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园随笔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4章 知行合一的思考

明明懂得很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我们时常能听到这样一句话。按照王阳明的说法,他说自己懂得很多道理,却难以付诸行动,事实上是他根本不懂这些道理。我们也对此产生了怀疑。是我们真的没有懂得那道理吗?眼睁睁的看着你的原则被捏的粉碎,你关心的人遭受困难,你的尊严被无情的践踏,你还能安如泰山?你还能心静如水?他们说,那是你挂碍的太多了,无挂碍故,无有恐怖。你要远离颠倒梦想,才能究竟涅槃。真真的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在我看来,不能对大多数人都有意义的思想和文字,都没有多少意义。王阳明就算一个。儒家学说经过两千年的演绎,慢慢演绎的让大多数人都看不懂了,成了少数精英分子所追求的思想境界了。儒家到王阳明,就从道转变为术了。孔子终其一生都是站在一个普通人的角度来说话,而到了孟子,就变成了“虽千万人,吾往矣”这样完全不顾及普通大众的精英学术了。孔子之后,再无为普罗大众说话的人了。大的道理,终极的真理,都是学术上去探讨的,不能说不对,但至少对普通大众是没有任何生活上的指导意义的。

事实上,之所以觉得难以过好这一生,恰恰是因为我们身上有太多优秀的品质,与这个世界的价值潮流的冲突而导致的。如果是一个无耻的混蛋,他只会让别人不舒服,他自己是无论如何不会有任何不适的感受的,只要他不触犯法律,也就是几千年来人为文化道德系统的最底限,有些甚至是法律规定之外的完全超出底线的事情,我们都拿他没有办法。反而将这些具有优秀道德品质的人,全世界都在将其作为韭菜来收割,一茬一茬,有了他们,这个社会还存在些许温情,但也在与一阵一阵的来自道德底线的寒风的侵袭。不管你承不承认,事实往往就是这样。对于寡廉鲜耻的人,他只会考虑自己的感受,绝不会对别人的感受有丝毫的顾忌。当别人为此而遭受损失,进而恼怒愤恨的时候,他却觉得这件事很有意思,在一旁哈哈大笑。

道德与文化,绝不可丢。普罗大众需要拯救,物欲横流的世界在向着一个极端方向奔涌,正义需要得到滋长。普通人的生活需要找到意义,普通人的思想需要正名,普通的灵魂需要得到启迪。让知行合一找到新的意义。不否认,知行合一是做人做事的最高境界。这首先就要知,然后用知来指导行,最后将知慢慢的融入到基因里面,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即成为人的第一反应,进入人的潜意识。这并不是靠一两次顿悟就能解决的,要时时勤拂拭。所以,我一直推崇神秀的渐进式修行法,而反对慧能的片面的追求顿悟的修行方式。顿悟确实存在,但顿悟到大彻大悟,闻所未闻。我们每日对一些小的道理的顿悟,如同开启天眼,如同打通任督二脉,整个人整个心都跟着通透了起来。孔子云,朝闻道夕死可矣,表达的是一种通透的感觉,古人的感叹和我今天没有差别,我们今天也会说,这种通透的感觉真是让人痛快死了!

普通人的修行,肯定不能是与世隔绝的,是世间法的修行。普通人的修行,就是在探求与自己的关系、与世人的关系、与自然的关系,实际上古往今来的圣贤也都在探求如何更好的协调这三重关系。不否认,根本不存在一种能够一劳永逸地解决上述关系问题的统一的法则,每个人所面临的问题都各不相同,都有其条件基础,因此,大道摆在那里,怎么走,还要看个人所遇到问题的矛盾方面。所以,知和行的统一不是那么容易的,需要时时刻刻的审视和选择。万一选择错了也不要悔恨和气馁,因为,在那个时刻,你已经做到最好了,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并不是你的能力不行,而是条件不具备。在世间修行,要与自己为友,以大众为友,以自然为友,我们没有敌人,敌人的概念会使我们判断错误。在朋友的概念里,真诚的袒露自己,分析问题,并最终找到答案。放弃最优解这种想法,我们在我们所处的时空里,所能找到的答案,都是较优解。但这都不重要,关键是要找到解,然后才是寻求较优的解。最终解的优秀程度取决于留给我们的时间。做事不能着急,着急了,心就乱了,就会使我们判断错误。在解决问题的道路上,尽量少的安排根据经验判断的环节,尽量让所有的环节,都是根据条件选择出来的。这样才能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

以我们的知来指导我们的行,这句话仔细思考,确实是一句废话。因为没有人他的行为不是他的知来指导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一生下来就是知行合一的。但我们这里探讨的知行合一,指的是,如何使我们利用我们所得到的、理解到的、领悟到的对于生活能够更具指导意义,能够让我们在这样一个世界里面生活的更好的知,来指导我们的生活朝着一个让这个世界向着更好的方向去发展的角度来说的。往小了说,我们是在拯救我们自己的生活,往大了说,我们如果将这件事情做成一个全人类的事业,那么我们就是在做一项对于全人类都有进步意义的大事情。

读我的文字,想你自己的问题,过好你的生活,让周围的人都受到你的感染,让全世界都充满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