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舞溯源话齐鲁:山东非遗舞蹈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三、豆腐福来育万家

“王屋流来山下泉,清波聊酌思泛然。云含雪浪频翻地,河涌三星倒映天。”对趵突泉的美景叹为观止的明朝著名诗人胡缵宗做此诗以抒胸臆。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济南独有的叮咚泉水哺育着世世代代的济南人民,它是家乡人民赖以生存的有利自然条件。在这片被泉水所围绕的富饶的土地上,自然植被生长得格外茂盛,也因此造就了发达的种植业。济南市高新区有兰峪村地处丘陵,南依泰山、北临黄河,本村的农民除了种地、做粉皮、养牲畜,也因这一优质的地理位置和肥沃的土地资源形成了种植大豆的传统,所以做豆腐的历史悠久。村民们喜爱豆腐,对于负担不起肉食和鸡蛋的人家,或是牙口不好的老人与孩子,廉价的豆腐成了他们的日常餐食,因此豆腐在当地成了极为重要的民俗象征。

据本村老人回忆,原来村里有六七十户做豆腐的家庭,那时候豆腐都是纯手工制作,为了能尽快到周边的集市去叫卖,以保证顾客都能尝到鲜美滑嫩的热豆腐,这些做豆腐为生的人们通常会在黎明之际挑着一担豆腐出门,步履艰难地行走于崎岖的山路间。买豆腐的基本上都是老客户,一敲梆子,人们就会从家里出来。豆腐卖得多了,扬梆的声音也就越来越气势磅礴,耳濡目染着儒家传统文化的当地村民,根据“敲梆卖豆腐”这一传统,逐渐形成了本村独特的民间艺术“梆子秧歌”,以此为基础经不断完善,加入了震耳欲聋的“鼓声”伴奏后,形成了现在的梆鼓秧歌。

其实豆腐之所以这么受欢迎,原因更在于它的谐音—“都福”,这是幸福的象征。当地人民乔迁新居后会使用豆腐来“温锅”招待亲朋好友,节日时通过做豆腐表达对生活的美好祈愿,由此也产生了一些豆腐名菜,像“芙蓉豆腐”“四喜豆腐”“金玉满堂”等。由此可见,豆腐在本村可谓是产于当地,福于人家,人们通常会在交往或者庆典活动中借助吃豆腐、跳豆腐舞—梆鼓秧歌的方式来表达祝福。

受当地习俗的影响,梆鼓秧歌与豆腐紧密相连。每当春节到来之际,山村会紧张筹备起梆鼓秧歌,最前面用锣鼓和彩旗开道(图16),中间为贴着“福”字的五谷丰收粮囤,后边为梆鼓秧歌表演队伍,一路走一路舞。纵观梆鼓秧歌整个领福过程及舞蹈表演,无一不围绕着都(豆)福的相互祝愿与祈盼,营造了祥和、幸福、快乐的生活氛围。此外,舞蹈场图变化也与当地做豆腐的传统息息相关,比如开场舞通常为“豆腐架”,然后是“推磨”“走街串巷”等,不仅呈现做豆腐的过程、展现当地农民愉快劳动的生活景象,更体现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总之,梆鼓秧歌的舞蹈形式、场图,舞蹈动作、道具等方面,无一不深受有兰峪村“做豆腐”这一传统习俗的影响,使有兰峪村村民的生活更加和谐,更有蓬勃的生机,也正是如此,该舞才能代代相传,经久不衰。

图16 锣鼓和彩旗开道。图片由有兰峪村村委会提供

梆鼓秧歌自古以来已经成为有兰峪村的传统,这个舞蹈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它集真实性、广泛性、传统性、艺术性等于一身,呈现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有着健康淳朴舞蹈形式的梆鼓秧歌,不仅直接反映着当地人民的情感和摆脱封建礼教的呐喊,更充满了村民们对幸福生活的祈盼与祝福,所以能一直延续至今。梆鼓秧歌于2009年被评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继承问题也得到了社会广泛的关注。2004年,张蕴青校长慧眼独具,以“快乐健身”为理念,将梆鼓秧歌引入校园,成为全校学生快乐健身的课间活动形式之一。梆鼓秧歌其实不仅局限于本村,通过《光明日报》等媒体的宣扬与政府拨款的大力支持,该舞也经常对外展演、参与秧歌大赛,不仅使舞蹈知名度有了很大的提升,优秀表演者也在不断增多,文化遗产传承后继有人。近年来,随着自媒体的不断发展,蕴藏传统气息的梆鼓秧歌也跟上了社会的新“潮流”,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广为传播并大放异彩。如今,有兰峪村村民们洋溢着满怀的热情和满腔的期望,纷纷为梆鼓秧歌申报国家级非物质遗产献出己力。他们对传统的舞蹈进行再次挖掘,“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地再添细节,对梆鼓秧歌中的唱词唱腔及舞蹈表演形式等进行了创新,使其不仅保留了古老的民间韵味,更融入了新时代的气息,这一中华民族传统民间艺术由此更加绽放出激昂的活力!

注释

[1].李群.传统舞蹈[M].山东:山东友谊出版社,2008:119—120.

[2].何希清,男,出生于1948年,济南市高新区有兰峪村人,现为梆鼓秧歌第八代传承人。

[3].李群.传统舞蹈[M].山东:山东友谊出版社,2008: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