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退避三舍
第二天一早,最高机密会议召开。参加者是晋文公、先轸、狐偃、赵衰。
赵衰首先把昨晚发生的事情的经过做了一个简短介绍,并且确认昨晚大火是魏犨和颠颉放的。
“这项罪名,按照军法怎样处置?”听完了汇报,晋文公问赵衰。
“杀。”
晋文公一时没有说话,这两个弟兄跟随自己流亡十九年,要杀他们,真有些下不了手。
“主公,魏犨为天下第一勇士,楚国人历来怕他,是否可以让他戴罪立功?”于公于私,先轸为魏犨求情。
“老师,你看呢?”晋文公问赵衰,赵衰是行军司马,赏罚都出于他,所以,晋文公要跟他商量。
“先轸说得也有道理,还没有跟楚国人开战,先斩两员大将,确乎有损军心。不如我去看看魏犨,据说他昨晚受了伤,如果伤势严重,留着也没有什么用,那就杀他。如果伤势较轻,那就留下他,杀颠颉。”赵衰建议。
“就这么办。”晋文公同意。
173
赵衰回去洗了一把脸,又换了一身衣服,然后去看魏犨。
来到魏犨军帐,守门士兵通报了,魏犨亲自出帐迎接。
“司马前来,不知有何见教?”魏犨假装不知道赵衰来干什么。想想看,行军司马到你家了,还能有什么事儿?
“昨晚的大火,据说是你放的,你有什么话说?”赵衰单刀直入。
“司马,不瞒您说,我也是刚才醒来才知道。昨晚跟颠颉喝酒喝得烂醉,我都不知道自己干了什么。司马,究竟,烧了谁家?”魏犨现在开始装糊涂了,这时候,除了装疯卖傻,没别的法子。
赵衰没好意思揭穿他,一起混了这么多年,魏犨的酒量谁不知道?
“听说你受伤了,伤势怎样?主公让我来问候你。”赵衰问。其实,这才是他最关心的。
“嗨,司马,你还不知道我?那点儿伤,搔痒一样。你坐好了,看我给你比画两下子。”魏犨心想,是死是活就靠这两下子了。
《左传》记载:“距跃三百,曲踊三百。”什么意思?就是魏犨摸爬滚打来了一套魏家拳,打得虎虎生风,威风八面。
赵衰一看,看来老魏还行。
赵衰走了,魏犨扑通倒在床上,干喘气起不来,胸口阵阵剧痛。
“多亏了先轸来通风报信,够意思,总算把老赵给忽悠了。”魏犨自言自语。原来,最高机密会议一结束,先轸就派人来给魏犨通风报信,告诉他就是痛死也要打一套魏家拳给赵衰看。性命攸关,魏犨让手下把自己的胸用白布缠好,然后忍着剧痛,若无其事地在赵衰面前表演。
只有一样,魏犨以为自己忽悠了赵衰,其实,赵衰根本没有被忽悠,他之所以磨蹭了一阵儿才来,就是给先轸通风报信的时间。
又坚持了原则,又不给别人留下把柄,赵衰也算是个老油条了。
中军大帐,元帅先轸主持宣判大会。
“查,颠颉违抗军令,伙同魏犨烧毁僖负羁家,该当何罪?”先元帅大声喝问。
“报元帅,死罪。”司马赵衰答道。
“推出去,斩首示众。”先轸发令,颠颉还要辩解,刀斧手根本不给机会,直接推出辕门,咔嚓一声,脑袋落地,就挂在辕门示众。
大将违令,照杀不误,这叫“作法”,也就是杀一个人来明正法令。后来打仗,经常有主帅出师之前故意找人“作法”,就是源于此处。
“魏犨,饮酒大醉,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协同犯法,该当何罪?”先轸问,算是直接给开脱了。
“报元帅,应该革职。”赵衰答道。那年头,还没有内部警告、记大过之类的说法。
“魏犨,革去一切军中职务,戴罪立功之后另行考虑。此外,为严肃法令,禁闭十五天。”先轸下令。禁闭十五天实际上是给他的养伤时间。
魏犨被带走关禁闭去了,晋文公戎右的位置由舟之侨出任。
此外,僖负羁已死,晋文公下令僖负羁全家移民晋国,僖负羁的儿子被任命为晋国大夫。杀了颠颉,晋文公让颠颉的儿子也做了大夫,算对颠颉有个交代。
这边晋国拿下了曹国,那一边宋国已经十分危急,宋国特使门尹般前来告急,说是楚军攻势凶猛,睢阳危在旦夕,请晋军火速增援。
宋国危急,救还是不救?怎么救?
“如果不救宋国,听任宋国被攻破,那我们此前的一切都是白做;如果救,我又担心秦国和齐国不肯和我们一同对抗楚国。各位,有什么好办法?”晋文公有些发愁,他甚至考虑是不是跟楚国人讲和。
赵衰没有说话,打仗的事情,他并不是太内行。
“主公,据我所知,宋国人的防守十分牢固,虽然看似危急,再顶一个月没有问题。至于秦国和齐国的问题,我也考虑过了。这样,让宋国人直接去找秦国和齐国,请他们劝说楚国退军。与此同时,我们把曹国和卫国的土地分给宋国一部分,激怒楚国人。那么,楚国人一定会拒绝秦国和齐国的调解,得罪他们。那时候,我们三国就可以紧密联合了。”元帅先轸把整套方案说了出来。
“舅舅,你看呢?”晋文公又问狐偃。
“哈哈,先元帅比我高明,听元帅的吧。”狐偃笑道。对于先轸,他一直看好,如今先轸的表现还在他的预料之上。
174
一切,都在晋国人的掌握之中。
宋国人向秦国和齐国送去了礼物,请他们调解与楚国人之间的关系,而他们的调解遭到了楚成王的断然拒绝。
大家都是大国,开个口也不容易,既然不给面子,干就是了。
于是,秦、齐两国主动向晋国表示,大家一起干楚国。
战争的乌云正一步步逼近。
很快,楚成王得知晋、齐、秦成为合作关系之后,他发觉自己上当了。进而,楚成王感到自从晋军出动之后,似乎每一步都被晋国人掌握了主动权,楚军在战略上完全被动,被晋国人牵着鼻子走。
“这仗已经没法打了。”楚成王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个结论得到蒍吕臣的支持之后,楚成王果断作出决定:全线撤军。
楚成王派人分赴谷地和睢阳,命令戍守谷地的申叔时撤军,自然,公子雍和易牙也跟随撤回。命令成得臣撤军,命令见于《左传》:“无从晋师。晋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晋国。艰难险阻,备尝之矣;民之情伪,尽知之矣;天假之年,而除其害。天之所置,其可废乎?《军志》曰:‘允当则归。’又曰:‘知难而退。’又曰:‘有德不可敌。’此三者志,晋之谓矣。”
什么意思?大意是说晋文公德才兼备,还有上天的帮助,别跟他对抗。
“艰难险阻”和“知难而退”这两个成语的出处就在这里。
申叔时得到命令,当天撤军,他早就想走了。
成得臣呢?
“撤军?无条件撤军?这不等于把曹、卫两国白白送给了晋国人?这不成了楚国历史上最丢人的一次出征?”成得臣这火就大了,他骂了出来。可是,他不敢骂楚成王,只好骂楚成王身边的人,基本上,他骂的就是蒍吕臣了。“这一定是奸佞之人嫉妒我,不愿意看到我立功,真是小人,我一定要灭了晋军,给他看看什么叫马王爷三只眼。”
于是,成得臣拒不撤军,他派伯棼向楚成王请战。
伯棼,姓斗名椒字子越,因此又叫斗椒或者斗越椒,他是斗伯比的孙子,子文的侄子。为什么这里要介绍他,因为后面有他的故事,“狼子野心”这个成语来自他。
伯棼是这样代表成得臣请战的:“非敢必有功也,愿以间执谗慝之口。”(《左传》)意思是打败晋国人是次要的,关键要给谗佞小人看看。
楚成王很不高兴,非常不高兴,《左传》的话叫作:“王怒。”
楚成王实在是不愿意跟晋国直接对抗,可是,成得臣拥兵自重,不肯撤军,楚成王也不愿意搞得太僵。
“好,既然你不见棺材不落泪,那你就打。”楚成王一咬牙一跺脚,批准了成得臣的请战。
按理说,面对第一强劲的对手,应该全军出动,可是,成王不肯把自己的部队全部给成得臣。给了多少?《左传》记载:“唯西广、东宫与若敖之六卒实从之。”
西广,就是楚军的右军;东宫,是太子的部队;若敖之六卒,则是成得臣的族兵。
基本上可以这样判断,西广部队和若敖部队一直跟随成得臣攻打睢阳,现在成王把东宫的部队给了成得臣。也就是说,成得臣用来对抗晋国的部队,实际上只占楚军的一半。
成得臣用若敖六卒的一百八十乘战车为中军,斗宜申率领西广部队为左军,斗勃率领东宫、陈国和蔡国军队为右军。
现在,箭在弦上,不打也不行了。
楚国人的前敌会议在睢阳城外召开,参加者为子玉成得臣、子西斗宜申、子上斗勃和伯棼斗越椒。
“各位,大王显然不相信我们能够战胜晋国人,你们有什么想法?”成得臣征询意见,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还是要重视敌人的。
“令尹,恕我直言,其实,这一仗不一定非要打。”斗勃说话了。成得臣瞪了他一眼,有些不高兴地问:“事到如今,请战也请了,增兵也增了,怎么能说不打了!”
斗勃笑了笑,他知道成得臣是个战争狂人,有仗不打那不是他的性格。可是,斗勃知道,晋国人可不是宋国人,也不是齐国人,晋国人很难对付。
“其实,令尹之所以要与晋国人交战,是因为不愿意无条件撤军而已。如果我们向晋国人提出条件,让他们恢复卫国和曹国,我们为宋国解围,双方同时撤军。这样不就既挽回了面子又得到了实惠?不用打仗,您也立了一件大功啊。”斗勃接着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
成得臣一听,这主意不错啊。
“好主意,可是,万一晋国人不干呢?”成得臣有疑虑。
“如果他们不干,那宋国人、卫国人和曹国人都会怨恨他们,他们的士兵也会不满,那时再打,我们就可以占据优势了。”
“子上,你太有才了,先轸也不过如此。”成得臣大喜。你们晋国人耍心眼儿,我们楚国人也会。
于是,成得臣派大夫宛春前往晋军大营,提出“以曹、卫换宋国”的和平方案,同时向楚成王汇报。
宛春来到晋营,见人就打招呼,因为跟晋国那帮人在楚国的时候混得很熟。
“哎哟,老狐,身体倍儿棒啊。”
“哎哟,胥臣,胖了,长胖了。”
“哎哟,老魏,别拍我,我怕你。”
一路“哎哟”,宛春来到了中军帐,元帅先轸正在办公。在楚国的时候,宛春就叫先轸为“小先”,如今先轸当了元帅,不怒自威,宛春也不敢嘻嘻哈哈了。
“先元帅,我家令尹有个建议派我来与贵国协商。”宛春坐下,把斗勃的和平方案说了一遍。
听了斗勃的方案,晋军帅佐们发出“嘁”的声音,虽然没说话,眼神里分明流露出的意思是:“楚国人什么时候也学会忽悠人了?”
狐偃笑了,直接拍拍宛春的肩膀:“春哥,你这不行啊,你们用一个国家换我们两个国家,不公道啊。”
“这……这个,曹国和卫国加起来也没有宋国大啊,哈哈哈哈,和平万岁啊。”宛春打个哈哈,算是回答。
大伙儿还要说话,元帅先轸摆摆手。
“想当年,我们欠楚国的人情,这次,吃点儿亏就吃点儿亏吧。宛春大夫是我们的朋友,留在这里叙叙旧,让我们也尽尽地主之谊,过几天再走。楚国的方案我们全盘接受,宛春大夫先派副使回去通报子玉将军。就这样吧,来人,带宛春大夫去迎宾馆休息用餐。”先轸一通号令,答应了楚国人的全部条件,而且不给大家商量的余地。
宛春高高兴兴走了,他知道自己实际上是被扣留了,不过这也没有什么。
宛春出去之后,大家就开始议论了,都说吃亏了,先轸不该这么草率答应他们。
“先元帅,是不是草率了一点儿?”晋文公问,他也有疑惑。
“舅舅,你说呢?”先轸问狐偃。
“哈哈,还是你说。”狐偃不肯说。
“既然这样,我就说了。”先轸沉吟一下,慢慢说起,“楚国人的和平方案等于是救了三个国家,如果我们拒绝,就等于害了三个国家,道义上我们已经输了,三个国家的百姓都会怨恨我们。如今,我们答应了他们,但是,并不等于就被他们忽悠了。想忽悠我们,他们还嫩点儿。按照和平协议,我们恢复卫国和曹国国君的位置,但是,我们可以命令曹、卫两国国君发出绝交信给楚国,这样,三个国家都成了我们的,楚国人一定恼火。我们再扣留宛春,楚国人就更受不了了,他们一定会来攻击我们。那时候,我们利用他们的急火攻心,必然能够击败他们。”
先轸说完,看看狐偃:“舅舅,我说得对吗?”
“哈哈,看来,我可以退休了。”狐偃笑道。
成得臣得到了宛春副使的回报,说是晋国人全盘接受了和平协议,恢复卫国和曹国国君的地位。不过,宛春被晋国人留下叙旧了。
成得臣高兴啊,这个功劳算是不费吹灰之力得来的,比楚成王无条件撤军那不是合算了上百倍?他立即派斗勃前往申,向楚成王汇报这一巨大成就。
“真的?”楚成王当场表示质疑。
三天之后,斗勃回来了,随身带着两份国书。
“大王让我给你的。”斗勃把那两份国书给了成得臣,斗勃也没有看过。
成得臣接过那两份国书,拆开来看,看完之后,脸色变得十分难看。
“令尹,国书上说什么?”斗勃觉得有点儿不对劲,忙问。
成得臣没有说话,把那两份国书递给了斗勃。斗勃一看,也是脸色大变。
原来,那两份国书来自卫国和曹国,两国国君在国书里表示:跟着楚国混,越混越没劲。从此之后,一刀两断。
得,辛辛苦苦保全了这两个国家,可是它们却成了晋国人的跟班了。
“晋国人,我忽悠不过你们,咱们真刀真枪战场上见。”成得臣被彻底激怒了。
第二天,围攻睢阳的楚军拔寨而起,北上曹国与晋国决战。
175
三月二十九日,楚军抵达曹国,晋、楚两军在历史上首次对垒。
如果算上当年齐桓公伐楚,这是第二次战争;如果以战争的实际发生为标准,这就是第一次战争。
面对咄咄逼人的楚军,晋军怎样?
晋军撤了。
晋国人害怕了?晋国人又出诡计了?
都不是,晋国人出成语了。
此时前敌军事会议正在进行。
“各位,晋、楚大战在所难免,有何建议?”元帅先轸发问。
别人没有说话,这一次狐偃抢着说话了。
“先别说怎样战斗,退九十里再说。”狐偃的话一出来,所有人都吃了一惊,为什么要撤退?“各位,当初主公在楚国的时候,曾经答应楚王,两国若开战,晋军退避三舍。国君的话,要算数。”
大家不以为然,什么时候的事情了,还管那些干啥?
“对面又不是楚王,何必要退呢?况且,楚军远程来袭,已经很疲惫,我们完全可以在这里击败他们。”中军佐郤溱说道。基本上,他代表了大家的意见。
“打仗,关键在于理的曲直,有理的一方士气高昂,无理的一方士气低落。当年受了楚国的恩惠,我们应该退避三舍报答他们。如果他们也退,我们并没有损失;如果他们追上来,那就是他们无理了。何况,楚军一向精悍,如今算不上疲惫,再拖他们九十里,我们更有把握。”狐偃坚持。
先轸有点儿拿不定主意了,看看大家,再看看晋文公。看到晋文公的眼神的时候,先轸下了决心,他一拍桌子,下令:“撤,后撤九十里。”
“退避三舍”这个成语来自这里。
成得臣似乎永远搞不懂晋国人想干什么,他觉得那是一帮火星人。
三月三十日,成得臣派斗勃去下战书,不久斗勃回来了,告诉他:“令尹,晋国人不见了。”
“什么?”成得臣听了一愣,晋国人逃跑了?
到晚上,哨探来报,说是晋国人一口气退了九十里,一直从曹国退到了卫国的城濮。
“他们为什么要退?”成得臣问。
“说是当初在楚国的时候,晋侯答应了大王,两国一旦开战要退避三舍。”
成得臣想起来了,是有这么回事,不过自己从来没有把晋文公当初的话当回事。
“嗯,他们怕了,为逃跑找个借口而已。我说过,晋国人只会忽悠。”成得臣打死也不会相信,晋国人这个时候竟然会守信用。
“我看,既然他们退了,咱们也不要追了。大家撤军,也不伤和气。”斗勃的意思是,楚军到此为止了。
“追。”成得臣没有理会斗勃,他现在的信心更足了。
成得臣不知道,晋国人的目的就是要打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