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全新补订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天文

在上古时代,人们把自然看得很神秘,认为整个宇宙有一个至高无上的主宰,就是帝或上帝。在上古文献里,天和帝常常成为同义词。古人又认为各种自然现象都有它的主持者,于是把它们人格化了,并赋予一定的名字,例如风师谓之飞廉,雨师谓之荓翳(屏翳),云师谓之丰隆,日御谓之羲和,月御谓之望舒[1]等等,就是这种观念的反映。这些带有神话色彩的名字,为古代作家所沿用,成了古典诗歌辞赋中的辞藻,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耕社会的国家之一,农业生产要求有准确的农事季节,所以古人观测天象非常精勤,这就促进了古代天文知识的发展。根据现有可信的史料来看,殷商时代的甲骨刻辞早就有了某些星名和日食、月食的记载,《尚书》《诗经》《春秋》《左传》《国语》《尔雅》等书有许多关于星宿的叙述和丰富的天象记录,《史记》有《天官书》,《汉书》有《天文志》。我们可以说远在汉代我国的天文知识就已经相当丰富了。

古人的天文知识也相当普及。明末清初的学者顾炎武说:

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2]

我们现在学习古代汉语当然不是系统学习我国古代的天文学,但是了解古书中一些常见的天文基本概念,对于提高阅读古书能力无疑是有帮助的。现在就七政、二十八宿、四象、三垣、十二次、分野等分别加以叙述。

七政

古人把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合起来称为七政或七曜。金木水火土五星是古人实际观测到的五个行星,它们又合起来称为五纬。

金星古曰明星,又名太白,因为它光色银白,亮度特强。《诗经》“子兴视夜,明星有烂”[3]“昏以为期,明星煌煌”[4],都是指金星说的。金星黎明见于东方叫启明,黄昏见于西方叫长庚,所以《诗经》说“东有启明,西有长庚”[5]。木星古名岁星,迳称为岁。古人认为岁星十二年绕天一周,每年行经一个特定的星空区域,并据以纪年。[6]水星一名辰星,火星古名荧惑,土星古名镇星或填星。值得注意的是,先秦古籍中谈到天象时所说的水并不是指行星中的水星,而是指恒星中的定星(营室)[7],《左传·庄公二十九年》“水昏正而栽”,就是一个例子。所说的火也并不是指行星中的火星,而是指恒星中的大火[8],《诗经》“七月流火”,就是一个例子。

【补订】金木水火土五行星,古籍中多用别名,如《史记·天官书》:“月蚀岁星,其宿地,饥若亡。荧惑也乱,填星也下犯上,太白也彊(强)国以战败,辰星也女乱。”

金星黎明见于东方叫启明,黄昏见于西方叫长庚,见于唐诗,如刘禹锡《途中早发》:“中庭望启明,促促事晨征。”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孤月沧浪河汉清,北斗错落长庚明。”又李商隐《无题四首》其三:“归去横塘晓,华星送宝鞍。”张少博《雪夜观象阙待漏》:“北斗横斜汉,东方落曙星。”“华星”“曙星”即金星。

《诗经·七月》:“七月流火。”王力《古代汉语》注释:“流,向下行。火,星宿名,或称‘大火’,就是‘心宿’。周时夏历六月黄昏时候,心宿出现于南方,方向最正,位置最高。到了七月,就偏西向下了。”

二十八宿、四象

古人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是以恒星为背景的,这是因为古人觉得恒星相互间的位置恒久不变,可以利用它们做标志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经过长期的观测,古人先后选择了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作为“坐标”[9],称为二十八星宿:

东方苍龙七宿 角亢氐(dī)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七宿 斗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 奎娄胃昴毕觜(zī)参

南方朱雀七宿 井鬼柳星张翼轸(zhěn)

东方苍龙、北方玄武(龟蛇)、西方白虎、南方朱雀,这是古人把每一方的七宿联系起来想象成的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以东方苍龙为例,从角宿到箕宿看成为一条龙,角像龙角,氐房像龙身,尾宿即龙尾。再以南方朱雀为例,从井宿到轸宿看成为一只鸟,柳为鸟嘴,星为鸟颈,张为嗉(sù),翼为羽翮(hé)。这和外国古代把某些星座想象成为某些动物的形象(如大熊、狮子、天蝎等)很相类似。

002

西汉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瓦当

001

清乾隆 金嵌珍珠天球仪

003

明 闵齐伋《会真六幻》图,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表示东西南北四方

上文说过,古人以恒星为背景来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而二十八宿都是恒星。了解到这一点,那么古书上所说的“月离于毕”“荧惑守心”“太白食昴”这一类关于天象的话就不难懂了。[10]“月离于毕”意思是月亮附丽于毕宿(离,丽也);“荧惑守心”是说火星居于心宿;“太白食昴”是说金星遮蔽住昴宿。如此而已。苏轼在《前赤壁赋》里写道:“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也是用的二十八宿坐标法。

【补订】《晋书·张华传》记载,东吴尚未平定时,斗牛之间常有紫气,道术者都认为东吴正强盛,不可图谋平定,唯独张华以为不然。等到东吴平定之后,紫气愈明。张华听说豫章人雷焕精通纬象,于是邀雷焕共宿。二人夜登楼仰观天象,雷焕说:“我观察很久了,唯独斗牛之间颇有异气。”张华问道:“这是什么祥瑞?”雷焕说:“这是宝剑的精气,照射于天。”张华问道:“宝剑在何郡?”雷焕说:“在豫章丰城。”于是张华补雷焕为丰城令。雷焕到县,掘牢狱屋基,入地四丈余,得一石函,光气非常,里面有双剑,一名龙泉,一名太阿。这天晚上,斗牛间的紫气再也看不见了。

二十八宿不仅是观测日月五星位置的坐标,其中有些星宿还是古人测定岁时季节的观测对象。例如在上古时代,人们认为初昏时参宿在正南方就是春季正月,心宿在正南方就是夏季五月[11],等等。

004

明 程君房《程氏墨苑》卷二《牛宿图》

古人对于二十八宿是很熟悉的,有些星宿由于星象特殊,引人注目,成了古典诗歌描述的对象。《诗经》“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12],这是指箕宿和斗宿说的。箕斗二宿同时出现于南方天空时,箕宿在南,斗宿在北。箕宿四星联系起来想象成为簸箕形,斗宿六星联系起来想象成为古代舀酒的斗形。《诗经》“三星在天”“三星在隅”“三星在户”,则是指参宿而言[13],因为参宿有耀目的三星连成一线。至于乐府诗里所说的“青龙对道隅”[14],道指黄道,青龙则指整个苍龙七宿了。有的星宿,伴随着动人的神话故事,成为后世作家沿用的典故。脍炙人口的牛郎织女故事不必叙述[15],二十八宿中的参心二宿的传说也是常被后人当作典故引用的。《左传·昭公元年》说:

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沈,居于旷林,不相能也,日寻干戈,以相征讨。后帝不臧,迁阏伯于商丘,主辰(主祀大火),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即心宿);迁实沈于大夏(晋阳),主参(主祀参星),唐人是因……故参为晋星(即参宿)。

因此后世把兄弟不和睦比喻为参辰或参商。又因为参宿居于西方,心宿居于东方,出没两不相见,所以后世把亲朋久别不能重逢也比喻为参辰或参商。杜甫《赠卫八处士》所说的“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就是这个意思。

【补订】“参商”喻两人不能相见或离别的诗例很多,又如高适《宋中十首》其十:“阏伯去已久,高丘临道傍。人皆有兄弟,尔独为参商。”白居易《太行路——借夫妇以讽君臣之不终也》:“与君结发未五载,岂期牛女为参商。”元稹《代九九》:“参商半夜起,琴瑟一声离。”

005

陕西靖边汉墓出土壁画《二十八星宿图》

随着天文知识的发展,出现了星空分区的观念。古人以上述的角亢氐房心尾箕等二十八个星宿为主体,把黄道、赤道附近的一周天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分为二十八个不等份。在这个意义上说,二十八宿就意味着二十八个不等份的星空区域了。

三垣

古代对星空的分区,除二十八宿外,还有所谓三垣,即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

古人在黄河流域常见的北天上空,以北极星为标准,集合周围其他各星,合为一区,名曰紫微垣。在紫微垣外,在星张翼轸以北的星区是太微垣,在房心尾箕斗以北的星区是天市垣,这里不一一细说。

【补订】唐开元元年(713)取天文紫微垣之义,改中书省为紫微省,中书令为紫微令,又以紫微称中书舍人。省中种紫薇花,故亦称紫薇省。白居易《紫薇花》:“丝纶阁下文书静,钟鼓楼中刻漏长。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微郎。”白居易于长庆元年(821)为中书舍人,故自称“紫微郎”。又陆游《寄张真父舍人》其二:“天上紫微省,莺花绕直庐。”

006

明 程君房《程氏墨苑》卷一《紫微垣》

现在说一说北斗。北斗是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七星组成的,古人把这七星联系起来想象成为古代舀酒的斗形。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组成为斗身,古曰魁;玉衡、开阳、摇光组成为斗柄,古曰杓。北斗七星属于大熊座。

007

古人很重视北斗,因为可以利用它来辨方向,定季节。把天璇、天枢连成直线并延长约五倍的距离,就可以找到北极星,而北极星是北方的标志。北斗星在不同的季节和夜晚不同的时间,出现于天空不同的方位,人们看起来它在围绕着北极星转动,所以古人又根据初昏时斗柄所指的方向来决定季节: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补订】古代还以北斗喻人事。《史记·天官书》:“北斗七星,所谓‘旋、玑、玉衡以齐七政’。”《索隐》引《尚书大传》:“七政,谓春、秋、冬、夏、天文、地理、人道,所以为政也。人道政而万事顺成。”

古人把北斗七星联系起来想象成为古代舀酒的斗形,如王维《大同殿柱产玉芝龙池上有庆云神光照殿百官共睹圣恩便赐宴乐敢书即事》:“陌上尧樽倾北斗,楼前舜乐动南薰。”李白《短歌行》:“北斗酌美酒,劝龙各一觞。”曹唐《三年冬大礼五首》其二:“不闻北斗倾尧酒,空觉南风入舜琴。”

北斗用以辨方向,诗中多有述及,如沈佺期《初达驩州》:“搔首向南荒,拭泪看北斗。”杜甫《秋兴八首》其二:“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历历》:“巫峡西江外,秦城北斗边。”《太岁日》:“西江元下蜀,北斗故临秦。”韩愈《宿曾江口示侄孙湘二首》其一:“仰视北斗高,不知路所归。”

十二次

现在说到十二次。

古人为了说明日月五星的运行和节气的变换,把黄道附近一周天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分为星纪、玄枵(xiāo)等十二个等份,叫作十二次。每次都有二十八宿中的某些星宿作为标志,例如星纪有斗牛两宿,玄枵有女虚危三宿,余皆仿此。但是十二次是等分的,而二十八宿的广狭不一,所以十二次各次的起讫界限不能和宿与宿的分界一致,换句话说,有些宿是跨属于相邻的两个次的。下表就说明了这种情况[16]

t01

加有着重点的字是各次的主要星宿,这是参照《淮南子·天文训》。

外国古代把黄道南北各八度以内的空间叫作黄道带,认为这是日月和行星运行所经过的处所。他们也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把黄道带分为白羊、金牛等十二个等份,叫作黄道十二宫。其用意和我国古代的十二次相同,但起讫界限稍有差异,对照起来,大致如下表所示:

t02

我国古代创立的十二次主要有两种用途:第一,用来指示一年四季太阳所在的位置,以说明节气的变换,例如说太阳在星纪中交冬至,在玄枵中交大寒,等等;第二,用来说明岁星每年运行所到的位置,并据以纪年,例如说某年“岁在星纪”,次年“岁在玄枵”,等等。这两点,后面谈到历法时还要讨论。

有一件事值得提一提,上述十二次的名称大都和各自所属的星宿有关。例如大火,这里是次名,但在古代同时又是所属心宿的名称。又如鹑首、鹑火、鹑尾,其所以名鹑,显然和南方朱雀的星象有关,南方朱雀七宿正分属于这三次。《左传·僖公五年》“鹑火中”,孔疏说“鹑火之次正中于南方”,又说“鹑火星者谓柳星张也”,可以为证。

分野

下面谈谈分野。

《史记·天官书》说“天则有列宿,地则有州域”,可见古人是把天上的星宿和地上的州域联系起来看的。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根据地上的区域来划分天上的星宿,把天上的星宿分别指配于地上的州国,使它们互相对应,说某星是某国的分星,某某星宿是某某州国的分野。[17]这种看法,便是所谓分野的观念。

星宿的分野,一般按列国来分配,如表甲[18];后来又按各州来分配,如表乙[19]

表甲:

t03

表乙:

t04

【补订】《史记·天官书》:“斗,江、湖。牵牛、婺女,杨州。”则表内“江湖”当为“江、湖”,“扬州”原作“杨州”。

星宿的分野也有以十二次为纲,配以列国的,如表丙所示[20]

表丙:

t05

古人所以建立星宿的分野,主要是为了观察所谓“禨祥”的天象,以占卜地上所配州国的吉凶。例如《论衡·变虚篇》讲到荧惑守心的时候说:“荧惑,天罚也;心,宋分野也。祸当君。”显而易见,这是一种迷信。但是古人对于星宿分野的具体分配既然有了一种传统的了解,那么古典作家作品在写到某个地区时连带写到和这个地区相配的星宿,就完全可以理解了。庾信《哀江南赋》说“以鹑首而赐秦,天何为而此醉”,王勃《滕王阁序》说“星分翼轸”,李白《蜀道难》说“扪参历井”,就是在分野的意义上提到这些星宿的。

【补订】建分野以观禨祥吉凶。《周礼·保章氏》:“保章氏掌天星,以志星辰日月之变动,以观天下之迁,辨其吉凶。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以观妖祥。”

关于荧惑守心、祸当宋君的故事,《吕氏春秋》卷六记载:宋景公的时候,荧惑在心,景公十分忧虑,召见子韦询问此事,问:“荧惑在心,这是什么征候?”子韦说:“荧惑即天罚,心即宋国的分野,灾祸可能降临于您。虽然如此,可以移祸于宰相。”景公说:“宰相参与治理国家,移祸于宰相,不吉祥。”子韦说:“可以移祸于百姓。”景公说:“百姓都没了,我做谁的君王呢?宁可自己死。”子韦说:“可以移祸于年成。”景公说:“年成不好,则百姓饥馑,百姓饥馑,就会饿死。作为人君,害死百姓,只顾自己生存,谁还拥护我呢?这是断绝我的命根,你不要再说了。”子韦再拜,说:“我要祝贺您。天在高处,处理人间之事。您有三次至德之言,天必奖赏您三次。今晚荧惑将要徙三舍,您延年二十一岁。”这天晚上,荧惑果然徙三舍。

最后应该指出的是,古人的天文知识虽然已经相当丰富,但是由于科学水平和历史条件的限制,古代的天文学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和宗教迷信的占星术相联系的。古人对于某些异乎寻常的天象还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于是在崇敬天帝的思想基础上,把天象的变化和人间的祸福联系起来,认为天象的变化预示着人事的吉凶。例如日食,被认为对最高统治者不利,所以《左传·昭公十七年》说:“日有食之,天子不举(不杀牲盛馔),伐鼓于社。”《礼记·昏义》也说:“日蚀则天子素服而修六官之职。”这是把日食看成是上天对最高统治者的警告。又如彗星(一名孛星、欃枪)的出现,被认为是兵灾的凶象,所以史书上常有记载。甚至行星运行的情况也被认为是吉凶的预兆。例如岁星正常运行到某某星宿,则地上与之相配的州国就五谷昌盛,而荧惑运行到这一星宿,这个国家就要发生种种祸殃,等等。占星家还认为某某星主水旱,某某星主饥馑,某某星主疾疫,某某星主盗贼,注意它们的隐现出没和光色的变化而加以占验,这些就不一一叙述了。

008

安阳殷墟出土卜辞牛骨,上有“癸酉贞日夕又食”语

【补订】认为行星运行是吉凶的预兆,见于《史记·天官书》及《汉书·天文志》,其中说,木星与土星相遇,将出现内乱、饥荒,应避免战事,战则必败;与水星相遇,则需改换思想,变革政事;与火星相遇则天旱;与金星相遇则有凶灾。金星在木星南边,则与木星称为牝牡,则年成丰稔。金星在木星北边,年成或丰或歉。火星与水星相遇则为焠,与金星相遇则为铄,二者为丧,皆不可举事用兵,用兵则大败。火星与土星相遇则为忧,主庶卿,天下大饥,战则败亡,军败军困,举事大败。土星与水星相遇则有壅塞,或覆灭全军,其国不可举事;与金星相遇则为疾,国有内兵,亡地。如果三星相遇,其国外内有兵与丧,改立王公。如果四星相遇,其国兵丧并起,君子忧惕,小人流徙。如果五星相遇,则称为易行,有德则受庆,改立王者,尽有四方,子孙繁衍昌盛;无德则受殃,离其国家,灭其宗庙,百姓离去。五星皆大,其事也大;五星皆小,其事也小。


[1]这里是举例性质,见《广雅·释天》。

[2]见《日知录》卷三十“天文”条。“七月流火”见《诗经·豳风·七月》,“三星在户”见《诗经·唐风·绸缪》,“月离于毕”见《诗经·小雅·渐渐之石》,“龙尾伏辰”见《左传·僖公五年》。

[3]见《诗经·郑风·女曰鸡鸣》。

[4]见《诗经·陈风·东门之杨》。

[5]见《诗经·小雅·大东》。

[6]下文谈到十二次和纪年法时还要回到这一点上来。

[7]即室宿,主要是飞马座的α、β二星。

[8]即心宿,特指心宿二,即天蝎座α星。《史记·天官书》所说的火,才是指火星(荧惑)。

[9]黄道是古人想象的太阳周年运行的轨道。地球沿着自己的轨道围绕太阳公转,从地球轨道不同的位置看太阳,则太阳在天球上的投影的位置也不相同。这种视位置的移动叫作太阳的视运动,太阳周年视运动的轨迹就是黄道。这里所说的赤道不是指地球赤道,而是天球赤道,即地球赤道在天球上的投影。星宿这个概念不是指一颗一颗的星星,而是表示邻近的若干个星的集合。古人把比较靠近的若干个星假想地联系起来,给以一个特殊的名称,如毕、参、箕、斗等等,后世又名星官。

[10]《尚书·洪范》伪孔传:“月经于箕则多风,离于毕则多雨。”“荧惑守心”见《论衡·变虚篇》,“太白食昴”见邹阳《狱中上梁王书》。

[11]这是就当时的天象说的。《夏小正》:“正月初昏参中,五月初昏大火中。”

[12]见《诗经·小雅·大东》。

[13]此从《毛传》。

[14]见《陇西行》。

[15]但是织女不是指北方玄武的女宿,而是指天琴座的α星;牛郎也不是指北方玄武的牛宿,而是指天鹰座的α星,牛郎所牵的牛才是牛宿。

[16]此表是根据《汉书·律历志》作的,各次的名称、写法和顺序都根据《汉书·律历志》。

[17]也有反过来说某地是某某星宿的分野的,例如《汉书·地理志》:“齐地,虚危之分野也。”

[18]表甲是根据《淮南子·天文训》作的。

[19]表乙是根据《史记·天官书》作的。

[20]表丙是根据《周礼·保章氏》郑玄注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