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专业村的地域经济效应研究:以河南省种植业专业村为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专业村是指全村大多数农户从事同一项生产活动或参与同一个产业项目,且该活动或产业的产值占全村经济总产值比重较高的自然村或行政村。专业村是我国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之一,对提升我国乡村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农户收入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专业村的形成、发展、演化也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但是,长期以来,专业村的区域范围被认为是一个自然村或行政村的村域,专业村的发展与演化也是一个村的事。那么,一个区域范围狭小、资源条件有限的村,在其专业化生产水平达到某一高度(如100%)后,又该如何发展呢?也就是说,专业村形成之后的道路又在何方?单从当前国内学者对专业村的定义和衡量标准来看,人们似乎无法看到专业村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专业村发展的终点似乎还是专业村。那么,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一个小小的专业村何来存续空间?尤其是在城市化、工业化快速推进的当前,乡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大量村落成为“空心村”,甚至衰落、消失,专业村的发展趋向更是引发众多学者的质疑:村将不存,以村为载体的专业村又将何去何从?有无必要大力发展专业村?以上问题,在现有专业村的研究中,似乎还没有学者正面给出系统的答复。

实际上,受行政区划差异的影响,我国专业村和国外专业村的村域面积不同,如日本的一个村几乎相当于中国的一个镇,甚至更大;即便都是我国的行政村或自然村,其行政管辖面积、人口规模也有较大的差别。但是,目前我国的研究多认为专业村的空间范围就是一个村,未能就其生产规模、地域范围进行识别和区分。此外,无论是自然村还是行政村,都只是广阔开敞乡村地区的一个点,无时无刻不与外部环境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尤其是在世代久居的中国传统乡村地区,村域之间的联系更加频繁和紧密。因此,在专业项目落地某村之后,在该村成为专业村之前,就通过各种廊道将专业项目的各种信息、技术传递给了周边区域。从此角度来看,专业村的发展并不是一个村的事情。成功的、可持续发展的专业村及其产业活动,一般不会停留于一个狭小的村内,它通过自身示范带动效应使周边村域、农户参与到专业项目的生产中来,从而形成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的产业集群、产业区。因此,专业村更像是产业项目在发展初期集中分布在一个村的阶段性现象,真正具有发展潜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产业项目不会局限于一个个点——村内,其最终将以“星星之火”开启“燎原”之势。相应地,专业村问题的研究也不应该将视域局限于一个狭小的村内,而应该提升俯瞰高度,将其放在更广的区域内,从产业的区域化、集群化发展视角入手进行剖析。否则,可能无法真正解读专业村形成与发展背后的机理。为此,本书的研究主题——农业专业村的地域经济效应,尝试从产业发展视角,以专业村为起始点,探讨产业项目通过专业村发展为区域化、集群化生产格局的路径与机制。

专业村的地域经济效应是指在专业村形成及发展过程中,其产品生产、经营模式等引发周边村域农户模仿、学习,或受其产业发展需要的影响,参与到专业村产品生产、销售等相关的上下游产业中来,从而扩大了专业村专业项目的生产规模,延伸原专业项目的产业链条,最终出现产业空间覆盖区域逐步或跳跃式扩展的地域经济现象。本书首先以农户行为理论、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专业化分工理论为基础,以空间扩散理论、农业产业集群理论、农业产业区理论为支撑,在假定参与专业村形成与发展的各行为主体均为有限理性且存在异质性、专业村具有生命周期、专业村地域经济效应的终极表现形式为产业区的前提下,按照和产业区基本特征的相似程度,将专业村地域经济效应划分为初显、扩大、强盛、消失四个阶段,并从理论上详细阐释了专业村地域经济效应形成的基本条件、动力机制、形成机理;其次采用以空间换时间的思维范式,以农业型专业村为主、专业村地域经济效应水平不一、案例村所在的自然环境不完全一致为原则,选取河南封丘县青堆树莓专业村、宁陵县袁庄葡萄种植专业村、西峡县水峡河香菇专业村、郏县前王庄大根萝卜专业村分别作为专业村地域经济效应的形成阶段、发展阶段、强盛阶段、消失阶段案例,运用历时10年(2013—2022年)的实践调研数据,按照专业项目的引入、农户的参与、村域的参与、其他经济主体的参与、销售网络及产业链特征的顺序,展示处于专业村地域经济效应不同发展阶段的整个产业发展历程、空间分布变化特征、形成机制;最后系统剖析了专业村地域经济效应形成过程中的农户参与机制、村域参与机制,并将农业型专业村的地域经济效应和旅游专业村、工业专业村的地域经济效应进行对比,进一步明确农业型专业村地域经济效应的特征,得出了一系列研究结论。

本书主要分为四大部分十个章节,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章为绪论部分。本章概括性地阐述了专业村地域经济效应研究的背景、立论依据,本书的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等。

第二章至第四章为理论分析部分。其中,第二章为国内外研究述评,在辨析专业村的概念、专业村地域经济效应概念的前提下,以“专业村”为关键词或篇名,搜索、整理、归纳与总结了国内外相关研究,并总结出了长期以来专业村研究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第三章为理论支撑与研究假设,重点阐述了地域经济效应研究的基础理论、核心理论及理论假设。第四章为专业村地域经济效应的理论分析,在阐述农业专业村地域经济效应形成的基本条件、动力机制的基础上,从关键要素、关键动力、农户参与三个方面分析了农业专业村地域经济效应的形成机理,划分了专业村地域经济效应的阶段。

第五章至第九章为案例分析与对比部分。其中,第五章至第八章分别就封丘县树莓专业村、宁陵县葡萄种植专业村、西峡县香菇专业村、郏县大根萝卜专业村四个案例,按照产业特征与区域特征相似度→项目的引进与推广→生产主体的跟进→产业化特征与形成机制的步骤,系统阐述不同类型、不同发展水平的农业专业村地域经济效应及其空间演变特征、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第九章采用计量分析方法,综合对比了不同类型专业村地域经济效应的形成机制及其差异。

第十章为结论与政策建议部分。首先,系统总结了本书的研究结论与发现;其次,在专业村区域化发展方面,给出了些许政策建议;最后,讨论了本书的创新点、研究的不足与未来需要进一步明确的问题。

专业村地域经济效应无处不在,而不仅限于农业型专业村。但不同类型专业村地域经济效应的大小、空间分布格局、集群化模式、未来发展走向等均不同,且受时代背景、区域发展环境等内外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因此,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专业村,在不同时期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也是不同的,不可一概而论。遗憾的是,受时间、精力及数据的限制,本书仅就河南省种植业专业村的地域经济效应进行了对比与分析,且存在很多不足。笔者希望本书的出版能抛砖引玉,引发更多学者关注专业村的地域经济效应,关注专业村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让专业村不仅能够在不影响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区域化、集群化发展,更能带动宏观区域经济的发展,让科学研究服务于国家的社会经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