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树:孩子的阅读力提升指南(亲子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阅读习惯难养成,游戏视频阻碍大

阅读的对手

作为父母,如果说一定要帮助孩子培养一个好习惯的话,那么阅读习惯是很多父母放在第一位的选择。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呢?这是困扰很多父母的问题,你是不是线上的阅读打卡营试过,线下的阅读培训班也读过,但是不督促孩子阅读,孩子很难主动地拿起一本书,安安静静地坐在一个地方阅读。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应该怎么办呢?

孩子的世界里有太多吸引他们注意力的事物,比如,形形色色的网络游戏,各种短视频平台,五花八门的玩具……这些比阅读更有趣,更好玩,更能够抓住孩子们的注意力。所以,当我们迫切希望帮助孩子培养阅读习惯时,这些都是强劲的对手。

如果我们只是很表面地认识阅读的这几个对手,就会忽略本质问题,表面是它们对孩子时间的占用,对此更进一步的洞察是,它们对孩子注意力的占有,以及在成长过程中对孩子大脑发育和功能训练的长期影响。曾经人们普遍认为基因决定了人的思想和行为,近年来神经科学家有了新的研究和发现,出生时基因决定了人的潜能和弱点,人的一生中,大脑不断被人的阅历改变,不停地进行重塑,诸多有关大脑科学的著作都在论述神经的这种可塑性。游戏、视频、运动和阅读等,一方面满足了孩子的娱乐休闲和玩耍放松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刺激着孩子的神经网络,不停地进行着大脑的塑造。

在这个过程中,设计游戏、视频和玩具的公司会通过市场分析和需求挖掘,充分洞察孩子的需求和特点,通过提供产品和服务,去满足孩子们的各种需求;而为了达到盈利的目的,这些产品和服务并不一定都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尤其是网络游戏,会因为孩子的自控力不强,导致上瘾。

当我读到《上瘾:让用户养成使用习惯的四大产品逻辑》这本书的时候,不禁深深感叹每一个爆款产品对消费者行为的研究之深入,产品设计之精细,产品逻辑之严密。用户对产品的依赖性,高低决定了经济效益的大小,让用户养成习惯,产生依赖,甚至痴迷上瘾,成为很多游戏产品的极致追求。这不免让人产生了深深的“恨恨感”,这种“恨恨感”来自火爆游戏产品对人的“俘获”。这本书的作者通过多年研究和实战积累,创建了上瘾模型(见图1-1)——一个供各大公司开发习惯养成类产品的四阶段模型,用它来解读游戏,可以洞察游戏的本质。游戏公司对于如何触发孩子点开游戏,做出进入游戏并反复开新局的动作,进而通过多变系统奖赏模式让孩子沉迷其中十分精通,这甚至让很多成年人也沉迷其中。游戏产品每一个环节设计之精心,不禁让人感叹——游戏公司比家长更了解孩子,甚至更懂得人性。

图1-1 上瘾模型

在现实生活中,男孩子爱打游戏,女孩子爱看动画片,很多孩子至少拥有一个电子产品,这种现象父母们习以为常,不觉得有什么问题,孩子自己玩一会儿,家长也可以清静放松一下。很多孩子虽然爱玩手机,但是并没有表现出上瘾行为,所以大家对此也没有足够的关注。我曾经也是那种“开明”的妈妈,觉得孩子打游戏是很正常的课后休闲活动,学习与放松劳逸结合,控制好时间,没什么不妥。直到读了很多脑科学方面的图书才发现,自己忽略了极其重要的一点:电子产品在塑造孩子的大脑。游戏,尤其是网络游戏,对孩子来说犹如毒品一般。游戏的设计运用了大量“生存体验”和“即刻满足”的神经学原理。

在美国作家约翰·B.雅顿的著作《大脑整理术》中,对这种体验做出了科学的解释:生存体验是在游戏中面临生存危机时,游戏场景中激发的焦虑与恐惧,会促使大脑迅速拉响警报,在几分之一秒内,大脑中的杏仁核就可以使去甲肾上腺素在您的整个交感神经系统中激发出电脉冲,以此激活您的肾上腺。这些腺体会向血液中释放肾上腺素,使您的系统发生波动,造成呼吸加快、心跳加速、血压升高,产生“或战或逃的反应”。所有哺乳动物都有这种自救能力,这也是人类自身面临生存危机时的应激反应。孩子如果经常玩这种类型的游戏,反复面临生存危机的刺激,而他的理性思维系统没有得到同步训练,就会变得冲动而不易控制。

即刻满足则是另外一种神经刺激模式,在游戏中通关或升级时的积分、道具、抽奖和答题等奖励,会瞬间给孩子充分的刺激,让孩子获得即刻满足感。这种奖励机制的设计控制了孩子大脑中的奖励系统,让玩家上钩,凯利·麦格尼格尔在其写的《自控力》一书中深刻地解释了这一点。“升级”和“获胜”随时可能出现,游戏就这样激发了人们的兴趣。一项研究发现,电子游戏刺激时和使用苯丙胺时产生的多巴胺一样多,正是这种多巴胺的增加使人们对这两种东西上瘾。对于意志不够坚定的孩子来说,游戏更容易上瘾。

除此之外,在《孩子的大脑》一书中还提到一点,在情感脑中,存在一个叫作纹状体的区域,它对孩子兴趣爱好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这一区域同样与注意力密切相关,它主要基于两个因素来判断哪个活动或游戏更好:第一个因素是刺激度,第二个因素是获得满足的速度。落入电子产品陷阱的孩子会失去对其他事物的兴趣,比如,与父母交谈、玩玩具或者做运动,更不用说认真学习和做作业了,所以这样的孩子有可能被诊断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但实际上他们可能只是缺少或者完全缺乏动机。玩电子产品的孩子正逐渐失去对其他事情的兴趣,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问题可能越来越严重,因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足以让纹状体忘记对电子产品热爱的刺激物是赌博和毒品之类的事物。作为父母,我们必须保护好孩子的纹状体,因为它在成瘾性疾病和注意力缺乏方面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还有一些例子能够证明以上这一点的重要性。2010年,当一个记者问史蒂夫·乔布斯,他15岁和12岁的女儿最喜欢平板电脑的什么应用软件时,他回答:“她们从来没有用过。我和我的妻子对于孩子们什么年纪使用什么样的电子产品有严格限制。”比尔·盖茨对自己的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限制也很严格,孩子10岁之前,比尔·盖茨不允许他们自主使用电脑或互联网,如果孩子们要上网,也有非常严格的时间限制。我认为没有什么例子能比史蒂夫·乔布斯和比尔·盖茨的亲身经历更具有代表性的了,包括《孩子的大脑》一书的作者手机和平板电脑上没有安装任何给孩子使用的应用程序。他会跟孩子一起看旅行照片、听歌曲或者学习舞蹈动作,但是不会一起玩游戏。

尽管电子产品已经充斥在我们的生活里,无处不在,但是电子产品对孩子的影响依然需要引起足够重视,毕竟电子产品对大脑的影响是被很多科学研究证明了的,并不是空穴来风。作为父母,我们必须对孩子的大脑发育负责。当然,也有父母不以为然,认为现在电子竞技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产业,也会有孩子脱颖而出,这样的孩子也会有独立思考能力。我想说的是,如果一个孩子沉迷在游戏中,他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去培养自身的阅读习惯,而有阅读习惯的孩子,在享受玩游戏的成就感的同时,也能进行冷静的思考并保持适度的自律,不至于形成网瘾。

一个孩子的“阅读脑”很容易兼容“游戏脑”,但是“游戏脑”很难反向兼容“阅读脑”,也就是说,从阅读习惯到游戏爱好几乎无障碍,而从游戏爱好到阅读习惯却需要付出很大努力。

作为父母,我们对待游戏不能抱着简单的态度,要么放纵孩子玩游戏,要么简单粗暴地禁止孩子玩游戏,这种依靠权威进行的说教,只会让孩子产生抵触情绪,对于帮助孩子建立对游戏的认知和规则意识没有任何价值。如果父母能够了解游戏的设计逻辑以及它对孩子的影响,就能够帮助孩子认识玩游戏的利弊。

在一些公共场所,孩子们看电影和动画片、刷短视频的场景随处可见。尤其是短视频,孩子们熟练、沉浸的样子让我感觉这已经成为他们休闲放松的方式。刷短视频非常消耗时间,沉浸式的界面和不停想获取新视频的期待感,让孩子的小手根本停不下来。要阻止孩子刷短视频的行为,同样需要了解短视频的设计逻辑,就像了解游戏一样,不能简单粗暴地禁止孩子看视频,而要让孩子对视频类产品有正确的认知。单纯依靠孩子的自律很难达到好的效果,必须依靠科学方法。

许多神经科学家和研究者提到过电子产品对大脑的负面影响,孩子的大脑在其成长过程中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尤其是孩子的注意力。注意力与刺激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见表1-1),一个人处于缺乏刺激的情境中,是难以集中注意力的。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是受到适度刺激的时候,过度的刺激同样无法让人集中注意力。当孩子一直使用电子产品时,大脑就会一直接受强度比较高的刺激,从而影响肾上腺素的分泌。

表1-1 注意力与刺激的关系

续表

美国作家露西·乔·帕拉迪诺在其著作《注意力曲线——打败分心与焦虑》中对注意力和刺激的联系做了细致分析。心理学家使用“刺激水平”来描述您感到无聊和兴奋的程度。肾上腺素的分泌量反过来也取决于您感觉无聊和兴奋的程度。您越觉得兴奋,就会分泌出越多的肾上腺素;分泌出越多的肾上腺素,您就会觉得越兴奋。电子产品对大脑的刺激,与学习和玩耍的刺激程度是不同的,造成了孩子的大脑对低刺激的事物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尤其是在学习的时候。这个时候,父母通过反复说理无法改变肾上腺素的分泌量,一再挑战自己的耐心上线,就会出现父母大吼大叫的情景,而这个时候,孩子的注意力虽然有所集中,但是伴随情绪波动带来的是孩子其他种类神经递质的分泌,比如血清素的变化,亲子关系又会陷入情绪问题的困扰当中。

针对注意力与刺激之间的关系,《注意力曲线——打败分心与焦虑》中作者用倒“U”形曲线更直观地进行了展示(见图1-2)。垂直的Y轴代表注意力,从上到下表明注意力由好到差。水平X轴代表受到刺激的水平,从左到右表明受刺激程度由低到高。

图1-2 注意力倒“U”形曲线

当孩子受到持续且稳定的刺激,注意力处在注意力专区时,身心比较放松,会保持注意力的集中,认真倾听和互动。在这条曲线的顶点会出现一种难以言喻的巅峰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运动员容易创造最佳成绩,艺术家容易创作经典作品,从而产生一种自身潜力被开发的幸福感,这种幸福感就是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笔下的“心流”体验。简单地说,就是高难度的挑战和卓越的能力配合,个人全身心投入其中产生的深层满足感。

孩子们的童年时光和成长过程都需要玩具的陪伴,玩具能够启发孩子思考,带给孩子快乐,甚至给孩子安全感,玩具跟孩子之间有情感连接,组装类玩具可以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创意玩具可以让孩子独立思考,这些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非常有必要。适量的玩具对孩子的成长有益,但是无限度地购买过量玩具,不仅会消耗孩子的精力,占用大量空间,还会让孩子对玩具的索取没有节制,不懂得珍惜,对孩子的成长无益,也挤占了孩子本来可以用来阅读的宝贵时间。

父母们面对的不仅是一个游戏、视频或者玩具,而是一个行业,但父母们要做的不是去对抗某个行业,而是换个角度认知。基于孩子需求产生的各种行业,抓住了父母们对孩子的爱不计成本这个“痛点”,对孩子的需求进行深入挖掘和研究,他们甚至比父母们更了解孩子,这一点是很多父母没有深度思考的。

当父母们想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时,尤其是需要花时间和精力才能形成的好习惯,它们的对手除了孩子的惰性和“抵抗”,还有吸引孩子注意力的形形色色的事物,如游戏、视频、玩具等,它们无法给孩子提供安静下来阅读的时间和专注力。如此看来,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的确困难重重。

阅读对手的存在并不可怕,我们可以从专业角度理解培养孩子习惯的原理,认识到阅读与阅读对手之间存在着时间分配和注意力竞争的问题,它们对孩子的大脑发育会有不同的影响。父母要跟孩子一起打败这些阅读对手,而不是简单、粗暴地要求孩子去阅读,让孩子一个人去克服那么多诱惑。

在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路上,家长要与孩子同在。不要因为孩子做不到坚持阅读就训斥他们,想一想自己坚持阅读了吗?慢慢来,阅读不是孩子一个人的事儿,它是值得父母与孩子共同期待的习惯目标,是值得共同拥有的生活方式,更是值得共同塑造的家文化。

当我们充分理解了游戏、视频、玩具等对孩子的影响,尤其是对孩子大脑的影响后,我们就要在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同时,通过提高他们的自控力来加强他们对玩游戏、刷视频和玩玩具时间的控制,以减少沉迷,避免网络成瘾。

再回到对阅读习惯的探讨,家长们要从更多视角洞察问题和阻力,然后把这些问题和阻力一一排除,才能更加高效地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否则好习惯会非常不稳定,很容易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