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文会七日:固所愿也,不敢请耳
在雨幕中,袁绍亲自敲响了示意文会开始的锣。
今日辩的是春秋。
作为文会的最后一天,也是人数最多的一天,台下本应该群情激昂,唇枪舌剑,掀起阵阵惊涛。
可台下三个学派的人竟无一人发言。
仔细看去,他们一个个神色憔悴。
显然这几日的事情给他们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袁绍见状,只能亲自开口,为此次春秋文会定下基调。
只听他言辞恳恳地说道。
“《春秋》,大义之所存也。《春秋》一书,寓褒贬,别善恶,明是非,学之,则能知是非,明大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皆在其中矣。故曰:‘学《春秋》,以立大义。’”
“《春秋》,历史之鉴也。夫历史者,往事之遗迹,未来之先导。学《春秋》,则能知古今之变迁,识兴衰之轨迹,鉴往知来,以明得失。故曰:‘学《春秋》,以知兴替。’”
“《春秋》,文辞之典范也。夫《春秋》之文,简练而意蕴深远,微言而大义昭然。学之,则能习文辞之精妙,通表达之技巧,为文为言,皆能得其要领。故曰:‘学《春秋》,以善文辞。’”
这个“春秋特供版”的“劝学”,让台下士人闻之动容,神色渐复。
他们早就知道袁绍才华横溢,但万万没想到他对于《春秋》的理解竟如此深刻。
就在台下士人正准备顺着袁绍的话往下说下去的时候,庭院门口慌慌张张地跑进了一个人,他的衣衫略显凌乱,脸上满是焦急与慌张的神色。
“袁君!袁君!”他一边大声呼喊着,一边穿过庭院,脚步踉跄,几乎要摔倒。
庭院中的众人纷纷投去惊讶的目光,议论声四起。
袁绍闻声,眉头一皱,随即站起身来。
他示意众人安静,然后沉稳地问道:“何事如此惊慌?慢慢道来。”
“袁君,大事不好了!”那人终于跑到了袁绍面前,膝盖一软,差点跪倒在地。
他剧烈喘息着,脸上的汗水和雨水交织在一起,显得异常狼狈。
袁绍伸出手来,轻轻扶住那人的肩膀,以示安抚:“别急,先喘口气,再慢慢说。到底是怎么回事?”
那人感激地看了袁绍一眼,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着呼吸。
待他稍稍缓过神来,便连忙开口说道:“都内狱的诸位...”
说着,他从怀里掏出了几块布料,颤抖着手,递给了袁绍。
当听到“都内狱”的名字时,台下像炸了锅一般。
此时的都内狱,关押着各位士人们的亲朋好友。
如今,这个地方出事了,众人怎能不慌?
袁绍接过布料,仔细端详着。
他的脸色愈发凝重,双手“不自觉”地攥成了一团。
随后,他吩咐旁边的随从,将布料给下方的士人们传阅。
当那几块布料经过重重传递传到孙涵的手里时,他的瞳孔猛地一缩。
因为,这是一封血书。
而在这份沉甸甸的血书上,他父亲的名字赫然在目,旁边是那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的手印,深深浅浅,印在其中。
他颤抖着双手,眼眶泛红,心中五味杂陈。
像孙涵这种情况不在少数。
或者说,没有亲朋好友的名字出现在布料上才是少数。
终于,一个年长的士人,眼眶泛红,开口怒斥道,“宦官欺人太甚!他们滥用权势,残害忠良,将朝廷纲纪践踏于脚下,视我等士人之尊严如无物。”
紧接着,另有一位年轻士人站了出来,他义愤填膺地说道。
“整件事情我士人未曾参与,但却要蒙受如此不白之冤,简直天理难容!”
两个人的话语,瞬间引燃了在场所有士人的心绪。
他们纷纷开口,声音一个比一个高亢,一个比一个激昂。
“我等苦读诗书,本欲为国效力,为民请命,却没想到竟会遭受如此屈辱!”
“宦官之祸,已非一日。他们蒙蔽圣听,祸乱朝纲,若不除之,国将不国!”
恰在此时,外面传来繁杂的脚步声。
众人顺着庭院的大门向外看去。
只见那熟悉的羽林军又站在了庭院之外,他们身着铁甲,手持长矛,排列得整整齐齐,就像是张开嘴,等待着他们主动送上门的巨兽。
于是,士人变得更加愤怒了。
今日他们之所以来到这里,敢来参加文会,他们就已经做好了入狱的准备。
那宦官们到底想要做什么?
天下士人这么多,他们真的以为凭他们的力量,就能将所有人的士人抓捕干净吗?
他们真的以为凭借着武力,就能堵上天下苍生的悠悠之口吗?
他们真的以为凭借着阴谋诡计,就能颠覆这世间的公正与真理吗?
他们...是想要赶尽杀绝吗??!!
错了,他们错了!
士可杀,不可辱!
当年秦王政都没有彻底绝了儒家的根,张让他们几个小小的中常侍又怎么可能做到?
昔日秦王政所言天子之怒,伏尸百万,但布衣之怒,又岂是以头抢地、引颈待戮?
布衣之怒,是民心之怒,是天下士人之怒,一旦爆发,其势不可挡。
汉室百年的基业,绝对不能像秦朝一样,断送在宦官手上。
秦之灭亡,实乃宦官赵高弄权之果,汉室岂可重蹈覆辙?
陛下,听听来自天下的民意吧!
他们这次实在是太过分了。
在压抑到极致的氛围中,那些羽林军没有任何征兆地进来了。
他们没有等今天的文会结束,便如狂风骤雨般闯进了庭院。
这些士兵迅速分散开来,各自朝着庭院的两侧移动,像是在布置着一张无形的网。
他们的意图非常明显。
他们想像上一次那样,以武力压制这些手无寸铁的士人,随后将他们像囚犯一般押送至都内狱,让冰冷的石壁成为他们言论自由的终结。
然而,这一次,当羽林军们准备好采取行动时,他们惊讶地发现,这些士人们,此刻异常镇定。
没有一个人试图逃避或反抗,他们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聚焦在了同一个人身上——一个坐在最上首位置的男人。
在场所有的士人都明白,此时此刻,也只有他有这个能力,将想法上达天意,改变天子的想法,让天子不再被宦官一家之言所蒙蔽。
也只有他,能担此重任。
袁君,恳请您救救大汉吧!
感受着周遭士人期盼的眼神,袁绍明白...亮剑之时,就在此刻!
就在羽林军准备实行抓捕之际的电光火石之间,袁绍蓦然站起,猛地一挥手,将面前沉重的木案推翻在地。
他随即拔出了腰间那柄寒光闪闪的佩剑,剑尖直指苍穹,整个人散发出一种决绝与不屈的气息,振臂高呼,声音如雷贯耳:
“如今宦官当权,他们残害忠良之士,蒙蔽天子,致使朝纲不振,国运日渐衰微。”
“天下已然走到了最危难的关头,社稷存亡,就在此一举。”
“大汉养士四百载,仗节死义,正在今日,我欲向陛下陈清利害,诸君可愿助我一臂之力?”
台下的孙涵猛地起身,慨然应允:“固所愿也,不敢请耳。吾愿与袁君共赴国难,虽九死其犹未悔!”
袁绍缓缓将目光从孙涵身上移开,扫向场下的士人们。
他们的眼中,不约而同地燃烧着同样的火焰。
那是名为愤怒的火焰。
就在这愤怒达到顶点的一刻,他们几乎是同一时间起身。
“固所愿也,不敢请耳!”
士人们的声音震耳欲聋,汇聚成了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
这声音,像是一把锋利的剑,刺破了乌云密布的天空,穿透了暴雨的喧嚣,直抵天际。
众人蓦然回首,这才发现。
一连几日的暴雨不知何时已悄然停歇。
大汉的天,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