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配色的五色观
初识色彩
色彩源于自然,当人们开始留意空间远近的不同,发现四季流转、大自然的颜色变化时,才真正注意到那些无法复制的千姿百态的颜色。
时代的长河奔腾不息,中国的传统色彩于几千年的时序更迭中经历了由简到繁的生长历程。由最初混沌的浑然一色,经二色初分(阴阳、黑白、纯杂)、三色观(黑、白、赤)、四色观(黑、白、赤、黄)到五色观(黑、白、赤、黄、青),最终形成玄色统辖下的五色系统。而论及中国传统色彩,“五正色-间色”便不得不提。
正、间色和五方所形成的中国传统色彩系统几乎覆盖了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在政治、社会、伦理系统的构建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正色
五正色为黑、白、赤、黄、青,伴随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五方”(东、南、西、北、中)而生。
五色观念始于帝舜,《尚书 • 虞夏书 • 益稷》中记载:“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绣,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大意为,帝舜想制作用于上朝、祭天祭地的礼服,五色概念诞生。
《老子》中写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可以看出五色的理论在春秋时期已经确立。
《孙子 • 势篇》中记载:“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可以看出在当时五色已是常识。
五色、五方、五行图
五行学家认为,世间一切皆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生成。而五方、五行、五季、五色、五味、五音之间联系密切,存在着十分默契的配属、对应关系。
南方为火德,赤色。赤挂靠火,取火的颜色发赤,古代人从朱砂矿石中提取出红色的颜料,取名朱砂;从红花中提炼出红色,也称胭脂色。
中华五色系统简图
西方为金德,白色。白挂靠金,同白银有关,古代的金分为黄金、白银、赤铜三品,因黄属中,赤属南,故而取白银的白与之对应。古人用于梳妆打扮的“铅白粉”便是用白铅化成的糊状面脂。
北方为水德,黑色。黑色挂靠水,源于在北,阴暗。绘画中常用到的黑色颜料墨是用松树干烧出来的粉末,故古人又称墨为烟。
中央为土德,黄色。黄色象征土、中央、中正,天子坐镇中央,应以中正完美的品德来影响四方臣民,因而用黄色来提醒天子。古人在作画时使用的土黄颜料就是用黄土磨成粉后烧制而成的。
东方为木德,青色。日出东方,象征着欣欣向荣的生命之源,青挂靠木,取草木颜色青翠。青色为含蓝的一种色相,翠鸟的颜色,青花瓷的颜色都为青色。
五间色
间色即五正色各色调配合成的颜色。五间色为绿、红、碧(缥)、紫、骝黄。
《礼记·玉藻十三》记载:“衣正色,裳间色,非列采不入公门,振绤(chī xì)不入公门,表裘不入公门。”可以看出,间色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开始进入五色系统了。
从秦朝开始,历代王朝统治者都对自己王朝“色尚”非常重视,何为“色尚”?帝王依“天兆”定王朝“色尚”,一代有一代之色。“五德终始说”和“五色”的观念影响了中国历史数千年的文化思维模式,相生相克也影响了历代人对世间万物的看法和选择。
王朝色尚:“五德终始说”的德运色彩运转
“五德终始说”的转化:相克到相生的色彩观
五行相克间色
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完善了五行相克理论,创立“五德终始说”。“五德”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德行,“五德终始说”即五种德行能从始而终、终而复始地循环运动,循环相胜(克)。
每个朝代都有先天的命运,对应五行中的一行,对应五色中的一色。舜帝的天命是土命,夏禹的天命是木命,木命为青,土命为黄,那么夏朝建立就是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秦为水德,尚黑,那么秦朝建立是水克火,汉与秦的更迭是土克水。“五色”观念对应到五行相克中便会得到绿、红、碧(缥)、紫、骝黄,这就是五行相克得来的五间色。
五行相克间色图
五行相生间色
到了新莽时代,谋士刘新提出朝代的转换不是相克而是相生。从此以后,如汉与魏晋时期就采取相生的方式,赤火生黄土,黄土生白金,白金生黑水,依次类推。“五色”观念对应到五行相生中便会得到灰、綦(qí),緅 (zōu)、縓(quán)、缃,这就是五行相生得来的五间色。
五行相生间色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