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拜将台
李唐皇室的宗祠位于雍州的郃城,传说此地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先祖黄帝的诞生地,这里也是中国农耕文明最早的发祥地。郃城有个别名,叫做武功。李渊年轻的时候,就把家安在这里,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都出生在武功。
李家同宗的族人,在武功多达千余家,他们大多以农耕为业,耕读传家。自李渊在长安建立大唐以来,李家的宗祠香火越发旺盛,人们都认为这是先祖的神灵在护佑后世的子孙福寿绵长。
李渊建立大唐的当年,曾经回到故乡,祭拜先祖,同宗的族人纷纷赶来一同祭拜,把宗祠围了个水泄不通。当地的父老和长者,趁此进言,希望重修宗祠,被李渊婉言拒绝了。一则李渊祖先的七庙需要从宗祠迁入长安的太庙,二则国家初建不宜铺张致使财用靡费而导致百姓穷困。
而李渊此来,最大的目的其实是号召同宗的族人广种麦子、苜蓿和高粱,并且营建磨坊,蓄养马匹。因为,大唐初立之时地盘狭小,需要不断地对外征战,如此一来军需军备成为了战时国家的重中之重。麦子是士兵的口粮,而且麦子比起其他的口粮更加顶饿;苜蓿和高粱则是马匹的精细粮,马匹吃了苜蓿和高粱容易长得膘肥体壮,在作战时就有更多的体力精力。
如今,随着盛夏渐渐来临,关中和陇上的京兆、冯翊、安定、陇西、天水、平凉诸郡,麦子、苜蓿和高粱都已成熟。李渊命秦王李世民带领大军前往诸郡抢收麦子和苜蓿高粱。此时,巴蜀的一季稻已经被押解进了永丰仓,关中平原的瓜果桃杏也熟透在果园里亟待采摘。
知道大唐不日就要东征,西域统叶护可汗、铁勒诸部、康国龟兹高昌三国的国王,也如约送来了战马、盔甲、兵器等战争物资。
位于武功的李家宗亲,派出宗族子弟赶着装满粮食的马车来到长安城,踊跃地报名参军。他们纷纷表示,愿意捐躯疆场,马革裹尸。不但如此,各个州府郡县,也都有自发地前来报名参军的百姓。
李渊眼看民心凝聚,心知箭已上弦,急待触发!六月初,李渊下达了全国动员令,号召举国上下响应大唐的东征动员令。
——
今天下四方割据,征战不休,无义之战致使百姓殒命者,不可胜数。我大唐承继大隋社稷,以苍生为念、黎民为本。王世充乱臣贼子,妄行篡逆,戕害百姓,荼毒生灵。我大唐军队将行东征,恭行天罚,讨平凶逆。望忠贞猛锐之健儿,胸怀苍生之国士,齐集长安东郊,届时共襄盛举,还天下百姓永久太平……
渭北大营、灞上军营的士兵陆续开拔,各州县的乡勇为响应皇帝的号召也陆续向长安城东郊集结。一时间,渭河之畔、南山之下、官道之旁、密林之缘,竟是前来长安成集结的士兵队伍。
大军被敕令在长安城东边的原野之上集合整编,务必在月底之前整编完毕,届时将由行军元帅李世民统一调配。各路军马汇集之后,长安城东郊的原野之上,帐帷密布、鞍马如梭,行军的帐篷多达十重百重。
火头军杀牛宰羊,和面煮汤忙的不亦乐乎;来自各地的骏马互相不服,打着喷沫不住地嘶鸣。这几日天气晴朗,风清气爽,各路兵勇饱餐战饭之后抱坛豪饮,然后在帐篷里和衣而眠,就是为了等待后续的兵勇抵达长安东郊的临时驻地,然后一齐集合,一并出发。
此次东证,李渊诏令李世民挂帅,他授予李世民陕东道大行台之职,潼关以东所有的大唐兵马全部由他一人节制。秦王还有权建天子旌旗,掌握将领们的生杀大权!
匠作大将阎立德早已奉诏在大军汇集之处筑起了一座高台,台高三丈有余,周边阔五丈,是祭台,也是拜将台。周礼有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如今大军就要出征,李渊祈告上苍和列祖,期盼大军旗开得胜!
当太阳渐渐移至中天,皇帝的马车来到了高台之下,李渊在众臣簇拥之下登上高台。只见他身着金黄色的龙袍,头顶通天冠,在侍从手持的云罗伞盖下,表情庄重地向高台拾阶而上。
高台之上,有一尊巨大的铜鼎,鼎中的檀香烟雾缭绕,沁人心脾。巨鼎之下,一座红木案几之上齐齐整整地摆放着乌牛、白马、黄羊、全猪、五谷、果蔬等祭品。按照周礼的规格,这已是祭祀用的最高礼节——太牢之礼!
李渊理了理衣冠,从太常卿郑元寿手中接过熏香,拜天、拜地、拜祖、拜战神。
礼毕,太常卿郑元寿宣读诏书:“奉天之运,皇帝诏曰。洛阳王世充,谋逆篡位,荼毒生灵,天地不容。我大唐恭行天罚,讨平凶逆。今特命,秦王李世民为陕东道大行台,征东大元帅,随军建天子旌旗,关东诸路兵马并受节制。此诏,武德三年,七月一日。”
宣诏完毕,李世民奉命走上高台,从李渊手中跪接元帅印信、兵符和陕东道大行台的节杖。然后,转身面对台下的大唐军队。只见,广袤的原野上整齐地排列着一个巨大的方阵,人马齐整,幡旗猎猎,犹如天之云盖、海之怒涛,延伸到天地之极……
李世民手持节杖,向将士们喊话:“各位将士,你们都是我大唐的精锐。今天,本帅就要带领你们东进中原,直捣洛阳。诸位,建功立业的时候到了。大家一起上阵,奋勇杀敌,扬我大唐雄风!”
“奋勇杀敌,扬我大唐雄风!”
“奋勇杀敌,扬我大唐雄风!”
“奋勇杀敌,扬我大唐雄风!”
……
数万人一齐高喊,响声震彻天地,就连空中盘旋的大鹏鸟也惊诧地不住向下俯视。战士们热血沸腾,胯下的战马前蹄刨地,不停地嘶鸣。大约半刻钟时间,将士们看主帅示意停下来,这才慢慢地安静了下来。
李世民从高台上缓缓走下,指挥将士们变换队列。他跨上突厥名马特勒骠(李世民亲自为马儿起名),往马腹一蹬,那马儿前蹄拔地而起,一声长长的嘶鸣响彻天地。
李世民从腰间拔出龙泉宝剑,剑身在阳光的照射之下散发出阵阵寒光,他右手挥剑高声喊道:“出发!”随着一声鞭响,那马儿如离弦的箭一般,向东疾驰而去。
李世民身后,三千玄甲军紧紧相随。再往后,各行军统领自带本部兵马陆续疾行,前军中军后军,有条不紊,浩浩荡荡的唐朝东征大军,开拔了。
望着远去的尘土,李渊似乎忘记了炎热,他对身边的众臣感慨道:“持家需巧妇,策马需少年啊!”
一旁的裴寂颇懂李渊的心思,回了一句:“陛下的弓法,举世无双,否则,怎会有今日的盛况?”
李渊揶揄道:“朕老了,这以后,就看孩儿们的了!”说着,在侍从们的搀扶下缓缓地走下高台,坐上马车往长安城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