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重阳佳节
没错,萧景桓穿越过来当天,就知道自己王府的季总管是自家母后的人。
有【天赋--七窍玲珑】这样的大杀器,想不知道都难。
想必是秦般若入王府的事被季总管传到了母后的耳朵里,知道了秦般若。
言皇后看着面前正襟危坐的萧景桓也是开门见山道:
“景桓,等会儿后宫妃嫔、皇子都要过来正阳宫给母后请安恭贺。”
“你趁着这段时间好好跟母后说说你誉王府里前几日,来的女谋士!”
“母后,你也知道,儿臣在金陵城传出些名声,人家秦般若秦姑娘就一个慕名而来的谋士。”
“儿臣真的没什么跟母后好说的。”
言皇后无奈地哀叹一声:
“哎,儿子长大了有了自己的心思,开始跟我这个母后疏远了。”
萧景桓能怎么办,只能言辞恳切地跟自家母后赔罪道:
“景桓永远是母后的桓儿,怎么可能跟母后离心呢?”
“母后,儿臣府里的那位女谋士确实是慕名而来。”
“算了,母后不问这事总行了吧。”
言皇后见问不出自家儿子什么来,于是叮嘱道,
“明年桓儿你就要加冠赐婚了,可不要闹出什么乱子来!”
“母后您是最了解景桓的,怎么可能闹出乱子。”
萧景桓知道言皇后的意思,立马答应下来。
至于闹出乱子,萧景桓清楚地知道秦般若和她师父璇玑公主的意思,早日诞下子嗣。
想来她们师徒只是跟他萧景桓要个保障罢了。
萧景桓也是无缝衔接地配合。
不就是女谋士怀个孕嘛,不算乱子。
...
过了大概一炷香的功夫,越妃最先带着四皇子越王萧景宣来到言皇后的正阳宫请安恭贺。
要不说,越妃深得梁帝的喜爱。
她知道言皇后因得宠于陛下,而不喜自己,但是为了儿子萧景宣该做的还是要做。
随后就是惠妃与三皇子宁王萧景亭和静嫔与七皇子萧景琰联袂而来。
如今的萧景琰还没有被梁帝封王。
之后又是一些妃嫔和皇子、公主,最后才是宸妃与皇长子祁王萧景禹母子还有齐王妃陆氏登门。
要不是宸妃的那身妃子装束,还以为宸妃才是这正阳宫的主人!
辰时一到,高湛高公公就恰如其分地被迎进正阳宫宣传梁帝的口谕:
“陛下口谕:皇后言氏统领后宫妃嫔、皇子、公主即刻前往太皇太后安阳宫中请安恭贺,钦此!”
“臣妾(儿臣)遵旨!”
高湛宣完口谕就对跪拜在自己脚下的众人道:
“娘娘,殿下你们快快请起,老奴还要回陛下那里复旨,就不在正阳宫多呆了。”
说罢,高湛毫不拖泥带水地从众人让开的路中走了过去,径直出了正阳宫的大殿。
言皇后最先起身,随后就是宸妃、越妃、惠妃等众妃嫔,然后是祁王、宁王等皇子、公主。
言皇后起身就对众妃嫔道:
“诸位妹妹,既然陛下下了口谕,那事不宜迟,咱们就启程前往安阳宫给皇祖母她老人家请安恭贺。”
妃嫔和皇子公主纷纷做出各自应答:
“皇后所言甚是。”
“谨遵母后之命。”
...
萧景桓就跟在四哥萧景宣和三哥萧景亭的屁股后面,朝着安阳宫走去。
说实话,他很好奇自己这个曾祖母,还真是长寿,如今都七十五岁了,不出意外的话,还能再活个十三年。
在半路上,众人遇到了同样去安阳宫的梁帝和高湛。
众人又是行礼:
“臣妾(儿臣)拜见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平身。”
然后众妃嫔和皇子在梁帝和言皇后的带领下来到安阳宫。
见到了那位满头银发的太皇太后。
随后乌泱泱的一片在大殿里向坐在高位的太皇太后行大礼。
这不,梁帝和言皇后就在最前面领头给太皇太后行大礼:
“孙儿(孙媳)拜见皇祖母,给皇祖母请安,恭祝皇祖母寿长千秋。”
随后又是众妃嫔和皇子公主行大礼。
眼看着吉时快到,梁帝和言皇后左右各一边扶着皇祖母上了御辇,随后众人跟着御辇前往庆阳殿。
庆阳殿离安阳宫不算远,目测也就三百米的距离。
众人按尊卑入座,后妃中除了皇后言氏能跟梁帝、太皇太后坐在庆阳殿的大殿的上位。
参与今日的重阳宴会。
后宫妃妃嫔是不能入此大宴的。
因此这些后宫妃嫔在送皇祖母、梁帝和皇后言氏到庆阳殿,就会待在偏殿一直等到宴会结束。
当然她们在偏殿也会有宫里的太监、宫女把餐食奉上,以供就食。
等梁帝和皇后言氏扶着太皇太后落座,诸位皇弟、皇子才跟着落座。
然后就是候在殿外的三品以上的文武大员、勋贵、宗室、皇亲国戚入殿。
随即众臣向梁帝、言皇后和太皇太后行礼。
一切都是井然有序。
梁帝从自己的龙椅上起身对底下的众臣、众皇子宣布道:
“诸位爱卿、皇弟还有皇儿们,逢此重阳佳节,朕心甚悦。”
“已到吉时,高湛,赐宴。”
“老奴遵旨。”
随后就由宫中太监给众人的桌案上奉上宫中的美食。
宴会开始,教坊司的舞女、乐师入场,霎时间,歌舞升平。
大殿众人顺带着观赏着殿中央那摆放着的一盆盆淡黄色的菊花。
今天的菊花分外香。
菊花真没什么好看的,还不如看那些教坊司的舞女曼妙的舞姿。
这是萧景桓的真实心声。
一曲歌舞罢了,按流程就是诸位皇子对重阳吟诗作赋,由在座的众大臣品评,选出最佳,然后梁帝做出赏赐。
不过题目还是梁帝出。
这不,梁帝就出了题:
“以往的重阳赋诗不是菊就是秋,也腻了,今年的重阳赋诗,朕就一改往日。”
“以重阳二字做题,众位皇弟、皇儿还有爱卿,你们以为如何?”
祁王最先站起身应和道:
“父皇英明,儿臣认为以重阳为题甚好!”
紧接着,跟祁王一派的官员也是连忙称赞:
“陛下英明!”
剩余众卿家和众皇弟、皇子都纷纷附和:
“陛下(父皇,皇兄)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