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奏疏语录三国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8章 【读史笔记·三国志】【名臣奏疏语录篇三八】

王肃谏大兴土木刑杀仓卒等事

背景

王肃其人。王肃,字子雍,东海郡郯县(今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人,王朗之子。。王肃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博采众家,遍注群经。他对《尚书》、《诗经》、《仪礼》、《礼记》、《周易》等经典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并整理、注释了《孔子家语》。历任散骑黄门侍郎、中领军等重要官职,加散骑常侍王肃在政治上忠诚正直,为曹魏政权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贡献,他的学识和才能也深受曹魏君主的器重和信任。

奏疏背景。在曹魏景初年间,魏明帝曹睿大兴宫室,如九龙殿、显阳殿等,这些工程耗资巨大,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大量农民被征调去从事宫殿建设等徭役,导致农田荒芜,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粮食产量锐减,民众生活困苦。而且政府在征发徭役时,往往不能按时兑现承诺,如原本说工程完成后就释放民夫,但往往工程完成后又找借口继续留用,这种失信行为加剧了民众的不满和怨恨。同时刑罚处置仓促。在此政治背景下民不聊生,冤假错案频发,百姓生活苦不堪言。王肃于是写下这篇奏疏劝阻魏明帝,他在奏疏中向皇帝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建议,旨在减轻民众负担、恢复农业生产、维护社会稳定。包括减少徭役征发、按时释放民夫、加强信用建设、保障司法公正等,都是针对当时社会问题的切实可行之策。

原文段一

景初间,宫室盛兴,民失农业,期信不敦,刑杀仓卒。王肃上疏曰:“大魏承百王之极,生民无几,干戈未戢,诚宜息民而惠之以安静遐迩之时也。夫务畜积而息疲民,在于省徭役而勤稼穑。今宫室未就,功业未讫,运漕调发,转相供奉。是以丁夫疲于力作,农者离其南亩,种谷者寡,食谷者众,旧谷既没,新谷莫继。斯则有国之大患,而非备豫之长策也。今见作者三四万人,九龙可以安圣体,其内足以列六宫,显阳之殿,又向将毕,惟泰极已前,功夫尚大,方向盛寒,疾疢或作。“

注解

景初年间,曹魏政权大兴土木,农民无法耕种田地,而政府未能恪守信用,频繁征发徭役,且刑罚严苛,往往仓促行事,导致民怨四起。

王肃于是上疏进谏道:“大魏王朝承继了历代王朝的辉煌,但如今百姓数量稀少,战乱尚未平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确实应该让百姓得到休养生息,给予他们安宁与和平的时光。要想积蓄国力并安抚疲惫的民众,关键在于减少徭役负担,鼓励农耕生产。然而,现在的情况是,宫殿尚未建成,各项工程仍在继续,运输和调配物资的任务繁重,需要层层辗转供应。这导致成年男子疲于奔命,农民离开田地,耕种的人少而吃饭的人多。旧粮已经耗尽,新粮又无法及时接上,这是国家面临的大患,绝非长久之计。我观察到,目前参与宫殿建设的工匠和民夫已有三四万人之多。九龙殿已经足够安置圣上,其内部空间也足以容纳六宫嫔妃。显阳殿也即将竣工,唯独泰极殿之前的工程还相当浩大。而眼下正值严冬,疾病可能随时爆发。”

原文段二

“诚愿陛下发德音,下明诏,深愍役夫之疲劳,厚矜兆民之不赡,取常食廪之士,非急要者之用,选其丁壮,择留万人,使一期而更之,咸知息代有日,则莫不悦以即事,劳而不怨矣。计一岁有三百六十万夫,亦不为少。当一岁成者,听且三年。分遣其余,使皆即农,无穷之计也。仓有溢粟,民有余力:以此兴功,何功不立?以此行化,何化不成?夫信之于民,国家大宝也。仲尼曰:‘自古皆有死,民非信不立。’夫区区之晋国,微微之重耳,欲用其民,先示以信,是故原虽将降,顾信而归,用能一战而霸,于今见称。前车驾当幸洛阳,发民为营,有司命以营成而罢。既成,又利其功力,不以时遣。有司徒营其目前之利,不顾经国之体。臣愚以为自今以后,傥复使民,宜明其令,使必如期。若有事以次,宁复更发,无或失信。“

注解

“我衷心希望陛下能够发出仁慈的旨意,颁布贤明的诏令,深切同情那些因劳役而疲惫不堪的工匠和民夫,深切体恤那些生活困苦的广大百姓。裁去那些常食官粮的人,选取那些并非急需的费用,然后从民夫中挑选出身强力壮的人,只留下一万人继续工作,并规定他们按一定的期限轮换,让他们知道休息和替换的日子就在眼前。这样一来,他们便会乐于从事当前的工作,即使劳累也不会有所怨言。如果按一年来计算,全国范围内可以动用的夫役数量达到三百六十万,这个数字并不少。对于那些原本计划一年内完成的工程,我们可以允许它们延长至三年。同时,将其他剩余的夫役分派回去从事农业生产,这才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之计。当仓库中粮食满溢,民众手中有余粮时,我们再兴办各项工程,还有什么不能成功的呢?我们再用这样的政策来教化百姓,还有什么不能实现的呢?

信用对于民众来说,是国家最宝贵的财富。孔子曾说:‘自古以来人总有一死,但民众如果没有信用就无法立足。’即使是小小的晋国和微不足道的重耳,在想要动用民众时,也是先以信用来昭示他们。因此,即使原国即将投降,重耳也因信守承诺而赢得了民心,最终能够一战而称霸诸侯,至今仍然被人们称颂。

回想起之前陛下前往洛阳时,曾征发民众修建营寨,有关部门承诺营寨建成后就会释放民众。然而,营寨建成后,却又因贪图他们的劳力而不按时释放。有的司徒只顾眼前的利益,而不顾国家的长远利益。我愚昧地认为,从今以后,如果再要征发民众,应该明确发布命令,确保他们的工作期限得到遵守。如果确实有紧急事务需要再次征发,也应该重新发布命令,而不是违背原先的承诺。”

原文段三

”凡陛下临时之所行刑,皆有罪之吏,宜死之人也。然众庶不知,谓为仓卒。故愿陛下下之于吏而暴其罪。钧其死也,无使污于宫掖而为远近所疑。且人命至重,难生易杀,气绝而不续者也,是以圣贤重之。孟轲称杀一无辜以取天下,仁者不为也。汉时有犯跸惊乘舆马者,廷尉张释之奏使罚金,文帝怪其轻,而释之曰:‘方其时,上使诛之则已。今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之,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臣以为大失其义,非忠臣所宜陈也。廷尉者,天子之吏也,犹不可以失平,而天子之身,反可以惑谬乎?斯重于为己,而轻于为君,不忠之甚也。周公曰:‘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工诵之,士称之。’言犹不戏,而况行之乎?故释之之言不可不察,周公之戒不可不法也。”又陈“诸鸟兽无用之物,而有刍谷人徒之费,皆可蠲除”。

注解

“凡是陛下临时决定执行的刑罚,都是针对有罪的官吏和应当处死的人。然而,普通民众并不了解内情,往往误以为这些刑罚是仓促而随意的。因此,我恳请陛下将案件交给官吏审理,并公开罪犯的罪行,让他们接受公正的审判。即使他们最终难逃一死,也不要让他们在宫中秘密受刑,以免引起远近百姓的猜疑和不安。

人的生命是至为宝贵的,一旦失去就无法复生,因此圣贤之人都非常重视生命。孟子曾说:‘为了夺取天下而杀死一个无辜的人,即使是仁爱的人也不会去做。汉朝时,有人触犯皇帝车驾的仪仗队并惊吓了御马,廷尉张释之奏请只罚他缴纳罚金。文帝觉得处罚太轻了,但张释之解释说:‘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如果陛下立即下令处死他也就罢了。但现在案件已经交到廷尉这里来处理了。廷尉是天下公平正直的象征,如果廷尉的判决一旦有所偏颇,那么天下人都会以此为标准来衡量法律的轻重缓急,百姓将无所适从。’然而,我认为张释之的解释大错特错,这不是忠臣该说的话。廷尉是天子的官吏,尚且不可以不公平处事,何况是天子呢,难道可以做出让人疑惑错谬的事吗?这是把自己看的很重,而轻视国君,是极其不忠诚的。

此外,周公曾说:‘天子不能开玩笑,一言既出就要被史官记载下来、乐师传唱开来、士大夫称颂下去。’言语尚且不能随便开玩笑,更何况是行动呢?因此,张释之的话不可不仔细审查,周公的告诫更是我们应该效法的准则。

另外关于那些无用的鸟兽以及饲养它们所耗费的人力物力,我建议陛下将这些无用的鸟兽以及相关的费用全部免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