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历史与逻辑:以非营利性与营利性为视角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绪论部分。首先阐释了选题缘由,包括选题的背景、问题的提出以及选题的意义;其次对本书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包括对国内外非营利性与营利性民办高等教育的内涵、非营利性与营利性民办高等教育政策的差异性以及非营利性与营利性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动因等的综述,并对相关研究进行了反思与评述;再次介绍了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主要介绍了本书的整体结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了政策文本分析法和历史分析法;最后简要说明了本书的创新与局限。

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变迁分析的理论框架建构。首先,在介绍政策以及政策变迁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研究西方政策变迁的多源流理论、间断均衡理论以及倡议联盟理论,并阐释了三种理论模型的内容及理念、利益与制度因素。其次,借鉴历史制度主义制度复合体模型,搭建了政策变迁的“理念—利益—制度”分析框架,并阐释这一分析框架引发政策变迁的机理。最后,论述了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理念—利益—制度”框架建构,论述了这一分析框架建构的必要性、适用性与策略,并具体论述了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理论框架。

第二章主要从非营利性与营利性视角,阐释了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轨迹。首先介绍了本书需要界定的相关概念,包括民办高等教育、不以营利为目的、合理回报、非营利性与营利性民办高等教育分类管理等;其次分析了非营利性与营利性视野下的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变迁历程,根据历史制度主义的关键节点理论,将非营利性与营利性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变迁分为三个阶段:民办高等教育“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禁止营利的政策阶段、民办高等教育“合理回报”语境下允许适当营利的政策阶段以及民办高等教育非营利性与营利性分类管理的政策阶段;最后分析了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阶段性特征,三个阶段的特征表现分别为:禁止营利阶段以“限制与管控”为导向的政策特征、允许适当营利阶段以“鼓励与扶持”为导向的政策特征以及分类管理阶段以“规范与引导”为导向的政策特征。

第三章研究了理念对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影响。首先论述了民办高等教育政策理念的来源与理念的变化,民办教育发展40多年来,经历了高等教育国家所有制理念、高等教育产业化理念、非营利组织理念以及准公共物品理念等;其次分析了理念影响民办高等教育政策的途径,主要包括理念学习与理念合法化、理念竞争与理念的主导化以及理念嵌入与理念的制度化;最后,分析了理念变迁与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创新,引入政策工具与政策目标作为衡量政策创新的标准,不同阶段的政策目标表现为弥补不足、快速发展及内涵式发展,不同阶段的政策工具表现为限制与管控、鼓励与扶持及规范与引导。

第四章主要探讨了利益与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关系。由于利益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本章借鉴了社会联盟理论中的社会行为体分化和社会行为体的要素禀赋理论,对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场域中的社会行为体进行分类。依据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将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变迁划分为三个不同阶段:第一阶段为1982—2002年,这一阶段表现为发展社会行为体和管控社会行为体之间的竞争;第二阶段为2002—2010年,这一阶段表现为市场化社会行为体和公益性社会行为体之间的竞争;第三阶段为2010—2021年,这一阶段表现为规范发展社会行为体和趋利性发展社会行为体之间的竞争,并分别从社会行为体的要素禀赋、在政策场域中的竞争力大小以及社会联盟的政策主张与国家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契合度等方面来研究社会行为体的特征以及利益诉求。

第五章主要研究了制度与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关系。首先分析了制度的属性及其分层,分别探讨了制度的属性、制度的重要性以及制度的分层(宏观制度、中观制度和微观制度);其次分析了宏观制度与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关系,主要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政府与民办高等教育的关系两个方面论述二者关系的变迁以及它们对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影响;再次分析了中观制度与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关系,主要从党政关系的变迁以及央地关系的变迁角度探讨民办高等教育政策选择的逻辑;最后分析了微观制度与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关系,主要从决策者之间关系的变迁以及决策者与民办教育行为体之间关系的变迁来探讨民办高等教育政策选择的逻辑。

第六章主要研究了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变迁中理念、利益和制度的互动关系。理念是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认知要素,构成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认知和信念,理念产生新的社会行为体,引发利益格局调整,促进制度的变迁;利益是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动力要素,为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变迁提供核心动力,利益建构新的社会行为体,引发制度调整,社会行为体利益格局的调整形塑理念并使理念产生明显的路径依赖。制度是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框架要素,民办高等教育政策是特定政治制度下的产物,特定的制度影响着民办高等教育政策的选择。制度不但界定了理念的“恰适性”,而且形塑社会行为体的活动方式。理念、利益和制度三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促进了民办高等教育非营利性与营利性的政策变迁。

最后是结论与讨论。包括本书的基本结论、本书的贡献、本书的不足以及后续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二)研究方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研究方法的选取对于科学研究能否达到预期的目标非常重要。罗伯特·K.殷(Robert K.Yin)指出,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选取一般要考虑以下三个要素:一是需要解决问题的类型;二是对研究对象的操控能力;三是关注的是当前现象还是历史问题。[54]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工作取得成功的基础。结合资料的可得性和研究的需要,本书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为政策文本分析法和历史分析法。

1.政策文本分析法

按照鲍尔的观点,政策即是一种文本。[55]政策文本既是政策的存在形式,又是超越“技术—经验”取向的阐释性政策研究取向。政策文本可以表现为立法性政策、行政性政策、执行性政策以及司法性政策等。政策文本分析既指对政策文本产生的分析,又指对政策文本之间的脉络关系分析。前者包含对政策文本产生的机构、文本的类型、文本产生的过程的分析,后者则是对政策文本与其他政策文本以及与其产生的历史背景之间关系的分析。政策文本既是理解政策变迁的一个重要工具,也是研究政策变迁的重要途径。政策文本是政策研究的一种必备工具。政策文本涵盖了民办高等教育非营利性与营利性政策的基本特征,反映了民办高等教育非营利性与营利性政策变迁的历史进程。由于理念、利益和制度都能够在政策文本中得到一定的体现,通过对政策文本的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探寻影响民办高等教育非营利性与营利性政策变迁的逻辑。本书试图通过研究相关的政策文本,寻找我国民办高等教育非营利性与营利性政策变迁的本质特征。

本书认为政策文本分析既是一种目的,又是一种手段。政策文本分析最终要走出文本,使政策文本与其产生的历史背景相结合,通过特定的政策文本解读方法和视角,发现政策文本背后隐藏的深层次结构与政策变迁的关系。政策文本分析既是一把打开政策“黑箱”的钥匙,又是打开政策“黑箱”的一项技能。政策文本分析法需要将政策文本放入特定的历史阶段,与政策绩效和制度结构进行对话。对于政策研究者而言,并不一定有机会参与整个政策变迁过程,这种分析为研究者提供了一种打开政策变迁“黑箱”的技术,即通过政策文本分析,解开其并没有直接参与的政策变迁过程。本书梳理了有关民办高等教育的国家层面政策文本,其中,与本书密切相关的有《宪法》《关于社会力量办学的若干暂行规定》《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社会力量办学财务管理暂行规定》《民办高等学校设置暂行规定》《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力量办学条例》《民办教育促进法》《高等教育法》《教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办法(试行)》《民办高等学校办学管理若干规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进入教育领域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营利性民办学校监督管理实施细则》《民办学校分类登记实施细则》《国务院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等。

2.历史分析法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万物皆有其产生、变化、发展和衰亡的过程,都是历史偶然性和历史必然性的统一。公共政策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地被制定、修正和变迁,因此,政策变迁研究需要坚持历史分析法,将公共政策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研究。本书研究的是历经40多年发展的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变迁。对民办高等教育政策进行研究,需要从源头上研究民办高等教育政策产生的历史背景,从根源上把握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历史的关键节点为依据,对各个历史阶段的政策内容、特点以及绩效做出尽可能符合历史的分析与评价,揭示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基本线索与演进逻辑。将政策理念、社会行为体的利益格局以及政治制度置于特定的历史状态之中,探讨其在政策变迁过程中的作用,以发现政策演进的逻辑,发现政策变迁的规律,总结政策变迁的经验与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