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变成现实(求追读~)
电脑前的李唯和王平都在想,解读《水浒》系列和连载三国历史的作者,真的都是毕意南吗?
那也才华横溢的有点离谱了吧?
就在他们越看越拿不准的时候,却突然看到了下面的一段文字,马上在心里明确了答案。
【上世纪60年代,在墓葬中出土了一部的明朝成化年间刊刻的书,名字巨长,叫做《新编全相说唱足本花关索出身传四种》。】
【这部书里,记载了一版非常重口味的桃园结义故事。】
【说的是刘关张三人结义之后,突然想到,咱们要做一番大事,就不能有累赘。】
【什么是累赘?在他们的价值观里,说的就是妻儿老小。】
【当时,刘备还是光棍一条,但关羽和张飞都有家室。】
【自己下手还是有点不忍心的,于是两人决定互相杀掉对方的家小,你杀我的,我杀你的。】
【就这样,关羽冲到张飞家里,把张飞一家杀得干干净净。】
【张飞也跑到关羽的家中,一口气杀了关家大小十八口,只因一时心软,才放走了关羽有孕在身的妻子胡氏。】
【胡氏逃得一命,后来生下一个儿子,名叫关索。】
【这就成了三国故事里,一条完全没有历史依据也和主线无关的独特剧情——花关索传奇。】
【关索在民间的影响是很大的,直到今天,如果你爱听评书、喜欢玩三国题材的游戏,就都会很熟悉这位民间传说中走出的英雄。】
【可是,在关索的故事里,关羽和张飞互相杀光对方一家老小的这种行为,显然是现代人无法接受的。】
【你杀了我老婆孩子,我也杀了你的,然后咱俩还能做一辈子的好兄弟。】
【这也太骇人听闻了吧?】
【但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在古代社会,男人决定玩命或者面临死局之前,先把妻小杀掉,这种事情多次发生。】
【所以,《花关索传》版本的桃园结义,是一个触目惊心但却有现实依据的故事。】
【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故事反映了古代游民的价值观和人生理想。】
【他们闯荡江湖,冲州撞府,流浪已久,家在他们心中早已淡漠了,妻儿对他们没什么吸引力,甚至还可能是他们成大事的累赘。】
【比如《水浒》中的梁山好汉,为了拉人入伙,也不惜设计灭其家室,断绝他对家的依恋,秦明、卢俊义的上山过程都有类似的情况。】
“哈哈哈,这回终于可以确定了吧?”
看到这里,王平和李唯相视一笑。
一篇是写《水浒》,一篇是说三国,但都写到了古代游民阶层对待女性的态度。
更重要的是,两篇文章又都是最近几天写的。
到哪去找这么巧的事儿?
肯定是同一个作者的手笔了。
也难怪他俩如此判断,毕意南之所以在连载帖中写到《花关索传》这个版本,就是因为从自己解读《水浒》的文章里得到了灵感。
所以才能把桃园结义的故事单独写成一章。
自己给自己提供了写作素材,也真是没谁了。
【说完了史书记载和民间传说,咱们就该看看《三国演义》怎么写的了。】
【桃园结义这个故事,影响力又大,又特别符合百姓的心理需求,尽管史书上没有,《三国演义》的作者也还是决定保留。】
【但是,什么关羽、张飞追随刘备是为了荣华富贵啊,关羽、张飞互相杀了对方全家啊,还有爬树、扔鸡毛这些乱七八糟的,全都删掉。】
【改成什么了呢?】
【《三国演义》说,黄巾之乱爆发,刘备看见招兵的榜文,慨然长叹,这个时候就听见身后一声大吼:“大丈夫不为国出力,何故长叹?”】
【这是张飞出场了,听到刘备说“有志欲破贼安民,恨力不能,故长叹耳”。张飞马上说自己颇有些财产,可以招募乡勇,同举大事。】
【你看,大家都是有情怀的人,所以才谈得投机。】
【紧接着,二人又遇到了听说这里招军破贼就赶来报国的关羽,三个有共同理想的人这才结为了兄弟。】
【结拜的时候,他们说的是“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一句没提升官发财的事。】
【所以,从古至今所有《三国演义》的读者和评论者都说,它描写的桃园结义,境界是真的高。】
【1994年央视版《三国演义》中,刘欢演唱的《这一拜》,强调的也是这份壮怀豪情。】
【“这一拜,春风得意遇知音,桃花也含笑映祭台。”】
【“这一拜,报国安邦志慷慨,建功立业展雄才。”】
【“这一拜,忠肝义胆,患难相随誓不分开。”】
【“这一拜,生死不改,天地日月壮我情怀。”】
【可以说,我们今天对于桃园结义这个故事的主流理解,就是《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奠定的。】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三国演义》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比起史书,它虚构的成分要大一些,但比起民间传说,它又没有那么随意,更不会赤裸裸地表现游民阶层的欲望。】
【它是很有道德责任感,某种程度上,它的道德感甚至比位列正史的《三国志》还要高,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个说法——尊刘贬曹。】
【刘备和曹操这两个人物,都是在《三国演义》的第一回就登场了,而且都有一段对他们生平的介绍,作者对他俩的“尊”和“贬”也是从这里就开始呈现了。】
【具体是怎么写的呢?】
【咱们下回接着聊。】
读到这里,李唯和王平都陷入了沉默。
短短两千字左右的篇幅,引用了《三国志》《三国演义》《三国志平话》《花关索传》以及元杂剧《桃园三结义》,还有其他没提及名字的民间故事和当代流行歌曲。
这知识储备也太惊人了吧?
更难得的是,整篇帖子读下来,丝毫没有罗列资料的感觉。
阅读体验流畅的就像听评书、听相声一样。
之前那句“挖到宝藏”已经不是比喻而已,而是彻彻底底地变成现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