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从“气虚血瘀”论治冠心病及PCI术后
冠心病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脏病,可导致包在心脏内的冠脉狭窄或者瘀堵,故而对心脏造成损伤,呈现心脏缺血、缺氧、坏死等症状。临床上常见的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均属于该病。冠心病可以列入中医“胸痹”范畴,胸痹之病机在于本虚标实,即在正虚的基础上兼夹邪实。胸痹病理基础以气虚血瘀为主,胸痛症状关键是心脉痹阻。因此,治疗上应以益气活血为法,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病位进行加减用药,同时重视患者的心理疏导及饮食调养。在临床中可以发现,冠心病患者大多为中老年人,由于年老体衰,其证型多为气虚兼血瘀,临床表现为胸闷、胸痛、气促,且活动后加重,心悸时作、自汗、疲乏无力、舌暗淡无光、苔薄、边尖出现瘀点、脉沉弱或结代。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技术是通过微创手术将心导管插入狭窄或闭塞的冠状动脉内,并使之畅通,提高心肌供血量,从而实现冠心病的治疗。它不仅可以使部分心肌梗死患者获得早期溶栓及抗凝措施,而且还可以减少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风险,降低死亡率。如今PCI手术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最为流行、疗效确切的冠心病手术。随着临床应用范围的扩大,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了该疗法来进行冠脉搭桥或者支架植入术,而PCI术后并发症如心绞痛、冠状动脉再狭窄及心衰等,发生率很高。所以,如何对上述并发症进行有效的处理,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是现今心血管领域研究的热点。
一、冠心病气虚血瘀证的病因分析
(一)气血与冠心病的关系
冠心病的发生多是由气血失调造成的,而气血失调的主要表现为气的生成障碍和血的运行障碍。《素问·调经论》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指出人体内各脏腑器官的生理活动与气血密不可分。中医学认为气为阳而偏动,血属阴而偏静,一阴一阳,彼此依存,相互为用。气为血之帅,人体中的气有生血、行血、摄血的功效;血为气之母,血有载气、养气的功效。病理条件下,气与血互相影响,气虚则无力推动血行脉中,血行迟缓,导致瘀血内生。《医林改错》曰:“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
(二)瘀血为邪实病因
心脉痹阻为冠心病发病之要旨。《素问·痹论》云:“心痹者,脉不通。”心主血而藏神,有通利经脉之功。若瘀血阻于经络之中,气血凝滞而成病,则为心悸、胸闷、胸痛等心脏疾病。心主一身之血,血行通畅,心病就不生。如果心脉痹阻、血液运行缓慢等,心脉不通,疼痛难忍,可发为胸痹心痛。冠心病是以心脏供血不足或心肌缺氧、缺血而引起的一种疾病,其病理基础主要为脉络瘀滞。疼痛不畅,心胸之痛还会使心脉收引而加剧血瘀,因此,胸痹和瘀血密切相关。冠心病、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均是由血流动力学异常所引起,而血脂水平变化对心脏也有影响。瘀血与AS存在着密切联系,随着人体年龄增长,血管壁内皮细胞受损,脂质浸入管壁,血小板聚集并释放血管收缩素,使受损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动脉壁弹性下降,最终导致冠状动脉管腔狭窄[55]。这些病理性改变皆可归属于中医学“瘀血”的范畴。
(三)心气虚而致瘀
冠心病尤其是PCI术后,心气亏虚是心脉痹阻的根本原因。心主血脉,以气为用,故心气的盛衰和运行与血液循环有直接关系。《素问·五脏生成》云:“诸血者皆属于心。”心气充足,可使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向全身各处输布营养物质。心气亏虚,则血行动力不足,心脉血行不通,不通则痛[56]。《灵枢·经脉》云:“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手少阴经为心经,若心气虚,则推动无力,出现气虚血瘀证候。
(四)肺气虚而致瘀
肺主气,司呼吸,肺吸入大自然之清气,并通过脾胃运化而得之水谷精气,聚于胸,所成宗气具有贯通心脉之功,促进心血运行。如果肺气亏虚就会使宗气的产生受阻,气为血之帅,宗气产生受阻会导致心血亏虚,心血虚不能濡养心脉则不荣则痛。再者,宗气虚则气血推动乏力,肺助心行血之功难以维济,出现心血运行缓慢、心脉不畅、不通则痛等症状表现,发为“胸痹”“心痛”。
(五)脾气虚而致瘀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气亏虚,气血生化受阻,气血亏虚,脉道失养,脉道不荣,终不能通,如《灵枢·天年》云:“血气虚,脉不通。”“脾气虚”则运化失司、水湿不运、聚湿生痰,痰属有形实邪,能阻滞气血的运行,气血运行失常,可导致血瘀。若脾胃虚弱或久病体虚,均能导致脾阳虚衰,以致血液停滞于脉中而出现瘀血等病理变化。脾主统血,能使血脉运行于脉内,不溢于脉外,《金匮要略编注·下血》曾言:“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故脾气虚弱是导致血行不畅或瘀阻于脉内的主要原因之一。脾气亏虚可导致气之固摄功能紊乱,血溢脉外,结成瘀血,瘀血阻滞气血的运行而导致血瘀。
(六)肾气虚而致瘀
肾为水之脏,具有调节人体津液代谢之功。《景岳全书·痰饮》曰:“痰之本无不在肾。”肾气虚则气化失司,津液运行困难,致湿聚化饮为痰,痰饮聚于脉道,阻滞气血的运行而导致血瘀,故在治疗上,当从补肾益气着手。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言:“夫心者,火也;肾者,水也;水火相济。”临床上常见痰湿内阻,瘀血阻络引起胸胁疼痛等症,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往往疗效显著。肾与心水火既济也,寒邪能凝滞气机、收引血脉,在心肾之气萎靡的情况下,寒邪会乘虚而入,使血液在脉中运行缓慢,导致血瘀。可见寒邪为致病重要因素之一,它直接导致了瘀血的形成。如《素问·调经论》曰:“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肾藏精为元气之本,为气血运行之本。肾气不足,脉络中的血液推动力减弱,气血运行受阻,血液凝结成瘀,从而影响人体的健康[57]。
二、益气活血法在冠心病PCI术后中的临床应用
冠心病在心血管领域中最为常见,其患者大多为中老年人。中老年人“多虚多瘀”,尤其是PCI术后,临床上患者大多可辨证为气虚血瘀证。益气活血法以补气为主,兼活血通脉,补气则运血有力,血行则脉自通,以达到“气血和,血脉通”“阴平阳秘”的生理状态。
(一)补心益气,活血通脉
心气能推动血液在脉中流动并运行到全身各处,从而使血液发挥其营养与滋润脏腑器官的功能,正如《素问·痿论》曰:“心主身之血脉。”外邪侵袭、情志内伤、饮食劳倦等皆可造成心气不足,心气虚则血液推动无力,血行迟缓,瘀阻心脉,可致胸痹心痛。补心益气活血可选用党参、茯神、绞股蓝等中药,党参可补中益气以助心行血,还可养心血以通心脉;茯神可补心气,宁心安神,治疗心悸、胸闷气短等症,也可改善睡眠;绞股蓝能补心气,保护心血管,有降血糖、血脂,抗血小板聚集以及抗氧化的作用。以补助通,以通助补,使心气充沛,血行脉通[58]。
(二)温肺益气,行血通脉
肺为气之主,肺的功能不全使由大自然吸入之清气减少而导致宗气亏虚。宗气具有贯通心脉,助心气,促进血液运行等作用,《灵枢·邪客》云:“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故胸痹心痛与宗气亏损密切相关。宗气之亏虚使得心血运行乏力,心脉血瘀阻滞,不通则痛。故患胸痹心痛者,可从肺治之。补肺气可选用太子参、款冬花等药物。太子参性平味甘、微苦,有生津润肺、益气健脾之效,对血液循环动力学指标亦有所改善,可使心肺指数下降,缩小心肌梗死范围,减轻急性心肌梗死所致慢性心衰,发挥保护心肌作用;款冬花为肺经之品,具有润泽肺气、止咳化痰的功效,药理研究表明款冬花能增加心脏搏出量,降低心率,抑制血小板凝集。
(三)健脾益气,散瘀通脉
脾为生气之源,冠心病患者脾气易虚,治疗应以健脾益气、散瘀通脉为主。“脾胃和,则心安”,可见脾的生理功能对人体具有重要影响,而脾气在生理上是以升为顺,在病理上善降善行,故调治脾胃须从调理气机入手,才能获得良效。《素问·经脉别论》曰:“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饮食入胃,化生水谷精微,“脉气流经”输布全身,此过程需借脾气来完成[59]。故在心脾同病时,当重视调理脾气与调畅血脉的关系,才能收到良好疗效。补益脾气能使气血化生有源、脉道饱满、瘀散脉通,脾旺则津液生化得宜,血脉流通、神机活跃,故脉道通畅,身心健康。脾气足,运化强,能化痰散饮,使脉道畅通,脾旺不受邪,正气充足而心气充沛,血脉通畅,故能安心神。健脾还能使脉中之血不外溢、新瘀不生、脉道通畅,故称“脾胃和,则心安”。在治疗上主要采用益气健脾法,补脾益气可以选用人参、黄芪、当归之类的中药。人参性温,味甘、微苦、微温,能补脾益气,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人参皂苷Rg1能显著缩小心肌梗死面积,缓解心肌缺血缺氧[60],有提高心肌收缩力、扩张冠脉血管、恢复心脏供血、降血压等作用,并能抗凝血和抗血栓。黄芪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品”,黄芪长于补中焦脾气,有“补气之长”之美誉,可以升举阳气,黄芪还可以改善血流动力学[61];当归味厚,为阴中之阴,具有补血行血止痛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当归在抗血栓方面疗效显著,并有增加冠状动脉循环血量,使冠脉扩张,缓解心肌缺血的效果[62]。黄芪与当归两者合用,有气血双补之效。
(四)固肾益气,温阳通脉
胸痹之病,在于心,但和肾也关系密切。其病因病机主要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或感受外邪等因素引起气血运行不畅所致。肾为气之本,肾气虚兼有血瘀型胸痹,治疗当以固肾益气、温阳通脉为主。临床上多采用补肾填精活血法治疗该病,疗效显著。《景岳全书》曾言:“心本乎肾。”说明了肾对心脏的重要意义。固肾益气,能使肾气足而心阳温,心阳温煦心脉,散寒凝,助心血运行。肾气充足,运化津液的力量就大,能化痰祛湿,助气行血。肾为先天之本,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和动力,补肾还能补元气,元气充足,气血通畅。温补肾气的中药可选用山药、黄精等。山药性甘、平,有补肾固精、健脾益胃的作用,可增强食欲和消化吸收能力,对脾虚引起的腹胀及消化不良有较好疗效,可促进肾脏功能恢复,降血糖,抗氧化,减少心肌损伤[63]。黄精性甘平,《本草纲目》言其有“补诸虚,止寒热,填精髓”之功,临床研究亦表明黄精可提高冠状动脉供血量[64]。
血瘀重者,可加丹参、川芎、红花。丹参活血补血,化瘀止痛,《本草汇言》云丹参“善治血分,去滞生新,调经顺脉之药也……补血生血,功过归、地,调血敛血,力堪芍药,逐瘀生新,性倍芎劳”,为调理血分之要药[65],故在《药笼小品》中有“一味丹参,功兼四物”之美誉。为使气血流通,脉中之血更加顺畅,应将丹参与补气诸药联合使用,共奏益气活血之功。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丹参对冠状动脉有扩张作用,可提高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供氧,增强心肌收缩力,降低心率,抑制凝血,推进组织修复,增强心脏功能,降低血脂等。红花、川芎皆有活血行血、化瘀止痛之功效,二者同用可有气血平而心痛自消之效[66]。
痰饮重者,可将半夏、薤白、瓜蒌三味药同用,宣发上焦阳气,助阳气化痰散结。瓜蒌能散胸中痰结,有化痰行气的功效,可通行经络血脉之滞。薤白性温味辛,可行气化痰、通阳散结,与瓜蒌、半夏同用,能增强其祛痰之力。瓜蒌、薤白同用,不仅能温心胸之阳,还能化痰安神[67]。
三、益气活血法在PCI术后气虚血瘀证中的应用
(一)PCI术后气虚血瘀证的病因分析
PCI术采用球囊加压或磨旋冠状动脉斑块等,达到增大冠脉管腔直径的目的,从而使心肌的供血供氧得以恢复,本方法具有活血破瘀的功效,属于中医“祛邪”的治疗方法。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等疾病。PCI术者以中老年为多,中医学认为,人体的脏腑功能逐渐衰退,气血渐弱始于40岁。PCI术自身的破瘀、破血,容易耗伤患者正气,以致气虚加剧,气血功能紊乱,瘀血、痰浊内蕴。同时由于术后禁食、胃肠减压等因素造成患者胃肠功能紊乱,也会影响血液流变学指标。另外,PCI术对扩张部位脉络也会造成损伤,使得气血在受损的脉络处外溢,由此造成气血两虚。且PCI术的损伤为金刃所伤,金刃所伤,必导致血行不畅、瘀血阻络,可造成在原有病变的基础之上,新生瘀血。同时,也会引起气滞血瘀而产生各种并发症。故气虚血瘀证是PCI术后临床上最常见的证候,其症状为胸闷、气短、胸部隐痛或心绞痛、心悸汗出、倦怠无力等,偶有头昏、头痛、眼花,舌紫暗或有瘀斑、苔薄、脉细涩。
(二)益气活血法对PCI术后的治疗
临床上PCI术后中医证型多为气虚血瘀证,故现代中医学者认为PCI术后当补气以扶正固本,活血以化瘀通络。补气药物以人参、黄芪为佳。参芪配伍,补气作用尤强。《本草正义》谓丹参“能养血、活血”,活血当以丹参为主,通过活血行血,改善脏腑功能,有效消除痹痛,血行则痛除,诸症自愈。临床上还可将川芎、当归、红花三者同用,使得心中气血充足,心脉瘀散络通,以达到消除痹痛之效。临床试验的结果表明,在PCI手术后,采取益气活血的方法进行治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减轻心肌缺血的程度,并且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此外,这种方法还能够降低血液的黏稠度,预防术后再次狭窄。现代药理学研究也表明,这种方法具有明显的降脂、抗凝、减少血小板聚集和黏附,以及促进纤维蛋白溶解和溶解血栓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