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辨证论治程式通论:第2版(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创新教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一般而言,中医学与西医学比较,其整体恒动、辨证论治,是为最突出的两大学术特点。前者集中反映在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医基础理论部分,后者集中反映在以《伤寒杂病论》为代表的临床基础部分。

时至当代,在中医药高等教育中,中医学的规范课程体系衍化出了“四大经典课程”,即内经学、伤寒学、金匮学和温病学,业已成为最具中医特色的核心课程。然而,随着中医药院校课程改革的推动,此四门课程的教学时数及教学力度却一度在消减,导致大多数学生中医素质不同程度的下降。因而,重归经典,提升素质,又成了现今中医教育改革的热门话题。但如何提高对中医经典的学习效果似乎不仅仅是通过增加教学时数就能根本解决的,而优化实质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乃是不可回避的重点问题。

剖析现行的四大经典可以发现,除内经学因与中医基础理论关联密切而被纳入基础医学学科的范畴外,其余的伤寒学、金匮学和温病学,则已合并构成了中医学所特有的另一种学科门类--中医临床基础学(西医学只分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两大块)。它提示我们:在中医学中,有一块基于基础与临床之间特有的学术领域,其涵盖了中医经典的主体部分。那么,这个主体部分的学术核心是什么呢?它如何能将三类不同的课程贯通一体?如何堪当中医“临床基础”的称谓呢?我们在长期教育与实践的基础上认为,这个学术核心就是经典的辨证论治学体系!因为无论是伤寒学、金匮学还是温病学,虽然在具体内容上讨论的疾病种类、诊治方法、方证知识各有侧重,但其所要展示的精神实质、核心技能都是同一个指向,即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和核心框架,不同的是证治内容与辨证方法的相互补充,相互融合,共同构建中医经典的辨证论治体系,并由此成为中医临床各科发挥辨证论治特色与优势的共同基础。也就是说,中医临床的共同基础是辨证论治方法,中医理论与临床关联的基础也是辨证论治方法,中医临床基础学就是中医理论与临床紧密结合的统一体!

正是在这一理念的引导下,江西中医药大学在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学改革中,充分借鉴江西省已故中医名家姚荷生、万友生先生的统一中医辨证诊断、沟通寒温内外辨证方法的思想,提出了融合伤寒、金匮和温病三大学说,构建经典辨证论治学体系的学术发展目标,并在研究生教学改革与实践中予以贯彻实施。历经近十年的打磨,先后探索性地开设了经典辨证论治程式通论、经典病证分类学纲要、经典症状鉴别诊断学和经典临证思维案例实训学等系列课程。总体上把三大经典课程的实质内容,按照辨证论治的基本程序、证治分类的整体框架、辨证诊断的鉴别方法和以经典方证案例为素材的综合运用,进行了学术结构上的系统整合。师生普遍反映,这些课程中医特色突出,理论联系实际,具有整体提升辨证论治眼界与思路的作用,收到了学术创新发展与教学创新改革互为促进的效果。目前,这些课程已列为江西中医药大学精品课程。

为使这些教学改革成果能够予以推广,惠及更多中医学子,江西中医药大学岐黄国医书院与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签约合作,将陆续出版与这些课程配套的系列教材。首批出版的教材分别为《实用辨证论治程式通论》《经典临证思维案例实训》《中医四诊技能实训》三部。其中,《实用辨证论治程式通论》是经典辨证论治程式通论课程的试用教材,由刘英锋教授组织编写;《经典临证思维案例实训》是经典临证思维案例实训课程的试用教材,由陈宝国教授组织编写;基于四诊技能是进入辨证论治过程的必备功夫,《中医四诊技能实训》作为进入辨证论治系列教学前期的必补课程,也特别纳入系列教材出版之中。有关经典病证分类学纲要、经典症状鉴别诊断学两门课程的配套教材,我们尚在整理改进中,希望能在不久的将来陆续出版,以飨读者。

本系列教材作为江西中医药大学基于经典辨证论治学学术创新的全新内容,编写之中充满探索与尝试,加上时间有限,不足之处恐为难免,敬请广大读者和业内同仁在阅读和使用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提出宝贵意见与建议,以便我们能够不断修改,加以完善。

江西中医药大学岐黄国医书院精品教材(首批)编委会

2018年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