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走过你来时的路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我经常会想起25岁之前的日子,虽不及五陵年少的风流自在,过的也算是平民版银鞍白马的活泼日子。大把大把的时间花在玩儿上,我有足够的勇气一个人出去旅行,并给这个系列起名叫“未知的旅行”(Unknown Journey)。未知,把一切交给因缘。每去一处,必然会有当地的几座著名的寺院名列打卡地清单,也不知何时形成的这样一个习惯。旅行路上,要用心跳出那个惯常的环境,带着一程欢喜,感受自然清风和人间烟火。天涯踏尽,仍是红尘。可天涯之外呢?
当这样梦幻般的未知旅程累积了十次后,我去了一个地方,也就是本书的主人公希阿荣博堪布建立的道场—扎西持林寂静地。堪布真是一个懂旅行的人,他懂得那些在路上的人想要得到什么、应该得到什么。他将这些全然呈现给你。堪布经常说,希望即便是路过扎西持林的人,也能得到解脱的安乐。于是,多年养成的对于旅行的向往,仍未泯灭,一场心的旅行从此开始。此身安处,此心安处。
我们不可能留住时间,同样,也无法留住曾经的脚步。比起旅行本身,更重要的是你踏出家门的目的,期待最终完成的额度,以及用脚步为自己、为有缘人留下的印记。
古时,出行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这是对生命的承诺。所以我一直对《徐霞客游记》的作者徐弘祖保持着相当高的敬意。近些年,大家对玄奘的认知不再停留于“唐僧”,慢慢树立起一个稍微接近真实的印象。《大唐西域记》也为更多人所熟知。这是我比较喜欢的两本游记,其对于研学人文历史、国土风貌和古代堪舆的意义自不必多说,让我印象更深刻的是,二者从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作者的凝心不移、金玉不换的信仰。广义的信仰,不分世出世间,是一种信念,一种勇气—如同“菩萨”。菩萨其实是梵语“菩提萨埵”的简称,此华言“大道心成众生”,以勇敢的心去成就众生的安乐。
而这勇敢不是冲动的、短暂的,而是智慧和慈悲的共同作用力。所谓“大雄宝殿”的“大雄”,即是智悲合一后散发出的无限力量。
这种力量,同样渗透在《行者足迹》的每一篇文章中,我们去体悟便可发现,字字句句,随文入心。本书的执笔者俄色桑吉追随堪布多年,用二十余万字记录下堪布十几年里朝礼汉藏各大佛教圣地的故事。这不是普通的游记,而是对堪布足迹最忠实的记录,尤其是2002年春天,堪布在拉萨一个多月的行程安排。有机会进入圣城的人,不论停留时间长短,大可参照这些文字来规划自己的行程,不浪费和圣地的邂逅。
这些文章最初是以连载的形式发布于次第花开网站,我每一篇都读过。彼时总想着有机会的话一定要按照这些路线走一遍。对我来说,弥足珍贵的不仅是对风光的描述、对建筑的介绍和引人入胜的典故,还有堪布在每处圣迹的开示和教诲。即使暂时没有机会前去朝圣,但这旅行的意义,堪布已然传递给我们。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整个旅程中,最艰难的是迈出家门的那一步。之后的种种,既然已经“在路上”,那么所有的际遇都是应该发生的,值得珍惜。我用了七年时间学习与旅游相关方向的知识,虽然学也没学好,但接触的专业知识还是能让我看出来,哪些游记是认真地在行走、在经历,充满着热情和期待,负责任地向读者分享“走心”的见闻觉知。尤其是佛教的朝圣之旅,更是需要这样一位内行的向导。喏,已经在你手中了。
我在藏地生活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透彻的天地、透彻的心,有时候会温习堪布朝礼拉萨的记录,因为那不仅是游记,每到一处,堪布走的是祖师们的足迹,开示的是祖师们的功德,引导的是更快到达彼岸的方法。菩萨有四种事业来摄受众生,其中一种叫作“同事”,大致是,他知道众生的苦乐,知道每个人摆脱痛苦走向安乐的路,所以,“和其光,同其尘”—这条路,他陪着一起走。
我曾去九华山参学,其间没有一天不想念上师希阿荣博堪布。朝霞暮霭,郁郁翠竹,在课业之余朝礼几座寺院,或是低头凝视石阶,或是顺着山路蜿蜒行走。心头数着,这些台阶,堪布也曾经踏过的;这座寺院,堪布在其间传过法;这块大石头,堪布在此处念经安住……此时,心里的温暖和思念强烈地涌动着—会更加直接感受到,圣者足迹所及,加持随之而至。
前世今生的因缘驱使着你,迈进那迎来送往、众生平等的寺院山门,必然会遇到一个人或者一件事,缘道缘君。你或好奇或虔诚的眼神与一尊佛像低垂的慈眸刹那交汇,仿佛佛也看透了自己心中的纷杂。电光石火间,像是擦出一道光,唤醒了你。走进这本书,在法门寺地宫,堪布令大地震动的念诵之声,是否撼动你深深的执着?在小昭寺前,一抹红色僧衣映着拉萨大圆满天空下的虹,是否让你一窥自性?
而当你迈出山门时,抬眼是红尘,回首是空门。这一切真的发生过吗?可那梵呗入云消散,僧踪仅留幻影,焚香已无迹可寻。没有发生过吗?彼时的寂静清凉,透过俗世的尘埃,丝丝沁入、滋养着生命这场逆旅。
相遇,亦是相聚,与久违的自己、与在轮回中等待着你的那个能带来温暖和勇气的人。
拥措卓玛
藏历土狗年吉祥九月于虹光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