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读史笔记·三国志】【名臣奏疏语录篇二四】
荀彧上书曹操武治于外文修于内
背景
荀彧不仅在军事上提出许多高瞻远瞩的战略建议,还在国家的长远发展上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他深知“文治武功”的重要性,主张在战乱之余,也要重视文化教育、礼仪制度的建设。在荀彧的推动下,曹操开始重视文化教育和礼仪制度的复兴。他效仿古代圣贤,如舜帝分命百官、汉高祖重视礼仪教育等,力求在战乱中恢复社会秩序和文化传统,不仅使得北方政治稳定,同时也为建安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营养土壤。
原文
是时征役草创,制度多所兴复,彧尝言于太祖曰:“昔舜分命禹、稷、契、皋陶以揆庶绩,教化征伐,并时而用。及高祖之初,金革方殷,犹举民能善教训者,叔孙通习礼仪于戎旅之间,世祖有投戈讲艺、息马论道之事,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今公外定武功,内兴文学,使干戈戢睦,大道流行,国难方弭,六礼俱治,此姬旦宰周之所以速平也。既立德立功,而又兼立言,诚仲尼述作之意。显制度于当时,扬名于后世,岂不盛哉!若须武事毕而后制作,以稽治化,于事未敏。宜集天下大才通儒,考论六经,刊定传记,存古今之学,除其烦重,以一圣真,并隆礼学,渐敦教化,则王道两济。”彧从容与太祖论治道,如此之类甚众,太祖常嘉纳之。彧德行周备,非正道不用心,名重天下,莫不以为仪表,海内英隽咸宗焉。司马宣王常称书传远事:“吾自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
背景
在建安年间,征伐频繁,各项制度尚在草创与复兴之中。荀彧曾向曹操进言:“昔日舜帝分派禹、稷、契、皋陶各司其职,共同治理国家,教化与征伐并行不悖。及至汉高祖初立天下,战事正酣,他仍不忘选拔擅长教化的贤能之士。叔孙通于军旅之中研习礼仪,世祖光武帝亦有投戈讲艺、息马论道之佳话,真正的君子无时无刻不秉持仁德之心。如今您外则平定战乱,内则振兴文学,使得干戈止息,和睦共处,大道得以广布,国家危难渐趋平息,六礼(古代六种礼仪制度)得以恢复并治理得井井有条。这正是周公旦辅佐周朝,迅速安定天下的原因所在。您既已立德立功,若能再兼及著书立说,传承思想,这实乃孔子述而不作、传承大道之意旨。如此,则既能彰显制度于当世,又能扬名于后世,何其盛哉!若待武事完全平息后再来制定礼乐制度,恐怕会延误治理国家的时机。我们应当广集天下英才与博学儒者,深入研究六经,整理刊定典籍传记,保留古今学术精华,去除繁冗重复,以求得圣人之道的真谛。同时,尊崇礼学,逐步推进教化,如此则王道得以两全其美。”
荀彧从容不迫地与曹操探讨治理国家的道理,此类言论甚多,曹操常常嘉许并采纳他的意见。荀彧品德高尚,行为周全,非正道之事绝不费心,他在天下间享有崇高的声誉,无不被视为楷模与典范,海内英才俊杰皆对他心怀敬仰并尊其为师。司马宣王(司马懿)在论及往事时,常称赞道:“自我耳闻目睹以来,直至百数十年间,贤能之才未曾有及得上荀令君(荀彧曾任尚书令,故称荀令君)者。”
自古以来就有文治武功之说。武功即是指征讨、征伐,用武力征服为乱者;文治则是加强思想文化教育,通常是儒家治国思想,培育治国贤才。乱世并非只一味用武力征伐,必须加以文治。和平年代也不能只重视文治,必须时刻准备着应对突发的战争。文治武功相辅相成,并不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