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读史笔记·三国志】【名臣奏疏语录篇七】
傅干谏曹操举兵伐孙权
背景
建安十九年,曹操举兵十万讨伐孙权,参军傅干上书劝谏曹操按甲寝兵,息军养士,然后以文治取天下,曹操此时年近花甲,担心有生之年无法平吴灭蜀,不听傅干之言,执意伐吴,最后无功而返。
原文
参军傅干谏曰:“治天下之大具有二,文与武也;用武则先威,用文则先德,威德足以相济,而后王道备矣。往者天下大乱,上下失序,明公用武攘之,十平其九。今未承王命者,吴与蜀也,吴有长江之险,蜀有崇山之阻,难以威服,易以德怀。愚以为可且按甲寝兵,息军养士,分土定封,论功行赏,若此则内外之心固,有功者劝,而天下知制矣。然后渐兴学校,以导其善性而长其义节。公神武震于四海,若修文以济之,则普天之下,无思不服矣。今举十万之众,顿之长江之滨,若贼负固深藏,则士马不能逞其能,奇变无所用其权,则大威有屈而敌心未能服矣。唯明公思虞舜舞干戚之义,全威养德,以道制胜。”公不从,军遂无功。
注释
参军傅干进谏道:“治理天下的两大根本手段,在于文治与武功;运用武力则必先树立威严,采用文治则必先彰显德行,威严与德行相辅相成,而后王道才得以完备。昔日天下大乱,上下失序,明公您凭借武力平息了大部分的战乱,如今尚未归顺王化的,只剩下吴国与蜀国。吴国拥有长江天险,蜀国则有崇山峻岭作为屏障,这两国难以单凭武力征服,却容易被德政感化。我认为,我们应当暂且停止军事行动,让军队休整,士兵得以修养,同时分封土地,论功行赏,这样做能够巩固内外人心,激励有功之人,使天下人明白秩序与规范。随后,我们应逐渐兴办学校,引导人们向善,培养他们的道义与气节。明公您的神武威名已经震撼四海,若能再以文治相辅,那么普天之下,将没有不服从您的。如今,如果我们调动十万大军,驻扎在长江岸边,若敌人坚守不出,我军将士便难以施展才能,奇谋妙计也无用武之地,这样不仅大军的威严受挫,敌人的心志也未能被降服。希望明公能思考虞舜手持干戚(古代兵器与舞具,象征以德服人)的典故,保全威势,修养德行,以道义来赢得最终的胜利。”然而,曹操(此处“公”通常指曹操)并未采纳傅干的建议,结果此次军事行动未能取得预期的成功。
傅干认为治理天下无非是文治和武功两种手段。天下大乱的时候不得已而用武力征服作乱者;而天下几乎安定的时候就需要用文治使远方难以征服的势力倾心归附。
傅干的这段话是正宗的儒家治国思想。《论语·季氏》中的一段著名论述:“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这是孔子在得知鲁国贵族季氏计划攻打小国颛臾时,与其弟子冉有、季路之间的一段对话,表达了他反对武力征伐,主张以文治教化来使远方的人归服的思想,即修德以来远人。
“修德以来远人”的思想对于现代国家治理和国际关系处理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提醒我们,在处理国际关系时应注重文化交流和道德引领的作用;在治理国家时应注重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道德影响力;在对待外来人口时应注重保障其合法权益和提供人文关怀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国家的国际地位、国际号召力、更有利于创建一个和平、互惠互利的国际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