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读史笔记·三国志】【名臣奏疏语录篇三一】
崔琰谏曹丕驰骋畋猎
背景
崔琰其人。崔琰,字季珪,清河郡东武城人(今河北省故城县)。崔琰早年师从汉末大儒郑玄,学习经学和文学。不仅学识渊博,还擅长武艺。最初,崔琰袁绍所辟,担任骑都尉等职,后来曹操平定冀州之后崔琰归顺曹操,被授予冀州别驾从事等职,他随后迁任丞相东曹掾,负责选拔官员,并教导世子曹丕。后因一句话被曹操误解下狱赐死。
崔琰声姿高畅,眉目疏朗,须长四尺,甚有威重,朝士瞻望,在职期间忠正尽责,《先贤行状》称颂崔琰:“清忠高亮,雅识经远,推方直道,正色于朝。魏氏初载,委授铨衡,总齐清议,十有余年。文武群才,多所明拔。朝廷归高,天下称平”。
崔琰在担任“世子傅”期间,曹丕在曹操出征期间留守邺城,经常外出打猎,驰骋田野以为乐。在古代君主沉迷打猎被认为是极其不好的行为,不仅会玩物丧志,更会有人身安全。曹丕竟然在曹操外出征伐期间穿着奇装异服去打猎游玩,在正统的儒家观念里是极其不合适的,崔琰于是给他了这篇谏书。
原文
太祖征并州,留琰傅文帝于邺。世子仍出田猎,变易服乘,志在驱逐。琰书谏曰:“盖闻盘于游田,《书》之所戒,鲁隐观鱼,《春秋》讥之,此周、孔之格言,二经之明义。殷鉴夏后,《诗》称不远;子卯不乐,《礼》以为忌。此又近者之得失,不可不深察也。袁族富强,公子宽放,盘游滋侈,义声不闻。哲人君子,俄有色斯之志;熊罴壮士,堕于吞噬之用。固所以拥徒百万,跨有河朔,无所容足也。今邦国殄瘁,惠康未洽,士女企踵,所思者德。况公亲御戎马,上下劳惨,世子宜遵大路,慎以行正,思经国之高略,内鉴近戒,外扬远节,深惟储副,以身为宝。而猥袭虞旅之贱服,忽驰骛而陵险,志雉兔之小娱,忘社稷之为重,斯诚有识所以恻心也。唯世子燔翳捐褶,以塞众望,不令老臣获罪于天。”世子报曰:“昨奉嘉命,惠示雅数,欲使燔翳捐褶。翳已坏矣,褶亦去焉。后后此比,蒙复诲诸。”
注解
当曹操出征并州时,他留下崔琰在邺城辅佐文帝(曹丕,当时为世子)。然而,世子曹丕仍然外出打猎,频繁更换服饰与车马,心思完全沉浸在追逐猎物之中。崔琰上书进谏道:
“我闻听沉迷于游乐狩猎,是《尚书》所警戒的;鲁隐公观鱼之事,《春秋》也给予了讥讽。这些都是周公、孔子等先贤的格言,以及两部经典所阐明的道义。殷商借鉴夏朝灭亡的教训,《诗经》中说这样的历史教训并不遥远;而关于子卯之日不举行宴乐的禁忌(子日和卯日,可能是因为历史上的某些事件或传说,被赋予了特定的意义,从而成为了需要避忌的日子),则是《礼记》所规定的。这些都是近在眼前的得失,我们不可不深刻反省。
昔日袁氏家族虽富强,但因公子们放纵不羁,沉迷于游乐奢侈之中,以至于道义之声不闻于外。结果,那些有识之士和君子纷纷心生去意,就连勇猛之士也沦为了贪欲的俘虏。正因如此,他们虽然拥有百万之众,横跨黄河以北,却终究无法立足。
如今国家遭受重创,百姓尚未得到真正的恩惠与安宁,士人女子都翘首以盼,期望的是仁德之政。况且,主公(曹操)亲自统率军队外出征战,上下皆劳苦疲惫,世子您应当遵循正道,谨慎行事,思考治国安邦的大计。对内要汲取近来的教训,对外要彰显高远的节操,深思远虑,以身为国家储君的宝贵财富。然而,您却轻率地穿上猎人的粗布衣裳,不顾危险地奔驰于山林险地之间,只图捕猎野鸡野兔这样的小乐趣,忘记了国家社稷的重担,这实在是让有识之士感到痛心疾首啊!
因此,我恳请世子您能烧毁那些猎人的衣裳,抛弃那些不利于您身份的服饰,以平息众人的期望,也不让老臣我因此获罪于天。”
世子曹丕回复说:“昨日收到您的谆谆教诲,您希望我能够摒弃那些猎人的装扮。我已经照做了,那些衣裳已经毁坏,不再穿戴。今后,我会时刻铭记您的教诲,再次感谢您的指导。”
崔琰的这篇谏书从儒家经典入手,告诫曹丕君主的不良行为可能会给国家带来种种危害,希望曹丕能引以为戒。又列举袁绍之子沉迷玩乐导致覆灭的眼前案例,说明沉迷玩乐会导致勇猛之士耳濡目染堕于恶趣,而正直之士则会萌生退意。况且此时曹操还是在征战,曹丕更不应该沉迷打猎的这种低级乐趣,忘记了国家社稷。曹丕接到谏书后虽然嘴上说的好听,烧衣明志,但是仍然恶习不改,之后仍然多次带领群小外出田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