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企业改革发展研究Ⅱ:中央企业智库联盟重点课题研究成果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央企小镇助力乡村振兴研究

华润宏观经济与政策研究院

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关键就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鲜明、产镇融合的特色小镇,以镇带村、以村促镇,推动城镇村资源联动、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特色产业小镇建设是重要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中央企业坚决服从服务、贯彻落实党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这不仅是政治责任使然,更是巨大市场机遇。

一、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特色小镇、小城镇建设大有可为,对经济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中央企业通过特色产业小镇参与乡村振兴工作,是使命要求,是新探索和新尝试。

(一)这是新时期中央企业服务国家“三农”工作、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

从党的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作为党和国家重要依靠力量,中央企业通过特色产业小镇参与乡村振兴,是新时期服从服务国家“三农”工作的具体要求,有助补齐农村农业短板,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推进央企小镇建设是为建设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作出新贡献的重要任务;通过央企小镇带动“三农”发展,有助挖掘农村市场的巨大潜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促进农民增收,也是中央企业实现自身发展的巨大机遇。

(二)这有助于中央企业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2019年是脱贫攻坚的决战之年,中央企业通过帮扶资金、产业帮扶、消费扶贫、技能帮扶、引进企业等方式,帮助和带动贫困地区脱贫摘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如何巩固和扩大扶贫成果成为当前中央企业面临的新课题。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都是党和国家针对“三农”工作的重大战略部署,两者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和内容一致性。乡村振兴以脱贫攻坚成果为基础,同时是稳定脱贫攻坚成果的有效保障,乡村振兴提出的20字总要求与脱贫攻坚有关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异地搬迁等有很多交集,是更高形式的体现。中央企业通过特色产业小镇参与乡村振兴工作,不仅有助于总结和发挥中央企业精准脱贫、精准扶贫的工作经验,也有助于在更高层次上提高各类资源的使用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巩固和扩大前期扶贫成果,实现“开发性扶贫和保障性扶贫并重”,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两大战略的有效衔接,持续有效推进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进程。

(三)这是立足“三农”现状,利用市场机制参与乡村振兴的新探索和新尝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突出成就,但农村目前仍存在较突出的短板:生产生活基础设施较薄弱、脱贫攻坚新问题需高度关注、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支撑不足、基层组织建设和带动力偏弱、重点领域融合发展不够等。其一大原因,就是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城乡双向流动不顺畅,影响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根本消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将特色小镇建设作为完善城乡布局结构、构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体系的新载体新模式,以特色小镇建设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协调城乡融合进程。中央企业通过借鉴特色小镇典型做法,推进央企小镇建设,接城连村,推动镇村联动发展,有助于发挥央企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有助市场机制和农村资源对接,有助补齐农村公共配套,提高农村治理有效性和乡风文明,也能保障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政府各项制度措施。这是中央企业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一种新举措和新尝试,也易于培育可推广的经验模式,在全国形成示范带动作用,让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事业。

二、总体思路

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了乡村发展总体思路,也为推进央企小镇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发展方向。

(一)内涵界定

央企小镇或中央企业特色产业小镇,是中央企业新时期参与乡村振兴的一种探索,其立足企业产业优势和乡村资源区位优势,着眼于城市群、大都市圈周围或者资源禀赋明显的地区,以某一特色产业为依托,吸引若干企业共同加入,通过政府、村民、企业等多方参与建设,集聚特色产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融合的创新开发平台,打造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汇聚各种城乡发展要素的乡村振兴新模式。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新发展理念为原则

推进央企小镇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摆脱“大包大揽”建设园区等粗放型发展方式,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探索央企小镇有效路径。在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走绿色发展之路。要保持开放心态,吸取国内外开发运营经验,在开放竞争中吸引更多受众。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2.坚持因地制宜、因企制宜原则

央企小镇建设必须有“特色”可寻,要在遵循共通规律基础上,注重发掘和塑造特色,在满足不同的需求方面下功夫。要因地制宜,综合所在地区地理分布、地域风情、资源禀赋、产业状况、文化特色等具体条件,核心是从资源产品和精神形态上制造差异性,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同时,要因企制宜,立足中央企业的主业主责,以市场和商业决策为依据,防止出现一哄而上、大拆大建的情况,避免“千镇一面”、简单复制、发展模式单一化或同质化竞争,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赋予特色小镇可持续性,让乡村建设融合于中央企业的产业链和治理框架,形成良性互动和互惠互利。

3.坚持多方参与原则

推进央企小镇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科学性工程,要充分发挥多方主体作用,使得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参与规划建设。要明晰央企小镇建设的责任主体、组织主体、参与主体,构建“政府—社会—市场”三元主体格局。政府要为特色小镇建设提供良好的公共政策供给与服务,完善特色小镇管理体制。要“筑巢引凤”,注重发掘企业家能人,适时引入社会资本。要培育央企小镇新动能,提升空间与要素聚集动力,通过建立健全城乡互动机制、资源共享机制、多元投入机制、市场推进机制等机制,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

(三)战略定位

央企参与乡村振兴的新抓手。在完成脱贫攻坚前提下,把央企小镇建设作为新时期中央企业参与“三农”工作的新抓手,以此形成平台,完成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政治任务。

国家强农惠农富农的新典范。通过资本、人才、技术、管理等要素资源向乡村不断注入和增值,增强“三农”发展的内生动力,提高农业技术、发挥产业带动能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助推美丽乡村建设。

央企开拓市场的新渠道。发挥“三农”的巨大潜力,撬动巨大的农村市场容量、人才和资源储备及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在经济下行期为中央企业开拓市场提供新渠道。

提高现代化治理的新探索。以央企小镇为平台,利用央企产业链长、规模大等优势,发挥央企与不同所有制企业、社会组织以及基层政府、农民的协作效应,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提高我国现代化治理能力。

(四)建设目标

到2025年,央企小镇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在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工作转换基础上,形成央企小镇推进、协作和考核机制,丰富央企小镇的内涵和建设思路,每家中央企业在现有定点扶贫或新的区域形成1~2家央企小镇。

到2035年,央企小镇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央企小镇助力乡村振兴的平台价值逐渐发挥,央企小镇工作机制成熟定型,在内部建设上更加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和百姓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成为我国融合城乡发展、协调区域发展以及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运营模式

推进央企小镇建设,要探索体制机制创新,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发挥智力、技术、管理等各方力量,调试政府、市场和农村社会职能,以产业筛选、资金筹措、环境治理以及参与基层治理为重点工作,实现优势互补、多方协同共治。央企小镇运营示意图见图1。

图1 央企小镇运营示意图

(一)实施主体

参与央企小镇建设的主体,可概括为中央企业、政府、当地居民、民营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各主体在央企小镇建设过程中的定位不同,发挥的作用也具有差异。

中央企业是产业决策,提供资金、生产和服务的主体。一方面,发挥经济作用,央企小镇要依靠市场化的机制,提升帮扶产业的组织化、专业化水平,更好满足市场需求。中央企业除了选择产业外,还要发挥其资源整合的优势,在实际项目中并非都需要亲力亲为,可以委托第三方运营,通过吸引更多的企业主体参与建设,成为利益共同体,共同做大市场。另一方面,发挥公益作用,央企小镇的打造并非单纯地追求经济效益,而应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一部分,企业要承担资金帮扶的责任,不能过多地追求投资回报率,尤其是短期回报率。

政府是全面统筹的主体,其主要职责是做好政策与产业发展的衔接,通过组合要素,调动积极性,发挥平台作用。

当地居民是参与产业发展的主体。央企小镇一定要得到当地居民的认可,发挥他们的能动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帮扶产业中。

发挥民营企业/NGO等其他社会组织具体运营、协调沟通各主体的作用。央企小镇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民营企业等其他社会组织可以为产业帮扶提供资金支持、高层次人力资源支持以及社会帮扶等,协助解决产业帮扶和小镇建设中的资金、人才等瓶颈问题。

(二)产业筛选

推进央企小镇建设,产业兴旺是重点。根据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要求,央企小镇产业选择要做到与自身专长结合、与区域特点结合、与市场规律结合。

1.产业项目筛选标准

影响产业帮扶项目选择的关键要素包括:基本条件(自然条件、基础设施、经济水平);周边区域的生产能力及消费水平;企业与帮扶产业的关联程度;动态比较优势。选择帮扶产业是一个多方参与、反复论证的过程,首先要明确产业的主体,在项目选择时,充分考虑各主体的作用;其次要建立评估的体系,通过定性和定量方式评估项目的可行性;最后要制定项目筛选的步骤,研究具体的运作策略。评估体系可从资源禀赋、经济基础、产业的价值创造能力、产业的发展潜力四个维度进行。

2.产业帮扶项目运作

央企小镇要在产业引入基础上,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通过保底分红、股份合作、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让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

产业的参与主体与利益共享主体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产业的参与主体决定了利益主体的范围,各个环节的参与主体都具有参与利益分配的权利。但参与主体是从不同主体的定位和分工进行划分,而利益共享主体是从更公平、有效地分配利益的角度对主体进行区分,重点关注利益共享的普遍性和长期性。相关主体包括:直接参与的农民,未直接参与的农民、企业、其他社会组织。

利益共享机制是影响产业项目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直接影响参与主体积极性和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是明晰产权,建立资源产权分解制度,确保利益共享的清晰度和时效性;二是扩大利益共享面,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确保利益共享的广泛性和合理性;三是平衡各方利益,共享未来发展机会,确保利益共享的长期性。

3.产业帮扶项目可持续发展

保持产业帮扶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是央企小镇健康稳定发展的保证和前提,产业项目与以下四方面因素密切相关:突出特色和差异性,建立核心竞争力;融合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建立产业生态;建立市场运作机制,共享利益;坚持绿色发展,多方共赢。因此,央企小镇需要设计产业帮扶项目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一要加强顶层设计,做好产业帮扶的规划和项目评估;二要因地制宜,发展差异化产业,提高项目的市场适应度和竞争力;三要协调各方关系,建立高效的组织运行机制;四要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强化示范引领。

(三)资金筹措

推进央企小镇建设,必须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央企小镇建设具有投资大、周期长的特点,单纯依靠一方资金进行运作的难度较大,只有打通财政资金、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三方融资渠道,吸引多元化投资主体,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才能破解央企小镇建设的“融资难”问题。

1.资金筹措的原则

央企小镇的融资模式需要打通政府、央企等社会资本和金融机构三方渠道,特色小镇投融资应以项目为主体,以项目未来收益和项目资产作为融资收益的来源和保障,融资安排和融资成本直接由小镇项目未来的现金流和资产价值决定。可用的融资方式包括向银行(银团)贷款、发行债券、发行信托计划、融资租赁、证券资管、基金管理、PPP等。

2.资金筹措立足于资源需求分析

央企小镇的开发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需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出发整体考虑其融资需求。主要涉及土地一级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公益性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以及商业项目建设等。央企小镇建设周期一般都比较长,各个建设阶段建设内容各不相同,资金需求以及相对应的融资方式也各不相同。在不同的建设周期,针对不同的资金需求,设立合理的融资平台以及选择合适的融资方式是央企小镇融资成功的关键。

3.优化资金筹措的方式

央企小镇融资难题的破解,需要在充分分析现有特色小镇融资主要模式和限制、央企小镇融资所遇瓶颈基础上,综合考虑央企小镇建设周期与资金需求、融资限制等因素,统筹设计和优化现有融资方式:一是统筹安排全周期资金措施,在不同的项目阶段制定相应的融资策略;二是针对不同筹措平台利弊,根据不同资金需求,搭建高效的资金筹措平台;三是根据政策环境、融资渠道等,设计多元化的融资模式;四是加强对事前、事中及事后的监控,评估投融资项目审计力度,构建完善的资金使用管理机制。

(四)环境治理

推进央企小镇建设,生态宜居是关键。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打造央企小镇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事关农村社会文明和谐。

1.环境治理的原则

在乡村环境和民居建设的过程中,中央企业要充分尊重当地文化和农民意愿,做好沟通和宣传工作,尽可能让百姓满意;要坚持适度原则,既不超前规划设计,超出财力承受能力,也不墨守成规,改造效果不明显没感知或以损害环境为代价,还要综合考虑生活生产以及未来人口留存等情况,点线面相结合、分阶段分步骤、有重点地开展实施。

2.环境治理的模式

按照企业的参与程度,可分为支援支持型和牵头负责型,前者以财力支持为主,后者需要全权负责;按照开发强度来说,可分为在原址原貌基础上的改造升级和另辟新址重新规划设计,合村并村等。不同的模式,具有不同理念、财力、推进和资源支撑。如果以央企小镇参与的话,可综合考虑小镇所在区域,在产业设施和现有居住设施基础上,集中改造完善,以更完善的环境和公共服务配套,吸引更多人口聚集,资源配置效率更高,生产生活也更有活力。

3.环境治理的思路

项目立项。要做好团队组建、需求调查、财务预算、方案设计等工作,团队组建可以以企业为主,同时联合地方政府、基层组织带头人、农民代表等,最大化发动各相关方的智力和人力;需求调查,就是要立足农民群众的最迫切最直接的痛点问题,做好入户调查和访谈,同时广泛听取行业专家意见、地方政府的诉求等;财务预算,根据企业预期投入、需求调查来评估项目实施的费用收支情况,进而扩大或缩减资金;方案设计,要根据前期需求调查和财务预算,由专业团队绘制项目规划和实施方案,作为项目的“蓝图”。

项目实施。要根据项目方案,按计划、分步骤开展,为顺利推进项目,可充分调动地方资源,让区域百姓参与共建,既满足人力支持,也有助项目更加顺畅,另外就是要选择专业的施工单位,以保障项目的质量和进度。

项目管护。乡村环境和民居改造完成后,一定要根据前期的谈判,确认哪些项目属于“一次性”交付,哪些属于后期仍继续运维,以合理安排管护人员、管护经费和设备等。综合来看,民居改造等私域类项目全部移交,公共设施类按照一定原则给予经费支持,或者成立专业的“物业公司”进行管理,经费可以根据收益所得、企业赞助、百姓缴纳等方式综合筹集。

(五)参与基层治理

中央企业通过特色小镇参与乡村振兴,必须依靠党的领导,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力量和战斗堡垒作用,提升组织力和带动力,助力建立健全现代乡村社会治理机制,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应有之义。在充分尊重村民自治的基础上,央企小镇可以通过支部共建、人才支持、资源共享等方式提升乡村基层治理的有效性。具体来看:一是积极探索党组织的设置,将党支部在央企小镇(公司)、合作组织、产业链上扩展和渗透,实现了党组织建设与央企小镇建设的相互促进,为央企小镇发展注入巨大的活力;二是通过支部共建或选派第一书记,完善村基层组织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提升决策能力,保障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三是通过资源共享、教育培训、活动联谊和“互联网+党建”等,促进基层组织的理论学习、党员教育和技能提升,补齐基层组织人才和财力不足的问题,丰富活动的内涵;四是通过加强党的建设和企业管理的有机统一,发挥业务骨干和优秀党员的模范带动作用,形成基层组织助推乡村振兴的工作合力。

四、协同机制

央企小镇建设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包括当地政府、核心企业以及本地居民等,地方政府是特色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发展的主要推动者,中央企业、上市公司、大型民营企业等企业、开发商作为特色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建设主体,负责小镇建设、运营、管理的各个阶段。投资主体将主要为特色小镇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实施以及居住商业等的建设注入资金,共享发展收益,也是利益相关者之一。本地居民是核心利益相关者之一,也是直接影响人和受益人。

乡村振兴是一项复杂的工程,目前特色小镇建设面临着行政干预过当、政府观念尚待转变、投融资渠道单一、资本支撑后劲不足等问题。因此,中央企业参与特色小镇的建设,需要建立央企、社会组织和个人协同机制。首先,要构建央企小镇多方参与、合作共赢的协同模式及组织形式,充分发挥中央企业战略引领、激发更大价值的作用。其次,寻找政府和企业合作的最佳平衡点,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协作机制。各方在央企小镇前期筹备及土地整理阶段、建设阶段、后期运营等不同阶段要取长补短、通力合作。最后,中央企业应严格管控企业操作运营流程,提高央企小镇建设的效率和效益。

中央企业在央企小镇建设过程中发挥着战略引领作用,而就各中央企业而言,主营业务聚焦范围有限,各自擅长的领域也存在差异,因此,还应构建完善各央企间的协同机制,可以基金作平台、产业为载体、帮扶为支撑、振兴为目标,充分发挥各家央企优势,实现央企小镇高效运转。首先,在明确各央企在项目中的职能分工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央企小镇项目组织形式及平台。资金筹措平台可以说是央企与政府、央企之间、央企与社会资本、央企与本地居民之间利益协调的重要平台,通过遴选专业的并符合行业监管资质的小镇项目运营管理主体或央企联合体共同发起设立政府引导基金,解决项目资金需求。在项目运营阶段,通过联合行业龙头企业、地方优秀产业企业及其他多元社会化资本共同组建产业基金,进行项目孵化、培育及投资,推动当地产业的转型升级以及价值再创造。其次,要形成完善的项目运行方案,明确项目决策、实施、监控、评价、奖惩各环节的运行规范。最后,要制定科学的利益分配机制,统筹协调权责、利益与风险的分担机制。

五、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建设央企小镇具有重要意义,在推进过程中也会有“成长的烦恼”。今后,中央企业应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落实中央有关政策精神,回归特色产业小镇的基本价值,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主体的关系,发挥农民的主体性和自觉性,建立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为特色小镇建设提供系统性保障。

(一)出台脱贫攻坚后续指导意见

2020年脱贫攻坚任务就要完成,按照中央“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有关要求,建议国务院扶贫办、国资委等出台继续巩固和完善脱贫攻坚成果的指导意见,给中央企业清晰地方向性的指导,尤其是在经济下行企业经营承压的情况下,保证对脱贫攻坚的持续投入,也为央企小镇建设提供衔接政策支持。

(二)出台推进央企小镇建设的政策性意见

2020年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的谋划之年,建议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国资委等有关部门结合近年来特色产业小镇的经验和不足,出台进一步建设特色小镇的政策性文件,让中央企业在特色产业小镇上没有后顾之忧,甚至可参考脱贫攻坚的指标性考核模式,对央企小镇建设设立单独考核性指标,以区别于主业性指标。另外,目前特色小镇在全国取得很大成效,但也面临很多争议,尤其是“房地产化”倾向,出台政策性文件既有利于纠偏,防止今后央企小镇的“房地产化”,同时也不能把房地产“妖魔化”,因为要客观地看到我国乡村基础设施和基本住房的“不均衡”,央企小镇也需要在这方面进行建设。

(三)加快推进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改革

城乡要素流动不顺畅、公共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不仅影响城乡融合发展,也影响央企小镇的推进建设。为此,2019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构建促进城乡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相互融合和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客观地讲,土地、户籍、金融等都是我国根本性制度,很难在全国范围、一次性解决,因此某些政策可以以央企小镇、特色小镇为试点,进行小范围突破,既保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又能坚守底线、防止系统性风险。如果可行,就大范围推广;如果不行,就改进或者收缩。必须给央企小镇必要的先行先试和容错的空间,以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保证中央企业等社会资本放心投入、创新推进。

(四)积极争取国家政策、资金和人才支持

由于央企小镇建设的资金筹措机制不健全,相关配套政策不能及时出台,部分省(区)缺乏足够资金来建设央企小镇,特别是西北、东北等经济欠发达地区,没有好的产业,人才匮乏,经济增长缓慢,央企小镇发展面临着较大压力。建议国家在财政投入、贷款、税收等方面对央企小镇的发展加大支持力度,如将农网改造升级工程项目全部纳入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加大电网建设投资中中央资本金的比例;对乡村产业投资实行长期低息贷款或政府贴息等。建议政府加强人才政策创新,着力解决乡村人才层次不高、结构不合理、才能转化不够、培养途径简单、人才示范效益不明显等问题,出台本土人才成长、激励、流动政策,给予政策、奖金及技术倾斜和扶持,重塑乡村人才竞争力,增强人才吸引力,引导和支持各类人才投向乡村振兴事业,让他们在乡村创业顺心、工作安心、生活舒心。

(五)在央企小镇建设过程中,中央企业应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和培育市场意识

既要把脱贫攻坚任务保质保量完成,又要积极探索下一步服务国家“三农”工作的新思路新抓手,把推进央企小镇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当作是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的重大任务来抓。同时,要立足企业主责主业,认真梳理和研究产业链和价值链,找到主责主业与乡村振兴的结合点,联合合作方,制定央企小镇建设的商业实施计划,推进小镇建设。

六、案例分享:华润希望小镇,十年十二镇

2008年,时值华润成立70周年,基于感恩和回报社会的价值观,华润集团提出华润企业和员工捐款,响应中央“以工促农”“以城哺乡”的号召,到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建设希望小镇的创想。创建华润希望小镇,是华润集团利用企业资源解决“三农”问题,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的一次有益探索和尝试。自2008年起,华润陆续在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选址建设希望小镇。通过统一规划,就地改造、重建,彻底改变农民的居住环境,同时利用集团自身的产业和资源优势,帮助农民成立专业合作社,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把华润希望小镇建设成为生态、有机、绿色,和当地自然环境和谐一致,具有农业发展活力、鲜明地方和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村镇。

经过持续十余年的努力,华润集团通过华润慈善基金会投入公益资金超过6.8亿元,在全国建成了广西百色、河北西柏坡、湖南韶山、福建古田、贵州遵义、安徽金寨、江西井冈山、宁夏海原8座华润希望小镇;贵州剑河、湖北红安、陕西延安、四川南江4座华润希望小镇也正在规划建设中。

华润希望小镇的建设分为四个方面,一是环境改造,通过统一规划,就地改造、重建,彻底改变农民的居住环境。二是产业帮扶,主要通过建立“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基本模式,利用企业自身资源优势,帮助希望小镇农民成立润农农民专业合作社,并以合作社为平台开展土地流转,充分发掘每个小镇的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地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和特色乡村旅游业。三是组织重构,华润通过社区党支部、社区居委会、农民专业合作社交叉任职的方式,重塑农村党、政、企三位一体的新型管理模式。四是精神重塑,通过修祠堂、树乡贤、整乡风、塑乡情,对传统农耕文化进行保护与传承;同时利用“乡村+互联网”为村民创建积极向上的虚拟生活空间,把希望小镇建设成为充满活力、乡风淳朴的美丽乡村。最终通过希望小镇的建设达到振兴乡村的目标。

以百色华润希望小镇为例,百色市位于广西西部,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面积最大的地级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同时也是集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地区、大石山区、贫困地区、水库移民区“六位一体”的特殊区域,是全国14个连片贫困地区之一,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自2009年小镇竣工落成后,华润通过润农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了土地流转,在百色建成了第一个希望小镇现代农业产业基地。经过近10年的探索,百色基地现已流转土地9115.41亩,至2018年底,已建成了优质葡萄基地、优质小番茄基地和优质大米基地三大现代化农业产业基地。在养殖业方面,华润帮扶村民采取“林下养鸡”生态放养模式,大力发展林下鸡养殖特色产业。经过几年的运营发展,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进一步解决了当地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从根本上促进农民增收,实现精准扶贫到户,林下养鸡产业已成为百色右江区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一条好路子。百色希望小镇人均收入从2007年的2360元增加到2018年的19632元,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新型农村城镇化理念的深刻内涵开始逐渐在小镇体现。

华润希望小镇探索出一条企业整体帮扶的有效路径,也符合国家乡村振兴的20字总要求。以环境改造为基础,实现希望小镇生态宜居。以产业帮扶为关键,实现希望小镇产业兴旺、生活富裕。以组织重构为依托,实现希望小镇有效治理。以精神重塑为目标,实现希望小镇乡风文明。最终,华润通过帮扶,挖掘农村社区的自然生长力,既保存了民风民俗和乡村风貌,也推动了农村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课题参与单位:中核战略规划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中化集团经济技术研究中心

       中国旅游集团有限公司研究院

       中能化信息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

       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

       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

课题组核心成员:蓝 屹 朱虹波 翟利峰 张 明 何 昉

        马 莉 胡 源 戚建强 晁逢春 雷海粟

        朱舜楠 张 宏 李 培 龚和平 刘玉颖

        胡 丽 王海侠

编辑:赵超凡 罗 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