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级数据架构:核心要素、架构模型、数据管理与平台搭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是近十几年来的热门话题,备受关注。然而,很少有企业宣称自己数字化转型成功,相反,很多企业遇到了各种阻碍和挑战。最近在一个研讨会上,有人问到:当前数字化转型最缺乏的是什么?我回答:企业架构,或者业务与IT联动的可演进的顶层设计。

企业架构作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设计蓝图,对于许多大型企业或组织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快速变化和应接不暇的新技术引入与迭代过程中,企业的业务需求也呈现出快速多变的特点。企业IT系统的数量和规模在过去30年中飞速增长,“量变引起质变”,导致企业的系统复杂度呈指数级提升。其中,企业产生和使用的数据海量增加,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系统的技术复杂度。

然而,很多企业对业务、IT和数据等方面缺乏整体的规划与定义,使得数字化转型往往呈现出烟囱状或补丁式的改进,无法实现预期的价值和目标。因此,一个与业务战略紧密关联的企业架构,包括数据架构,是确保数字化转型能够在整体有机规划下实现持续扩展和平滑演进的必要条件。

我常常将新兴的IT行业与成熟的建筑行业进行类比。架构师与建筑师对应同一个英文单词:architect。建筑行业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中最为成熟的领域,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而IT行业的发展借鉴了许多建筑领域的理念和精华。例如,IT行业广为人知的瀑布式开发模式,是1970年由Winston Royce博士借鉴建筑工程领域的思想而提出的,定义了软件开发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再如设计模式,它借鉴了美国建筑大师克里斯托夫 • 亚历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的著作《建筑模式语言:城镇、建筑、构造》中的思想,提炼归纳了常用的软件设计模式,从而推动IT行业从“工坊式”开发阶段进入强调复用性和标准化的“软件工程”阶段。

同样,数字化转型也可以从建筑行业的发展历程中汲取经验。在原始社会,人们依靠简单的茅草屋、简陋的棚子以及互相依赖的部落或村落来遮风挡雨,保护自己。随着社会和技术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城镇和城市,建筑物也逐渐扩展出更多功能,比如从一般的住宅到办公楼宇、活跃商圈、文化展览场所等。回顾建筑行业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从村落发展到城镇,从城镇发展到普通城市,从普通城市发展到大都市圈,每一次飞跃都是在新的需求和技术驱动下进行的重建和转型。一个城镇不可能通过修修补补自然地发展成一个面向未来的都市;而一个工业城市要转型成一个旅游城市,同样需要整体的规划设计和建设。

回顾IT行业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最早期的单体应用和零散的办公系统,服务总线上的N层架构,分布式、微服务化以及前/中/后台分离的复杂体系。面对不同企业的IT现状,有些企业的数字化转型相当于从城镇化到城市化,而有些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则可能相当于从工业城市转变成旅游城市。建筑行业经过数千年的实践沉淀出了规划设计先行的理念。因此,数字化转型也需要在新环境和新目标下提供顶层设计和规划。这个顶层设计需要考虑更长远的业务发展方向,并设计出可演变、可扩展、可复用的系统来支持业务的快速变化。这些正是企业架构设计的目的和产出。

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在于“转型”,而前提则是“数字化”。大多数中国企业正面临各种系统和应用以及新旧基础设施相互交叠所形成的复杂性挑战,其中最核心的问题之一就是碎片化、烟囱式的数字化导致的数字孤岛现象。缺乏整体规划设计的集成往往难以充分实现企业转型的价值和对业务的赋能。由于数据过于复杂、分散且不统一,很多企业无法充分挖掘和利用数据的潜能,也无法及时通过数据分析得到业务发展需要的预警或机会。作为企业数字化最核心的资产,企业层面的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包括定义、规划、使用和维护等)尤为重要。这些都属于企业数据架构的范畴,但遗憾的是很多企业只关注后期的数据治理,而没有从源头上关注早期的整体规划和设计,造成了“治标不治本”的普遍现象。

李杨是我认识的一位非常勤奋、有想法、肯钻研并且乐于在架构社区分享的架构师。我经常提到架构师需要具备三个核心能力—技术能力、沟通能力和领导力,而著书立说是这三种能力的综合体现。为了撰写这本书,李杨阅读了大量国内外相关资料,并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在工作之余坚持不懈地写作,历时两年有余。企业级的数据架构设计相关著述在国内外都比较少,李杨的这本书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国内在这个领域的空白。

架构是一个整体,数据架构是其中的一个核心领域。不仅数据架构师能从此书中直接获益,其他架构师、软件开发人员甚至业务人员也能通过此书深入了解企业架构从数据的设计到开发、使用和演变的整体生命周期。

希望更多的从业者能认识到企业级架构(包括业务、数据、应用、安全等)对转型的指导作用。李杨的这本书可以为从业者从数据角度理解企业架构提供参考。

金新明 平安科技首席架构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