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技术在手,养娃快乐无忧
心理学家和教育学者都很强调沟通在养育过程中的重要性,但在生活中错误的沟通方式屡见不鲜。虽然沟通过程中人们可以通过语言、动作、表情等多种方式进行信息传递,但是在生活中,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总是受到阻滞,常常“只沟没通”,甚至起到意想不到的反作用。运用心理学原理进行沟通,是每位家长需要学习的重要内容。
想要进行科学而有效的沟通,有三种核心技术。
第一种:接话技术——承认孩子的表达,接受孩子的观点。
很多家长在第一次接触接话技术时充满了怀疑,担忧地问:“孩子的观点很多时候都是错误的呀,要是接受孩子的观点,还怎么教育孩子呢?”沟通的目的是就问题的解决方案达成共识,当我们直接批评、反驳孩子的观点时,孩子的反应常常是反感、对抗、发脾气。家长们要谨记:有效的沟通不能只停留在表达自己观点的层面,而是要努力与孩子达成共识。
接话技术的核心是,不论孩子表达了什么样的内容——即便不合常理,简单幼稚甚至荒谬至极,都应先接受孩子的表达,就像面对孩子递过来的一样物品,先接下来再说。这样做可以在无形中消除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对立,营造出一种没有对抗、没有冲突、没有矛盾的氛围;同时还拉近了和孩子的距离,让孩子感觉到父母是认同自己、理解自己的。这时候,孩子会更加愿意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也更有可能接受父母的建议。
接话技术的重点是要打消彼此间的对抗之心,当对抗的情绪在不断地接话中逐渐柔软起来的时候,才能真正缩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
设想一下,有一天,家长接孩子放学回家的时候,孩子突然说:“我不想上学了!”作为家长要怎么回应呢?
有的家长也许会询问孩子不想上学的原因:“为什么呀?出什么事了?”孩子在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本就带着情绪,而且此刻正在回家的路上,并不适合仔细了解前因后果。如果家长这么回应,孩子很可能会变得愤怒,大声吼叫:“不想上就是不想上!”
有的家长会怀疑孩子是不是犯了错误:“是不是在学校犯错了?老实告诉我,我来给你解决。”这话虽然是在询问,但实际上家长已经认定孩子犯了错,并想要逃避承担错误,孩子只会感受到家长对自己不信任,变得更加委屈。
还有的家长会立刻开始吓唬孩子:“不想上学?好,明天开始所有的家务都归你,你就在家干活儿等我回家,看你能不能受得了。”孩子当然不会相信这是家长的真话,于是也强硬地回怼:“干就干,谁怕谁!”孩子甚至很可能在第二天早上不按时起床上学,坚持要待在家里。
如果家长能接下孩子的话:“好的,我支持你的决定。不过这对于你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决定,不能草率。这样,我们先回家,吃完晚饭,一家人坐下来,你详细跟我们说说你的计划。”这时孩子会被安抚,认为爸爸妈妈理解自己,认同自己,愿意支持、倾听自己,负面情绪会缓和。当吃过晚饭后,他或许会主动说出自己不想上学的原因、遇到的困扰和问题等。
第二种:前置技术——让快乐的体验和积极的预期提前。
快乐的、正向的、积极的体验要比挫折的、痛苦的、消极的体验更能促进一个人的行为。多数人都是为了获得快乐的体验去行动的。即使是外人不理解的、“看上去很辛苦”的事情,当事人愿意做,也会有让他感到快乐的因素。儿童也是如此。
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挑食行为感到头疼,即便家长不断强调营养全面的重要性,尝试各种新花样的做法,孩子也依旧提不起食欲。这很可能是因为孩子在吃食物的时候,没有体会到快乐,只是觉得不好吃,而且父母的唠叨和强迫进一步加深了孩子对食物的反感。解决挑食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孩子和不挑食的其他孩子成为伙伴,当孩子看到食物时,想起来的是和小伙伴在一起玩得开心,而不是父母的唠叨和说教,这样他们就会愿意尝试朋友喜欢的食物。
家长在教育和引导孩子的过程中,要努力维护孩子的快乐情绪,让孩子带着积极的期待去尝试每个行为,孩子的自主性自然就会变高。
例如,在孩子开始写作业的时候,家长要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孩子提前感受学习带来的乐趣。这就像考驾照时,教练不断鼓励学员练习,学员虽然觉得辛苦,但会带着自己会开车的美好想象努力练车,争取早日考取驾照。但如果在学员还没有接触动作要领的时候,教练就不断说着开车很难,安全事故很可怕,赔偿和损伤是不可逆的,学员的积极性会减弱。
前置技术就是提醒家长,让孩子在做事之前就体验到愉快的情绪,会更有利于行动。有时候,这种愉快的体验还可以通过前置孩子对未来的期待来实现。
例如,家长看到孩子喜欢各种汽车模型,有的家长会和孩子说:“你这么喜欢车,长大了可以开真正的车。”另外一些家长则会对孩子说:“你这么喜欢车,长大了可以成为研发和设计各种车辆的工程师。”虽然这两种说法并不一定会决定孩子未来的发展方向,但是如果这两种期待留在孩子的脑海中,会带给孩子不同的成长空间。前一种说法可能会让孩子的注意力停留在开车的操作层面,当他看到家长或司机的操作之后,他的好奇心或许就得到满足了,对车就不会有更进一步的兴趣了;而后一种说法则可能会让孩子对与车有关的信息更加好奇,想要了解更多与车相关的知识。
在孩子刚刚开始探索这个世界时,如果家长一直强调做不好和达不到目标将面临的糟糕结果,孩子就只会感到沉重的压力,甚至可能因为不会调节压力,无法将压力转化为动力,从而自暴自弃。
如果家长可以让孩子提前体会到愉悦,给孩子描绘美好的前景,让孩子提前体验探索之后的成就感和幸福感,这种积极的体验和期待就可能伴随孩子一路奋勇前进。
第三种:失衡技术——让孩子在错误中待一会儿。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架天平,当自己的行为和得到的反馈与预期一致时,天平保持平衡,人们感到心安理得;当自己的行为得到的反馈和预期不一致,甚至与自己的设想完全相反时,天平就会失衡,人们就会感到不安,并开始认真地思索其中的缘由。
在孩子的心中也有这样一架天平。当孩子做了正确的事情时,他们期待父母的称赞;当孩子做了错误的行为时,他们也知道会遭到父母的批评。如果父母此时给出相应的称赞或批评,孩子的内心就可以保持平衡。但是如果在孩子犯错的时候,父母并没有批评孩子,反而理解和包容孩子,孩子的内心就会感到失衡,并且开始主动反思,还会为了回报大人的包容主动改进,做得越来越好。
所谓失衡技术,就是让孩子在错误中待一会儿,留给孩子反省的时间。生活中,很多家长提前下班回到家后,看到孩子在看电视而没有写作业就会愤怒,认为孩子在自己回家之前一定已经看了很久时间了。
于是很可能会朝着孩子吼叫:“我不盯着你,你就不自觉吗?”“你是给我学的吗?就知道玩,你能有出息才怪!”孩子听到你的话,他只会在心里想:“我就知道我妈会这样。”你气得半死,孩子根本不走心,完全达不到教育的效果。所以,当孩子犯错了你不知道跟孩子说什么时,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孩子在错误里待一会。有时候,你不说,要比你说千万句有用得多。这时,你可以转身回到自己房间,去忙自己的。孩子看到你如此反常的反应,会纳闷甚至内疚,然后跑到你的房间门口,敲门问:“妈妈,你今天咋了?”这时你再跟孩子心平气和地聊天,才能够真正影响到孩子。还有的家长听到其他小朋友来告状,就会立即发火,不由分说地训斥自己的孩子。这些家长对问题的反应很迅速,可是事实往往与他们推测和设想的完全不同,有时候甚至冤枉了孩子。如果家长不由分说地训斥、打骂孩子,孩子并不会记住教训,反而会怨恨家长不肯相信自己,这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并不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家长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一定会发现孩子的各种错误行为,也一定会听到孩子各种天马行空的想法,但切记不要出手太快,注意使用失衡技术,让孩子在错误里、不恰当的想法里待一会儿。这样,家长有了了解真相的时间,孩子也有了反思、主动自我调整的机会。家长的等待和孩子的主动,才会换来共同的成长。
沟通看似容易,但是通过有效沟通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并产生正面的教育效果,则是个难题。家长一定要学习并掌握一些沟通的技巧,并融会贯通,应用到养育实践中。
很多时候,我们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重要的人,我们只关注他身上的毛病和我们认为重要的事,家长每天用解决事的心和行为来关心孩子,来爱孩子,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真心实意,于是孩子为了唤醒父母爱自己这个人,只有把问题搞得更严重,才能警醒父母更爱自己,这就是孩子出问题和问题越来越严重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