,常伴有面白,自汗,易感冒;肾虚者静息时亦有气喘,动则更甚,伴有面色苍白,颧红,怯冷,腰酸膝软;心气、心阳衰弱时,喘息持续不已,伴有紫绀,心悸,浮肿,脉结代。

(二)治疗原则

喘证的治疗应以虚实为纲。

实喘治肺,以祛邪利气为主,区别寒、热、痰、气的不同,分别采用温化宣肺、清化肃肺、化痰理气的方法。虚喘以培补摄纳为主,或补肺,或健脾,或益肾,阳虚则温补,阴虚则滋养。至于虚实夹杂,寒热互见者,又当根据具体情况分清主次,权衡标本,辨证选方用药。

此外,由于喘证多继发于各种急慢性疾病中,所以临床上不能见喘治喘,还应当注意积极地治疗原发病。

(三)证治分类

喘证分为实喘和虚喘两大类型。实喘临床可见风寒壅肺、表寒里热、痰热郁肺、肺气郁痹等证候;虚喘则见肺气虚耗、肾虚不纳和正虚喘脱等证候。

1.实喘

(1)风寒壅肺证

证候:喘息咳逆,呼吸急促,胸部胀闷,痰多稀薄而带泡沫,色白质黏,常有头痛,恶寒,或有发热,口不渴,无汗,舌苔薄白而滑,脉浮紧。

证机概要:风寒上受,内舍于肺,邪实气壅,肺气不宣。

治法:宣肺散寒。

代表方:麻黄汤合华盖散加减。

常用药:麻黄、紫苏子、半夏、橘红、杏仁、紫菀、白前。

加减:若表证明显,寒热无汗,头身疼痛,加桂枝以配麻黄解表散寒;寒痰较重,痰白清稀,量多起沫,加细辛、生姜温肺化痰;如寒饮伏肺,复感客寒而引发者,可用小青龙汤发表温里。

(2)表寒肺热证

证候:喘逆上气,胸胀或痛,息粗,鼻扇,咳而不爽,吐痰稠黏,伴形寒,身热,烦闷,身痛,有汗或无汗,口渴,舌苔薄白或黄,舌边红,脉浮数或滑。

证机概要:寒邪束表,热郁于肺,肺气上逆。

治法:解表清里,化痰平喘。

代表方:麻杏石甘汤加味。

常用药:麻黄、杏仁、石膏、甘草、黄芩、桑白皮、苏子、半夏、款冬花。

加减:表寒重加桂枝解表散寒;痰热重,痰黄黏稠量多,加瓜蒌、贝母清化痰热;痰鸣息涌加葶苈子、射干泻肺消痰。

(3)痰热郁肺证

证候:喘促气涌,胸部胀痛,咳嗽痰多,质黏色黄,或兼有血色,伴胸中烦闷,身热,有汗,口渴而喜冷饮,面赤,咽干,小便赤涩,大便或秘,舌质红,舌苔薄黄或腻,脉滑数。

证机概要:邪热蕴肺,蒸液成痰,痰热壅滞,肺失清肃。

治法;清热化痰,宣肺平喘。

代表方:桑白皮汤加减。

常用药:桑白皮、黄芩、知母、贝母、射干、瓜蒌皮、前胡、地龙。

加减:如身热重,可加石膏辛寒清气;如喘甚痰多,黏稠色黄,可加葶苈子、海蛤壳、鱼腥草、冬瓜仁、薏苡仁,清热泻肺,化痰泄浊;腑气不通,痰涌便秘,加瓜蒌仁、大黄或风化硝,通腑清肺泻壅。

(4)痰浊阻肺证

证候:喘而胸满闷塞,甚则胸盈仰息,咳嗽,痰多黏腻色白,咯吐不利,兼有呕恶,食少,口黏不渴,舌苔白腻,脉象滑或濡。

证机概要:中阳不运,积湿生痰,痰浊壅肺,肺失肃降。

治法:祛痰降逆,宣肺平喘。

代表方: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常用药:半夏、陈皮、茯苓、苏子、白芥子、莱菔子、杏仁、紫菀、旋覆花。

加减:痰从寒化,色白清稀,畏寒,加干姜、细辛;痰浊郁而化热,按痰热郁肺证治疗;若平素脾胃虚弱者,可服用六君子汤调理。

(5)肺气郁痹证

证候:喘促症状每遇情志刺激而诱发,发时突然呼吸短促,息粗气憋,胸闷胸痛,咽中如窒,但喉中痰鸣不著,或无痰声。平素常多忧思抑郁,失眠,心悸。苔薄,脉弦。

证机概要:肝郁气逆,上冲犯肺,肺气不降。

治法:开郁降气平喘。

代表方:五磨饮子加减。

常用药:沉香、木香、厚朴花、枳壳、苏子、金沸草、代赭石、杏仁。

加减:肝郁气滞较著,加用柴胡、郁金、青皮疏理肝气;若有心悸、失眠者加百合、合欢皮、酸枣仁、远志等宁心安神;若气滞腹胀,大便秘结,可加用大黄以降气通腑,即六磨汤之意。平素可服用逍遥散疏肝解郁。

在本证治疗中,宜劝慰病人心情开朗,配合治疗。

2.虚喘

(1)肺气虚耗证

证候:喘促短气,气怯声低,喉有鼾声,咳声低弱,痰吐稀薄,自汗畏风,或见咳呛,痰少质黏,烦热而渴,咽喉不利,面颧潮红,舌质淡红或有苔剥,脉软弱或细数。

证机概要:肺气亏虚,气失所主,或肺阴亏虚,虚火上炎,肺失清肃。

治法:补肺益气养阴。

代表方:生脉散合补肺汤加减。

常用药:党参、黄芪、冬虫夏草、五味子、炙甘草。

加减:偏阴虚者加补肺养阴之品,如沙参、麦冬、玉竹、百合、诃子;兼中气虚弱,肺脾同病,清气下陷,食少便溏,腹中气坠者,配合补中益气汤,补脾养肺,益气升陷。

(2)肾虚不纳证

证候:喘促日久,动则喘甚,呼多吸少,气不得续,形瘦神惫,跗肿,汗出肢冷,面青唇紫,舌淡苔白或黑而润滑,脉微细或沉弱;或见喘咳,面红烦躁,口咽干燥,足冷,汗出如油,舌红少津,脉细数。

证机概要:肺病及肾,肺肾俱虚,气失摄纳。

治法:补肾纳气。

代表方: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加减。

常用药:附子、肉桂、山萸肉、胡桃肉、紫河车、熟地、山药、当归、人参、蛤蚧。

加减:若表现为肾阴虚者,不宜辛燥,宜用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加减以滋阴纳气,药用生地、天门冬、麦门冬、龟甲胶、当归养阴,五味子、诃子敛肺纳气;兼标实,痰浊壅肺,喘咳痰多,气急胸闷,苔腻,此为上盛下虚,宜用苏子降气汤;若喘息渐平,善后调理可常服紫河车、胡桃肉以补肾固本纳气。

(3)正虚喘脱证

证候:喘逆剧甚,张口抬肩,鼻扇气促,端坐不能平卧,稍动则咳喘欲绝,或有痰鸣,心慌动悸,烦躁不安,面青唇紫,汗出如珠,肢冷,脉浮大无根,或见歇止,或模糊不清。

证机概要:肺气欲绝,心肾阳衰。

治法:扶阳固脱,镇摄肾气。

代表方: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

常用药:人参、黄芪、炙甘草、山萸肉、五味子、蛤蚧(粉)、龙骨、牡蛎。

加减:若阳虚甚,气息微弱,汗出肢冷,舌淡,脉沉细,加附子、干姜;阴虚甚,气息急促,心烦内热,汗出黏手,口干舌红,脉沉细数,加麦冬、玉竹,人参改用西洋参;神昧不清,加丹参、远志、菖蒲安神祛痰开窍。

◎要点五 转归预后

喘证的转归预后与病程的长短、病邪的性质、病位的深浅有关。一般而论,实喘易治,虚喘难疗。实喘由于邪气壅阻,祛邪利肺则愈,故治疗较易;虚喘为气失摄纳,根本不固,补之未必即效,且每因体虚易感外邪,诱致反复发作,往往喘甚而致脱,故难治。若实喘邪气闭肺,喘息上气,胸闷如窒,呼吸窘迫,身热不得卧,脉急数;虚喘下虚上盛,阴阳离决,孤阳浮越,冲气上逆,见足冷头汗,如油如珠,喘息鼻扇,摇身撷肚,张口抬肩,胸前高起,面赤躁扰,双目直视,便溏,脉浮大急促无根者,均属危候,必须及时救治。若喘证反复发作,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可转变为肺胀;肺肾亏虚,水液输布失常,可兼见水肿。

◎要点六 预防调护

喘证的预防,要点在于慎风寒,适寒温,节饮食,少食黏腻和辛热刺激之品,以免助湿生痰动火。

已患喘证,则应注意早期治疗,力求根治,尤需防寒保暖,防止受邪而诱发,忌烟酒,适房事,调情志,饮食清淡而富有营养。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但活动量应根据个人体质强弱及病情而定,不宜过度疲劳。

细目五 肺痈

◎要点一 概述

肺痈是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病证,属内痈之一。临床以咳嗽、胸痛、发热、咳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要特征。

◎要点二 病因病机

(一)病因

感受风热,痰热素盛。

(二)病机

肺痈病位在肺。基本病机为邪热郁肺,蒸液成痰,邪阻肺络,血滞为瘀,痰热与瘀血互结,蕴酿成痈,血败肉腐化脓,肺损络伤,脓疡溃破外泄。

肺痈病理性质主要表现为邪盛的实热证候,脓疡溃后方见阴伤气耗之象。成痈化脓的病理基础,主要在于血瘀。血瘀则热聚,血败肉腐酿脓。

肺痈的病理演变过程,可以随着病情的发展、邪正的消长,表现为初(表证)期、成痈期、溃脓期、恢复期等不同阶段。

初期(表证期)因风热(寒)之邪侵袭卫表,内郁于肺,或内外合邪,肺卫同病,蓄热内蒸,热伤肺气,肺失清肃,出现恶寒、发热、咳嗽等肺卫表证。

成痈期为邪热壅肺,蒸液成痰,气分热毒浸淫及血,热伤血脉,血为之凝滞,热壅血瘀,蕴酿成痈,表现高热、振寒、咳嗽、气急、胸痛等痰瘀热毒蕴肺的证候。

溃脓期,痰热与瘀血壅阻肺络,肉腐血败化脓,继则肺损络伤,脓疡内溃外泄,排出大量腥臭脓痰或脓血痰。

恢复期,脓疡溃后,邪毒渐尽,病情趋向好转,但因肺体损伤,故可见邪去正虚,阴伤气耗的病理过程。随着正气的逐渐恢复,病灶趋向愈合。溃后如脓毒不净,邪恋正虚,每致迁延反复,日久不愈,病势时轻时重,而转为慢性。

◎要点三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1.临表表现 发病多急,常突然寒战高热,咳嗽胸痛,咳吐黏浊痰,经旬日左右,咳吐大量腥臭脓痰,或脓血相兼,身热遂降,病情好转,经数周逐渐恢复。如脓毒不净,持续咳嗽,咳吐脓血臭痰,低烧,消瘦,则提示转成慢性。

2.验痰法 肺痈病人咳吐的脓血浊痰腥臭,吐在水中,沉者是痈脓,浮者是痰。

3.验口味 肺痈病人吃生黄豆或生豆汁不觉其腥。《寿世保元·肺痈》曾说:“用黄豆一粒,予病人口嚼,不觉豆之气味,是肺痈也。”《张氏医通·肺痈》也说:“肺痈初起,疑似未真,以生大豆绞浆饮之,不觉腥味,便是真候。”

4.体征 肺痈患者可见舌下生细粒。迁延不愈之患者,还可见杵状指。脓肿接近胸壁部位者,叩诊可呈浊音,听诊呼吸音减弱,或闻及湿啰音。

(二)鉴别诊断

1.肺痈与咳嗽 肺痈应与咳嗽病的痰热蕴肺证相鉴别,两者均可见发热、咳嗽、咯吐脓痰、胸痛等症状。但咳嗽痰热蕴肺证一般为气分邪热动血伤络,病情较轻;肺痈则为瘀热蕴结成痈酿脓溃破,病情较重。在病理表现上有血热与血瘀的区别,临床特征亦有不同,咳嗽痰热蕴肺证咳吐黄稠脓痰、量多,夹有血色,痰无腥臭味,肺痈则咳吐大量腥臭脓血浊痰。若咳嗽痰热蕴肺证迁延进展,邪热进一步瘀阻肺络,也可发展形成肺痈。

2.肺痈与风温 由于肺痈初期与风温极为类似,故应注意两者之间的区别。风温起病多急,以发热、咳嗽、烦渴或伴气急胸痛为特征,与肺痈初期颇难鉴别,但肺痈之振寒,咳吐浊痰明显,喉中有腥味是其特点,特别是风温经正确及时治疗后,多在气分而解,如经一周身热不退,或退而复升,咳吐浊痰,应进一步考虑肺痈之可能。

◎要点四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肺痈首先应辨病期,其次辨虚实,最后辨转归。

1.辨病期 初期(表证期)出现恶寒、发热、咳嗽、痰多等肺卫表证;成痈期表现为高热、振寒、咳嗽、气急、胸痛、咳痰黄稠量多、带有腥味等痰瘀热毒蕴肺的证候;溃脓期见排出大量腥臭脓痰或脓血痰等肉腐脓溃的证候;恢复期症见身热渐退,咳嗽减轻,咳吐脓痰渐少,臭味亦淡,气短,口燥咽干,面色无华,形体消瘦,阴伤气耗的病理过程。

2.辨虚实 肺痈初期及蕴痈阶段,辨证总属实热之证;溃脓期大量腥臭脓痰排出后,因痰热久蕴,肺之气阴耗伤,表现为实证为主兼有虚象;恢复期则以阴伤气耗为主,兼有余毒不净之虚实夹杂证候。

3.辨转归 溃脓期是病情转归的关键点,如溃后声音清朗,脓血稀而渐少,腥臭味转淡,饮食知味,身体不热,脉象缓滑,则病情向愈,若溃后音嗄无力,脓血如败卤,腥臭异常,气喘鼻扇,胸痛,饮食少进,身热不退,爪甲青紫带弯,脉短涩或弦急,为肺叶腐败之恶候。

(二)治疗原则

治疗当以祛邪为原则,采用清热解毒、化瘀排脓的治法,脓未成应着重清肺消痈,脓已成需排脓解毒。按照有脓必排的原则,尤以排脓为首要措施。具体处理可根据病程,分阶段施治。初期风热侵犯肺卫,宜清肺散邪;成痈期热壅血瘀,宜清热解毒,化瘀消痈;溃脓期血败肉腐,宜排脓解毒;恢复期阴伤气耗,宜养阴益气;若久病邪恋正虚者,则应扶正祛邪。

(三)证治分类

肺痈的证治分类反映了该病的病理演变过程,即分为初期、成痈期、溃脓期、恢复期进行辨证论治。

1.初期

证候:恶寒发热,咳嗽,咳白色黏痰,痰量日渐增多,胸痛,咳则痛甚,呼吸不利,口干鼻燥,舌苔薄黄或薄白少津,脉浮数而滑。

证机概要:风热外袭,卫表不和,邪热壅肺,肺失清肃。

治法:疏风散热,清肺化痰。

代表方:银翘散加减。

常用药:金银花、连翘、芦根、竹叶、桔梗、贝母、牛蒡子、前胡、甘草。

加减:表证重者加薄荷、豆豉疏表清热;热势较甚者,加鱼腥草、黄芩清肺泄热;咳甚痰多者,加杏仁、桑皮、冬瓜子、枇杷叶肃肺化痰;胸痛加郁金、桃仁活血通络。

2.成痈期

证候:身热转甚,时时振寒,继则壮热,汗出烦躁,咳嗽气急,胸满作痛,转侧不利,咳吐浊痰,呈黄绿色,自觉喉间有腥味,口干咽燥,舌苔黄腻,脉滑数。

证机概要:热毒蕴肺,蒸液成痰,热壅血瘀,蕴酿成痈。

治法:清肺解毒,化瘀消痈。

代表方: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加减。

常用药:薏苡仁、冬瓜仁、桃仁、芦根、桔梗、黄芩、金银花、鱼腥草、红藤、蒲公英、紫花地丁、甘草。

加减:肺热壅盛,壮热,心烦,口渴,汗多,尿赤,脉洪数有力,苔黄腻,配石膏、知母、黄连、山栀清火泄热;热壅络瘀,胸痛显著,加乳香、没药、郁金、赤芍以通瘀和络;热毒瘀结,咯脓浊痰,有腥臭味,可合用犀黄丸,以解毒化瘀。

3.溃脓期

证候:咳吐大量脓痰,或如米粥,或痰血相兼,腥臭异常,有时咳血,胸中烦满而痛,甚则气喘不能卧,身热面赤,烦渴喜饮,舌苔黄腻,舌质红,脉滑数或数实。

证机概要:热壅血瘀,血败肉腐,痈肿内溃,脓液外泄。

治法:排脓解毒。

代表方:加味桔梗汤加减。

常用药:桔梗、薏苡仁、冬瓜仁、鱼腥草、金荞麦根、败酱草、金银花、黄芩、芦根。

加减:络伤血溢,咯血量多,加丹皮、山栀、藕节、白茅根,另服三七、白及粉以凉血止血;津伤明显,口干,舌质红,加沙参、麦冬养阴生津;气虚不能托脓,气短,自汗,脓出不爽,加生黄芪益气托毒排脓;若形证俱实,咳吐腥臭脓痰,胸部满胀,喘不能卧,大便秘结,脉滑数有力,可予桔梗白散峻驱其脓。因桔梗白散药性猛烈,峻下逐脓的作用甚强,一般不轻易使用,体弱者禁用。

溃脓期宜选用桔梗作为排脓主药,且用量宜大。脓毒去则正自易复,不可早予补敛,以免留邪,延长病程,即使见有虚象,亦当分清主次,酌情兼顾。此期若病灶部位有较大的肺络损伤,可以发生大量咳血,应警惕出现血块阻塞气道,或气随血脱的危象,当按照“血证”治疗,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4.恢复期

证候:身热渐退,咳嗽减轻,咳吐脓痰渐少,臭味亦淡,痰液转为清稀,精神渐振,食纳好转。或有胸胁隐痛,难以平卧,气短,自汗盗汗,低烧,午后潮热,心烦,口燥咽干,面色无华,形体消瘦,精神萎靡,舌质红或淡红,苔薄,脉细或细数无力;或见咳嗽,咳吐脓血痰日久不净,或痰液一度清稀而复转臭浊,病情时轻时重,迁延不愈。

证机概要:邪毒渐去,肺体损伤,阴伤气耗,或为邪恋正虚。

治法:清热养阴,益气补肺。

代表方: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加减。

常用药:沙参、麦冬、百合、玉竹、党参、太子参、黄芪、当归、贝母、冬瓜仁。

加减:阴虚发热,低烧不退,加功劳叶、青蒿、白薇、地骨皮以清虚热;脾虚,食纳不佳,便溏,配白术、山药、茯苓以培土生金;肺络损伤,咳吐血痰,加白及、白蔹、合欢皮、阿胶以敛补疮口;若邪恋正虚,咯吐腥臭脓浊痰,当扶正祛邪,治以益气养阴,排脓解毒,加鱼腥草、金荞麦根、败酱草、桔梗等。

恢复期应以清、补为主,扶正以托邪,但仍需防其余毒不净,适当佐以排脓之品。

本病不可滥用温补保肺药,尤忌发汗损伤肺气;还应注意保持大便通畅,以利于肺气肃降,使邪热易解。

◎要点五 转归预后

凡患本病如能早期确诊,及时治疗,在初期即可阻断病情的发展不致成痈;若在成痈期能使痈肿得到部分消散,则病情较轻,疗程较短。老人、儿童、体弱和饮酒成癖者患之,因正气虚弱,或肺有郁热,须防其病情迁延不愈或发生变化。

溃脓期是病情顺与逆的转折点:①顺证:溃后声音清朗,脓血稀而渐少,腥臭味转淡,饮食知味,胸胁稍痛,身体不热,坐卧如常,脉象缓滑。②逆证:溃后音嗄无力,脓血如败卤,腥臭异常,气喘,鼻扇,胸痛,坐卧不安,饮食少进,身热不退,颧红,爪甲青紫带弯,脉短涩或弦急,为肺叶腐败之恶候。

细目六 肺痨

◎要点一 概述

肺痨是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损性疾患,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为主要临床特征。根据本病临床表现及其传染特点,与西医学的肺结核基本相同。

◎要点二 病因病机

(一)病因

一方面,感染“痨虫”;另一方面,由于禀赋不足、酒色劳倦、病后失调或营养不良导致正气虚弱,难抵“痨虫”侵袭。

(二)病机

从“痨虫”侵犯的病变部位而言,主要在肺。与脾肾两脏的关系密切,同时也可涉及心肝。肺痨的基本病机为虚体虫侵,阴虚火旺。“痨虫”侵肺,耗伤肺阴、脾气,以致气阴两虚,晚期阴损及阳,阴阳交亏。肺痨的病理因素主要是“痨虫”。肺痨病理性质为虚实夹杂,以虚为主。虚证主要是肺阴虚,继则肺肾同病,兼及心肝,而致阴虚火旺,或因肺脾同病,导致气阴两伤,后期肺、脾、肾三脏俱亏,阴损及阳,表现为阴阳两虚。此外,还可因气不布津及肺虚不能助心治节血脉之运行而产生痰浊、瘀血等标实之候。

◎要点三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1.有与肺痨病人的密切接触史。

2.以咳嗽、咳血、潮热、盗汗及形体明显消瘦为主要临床表现。

3.初期病人仅感疲劳乏力、干咳、食欲不振,形体逐渐消瘦。

(二)鉴别诊断

1.肺痨与虚劳 肺痨与虚劳均为慢性虚损性疾患。但肺痨具有传染特点,是一个独立的慢性传染性疾患,有其发生发展及传变规律;虚劳病缘内伤亏损,是多种慢性疾病虚损证候的总称。肺痨病位主要在肺,不同于虚劳的五脏并重,以肾为主;肺痨的病理主在阴虚,不同于虚劳的阴阳并重。

2.肺痨与肺痿 肺痨与肺痿均为病位在肺的慢性虚损性疾患,但肺痿是肺部多种慢性疾患后期转归而成,如肺痈、肺痨、久嗽等导致肺叶痿弱不用,俱可成痿。肺痨后期亦可以转成肺痿。但必须明确肺痨并不等于就是肺痿,两者有因果、轻重的不同。若肺痨的晚期,出现干咳、咳吐涎沫等症者,即已转属肺痿之候。在临床上肺痿是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而肺痨是以咳嗽、咳血、潮热、盗汗为特征。

◎要点四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肺痨应首辨病变之脏器,次辨虚损之性质,三辨夹火、夹痰、夹瘀之不同。

1.辨病变之脏器 本病常见咳嗽、咳痰、咳血、胸痛症状,病变主要脏器为肺;若兼有乏力、纳少、腹胀便溏,则病及于脾;如有腰膝酸软,五更泄泻,男子遗精,女子经闭,则病损至肾;或见心烦易怒,失眠心悸,则病及心肝。

2.辨虚损之性质 肺痨临床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消瘦、舌红、脉细为主症,故以阴虚为主;病变日久,出现咳嗽无力,气短声低,自汗畏风,舌质转淡,则属气阴两虚;若病情进展,兼有喘息少气,咳血暗淡,形寒肢冷,脉虚大无力,则为气虚及阳,阴阳两虚。

3.辨夹火、夹痰、夹瘀 本病如发热明显,午后潮热,骨蒸颧红,五心烦热,盗汗量多,心烦口渴,属于夹火之证;痰黄量多为兼夹痰热;痰白清稀或起泡沫为湿痰、寒痰;若见唇紫舌暗,则为夹瘀。

(二)治疗原则

治疗当以补虚培元和抗痨杀虫为原则,尤需重视补虚培元,增强正气,以提高抗病能力。调补脏器重点在肺,并应注意脏腑整体关系,同时补益脾肾。治疗大法应根据“主乎阴虚”的病理特点,以滋阴为主,火旺的兼以降火,如合并气虚、阳虚见证者,则当兼顾。杀虫主要是针对病因治疗。

(三)证治分类

临床上分为肺阴亏损、虚火灼肺、气阴耗伤、阴阳虚损等证候,反映了肺痨阴虚为本、阴虚失润、阴虚火旺、日久耗气、阴损及阳的演变规律。

1.肺阴亏损证

证候:干咳,咳声短促,或咳少量黏痰,或痰中带有血丝,色鲜红,胸部隐隐闷痛,午后自觉手足心热,或见少量盗汗,皮肤干灼,口干咽燥。或近期曾有与肺痨病人接触史。舌苔薄白,舌边尖红,脉细数。

证机概要:阴虚肺燥,肺失滋润,肺伤络损。

治法:滋阴润肺。

代表方:月华丸加减。

常用药:北沙参、麦冬、天冬、玉竹、百合、白及、百部。

加减:咳嗽频而痰少质黏者,可合川贝母、甜杏仁以润肺化痰止咳,并可配合琼玉膏以滋阴润肺;痰中带血丝较多者,加蛤粉炒阿胶、仙鹤草、白茅根(花)等以润肺和络止血;若低热不退者,可配银柴胡、青蒿、胡黄连、地骨皮、功劳叶、葎草等以清热除蒸。

2.虚火灼肺证

证候:呛咳气急,痰少质黏,或吐痰黄稠量多,时时咳血,血色鲜红,混有泡沫痰涎,午后潮热,骨蒸颧红,五心烦热,盗汗量多,口渴心烦,失眠,性情急躁易怒,或胸胁掣痛,男子可见遗精,女子月经不调,形体日益消瘦。或近期曾有与肺痨病人接触史。舌干而红,苔薄黄而剥,脉细数。

证机概要:肺肾阴伤,水亏火旺,燥热内灼,络损血溢。

治法:滋阴降火。

代表方: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加减。

常用药:南沙参、北沙参、麦冬、玉竹、百合、百部、白及、生地、五味子、玄参、阿胶、龟甲。

加减:骨蒸劳热,加秦艽、白薇、鳖甲等清热除蒸;痰热蕴肺,咳嗽痰黏色黄,酌加桑皮、花粉、知母、海蛤粉以清热化痰;咳血较著者,加丹皮、黑山栀、紫珠草、醋制大黄等,或配合十灰丸以凉血止血。

3.气阴耗伤证

证候:咳嗽无力,气短声低,咳痰清稀色白,量较多,偶或夹血,或咯血,血色淡红,午后潮热,伴有畏风,怕冷,自汗与盗汗可并见,纳少神疲,便溏,面白颧红。或近期曾有与肺痨病人接触史。舌质光淡,边有齿印,苔薄,脉细弱而数。

证机概要:阴伤气耗,肺脾两虚,肺气不清,脾虚不健。

治法:益气养阴。

代表方: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加减。

常用药:党参、黄芪、白术、甘草、山药、北沙参、麦冬、地黄、阿胶、五味子、白及、百合、紫菀、款冬花、苏子。

加减:夹有湿痰者,可加姜半夏、橘红、茯苓等燥湿化痰;咳血量多者,可加山萸肉、仙鹤草、煅龙牡、三七等,配合补气药,共奏补气摄血之功;若见劳热、自汗、恶风者,可宗甘温除热之意,取桂枝、白芍、红枣,配合党参、黄芪、炙甘草等和营气而固卫表。

本证治疗宜益气养阴、补肺健脾,养阴不宜过于滋腻,健脾不应过于香燥,当在甘寒滋阴的同时,兼伍甘淡实脾之药,帮助脾胃对滋阴药的运化吸收,以免纯阴滋腻碍脾,香燥伤阴生火。

4.阴阳两虚证

证候:肺痨病日久,咳逆喘息,少气,咳痰色白有沫,或夹血丝,血色暗淡,潮热,自汗,盗汗,声嘶或失音,面浮肢肿,心慌,唇紫,肢冷形寒,或见五更泄泻,口舌生糜,大肉尽脱,男子遗精阳痿,女子经闭,苔黄而剥,舌质光淡隐紫,少津,脉微细而数,或虚大无力。

证机概要:阴伤及阳,精气虚竭,肺、脾、肾俱损。

治法:滋阴补阳。

代表方:补天大造丸加减。

常用药:人参、黄芪、白术、山药、麦冬、生地、五味子、阿胶、当归、枸杞、山萸肉、龟甲、鹿角胶、紫河车。

加减:肾虚气逆喘息者,配冬虫夏草、诃子、钟乳石摄纳肾气;心慌者加紫石英、丹参、远志镇心安神;五更泄泻,配煨肉蔻、补骨脂补火暖土,并去地黄、阿胶等滋腻碍脾药物。

治疗本病,忌苦寒太过伤阴败胃。因本病虽具火旺之证,但本质在于阴虚,故当以甘寒养阴为主,适当佐以清火,苦寒之品不宜单独使用。即使内火标象明显者,亦只宜暂予清降,中病即减,不可徒持苦寒逆折,过量或久用,以免苦燥伤阴,寒凉败胃伤脾。

◎要点五 转归预后

一般而言,凡正气较强,病情轻浅,为时短暂,早期治疗者,可获康复。若正气虚弱,治疗不及时,迁延日久,每多演变恶化,全身虚弱症状明显,出现大骨枯槁,大肉尽脱,肌肤甲错,兼有多种合并症。如喉疮声哑,咯血浅红色,似肉似肺;久泻不能自制,腹部冷痛,或有结块;猝然胸痛,喘息胸高,不能平卧;喘息短气,口如鱼口,面浮足肿,面色青晦;内热不退,或时寒时热,汗出如水;脉小数疾者,俱属难治的恶候。

此外,少数患者可呈急性发病,出现剧烈咳嗽,喘促倚息,咳吐大量鲜血,寒热如疟等严重症状,俗称“急痨”“百日痨”,预后较差。

◎要点六 预防调护

对于本病应注意防重于治,接触患者时,应戴口罩。饮食适宜,不可饥饱失常。若体虚者,可服补药。既病之后,不但要耐心治疗,还应重视摄生,禁烟酒,慎房事,怡情志,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加强食养,忌食辛辣刺激动火燥液之物。

细目七 肺胀

◎要点一 概述

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憋闷如塞,喘息上气,咳嗽痰多,烦躁,心悸,面色晦暗,或唇甲紫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等。其病程缠绵,时轻时重,经久难愈,严重者可出现神昏、痉厥、出血、喘脱等危重证候。根据肺胀的临床证候特点,与西医学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相类似。

◎要点二 病因病机

肺胀的发生,多因久病肺虚,痰浊潴留,而致肺不敛降,气还肺间,肺气胀满,每因复感外邪诱使病情发作或加剧。

(一)病因

久病肺虚,感受外邪。

(二)病机

肺胀病变首先在肺,继则影响脾、肾,后期病及于心。

肺胀的基本病机为久病肺虚,六淫侵袭,以致痰饮瘀血,结于肺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

肺胀的病理因素主要为痰浊、水饮与血瘀,且相互影响,兼见同病。

肺胀的病理性质多属标实本虚,但有偏实、偏虚的不同,且多以标实为急。病程中由于肺虚卫外不固,尤易感受外邪而使病情诱发或加重。若复感风寒,则可成为外寒里饮之证。感受风热或痰郁化热,可表现为痰热证。如痰浊壅盛,或痰热内扰,闭阻气道,蒙蔽神窍,则可发生烦躁、嗜睡、昏迷等变证。若痰热内郁,热动肝风,可见肉img、震颤,甚则抽搐,或因动血而致出血。

◎要点三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1.有慢性肺系疾病史,反复发作,时轻时重,经久难愈。多见于老年人。

2.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胸中憋闷如塞,咳逆上气,痰多,喘息,动则加剧,甚则鼻扇气促,张口抬肩,目胀如脱,烦躁不安,日久可见心慌动悸,面唇紫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严重者可出现喘脱。

3.常因外感而诱发。其他如劳倦过度、情志刺激等也可诱发。

(二)鉴别诊断

肺胀与哮病、喘证:均以咳而上气、喘满为主症,有其类似之处。区别言之,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病日久积渐而成,除咳喘外,尚有胸部膨满、心悸、唇甲紫绀、腹胀肢肿等症状;哮病是呈反复发作性的疾病,以喉中哮鸣有声为特征;喘是多种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以呼吸气促困难为主要表现。从三者的相互关系来看,肺胀可以隶属于喘证的范畴,哮与喘病久不愈又可发展成为肺胀。

◎要点四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肺胀的辨证首辨标本虚实的主次;其后偏实者分清痰浊、水饮、血瘀的偏盛,偏虚者区别气(阳)虚、阴虚以及肺、心、肾、脾病变的主次。

1.辨偏虚偏实 辨证总属本虚标实,但有偏实、偏虚的不同,因此应分清标本虚实的主次。一般感邪时偏于标实,平时偏于本虚。

2.实者分清痰浊、水饮、血瘀的偏盛 偏实者分清痰浊、水饮、血瘀的偏盛。早期以痰浊为主,渐而痰瘀并重,并可兼见气滞、水饮错杂为患。后期痰瘀壅盛,正气虚衰,本虚与标实并重。

3.虚者分辨气虚、阴虚以及病变脏腑主次 偏虚者当区别气(阳)虚、阴虚的性质,肺、心、肾、脾病变的主次。早期以气虚为主,或为气阴两虚,病在肺、脾、肾;后期气虚及阳,甚则可见阴阳两虚,病变以肺、肾、心为主。

(二)治疗原则

治疗应抓住治标、治本两个方面,祛邪与扶正共施,依其标本缓急,有所侧重。

标实者,根据病邪的性质,分别采取祛邪宣肺,降气化痰,温阳利水甚或开窍、息风、止血等法。

本虚者,当以补养心肺、益肾健脾为主,或气阴兼调,或阴阳两顾。正气欲脱时则应扶正固脱,救阴回阳。

(三)、证治分类

1.外寒里饮证

证候:咳逆喘满不得卧,气短气急,咳痰白稀量多,呈泡沫状,胸部膨满,口干不欲饮,面色青暗,周身酸楚,头痛,恶寒,无汗,舌质暗淡,苔白滑,脉浮紧。

证机概要:寒邪束表,痰饮阻遏,气机壅滞,肺气上逆。

治法:温肺散寒,化痰降逆。

代表方:小青龙汤加减。

常用药:麻黄、桂枝、干姜、细辛、五味子、半夏、陈皮、白术、荆芥、防风。

加减:若见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表寒不著者,可用射干麻黄汤;若饮郁化热,烦躁而喘,脉浮,用小青龙加石膏汤。

2.痰浊壅肺证

证候:胸部膨满,短气喘息,稍劳即著,咳嗽痰多,色白黏腻或呈泡沫,畏风易汗,脘痞纳少,倦怠乏力,舌暗,苔薄腻或浊腻,脉滑。

证机概要:肺虚脾弱,痰浊内蕴,肺失宣降。

治法:化痰降气,健脾益肺。

代表方: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常用药:苏子、前胡、白芥子、莱菔子、半夏、厚朴、陈皮、白 术、茯苓、甘 草、当 归、肉桂。

加减:若属外感风寒诱发,痰从寒化为饮,喘咳,痰多黏白泡沫,参见外寒里饮证;若痰浊夹瘀,唇甲紫暗,舌苔浊腻者,可用涤痰汤加丹参、地龙、桃仁、红花、赤芍、水蛭等;畏风自汗明显,合用玉屏风散补肺固表。病情稳定时可用六君子汤调理。

3.痰热郁肺证

证候:咳逆,喘息气粗,胸部膨满,烦躁,目胀睛突,痰黄或白,黏稠难咯,或伴身热,微恶寒,有汗不多,口渴欲饮,溲黄赤,便干,舌边尖红,苔黄或黄腻,脉数或滑数。

证机概要:痰热壅肺,清肃失司,肺气上逆。

治法:清肺化痰,降逆平喘。

代表方: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加减。

常用药:麻黄、黄芩、石膏、桑白皮、杏仁、半夏、苏子、甘草、黄连、栀子。

加减:痰热内盛,胸满气逆,痰质黏稠不易咯吐者,加鱼腥草、金荞麦、瓜蒌皮、海蛤粉、贝母、玄明粉清热滑痰利肺;痰热壅肺,腑气不通,胸满喘逆,大便秘结者,加大黄、芒硝通腑泄热以降肺平喘;阴伤而痰量已少者,酌减苦寒之味,加沙参、麦冬等养阴。

4.痰蒙神窍证

证候:胸部膨满,神志恍惚,表情淡漠,谵妄,烦躁不安,撮空理线,嗜睡,甚则昏迷,或伴肢体img动,抽搐,咳逆喘促,咳痰不爽,舌质暗红或淡紫,苔白腻或黄腻,脉细滑数。

证机概要:痰蒙神窍,引动肝风。

治法:涤痰,开窍,息风。

代表方:涤痰汤加减。

常用药:半夏、茯苓、橘红、胆星、竹茹、枳实、石菖蒲、远志、郁金。

加减:痰浊蒙窍,加至宝丹芳香辟秽;痰热闭窍,加安宫牛黄丸清热解毒,清心开窍;伴肝风内动,肢体img动抽搐者,可用紫雪丹,加钩藤、全蝎、羚羊角粉凉肝开窍息风。

5.阳虚水泛证

证候:胸部膨满,喘咳不能平卧,咳痰清稀,心悸,面浮,下肢浮肿,甚则一身悉肿,腹部胀满有水,脘痞,纳差,尿少,怕冷,面唇青紫,舌苔白滑,舌体胖质暗,脉沉细或结代。

证机概要:心肾阳虚,气不化水,水饮内停。

治法:温肾健脾,化饮利水。

代表方: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

常用药:附子、桂枝、茯苓、白术、猪苓、泽泻、生姜、赤芍。

加减:若水肿势剧,上凌心肺,心悸喘满,倚息不得卧者,加沉香、黑白丑、川椒目、葶苈子、万年青根行气逐水;血瘀甚,紫绀明显,加泽兰、红花、丹参、益母草、北五加皮化瘀行水。待水饮消除后,可参照肺肾气虚证论治。

6.肺肾气虚证

证候:胸部膨满,呼吸浅短难续,声低气怯,甚则张口抬肩,倚息不能平卧,咳嗽,痰白如沫,咳吐不利,胸闷心慌,形寒汗出,或腰膝酸软,小便清长,或尿有余沥,舌淡或暗紫,脉沉细数无力,或有结代。

证机概要:肺肾两虚,气失摄纳。

治法:补肺纳肾,降气平喘。

代表方: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加减。

常用药:党参(或人参)、黄芪、冬虫夏草、熟地黄、胡桃肉、脐带、五味子、磁石、沉香、紫菀、款冬花、苏子、半夏、橘红、炙甘草。

加减:肺虚有寒,怕冷,舌质淡,加肉桂、干姜、钟乳石温肺散寒;兼有阴伤,低热,舌红苔少,加麦冬、玉竹、生地黄养阴清热;气虚瘀阻,颈脉动甚,面唇紫绀明显,加当归、丹参、苏木活血通脉。如见喘脱危象者,急用参附汤送服蛤蚧粉或黑锡丹补气纳肾,回阳固脱。病情稳定阶段,可常服皱肺丸。

◎要点五 转归预后

肺胀多属积渐而成,病程缠绵,经常反复发作,难期根治。尤其是老年患者,发病后若不及时控制,极易发生变端。如气不摄血,则见咳吐泡沫血痰,或吐血、便血;若痰迷心窍,肝风内动,则谵妄昏迷、震颤、抽搐;如见喘脱,神昧,汗出,肢冷,脉微欲绝者,乃阴阳消亡危重之候。如医患密切配合,规范治疗,可达减轻症状,延缓病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之目的。

细目八 肺痿

◎要点一 概述

肺痿系肺叶痿弱不用的一种肺脏慢性虚损性疾病。临床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

◎要点二 病因病机

(一)病因

久病损肺,误治津伤。

(二)病机

肺痿的基本病机为肺虚,津气大伤,失于濡养,以致肺叶枯萎。肺痿的病位在肺,但与脾、胃、肾等脏密切相关。病理性质有肺燥津伤(虚热)、肺气虚冷(虚寒)之分。肺痿临床以虚热证为多见,但久延伤气,亦可转为虚寒证。

◎要点三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1.临床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唾呈细沫稠黏,或白如雪,或带白丝,咳嗽,或不咳,气短,动则气喘。

2.常伴有面白或青苍,形体瘦削,神疲,头晕,或时有寒热等全身症状。

3.有肺脏内伤的久咳、久嗽病史。

(二)鉴别诊断

肺痿为多种慢性肺系疾病转化而来,既应注意肺痿与其他肺系疾病的鉴别,又要了解其相互联系。

1.肺痿与肺痈 肺痿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而肺痈以咳则胸痛,吐痰腥臭,甚则咳吐脓血为主症。虽然多为肺中有热,但肺痈属实,肺痿属虚;肺痈失治久延,可以转为肺痿。

2.肺痿与肺痨 肺痨主症为咳嗽、咳血、潮热、盗汗等,有传染性,与肺痿有别。肺痨后期可以转为肺痿重症。

◎要点四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主要辨析虚热、虚寒。虚热证为肺津干枯,阴虚火旺而易火逆上气,常伴咳逆喘息;虚寒证为肺气虚冷,气不化津而常见上不制下,小便频数或遗尿。肺痿总属肺虚、阴气亏耗,故发病缓,病程长,正虚体弱。

(二)治疗原则

肺痿治疗总以补肺生津为原则。

虚热证,治当生津清热,以润其枯;虚寒证,治当温肺益气,而摄涎沫。

治疗应时刻注意保护津液,重视调理脾肾。脾胃为后天之本,肺金之母,培土有助于生金;肾为气之根,司摄纳,温肾可以助肺纳气,补上制下。

(三)证治分类

1.虚热证

证候:咳吐浊唾涎沫,其质较黏稠,或咳痰带血,咳声不扬,甚则音嗄,气急喘促,口渴咽燥,午后潮热,形体消瘦,皮毛干枯,舌红而干,脉虚数。

证机概要:肺阴亏耗,虚火内炽,灼津为痰。

治法:滋阴清热,润肺生津。

代表方:麦门冬汤合清燥救肺汤加减。

常用药:太子参、大枣、粳米、桑叶、石膏、阿胶、麦冬、胡麻仁、杏仁、枇杷叶、半夏、甘草。

加减:如火盛,出现虚烦、咳呛、呕逆者,则去大枣,加竹茹、竹叶清热和胃降逆;咳吐浊黏痰,口干欲饮,加天花粉、知母、川贝母清热化痰;津伤甚者加沙参、玉竹以养肺津;潮热加银柴胡、地骨皮以清虚热,退骨蒸。

2.虚寒证

证候:咳吐涎沫,其质清稀量多,不渴,短气不足以息,头眩,神疲乏力,食少,形寒,小便数,或遗尿,舌质淡,脉虚弱。

证机概要:肺气虚寒,气不化津,津反为涎。

治法:温肺益气。

代表方:甘草干姜汤或生姜甘草汤加减。

常用药:甘草、干姜、人参、大枣、白术、茯苓。

加减:肺虚失约,唾沫多而尿频者加煨益智;肾虚不能纳气,喘息,短气者,可配钟乳石、五味子,另吞蛤蚧粉。

肺痿病因津枯,应时刻注意保护其津。治疗肺痿不可妄投燥热,以免助火伤津,亦忌苦寒滋腻碍胃。即使虚寒肺痿,亦必须掌握辛甘合用的原则。肺痿属虚,故一般忌用峻剂攻逐痰涎,避犯虚虚实实之戒,宜缓图取效。

◎要点五 转归预后

肺痿属内伤虚证,病情较重而迁延难愈,如治疗正确,调理适宜,病情稳定改善,可带病延年,或可获愈。如治疗不及时,或不注意调摄,则使病情恶化,以至不治。若见张口短气,喉哑声嘶,咳血,皮肤干枯,脉沉涩而急或细数无神者,预后多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