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陆海新通道与产业融合发展理论与实践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研究的总体架构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书聚焦西部陆海新通道与产业融合,架构了理论篇、实证篇、实践篇、经验篇、对策篇和广西篇共六篇23章的总体框架,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与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问题。

(一)导论

在导论部分,本书主要对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背景、意义、研究设计及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概述。指出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和产业融合发展,是在中美激烈竞争下国际经贸格局重构、RCEP生效实施推动区域产业链重构、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冲击重塑产业安全思维和新发展格局下扩大西部地区开放发展等背景下的内在需求。对于推动我国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价值。阐述了本书主要的研究方法,研究框架、技术路线和创新之处等。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导论部分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发展历程、战略意义、机遇、挑战、战略定位、空间布局、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支持政策等。

(二)西部陆海新通道与产业融合的相关理论

本书从文献综述、理论基础和动力机制三个方面全面梳理了西部陆海新通道与产业融合的相关文献和理论。文献综述从通道经济理论及实践、区域产业发展和西部陆海新通道与产业融合三个层面全面梳理了相关文献并进行了评述。基于通道经济理论、产业集聚理论、产业融合理论、共生理论和区域协同发展理论等阐述了西部陆海新通道与产业融合的理论基础,并从要素流动、制度通道、价值链协同和重构等维度构建了西部陆海新通道与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等。

(三)西部陆海新通道与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证研究

西部陆海新通道与产业融合,从经济学意义上而言具有较为复杂的关系,但是根本在于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区域协同,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加速产业集聚和产业升级,推动产业开放发展、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本书系统阐述了西部陆海新通道促进区域产业竞争力提升、产业集聚发展、产业升级、产业开发发展、产业创新发展和产业绿色发展的机制,并运用实证研究方法进行了全面的研究,从而得出了具有可信力的结论,为相关政策体系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四)西部陆海新通道与产业融合的实践

当前,西部陆海新通道已经形成了“13+2”的格局,各省(区、市)都在极力推进新通道与产业融合,力争通过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进一步提升产业竞争优势。本书选取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作为重点区域,全面梳理了各省(区、市)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与产业融合的举措、成效,总结了经验,以期为后续政策的提出奠定实践基础。

(五)西部陆海新通道与产业融合的国内外经验

建设通道经济,在国内外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模式和经验。当前,国际上比较知名的以交通通道为基础进而形成经济带的典型包括日本新干线、莱茵河,我国的“一带一路”、“珠江—西江”经济带、长江经济带等,本书全面梳理了这些典型经济带的形成逻辑和主要举措,总结了经济带发展的经验,并全面总结了其对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与产业融合的启示。

(六)西部陆海新通道与产业融合的策略

通道建设与产业融合,离不开高屋建瓴的顶层设计,也需要全方位的政策支持。在前述对西部陆海新通道与区域产业融合发展的理论、实证、实践及国内外经验借鉴基础之上,本书从发展战略、政策体系两个大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推动策略。首先从战略上提出了西部陆海新通道与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明确了发展要求和战略目标,规划了具体战略实施路径。从政策体系上,系统提出了基础设施发展,产业园区、产业链、人才、科技和区域合作政策。

(七)广西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与产业融合发展的策略

聚焦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出海口广西,从降低物流成本,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推动通道与区域产业绿色发展,引导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构筑产业融合环境保障,加快与周边地区互联互通,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等方面全面提出了政策建议,以期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与广西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

二、研究的主要方法

本书作为构建了一个较为系统、庞大的研究体系,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具体研究。

(一)定性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一种古老但高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通道经济、通道与产业等相关文献的系统收集,通过归纳整理、分析鉴别,对通道经济理论的发展脉络、主要研究进展等有了较为系统、全面的了解。

2.归纳法

归纳法主要应用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实践及国内外经验收集整理。通过资料的收集整理,全面掌握和了解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地区建设的具体举措、成效等,并汇集国内已有的建设经验,为深入研究提供素材。

3.逻辑推演法

在对现有政策的边界、成效等分析的基础上,基于问题导向,通过逻辑推演等方法从政策制定的初衷、政策效果传导的路径等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从而构建具有可操作性的策略体系。

(二)定量研究方法

1.Malmquist模型

采用全局参比Malmquist模型对2016—2020年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地区的运输效率进行评价。首先,运用公路、铁路、水路和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的就业人数、运输里程数为投入指标,客运量、客运周转量、货运量、货运周转量等指标为产出指标,对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地区的综合运输效率进行评价,客观、全面地评价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地区的运输效率。其次,采用全局参比Malmquist法对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地区的运输效率进行评价,该方法以所有各期共同构建的前沿(全局前沿)作为参比前沿,由于全局参比效率值参比的是同一个前沿,相互之间数字大小具有可比性,从而能够对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地区13个省(区、市)的综合运输方式的运输效率进行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确保效率值和效率变化值的可比性。

2.面板数据回归方法

通过构建产业开放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面板数据回归方法解析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基础设施建设对产业开放发展的影响,从而系统分析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对沿线区域产业开放发展的影响。

3.准自然实验的双重差分法

西部陆海新通道是中国在“新常态”背景下推动中国经济稳步发展的尝试与探索,利用2015—2020年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基于准自然实验的双重差分法研究了西部陆海新通道对产业升级的影响效应。

4.分步回归的中介模型

主要应用于西部陆海新通道通过改善区域创新环境与促进科技知识的溢出从而对区域产业创新产生影响的作用机制,分别采用三种不同的空间权重矩阵进一步分析科技知识溢出的空间效应。

5.多种评价方法的综合运用

基于改进CRITIC-熵权-灰色TOPSIS评价模型,从环境竞争力、要素竞争力、科技创新竞争力、生产竞争力四个层面来构建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实证评价。利用熵权法对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地区产业开放发展水平进行测度。

三、研究的创新点

(一)研究视角创新

本书的研究视角创新在于聚焦西部陆海新通道与沿线产业融合。现有的研究主要关注全国范围的一般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产业创新的影响,本书研究特定交通基础设施(西部陆海新通道)与区域产业融合的理论与实践,即以西部陆海新通道与产业融合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作为我国区域对外开放通道的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对区域产业发展的影响路径、机制及效果。具体来说,就是构建了基于经济学理论基础的研究框架,系统探讨了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对区域产业集聚、产业竞争力、产业开放发展、产业创新发展、产业绿色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二)研究观点创新

1.西部陆海新新通道建设促进了沿线产业集聚

本书系统阐述了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对产业聚集影响的机制,实证上以市场潜能和市场开放度作为中介变量,对通道建设的中介效应实证检验发现,通道建设对产业聚集具有促进作用,市场潜能、市场开放度在西部陆海新通道推进沿线地区第二产业聚集中具有正向中介效应。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有助于激发沿线地区市场潜能,提高市场开放度,进而提高沿线地区的产业集聚水平。

2.西部陆海新通道促进了沿线区域产业升级

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显著促进以劳动生产率提高为表征的产业升级,且其影响程度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西部陆海新通道可以同时通过比较优势和技术赶超促进产业升级,但与比较优势路径相比,技术赶超路径存在着一定的时滞性。

3.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提升了沿线产业开放发展水平

研究发现,西部陆海新通道通过铁路、公路等传统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信息基础设施等新基建,可以有效提升区域产业开放发展水平。其中,以信息基础设施为代表的新基建作用最为明显,而公路、铁路和信息基础设施的联动对产业开放发展的促进作用极为显著;因此,扎实推进西部地区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的联动意义重大。

4.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提升了区域产业绿色发展水平

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能显著促进产业绿色发展水平的提升,同时,区域产权结构和技术水平能显著正向促进西部陆海新通道产业绿色发展水平,但是能源结构、环境规制等因素则有负向影响。

5.西部陆海新通道高质量建设高水平发展需要系统性和先导性政策的支持

本书从西部陆海新通道整体层面给出了策略方案,认为要推进通道与产业融合要重点满足基础设施、物流、产业园区、产业链、人才、区域合作六个维度的要求;还进一步将优化对策落脚到广西,提出了作为桥头堡和核心区域的广西在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与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的关键策略。两个口径12个维度的策略,既有整体,又有局部,又相互补充,是对通道与产业融合策略体系较为完整的概括,是对西部陆海新通道与产业融合发展策略和行动方案的初步探索,是该领域的先导性研究,同时也是对类似研究的策略参考。

(三)研究方法创新

本书综合采用多种研究方法,系统采用了全局参比Malmquist模型、准自然实验的双重差分法、分步回归的中介模型、中介效应模型与空间计量分析等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