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据历史学家考证,位于今西安西北城外的感业寺小学,就是史书上记载的感业寺的旧址。
感业寺,又叫安业寺或灵宝寺,在唐朝是一座不太出名的普通寺庙。李世民死后,后宫里凡是被先皇宠幸过而又没有生育子女的内官,一律要离开皇宫,出家做尼姑,每天在佛堂里敲着木鱼颂经,为死去的皇上祈求他在阴间的福祉(zhi,音止,幸福)。
只有一个人是例外的。她受过先皇的恩宠,又没有儿女,可是却没被列入出家为尼的名单。这个人,就是徐惠。
徐惠没有随从銮驾去翠微宫,所以她听到皇帝崩逝的消息,已经是两天以后了。
李世民的死,是一件震惊天下的大事。太子李治,在父皇咽气的那一时刻,就搂着长孙无忌的脖子,哭得死去活来。
三天后,正式发丧。太子在灵前即位。前来上朝的四夷臣属,以及正巧到京师纳贡的各国使节,有几百人,在太极殿嚎啕大哭。
他们果真像从前承乾在东宫演习过的葬礼那样,纷纷拔出佩刀,有的剪掉一绺头发,有的割下一只耳朵,有的用刀划自己的脸,顿时,鲜血滴滴答答,溅得满地都是。
这个时候,徐惠已经倒在床上,一病不起了。她拒绝请医吃药,终日以泪洗面,一心只求速死,好去追随先帝的魂魄。
徐惠的痴情,深深地打动了唐高宗李治,他破例让她留在宫里,一直到死。
徐惠死时,年仅二十四岁,距先皇辞世还不到一年。史书上没有记载说,武照为了先皇上仙(去世)怎样伤心落泪。她不曾痛哭流涕,这恐怕是实情。
凭心而论,武氏本来是个备受冷落的苦主,她哪来对李世民的眷恋之心、悲哀之情?况且,她心里惦记的是新登基的年轻君王,她才不想那个死了的老皇帝呢!
只是,她没有徐惠那么好命,能够留在宫里;她甚至来不及辞别李治,就随着别的宫人一道,去了感业寺。
寺庙,对于武照来说,并不是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从幼年起,她就常随母亲出人这种地方。
武照的生母杨氏,是父亲武士彟的续弦夫人。她出身高贵,在她嫁给武士彟之前,唐太宗李世民的妹妹桂阳公主,先改嫁到了她家,同她的堂兄杨师道结为伉俪。
杨氏本人知书达理,喜欢读书写字。她能把成百上千的小字,端端正正缩写在一寸见方的绢绫上。
杨氏是个虔诚的佛教徒。武照记忆中的梵钟清音和香烟薄雾,就是跟着母亲人寺礼佛时留下的深刻印象。
现在的情形,与母亲当年进庙烧香拜佛,是完全不一样的。
武照一踏进感业寺的门槛,最先要做的事就是——剃度。
剃度是佛教用语,意思是给准备出家的人剃去头发,成为比丘(和尚)或者比丘尼(尼姑)。
剃度之后,武照还应该有一个法号。因为一旦皈依佛门,就不可以再用原先的俗名了。可惜,由于在史书中找不到类似的记载,我们只好沿用她的俗名,依旧叫她武底。
寺庙里的生活,单调而又乏味。一天之中最主要的事情,就是跪在蒲团(用香蒲草、麦秸编成的圆形垫子)上,手里敲着木鱼(一种敲打的响器,木制,中间镂空),拿着经卷念经。有时候,还要做一些杂事,包括像劈柴担水之类的粗活,也是尼姑们自己来做。
除此而外,还有一门必修的重要功课:打坐。打坐就是静坐,是佛教修道的一种方法。通过这种方法,训练僧尼摆脱一切杂念,使心灵和思想在绝对的宁静中,达到空灵忘我的境界。
武氏很快就厌倦了这日诵黄卷(经书)、夜伴青灯的寂寞生活。她把打坐的时间,差不多全都用来回忆往事,回忆同太子的那段私情。
如今已经做了天下之主的李治,不会把他爱恋过的媚娘忘了吧?
永徽元年(公元 650年)年初,高宗立太子妃王氏为皇后,良娣萧氏为淑妃。淑妃在四妃中位居第二,在唐高宗李治身边,地位仅次于皇后。
唐高宗总共有十二个儿女,后面六个暂且不提;除了贞观十七年出生的长子陈王忠之外,依次还有:原王孝、杞王上金、雍王素节、义阳公主和宣城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