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吴王恪的才华和相貌,都很像他的父亲。所以他一向声望很高,颇受人爱戴。李治登基之后,吴王处处小心谨慎,唯恐长孙无忌找他的麻烦,从而加害于他。
可是,不管怎样,他始终是长孙无忌的一块心病;不除掉他,长孙无忌是绝不会善罢甘休的。
果然,他被牵连进房遗爱的案子,以莫须有的罪名,被赐自尽。
同时领旨自杀的,还有荆王元景、巴陵公主和高阳公匡。
三个驸马都尉——房遗爱、薛万彻和柴令武,通通斩置。
长孙无忌遭到了吴王恪临死前的诅咒。他依然不管不顾,借房遗爱这桩案子,不断扩大事态,株连那些平时与他(还有褚遂良)关系不好的官员。
这些皇室族亲的死难,以及一批又一批官员的流放,在唐高宗的内心,布下了浓重的阴影。他的心情很差,时时感到有种说不出的痛苦。最能给他以安慰的,还是武昭仪——一如当年在先皇的病榻前,她给他的体贴和宽慰。
这个时候,高宗的第五个儿子、武昭仪的长子李弘出世了。
虽然王皇后把自己的养子扶上了储位,但是,她本人的失宠,却没有由此而得以避免。更糟糕的是,武昭仪一反当初对她的谦卑和恭顺,竟然开始不把她放在眼里!
就像当初奈何不得萧淑妃一样,不论武昭仪怎么无礼,王皇后都拿她一点办法也没有。皇上处处袒护她,谁都不可以说她半句不是。那光景,即使是当年的萧淑妃,也很难与她相比。
皇后这才明白,自己办了一件天大的蠢事。当初如果不把这妖精似的狐媚子召进宫里,顶多是萧淑妃一个人气气她。
如今可好,这武昭仪竟像是有心要把她踩在脚底下。照这样下去,自己这皇后的位子,怕是还要让给她呢!
哼,做什么春秋大梦,想得倒美!
王皇后思前想后,决定去看萧淑妃。一见面,先拉着萧淑妃的手,说了一大篇贴心的话;然后,两人前嫌尽释,合谋联手对付武昭仪。
俗话说,请神容易送神难。武氏既然已经被王皇后接进宫里,再想排挤她,可就不那么容易了。
皇宫里几乎无一日无是非。尤其是后宫,清一色的女人天下,常无事也能生非,连屋子里的盆罐都有耳朵。
王皇后的一举一动,早在武昭仪的掌握之中。
我们记得,武昭仪曾经多年混迹于普通宫人当中,对那些生活在后宫下层或底层的女人,有着体察入微的了解。她知道她们对于什么感兴趣,也知道怎样笼络她们的感情。
像王皇后那种养尊处优、美丽而又高贵的女人,是不大可能愿意同使女婢仆多打什么交道的——她是主子,她们是下人;她们匍匐在她脚下,不是天经地义的么?
萧淑妃,为人骄横跋扈。她没有王皇后那样的贵族教养,又惯于仗势欺人,所以更不会讨宫人的喜欢。
在这种情形下,武昭仪只需略施手段,稍加经营,便得到了大批亲信和耳目。她从不吝惜财物,特别是对王皇后和萧淑妃得罪过、或者是她们所不喜欢的宫人,她全都一—结交。
连皇上给她的赏赐,她也慷慨地分赠给她们。武昭仪的小耳朵,已经把王皇后的行踪,及时地向她作汇报。她猜出了皇后的意图,表面上却不动声色。
武昭仪眼下急于要做的事,是想办法实现她家族的来耀。至于王皇后和萧淑妃,她料定她们一时也翻不起什么大浪,所以暂时先不予理睬,由着她们去闹。
武昭仪想请皇上给她的亡父追赠一个名誉头衔。不过,即使按她二品内官的地位,也够不上为她父亲追赐封号的身份。
武昭仪的父亲武士彟,我们在前面提到过,他死在荆州(今湖北境内)都督任上。在那以前,他最早是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一带的大木材商,因为喜欢结交豪客,认识了当时的太原留守李渊。
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武士彟为他的军队提供战服;并且一路跟随,同李渊一道攻入京城长安。
唐初,武士彟位居三品工部尚书,封应国公。他做过豫州(今河南)都督、利州都督和荆州都督。
都督,是地方军政长官。地区等级不同,都督的地位也不一样。
比如说,唐高宗以褒奖功臣的名义,追赠给武士彟的并州都督之官,就高于武士彟生前实际担任过的同类官职。
我们没有提到过,武昭仪的少年时代,曾经有过一段不愉快的记忆。
武士彟的元配相里氏,是一个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乡下女人。她为武家生过两个儿子:武元庆和武元爽。
武士彟死后,他续娶的夫人杨氏,带着自己的三个女儿,还有武元庆和武元爽,投奔到长安,同他们的叔伯兄弟武惟良、武怀运生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