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制造业文化: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2 制造业强国之路

1.2.1 制造业强国战略

2015年,我国提出制造业强国的宏大规划,从此中国开始了制造业由大变强的转变。该规划提出了“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制定了“三步走”的战略,大体每一步用10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从而实现我国由制造业大国向世界一流制造业强国转变的目标。该规划提出实施五大工程: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工业强基工程、绿色制造工程和高端装备创新工程。该规划提出制造业强国应大力推动十大重点领域突破发展,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设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十个重点领域。

实现制造强国目标,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统筹谋划、突出重点;必须凝聚全社会共识,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全面提高发展质量和核心竞争力。

在积极推进制造业强国战略的同时,我们对自身要有清醒认识,我国与美国、德国、日本等世界制造业强国相比,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显。我国制造业正处于由大变强、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这对于我国持续提升国际竞争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意义重大。

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所取得的成就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能力、高度和远见。

首先,紧紧抓住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牢牢把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的发展趋势的战略判断;其次,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这是中国发展的根本,是长远发展的制度基础;最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民为本,顺应历史潮流,这是人心所向。

在经济建设过程中,中国实施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一方面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另一方面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发展。此外,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首先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我国经济发展获得巨大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我们既发挥了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就是要通过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有效防范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弊端。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上下功夫,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两点论,把两个方面优势都发挥好,既要“有效的市场”,也要“有为的政府”。

工业是现代化的核心,制造业做大做强是中国完成工业化进程的必由之路。在新的历史时期,党中央以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立足治国理政,全面提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全面开启了中国制造由大变强之路。

1.2.2 做大和做强

中国在多个领域成为全球同行中的规模冠军,如何引领创新成为新的挑战,“做大”不代表“做强”,尽管“做强”一定表现为市场份额的扩大,但规模并非做强的本质。

有一个词叫“强大”,表达的是两个意思:一是强比大更重要;二是成长的路径,要做大首先需要做强。在企业发展状态上,现在我们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说法叫“做大做强”,做大在前、做强在后,因为大家都这样说,就变成了共识。地方政府需要的是大,需要GDP,因为是否真的“强”,一般局外人不了解。做大做强的说法会误导企业的经营思路。

企业发展状态有三个方面:做大、做强、做长。企业正确的发展路径的逻辑关系,也就是企业发展路径按重要度要素排列,应该是做强、做长、做大,这是制造业的生存哲学。只要确保核心竞争力优于同类企业,并在变化的市场环境下能准确地调整把握发展方向,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不败,有了做强和做长,小企业也能成长为大公司。如果没有核心竞争力,大公司也会衰落。当然,出现做大的市场机遇,抓住机遇的窗口期十分重要,但是机遇不能代替正确的经营原则。

一个企业活下去是最重要的。100多年前,纽约证券交易所开盘,选取了十几家当时最大的公司编制道琼斯指数。100多年过去了,通用电气成为2018年最后一家被移出道琼斯指数的公司,其余公司早已成为过眼烟云。“做强、做长、做大”企业发展路径,应成为每一个公司的经营思想的座右铭。

做大必须向做强转型。对中国制造业来说,就是从跟随模仿者到赶超者再到领跑创新者的角色转换。我们需要清醒认识到时间问题,赶超的路径问题,产业升级的结构性问题,以及从思想、文化、行为、模式上如何实现各产业行业领跑者的创新角色转换。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在全国政协十二届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上对我国制造业现状进行全面解读时指出,在全球制造业的四级梯队中,中国处于第三梯队,而且这种格局在短时间内难有根本性改变。

中国制造业在集成电路、高端数控机床、高端功能部件、高分子化学材料、航空发动机、仪器仪表、高端医疗设备和耗材方面与发达经济体还存在明显差距,也非常依赖进口。我国制造业正处于由大变强、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如何缩短这一时间,以较低的成本和较小的风险,取得比发达国家更快的经济增长,用什么路径尽快实现制造强国的目标。

1.2.3 “质量效益型”的艰难转型

从表1-1中可以看到,中国金融行业和房地产行业(不含建筑业)的营业收入占上市公司的20.77%,而利润占上市公司的55.72%,其他所有企业的利润总和只占了44.28%,其中还含有许多大型企业进入金融和房地产的收益,真正主业的收入利润还低于表1-1中的净利润。

表1-1 2018年上市公司金融、房地产行业与上市公司总体年报数据

资料来源:根据万得资讯2018年度上市公司年报相关数据编制而成。

2019年举办的中国500强企业高峰论坛上,工信部副部长王江平表示,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平均利润仅为2.59%,低于中国500强的4.37%,更远低于世界500强企业的6.57%。这也说明,生产要素对制造业的支撑还存在不足,制造业对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还不高。

在2017年2月举办的“首届中国企业改革发展论坛”上,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李扬指出,在劳动生产率方面,我国与发达经济体有相当大的差距,而只有缩短这个距离,我国才能真正缩小与发达经济体的差距,进而真正跨过“中等收入陷阱”,并在全球经济中提升企业竞争力。

李扬称,中国的劳动生产率显著低于发达经济体,所以中国的制造业并没有效率优势。“中国的劳动生产率相当于美国的19.8%,相当于日本的21.3%,相当于德国的24.8%,基本上是1/4、1/5的概念,差别还是非常大的”。

近20年来,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出:坚持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200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我们注意把各方面主要精力引导到调整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上来,努力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坚持把推进自主创新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更加重视调整经济结构和提高发展质量。”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引导各方面把工作重心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上,放到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全面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推进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标达标,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来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在创新驱动方面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把握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从中可以看出,我国政府始终把创新、质量、效益作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的突破口来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稳定经济增长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什么是结构性改革?我国改革开放一直以扩大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来拉动经济,从经济学角度看,属于需求侧的三大需求,与之对立的供给侧则聚焦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主张通过鼓励创新和结构升级推动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

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着力提升整个供给体系质量,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要加强激励、鼓励创新,增加微观主体内生动力,提高盈利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潜在增长率”。

从中央的经济工作会议的内容可以看出,中国的经济发展从需求侧经济结构改革转移到供给侧经济结构改革,把创新驱动具体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和生产创新的全要素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着力提高经济的质量和效益,明确指向微观经济层面,即以企业为主体内生动力的变革。

多年来,中央的宏观发展战略思想和中国经济在实际运行中存在质量、效益的不尽如人意,表明经济结构调整转型艰难。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必须落实在微观经济运行的质量、效率和效益上,这是达到整个经济系统运行效果的“关键点”,对“关键点”的研究要以问题为导向,找出存在的问题,找出其普遍的、具有共性的问题,通过创新使共性问题得到改善和解决,实现经济的跨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