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要素市场一体化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要素市场发展的基本现状

(一)土地要素市场

1.城乡土地要素平台加快建设

成渝地区积极建设完善城乡土地要素市场体系,为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要素自由流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一是基本构建综合性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成都依托农村产权交易所,构建“1+4”农村产权交易体系。重庆依托农村土地交易所和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监督管理委员会,基本形成市、区(县)两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框架,并开发了全市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管理系统,制定运行规范和服务标准。截至2019年底,累计成交农村产权42.84万亩(2)、23.98亿元,抵押融资2.4万亩、1.24亿元。成渝地区土地要素市场培育情况见表1-2。

表1-2 成渝地区土地要素市场培育情况

二是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效率进一步提高。成渝地区积极开展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二级市场改革试点。四川成立完善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二级市场试点工作协调小组,重庆基本形成产权明晰、市场定价、信息集聚、交易安全的土地二级市场。三是建立集体经营性土地收益分配机制。从大足区、郫都区、泸县3个国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改革试点看,大足区通过建立城乡统一的基准地价体系、完善入市交易程序和交易平台,健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市场交易规则和服务监管制度;通过制定土地增值收益调节金征收办法,探索出“三分两不分”的入市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原则,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收益分配机制。郫都区创新推出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交易收益“二八”比例分配规则,在国内普遍被采用。泸县田坝村依托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股份公司,建立1:2:2:5的收益分配标准,既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又提高了农民的财产性收入(表1-3)。

表1-3 成渝地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收益分配机制

2.城乡土地要素流动多元化

成渝地区在坚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土地管理政策体系的前提下,以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制度为制度基础,通过地票改革、农村闲置土地盘活、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等多种途径,推进土地指标城乡有偿统筹配置,扩大盘活了土地利用空间,提升了土地利用效率。

一是地票制度改革不断深化。2008年以来,重庆探索并持续完善了独具特色的地票制度。从2018年开始,进一步拓展地票功能,允许复垦为宜林地形成“生态地票”。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累计交易地票31.2万亩、610.8亿元,交易生态地票4075亩、亩均价格19万元左右,入选全国“改革开放40年地方改革创新40案例”。

二是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促进城镇建设用地有效供给增加。成渝地区稳步推进城镇低效工业用地再开发试点,助推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高。重庆印发了城镇低效用地调查摸底及标图建库工作方案,主城区已完成城镇低效用地调查摸底和标图建库;利用城市边角地、插花地、夹心地等低效用地,建成社区体育文化公园50个,助推城市品质提升,被自然资源部纳入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典型案例向全国推广。四川成都等7个市(县)通过工业用地探索弹性年期出让低效、存量工业用地退出机制改革,引导和规范市场主体积极参与低效工业用地再开发利用,土地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

三是农村闲置土地资源盘活形式多样。重庆探索发展“共建共享、以房联营、以地入股、文旅融合、网络营销”模式的巴渝民宿,盘活了农村闲置土地房屋,促进了农房增值、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城口、巫溪、彭水、酉阳、石柱5个区(县)建成7个扶贫民宿示范点,累计接待游客8.94万人次,经营收入609.27万元,联营贫困户年均增收4.8万元。四川依托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环境整治,积极探索以共享民宿为代表的“乡村共享创新”模式,先后创建了彭州市宝山村、蒲江县明月村、阿坝州桃坪羌寨等一批民宿产业发展先进村,为当地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成为乡村振兴的示范样板。

专栏1-1 重庆以巴渝民宿盘活农村闲置房屋

重庆市以巴渝民宿为载体,唤醒沉睡的乡村资源、要素和主体,盘活农村闲置土地房屋资源,作为国务院扶贫办和自然资源部典型经验推介,社会效应日益扩大。其主要做法如下。

一、创新发展模式,实现利益联结

一是共建共享。示范项目农房改造建设费用由民宿公司和贫困户共同承担,其中贫困户以扶贫搬迁、农房整宗地收储等财政性补助款和自筹资金量化投入,收益向贫困户倾斜。二是以房联营。在保障农户自住和尊重意愿的前提下,民宿公司、农户将原址改造多出的住房用于民宿,按照统一标准、规范共同经营、管理和维护,房费收入分配联营农户占80%。三是以地入股。示范点村社集体经济组织出地,民宿公司出资,共同组建项目公司,通过就业带动、保底分红、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促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保障贫困户更多分享民宿增值收益。

二、推进市场运营,引导产业扶贫

一是实现文旅融合。巴渝民宿建设营销中,充分挖掘渝东北山水峡谷乡村景观资源和渝东南民俗文化资源,保持当地自身特色和历史建筑风貌,投资打造特色民宿村落,吸引游客体验观光,实现“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二是利用网络营销。通过巴渝民宿门户网站、APP、微信公众服务号、微博等构成多维度“互联网+民宿”网络营销宣传体系,实现互联网营销、在线结算和信用管理,带动全市品质乡村民宿上线营销。三是汇聚社会力量。积极引导工商资本投身扶贫民宿,落实扶持政策,明确政策边界,切实保护贫困群众利益和工商资本积极性。2020年以来,民宿公司携手龙湖、金科、恒大等知名企业,在城口沿河、开州大进、巫山建坪、巫溪红池坝等深度贫困乡镇打造民宿项目,使以往闲置低效的乡村资源得到进一步整合。

三、增强“造血”功能,促进生态扶贫

一是助推贫困群众增收。民宿旅游模式进一步增强深度贫困地区的人口吸附功能,转变高寒山区旅游淡季的传统概念,增进贫困户依靠自身力量脱贫致富的信心。运营已成熟的城口亢谷项目,累计接待游客8800余人次,客房收入43.01万元,餐饮及农特产品收入约54.26万元,4户贫困户年均毛收入达到16万元,增收效果明显。二是促进自然资源增值。在巴渝民宿建设过程中,将各项政策支持、扶持项目与乡村产业发展统筹联动,将民宿发展与农村土地整治、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等项目有机结合,有效促进农村土地房屋的增值和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三是推动乡村文化传承。巴渝民宿建设中,尊重传统建筑风格和生活习惯,设置火塘、读书室、走马转角楼等富有地域文化特征的元素,进一步丰富乡村旅游产品供给,提升乡村民宿品质,切实增强乡土文化的生命力。

3.土地要素管理体系不断完善

新修订的《中国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农村宅基地制度完善提供了法律依据,更好地保护了农民的权益。成渝地区在土地管理制度方面也作了积极探索,形成了更加灵活的土地要素管理体系,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修订提供了样本、经验和理论支撑。一是土地出让管理进一步加强。分别出台《四川省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出让管理规定》的实施意见、《成都市郫都区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管理办法(试行)》、《重庆市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管理实施办法》、《重庆市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网上交易规程(试行)》等,推进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进一步规范土地出让行为,健全土地出让管理长效机制。二是土地利用规划不断完善。成渝地区在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等战略引导下,探索推进土地利用调查与监测、土地利用变化、土地利用评价、土地利用规划及土地利用管理等,四川调整完善所辖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庆修订完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研究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进一步理顺发展格局,推动省(市)域国土空间“一张蓝图”,优化土地资源布局和供给,盘活存量用地,提升城市发展建设核心竞争力。三是土地改革试点统筹推进。成渝地区依托大足区、郫都区、泸县3个国家“三块地”改革试点区(县),有序推进农村“三块地”改革,形成完善的土地改革制度体系。大足区形成了“1+7+8”的规范性文件和技术规范等集体经营土地入市政策体系,探索建立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及3个配套实施办法,形成“依法公平取得、节约集约使用、自愿有偿退出”的农村宅基地制度;郫都区印发28个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配套文件,构建起一整套较完备的规则体系;泸县研究制定了土地征收管理办法、征收目录、风险评估办法、争议调处办法等配套办法。

(二)劳动力要素市场

1.落户政策方面重庆相对成都门槛更低

成渝两地根据各自人口流动情况,目前执行不同的户籍政策,落户条件差异明显。一是重庆实施五大落户途径、“宽门槛”落户政策。根据2016年7月25日发布的《重庆市户口迁移登记实施办法》,重庆的落户途径包括务工经商、直系亲属投靠、人才、学生和其他户口迁移,落户政策整体比较宽松。同时,所有人才落户均不受在渝务工、就业年限和缴纳社保年限的限制,甚至没有年龄限制。高层次人才和受到省(部)级以上表彰奖励的人才,甚至不受是否已在渝就业的限制。二是成都实施条件入户与积分入户双轨并行的户籍政策体系。近年来,成都先后出台《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成都市居住证积分入户管理办法(试行)》《成都市户籍迁入登记管理办法(试行)》,于2018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条件和积分入户双轨并行的户籍政策制度,重点引入青年人才、高层次人才,优化提升成都劳动力结构层级。成渝两地落户政策对比情况见表1-4。

表1-4 成渝两地落户政策对比情况

2.劳动力数量增长成都快于重庆

尽管近年来成渝两地常住人口保持较好增势,但从适龄劳动人口和就业人口数据来看,重庆劳动力总量出现微降,值得高度关注。一是成渝两地年末常住人口均保持稳步增长。2018年,重庆、成都年末常住人口分别为3101.8万人、1633万人,分别同比增长0.9%、1.8%。从近五年数据来看,重庆、成都年末常住人口逐年增加,但总体而言重庆增幅比成都略小。二是重庆2017年迎来劳动力增长拐点。重庆于2017年结束了长期以来的劳动人口增长,近三年适龄劳动人口(15~64岁)和从业人口均小幅下降,老龄化加剧。且随着新兴业态兴起,正规就业总量轻微下降。成都从业人口增速也在下降,但仍保持增长。2018年,重庆、成都从业人口分别为1709.5万人、895万人。成渝两地劳动力数量和增速对比情况见表1-5。

表1-5 成渝两地劳动力数量和增速对比情况

注:表中数据均来自重庆、四川历年统计年鉴,但四川没有人口年龄结构数据。

3.人力资源市场制度和平台逐步完善

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指导下,成渝两地均搭建了相应的人力资源市场园区平台,管理政策制度和双方合作机制也在不断完善。一是两地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稳步推进。重庆(渝北空港国际新城)与四川(成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均建有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省级产业园尚在布局完善中,四川计划在川渝结合部的泸州、内江、达州、绵阳及乐山等地建立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重庆计划到2022年,在渝西、渝东北、渝东南和主城区建成5家市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二是两地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管理政策大致相同、略有差异。重庆、四川均全面实施了职业中介许可和其他人力资源服务备案制度。许可范围基本相同,包括劳动者推荐、信息服务、招聘会组织、网络招聘、高级人才寻访等。许可条件和许可时限略有差异(表1-6),尚未实现人力资源市场许可结果互认。三是人力资源服务交流合作机制已初步建立。目前重庆和四川在人力资源服务博览会、交易会、人力资源服务创新创业大赛、产业园联盟成员交流互访等方面均建立了良好的合作机制。尤其是2020年初中央宣布加快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部署后,两地各层级的人力资源服务交流合作明显增多。

表1-6 川渝两地人力资源行政许可条款异同

4.失业和培训管理制度体系均已建立

稳就业是“六稳”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不断强化稳就业举措,失业登记管理和就业培训制度逐步完善。一是失业登记制度按国家要求建立且两地互认。就业失业登记是国家确立的基本就业制度,是掌握劳动者就业与失业状况的重要手段,是提供公共就业服务、落实就业扶持政策的基础工作。“就业失业登记证”中的记载信息在全国范围内有效,劳动者可凭“就业失业登记证”跨地区享受国家统一规定的相关就业扶持政策。成渝两地均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一要求执行。二是重庆就业培训对象范围较成都的更广泛。重庆方面,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和转岗转业培训对象均无户籍限制,职业培训机构组织四川籍符合条件的人员开展上述职业培训的,也可按规定享受职业培训补贴。四川方面,《四川省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1年)》指出,“大力开展重点群体就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对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和四川省内普通高校全日制非毕业年度在校大学生、下岗失业人员、退役军人,根据其意愿开展就业技能培训”。

(三)资本要素市场

近年来,成渝地区积极构建多层次资本要素市场,目前成渝地区内有资本要素市场29家,金融资产类、权益类、大宗商品类等要素市场分别为4家、12家和13家,交易所资产总额超过220亿元。其中,重庆要素市场总计有12万多户交易客户,累计交易总额达到7.57万亿元;成都要素市场有约4000个会员、7万个投资者,成渝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作用日益突出。成渝地区资本要素市场情况见表1-7。

表1-7 成渝地区资本要素市场情况

1.金融资产类要素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力度加大

成渝地区拥有金融类要素市场4家,其中重庆金融资产交易所、中保保险资产登记交易系统为全国性要素市场,金融要素市场在处置不良资产、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取得积极成效。一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实现新突破。重庆金融资产交易所形成了登记小贷资产收益权产品、应收账款收益权产品、定向债务融资工具等三大类特色金融产品,通过发展直接债务融资市场,直接服务中小微企业。已累计为全国70家小贷公司融资提供便捷通道,间接服务全国超过8000家中小微企业、6万户个体工商户及农户。四川金融资产交易所有效推动困难企业的债务化解,综合应用金融工具盘活不良企业,支持实体经济稳健发展,为各类型制造业、服务业企业提供近1000亿元资金,解决了企业融资难题。二是金融风险防控业务创新深入开展。重庆金融资产交易所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核心科技,赋能“智慧财政”强化政府债务管理和风险防范,每年节省政府融资成本超过1亿元。成都依托四川金融资产交易所,立足业务特色精准开展资产流转、重组并购等金融创新,有机链接银行、资管公司、困难企业和投资机构为企业解困,帮助众多企业化解不良资产和经营危机。

2.权益类要素市场促进经济转型升级贡献突出

成渝地区有权益类要素市场12家,其中重庆5家、成都7家。成渝权益类要素市场在推动区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在区域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发挥了重要桥梁作用。重庆联合产权交易所发挥在闲置资产盘活、不良资产处置等专业的优势,为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2019年,完成国有资产交易2619宗,实现交易额238.83亿元,交易量位居全国第四。西南联合产权交易所搭建了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项目发布平台、企业并购重组平台和不良资产交易平台,重点开展增资扩股、股权转让、抵押资产处置、不良债权处置、抵(偿)债资产处置等交易,服务国有企业超过300家,处置的法院诉讼资产、破产清算财产超过2000宗。2019年,中国第三支、中西部第一支国企改革ETF——四川国企改革ETF(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在深交所成功发行上市。二是对企业科技创新支持力度不断加大。重庆依托重庆股份转让中心(Chongqing Share Transfer Center,OTC)在全国率先设立成长板、孵化板、科创板、青创板4个企业挂牌板块,对创新创业企业发展政策引导、金融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创新型企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成都设立了科创板、科技金融板等金融要素市场板块,构建了10家科创板种子企业、30家科创板重点企业和100余家科创板基础培育企业的金字塔型三级企业资源库,为科技企业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金融服务。三是推动经济绿色发展作用更加突出。重庆发挥土地交易所、林权交易所平台优势,通过“地票”交易制度创新实现土地“增减挂钩、先补后占”,推动土地资源的集约节约使用;发挥林权交易所等平台作用,支持开展生态产业化探索,推动绿色经济发展。成都绿色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实质进展,绿色金融超市“绿蓉融”上线运行,同时积极开展碳排放权交易,推动走生态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

3.大宗商品类要素市场扩供给、促发展作用明显

成渝地区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13家,其中12家专业交易市场、1家综合性交易市场,商品交易品种超过30个,较好地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一是扩大市场供给优化资源配置成效显著。重庆利用农畜产品交易所、汽摩交易所两大平台资源,在全国创新性开展生猪、汽摩配件网上交易,对保障市场供给、优化产业要素配置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都利用天府商品交易所开展钢铁、化工、稀贵金属、农林、有色金属五大类26个品种商品交易,增强了区域生产资料供给配置能力。二是较好地带动了区域产业链发展。重庆在全国率先打造了再生资源、咖啡等交易所平台,成立全国第二家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以再生资源、咖啡等要素市场为纽带,吸引了加工、贸易、金融、物流等上下游产业链集聚发展,要素平台对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作用较突出。成都依托白酒、花木、茶叶等专业商品市场优势,积极开展白酒、花木、茶叶等特色优势商品交易,为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平台支撑。

(四)技术要素市场

成渝两地政府加快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机制市场化改革,进一步优化提升市场配置技术要素的效率,不断夯实国家区域技术市场发展基础,提升科技对经济增长的动力。

1.全国第四大技术交易区域市场

在市场化改革的推动下,重庆市和四川省着力发挥国家级技术合作促进平台优势,大力推动技术交易市场发展,川渝技术交易市场成为全国第四大技术交易区域市场。根据科技部发布的2019年全国技术市场交易数据统计,重庆市和四川省技术合同交易额1366亿元,占全国的6.1%,是我国仅次于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粤港澳大湾区的技术交易区域市场,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表1-8和表1-9)。

表1-8 2019年全国四大区域技术交易市场交易额情况

数据来源: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http://www.chinatorch.gov.cn/kjb/hjdt/202003/dc4f95b6bcd94578a260ce46c961389d.shtml

表1-9 2019年重庆市和四川省技术交易规模情况

①数据来源:重庆新闻联播《打造西部创新高地 重庆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50%》。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DM2MTQ0NTc4NA==.html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DM2MTQ0NTc4NA==.html.

②数据来源:四川省人民政府网.2020年5月13日,http://www.sc.gov.cn/10462/10464/10465/10574/2020/5/13/dd9dea27c7974ef481d1b1571064199b.shtml.

积极推动技术交易市场基础性建设,主要呈现三个特点。一是高校、企业、科研人才等市场主体有一定规模效应。市场主体是技术市场最活跃的因素,也是区域科技创新和培育新经济新动能最根本因素。“十三五”期间,两地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人才等市场主体规模逐年增长,有力促进了市场交易活跃度,提升经济增长动力。2019年重庆市和四川省科创主体规模情况见表1-10。二是创新平台体系发展各具特色。创新平台体系是反映了技术交易市场的含金量。重庆以技术研发为重点,大力发展以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新型研发机构为支撑的创新平台体系。四川以技术转化为重点,大力发展以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和众创空间为支撑的支持产业化发展。2019年重庆市和四川省重要技术创新载体数量情况见表1-11。三是基本形成企业主导的技术要素配置模式。据2019年相关数据显示,四川企业、政府属研究机构、高等学校R&D经费支出所占比重分别为57.8%、32.4%和9.0%;重庆企业、政府属研究机构、高等学校R&D经费支出所占比重分别为82.4%、5.2%和9.4%。

表1-10 2019年重庆市和四川省科创主体规模情况

表1-11 2019年重庆市和四川省重要技术创新载体数量情况

2.科技成果产权激励改革

“十三五”以来,两地稳步推进科技成果激励机制改革,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一是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改革试点。重庆出台《重庆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股权和分红奖励的若干规定》《重庆市科技成果初始权益分配制度改革扩大试点方案》,开展职务科技成果分配改革试点等系列工作。新修订的《重庆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赋予科技成果完成人更多的职务科技成果权属。四川出台《关于扩大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将试点单位从20家扩大到45家(3),涉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医疗卫生机构。二是深化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改革。重庆方面,建立绩效工资水平动态调整机制,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奖励、横向委托项目人员奖励、高层次人才激励性报酬等不纳入绩效工资总额管理。在西南大学等10家高校院所开展科技成果初始权益分配改革试点。四川方面,出台《四川省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十六条政策》《四川省扩大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人事自主权十条政策》,通过产权、分红等方式实现长期激励,在全国率先允许科研单位与职务发明人约定职务科技成果权属,通过转让或许可取得净收入允许提取不低于70%的比例用于奖励。

3.科技成果市场化改革

“十三五”以来,成渝两地深入推进科技成果市场化改革,支持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加快科技成果评价市场化改革试点。2016年科技部废止了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后,重庆和四川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对科技成果评价进行改革试点。2017年,重庆在沙坪坝区、江津区、荣昌区、丰都县等地开展了科技成果评价试点,新修订完善《科技成果评价试点暂行办法》,研究制定《重庆市科技成果信息发布制度》。四川先后出台《四川省科技成果评价工作标准规范实施意见》《四川省科技成果评价改革试点方案》,支持一批基础好、运行规范、在市场中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单位试点开展工作。2017年,成都西南交大科技园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成都市科技评估中心牵头成立成都市科技成果评价联盟。2018年,四川省科技成果评价联盟成立,由四川省技术转移中心、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四川分中心、成都生产力促进中心等28家单位组成。

二是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改革。“十三五”期间,科技部和国家知识产权局支持重庆和四川科技成果转化改革,着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瓶颈。政策方面,重庆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措施》《重庆市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实施方案》《重庆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等政策,四川实施《四川省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2016—2020年)》等。技术转移体系方面,持续扩大国际博览会影响,完善国家级的技术转移服务平台,重庆建设国家知识产权重点城市,发展技术转移机构,其中重庆科技服务大市场是重庆最大的技术交易市场;四川依托“一核多极”(4)的布局,推进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1+4+N”体系建设和“1+N”知识产权交易平台。重庆市和四川省技术转移服务平台情况见表1-12。

表1-12 重庆市和四川省技术转移服务平台情况

续表

续表

三是推动国际科技合作,培育国际技术市场。在科技部的支持下,重庆、四川建立了一批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其中,重庆重点在汽车、新材料、生物医学、畜牧业、环境监测、大数据智能化等领域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四川重点在生态保护、新材料、通信、核技术、生物医学与制药、轨道交通、果树等领域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以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为平台,培育国际技术市场。例如,中国—匈牙利技术转移中心(重庆),从2016年11月成立到2019年5月,开通了中匈技术需求网站,成功举办6场线下中匈项目对接会,各类洽谈合作70余次,促成43个项目成功对接,其中6个项目落地实施(5)。欧盟项目创新中心(成都)2006年成立以来,已成功举办12届中国—欧盟投资贸易科技合作洽谈会,累计参会的欧方企业3270余家,中方企业6120余家,成功安排企业配对洽谈2.55万场次,达成意向性合作协议2327项,专业经济论坛75个(6)。重庆市和四川省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情况见表1-13。

表1-13 重庆市和四川省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情况

续表

续表

资料来源:科技部.http://www.cistc.gov.cn/InterCooperationBase/details.asp?column=741&id=81467.

4.稳步推进科技金融市场发展

“十三五”期间,重庆、四川稳步推进科技与金融融合发展。一是培育科技金融服务体系。重庆发挥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的作用,出台《重庆市产业引导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办法》《重庆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管理办法(试行)》等政策,成立重庆市国资委独资的重庆科技金融集团有限公司,建立科技股权投资基金、科技融资担保、科技金融服务联盟等服务体系,促进合作银行扩大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改革试点。四川出台《四川省科技金融发展规划(2018—2020年)》《成都市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0—2022年)》,依托全国首批促进科技与金融试点地区成都市高新区,着力向全国推广科技金融改革创新经验。2019年,四川省知识产权运营基金规模10亿元,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额累计超过100亿元。二是推进科技成果资本化。瞄准创业板和科创板,支持科技公司上市,截至2020年5月,两地共有创业板上市公司36家、科创板上市公司1家、获得证监会批准科创板上市公司3家。三是积极布局金融科技。重庆出台《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推进金融科技应用与发展的指导意见》,依托“中国智谷(重庆)”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物联网产业示范区、国家科技部移动通信产业基地、两江新区数字经济产业园,培育金融科技产业生态圈,着力打造西部金融科技中心。四川获得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等六部委批复,开展金融科技试点。

专栏1-2 重庆市和四川省科技金融发展概况

一、重庆市

重庆市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截至2019年底,重庆依托种子、天使和风险投资引导基金三大基金体系,建立了科技金融服务中心39家;设立科技股权投资基金规模200亿元,投资项目829个,累计投资金额120亿元;合作银行累计对283家科技型企业发放3.72亿元;重庆科技金融服务联盟成员单位211家,服务产品416款;开展双创大赛、常态化路演、培训讲堂等活动16场,累计服务企业2908家,其中精准服务企业累计1393家,促成股权债权投融资额61.77亿元。截至2020年5月,重庆有创业板上市公司5家,科创板上市公司0家。

二、四川省

成都市高新区是国家促进科技与金融试点区。成都高新区走在发展金融科技产业的前列,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面向中小企业的一站式投融资信息服务”,即“盈创动力科技金融服务模式”(7),成为全国推广的科技金融改革创新经验之一。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还在探索其他领域的金融创新,如通过资产证券化(ABS)、发行商业抵押房产支持债券(CMBS)以及发行类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REITs)等方式盘活存量房产;探索以“沙盒监管”模式对金融科技的潜在的大数据风险、网络安全风险进行创新监管。截至2020年5月,四川省有创业板上市公司31家、科创板上市公司1家。

(五)数据要素市场

成渝地区围绕政务数据开放共享已构建各自的政务数据共享平台,积极探索挖掘数据资源价值,持续推进数据资源整合及安全保护工作,大数据协同发展步伐逐步加快。

1.政务数据开放总体架构基本建成

四川方面:2018年,成都率先开通上线“成都市公共数据开放平台”;2019年底,“四川公共数据开放网”正式上线运行(图1-1),泸州、绵阳、广元、遂宁、内江、雅安等市级公共数据开放网站陆续开通上线。目前,“四川公共数据开放网”已发布45个省级部门和2个市(州)的开放数据,总量达到9285万条,涵盖教育文化、信用服务、医疗卫生、社保就业、财税金融、城建住房、生活服务、商贸流通、交通运输、生态环境、法律服务等22个主题。

图1-1 四川公共数据开放网网站首页展示

重庆方面:主要通过重庆市网上办事大厅(“渝快办”)向公众提供政务数据开放服务,“渝快办”于2018年11月正式上线(图1-2),集政务数据查询与办事服务功能为一体,融合58个业务部门共3600多项政务数据资源,涉及民族宗教、教育科研、就业创业、设立变更、交通出行、旅游观光、公共安全、环保绿化、公共事业、医疗卫生等22个服务主题。

图1-2 重庆网上办事大厅网站首页展示

2.数据资源价值挖掘仍处探索阶段

目前,四川省、重庆市政府及社会层面在社会数据资源价值开发应用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

规划层面:近年来,围绕大数据产业发展,成都发布《成都市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7—2025年)》《成都市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0—2022年)》等大数据发展规划,重庆出台《重庆市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8—2020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金融科技应用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渝府办发〔2020〕40号)等规划意见,推动数据资源要素集聚、价值开发及运用。

平台建设层面:围绕政务数据资源价值挖掘,成都于2013年设立成都市大数据股份有限公司,协助政府汇集数据资源,推动各行各业依托大数据资源实现融合发展。重庆于2018年机构整合,成立重庆市大数据应用发展管理局,旨在促进大数据政用、民用、商用,推动产业数据分级分类管理和商用。围绕社会数据资源,四川主要由各大通信运营商基于通讯数据建设数据中心,开展数据存储、计算等业务。重庆主要由知名运营商和互联网企业建立数据中心,开展数据存储、处理等业务。目前,成渝地区尚未建立起数据交易平台,在数据价值开发运用方面的进展仍较滞后。四川、重庆部分数据中心、大数据企业情况见表1-14和表1-15。

表1-14 四川部分数据中心、大数据企业情况

续表

续表

表1-15 重庆部分数据中心、大数据企业情况

续表

3.数据资源整合及安全保护持续推进

制度建设方面:四川、重庆分别出台《四川省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实施细则(暂行)》《重庆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开放管理办法》,着力促进政务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为全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开放提供制度保障。2018年,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网络信息安全产业体系建设发展的意见》,探索在量子保密通信、区块链安全、工业信息安全、云计算与大数据安全等重大应用领域,实施网络信息安全应用试点示范工程。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中小企业商业价值信用贷款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探索利用防火墙、区块链等先进技术记录涉企数据来源、走向、运用及输出痕迹,建立涉企数据安全保密责任制度。

机构建设方面:政府层面,2019年,四川设立四川省大数据中心,重庆组建重庆市大数据应用发展管理局,负责数据资源体系的建设和管理工作,承担政府数据的统筹管理,负责推进政府数据的采集、存储、登记、共享、开放等工作,推动社会数据汇聚融合、互联互通及合法有效利用。社会层面,成渝地区部分大数据公司业务范围涉及网络信息安全保护。成都市部分涉及信息安全业务的企业情况见表1-16。

表1-16 成都市部分涉及信息安全业务的企业情况

专栏1-3 《重庆市政务数据资源管理暂行办法》主要内容

一、适用范围

《重庆市政务数据资源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规定本市行政区域内政务数据资源的汇聚、共享、开放、应用及其相关管理活动,适用本办法,明确了政务数据资源是本行政区域内的各政府部门以及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在履职中制作、获取,并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各类数据资源。同时,《暂行办法》还明确了几种特殊情形:一是两江新区、万盛经开区等具有行政事务管理职能的市政府派出机构,按照《暂行办法》有关区县的规定执行;二是中央在渝直属机构、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社会团体以及供水供电供气等公共服务企业的数据资源可以参照本办法执行;三是规定在本市的外国人、无国籍人和港澳台地区居民适用本办法,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四是为了避免将政务数据开放与政府信息公开混淆,专门规定政府信息公开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法律法规执行,不适用本办法。

二、政务数据资源汇聚

《暂行办法》对数据汇聚全过程进行规定:一是规定市大数据发展局组织制定全市统一的政务数据汇聚规范,明确政务数据采集、整合等环节的标准和程序,解决政务数据资源标准不一、互认共享困难的问题;二是规定各部门按照责任清单采集数据,明确各部门采集数据的边界和范围,确保数据一数一源、一源多用;三是明确部门数据资源池、基础数据库、主体数据库的建设主体和建设方式;四是对数据更新、校核、质量和传输管理等进行规范,确保政务数据真实、可靠、有效。

三、政务数据资源共享和开放应用

《暂行办法》对数据共享和开放应用进行了详细规定:一是明确了共享系统和开放系统的基本定位和建设要求,确定了市、区县(自治县)两级统一共享和市级统一开放的共享开放体系;二是对政务数据资源按照共享和开放的不同属性进行了分类并提出不同的管理规范;三是对共享和开放政务数据的具体途径和程序进行了规定;四是对通过共享和开放获取的政务数据的法定效力进行了规定;五是明确支持和鼓励社会各界利用政务数据资源创新技术、产品和服务,充分挖掘政务数据资源价值。

四、政务数据资源安全和监督管理

《暂行办法》强化了数据安全管理和监督管理:一是按照不同责任主体强调了安全责任;二是对保密责任、网络安全责任、风险管理、应急处置等作出规定;三是建立了评估、考核评价、年度报告制度;四是明确了政务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审批管理;五是强调了审计监督管理;六是对政务数据资源管理中的禁止行为进行明确,并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

4.成渝地区积极推进大数据协同发展

川渝多次联手签订大数据发展合作协议,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大数据协同发展。一是着力推进数据治理协作及数字经济协同发展。万州、达州、开州三地签署万达开大数据区域协同创新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在提升数据治理协作能力、强化数字经济产业协作发展、推动数字经济技术协同创新三方面展开合作。二是以平台合作推动数据融合应用。雅安市政府与重庆市大数据发展局签署了《大数据产业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开展中新(重庆)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合作,探索推动四川省川西大数据中心与重庆两江云计算中心、重庆(荣昌)生猪大数据中心等开展合作。同时,推动政务数据互联共享,加快跨区域政务数据、公共数据、社会数据融合和创新应用。三是力促大数据产业协同发展。四川省大数据中心和重庆市大数据应用发展管理局签署《深化川渝合作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大数据协同发展合作备忘录》,着力打通川渝大数据壁垒,促进两地大数据事业协同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