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二
在课堂上,经济史书籍一般都会占据我推荐书单的前排位置。这其实反映了一名金融学老师对经济金融理论的疑惑甚至不信任。现代的经济学思维范式承袭自古典物理,严谨的数学推导背后隐含着人类理性和市场均衡的公设。二级市场上的一次次牛熊转换不断地在拷问这些精美模型是否符合现实。经济学理论的公设是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结论,而后者的研究出发点恐怕是生理学,再往底层探究恐怕就是人类学和生物学。然而这些学科都还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因果关系的论断并不稳固,在不稳固的假设基础上推导出来的经济学结论当然也就不可靠。无怪乎我们很少看到理论经济学家在重要历史转折时刻有过准确的经济预测。如果有,也基本是蒙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从历史资料中去总结归纳市场发展的规律,显然是一个更切合实际的选择。我们看到的各大券商首席经济学家的分析预测报告,往往就是采用这种方法。没有人能够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机械地认为历史会不断重复,往往会落入刻舟求剑的困境。不同的市场观察者基于相同的历史信息所分析得出的预测往往是不同的,这其中的差异可能来自不同的思维范式、不同的人生经历,甚至不同的基因。一个有趣的例子是,颜值高的卖方分析师在预测A股上市公司每股盈余时的准确度确实比较高。另一个不怎么有趣的例子是,脸宽的对冲基金经理业绩一般不怎么样。后者甚至成了《经济学人》杂志的封面文章。我想,不同的读者在看到本书时对牛市历史的认知和感悟恐怕迥异。
本书是事实和观点的结合,它详细地回顾了过去30年A股市场的几次大牛市。书中翔实的资料使得它有成为金融从业者案头工具书的潜质。各位作者非常细致地分析了每次牛市过程中个股、板块以及大市的对应特征。中国经济基本面在过去30年中经历了巨变,影响着中国股市的监管机构、个人投资者、机构投资者甚至媒体,导致它们也都经历了漫长的进化过程。曾经叱咤风云的“德隆系”猛庄早已烟消云散,各种市场新势力正在悄然崛起,而个人投资者的经验和能力也随着时代更替而不断提升。因此,基于过去经验总结的市场规律在新形势下的适用性是有限的。
本书也揭示了一些有意思的规律,譬如牛市的必要不充分或者充分不必要条件。不管是早期的沪深两市竞争,还是近几次的官媒社论,牛市成立的一个必要条件都是政府层面的支持。然而2015年的股市剧烈震荡告诉我们,这并不是充分条件。类似的逻辑可能也适用于流动性。20世纪90年代我从前辈们口中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首先要有量。这句话在特定场景下依然是有效的。读者们在阅读本书时可以留意一下这些有意思的细节。
新媒体突飞猛进的发展不仅改变了我们的阅读习惯,也改变了信息在市场上的传播速度和模式。从先知先觉者建仓到后知后觉者买单,所经历的时间已经显著缩短。个人投资者进场的方式从当年的“百万雄师下深圳”排队抢申购单,变成了现在网上看基金经理直播并通过第三方支付申购,单场数百亿元的申购额令市场老人唏嘘不已。当然,牛市的收尾过程和过去相比也可能更加突兀和剧烈。信息传播的快捷从各个方面改变了市场,有内涵的文字也许在发布之日后便丧失了其信息价值。所以,我建议读者们在拿到本书后应该第一时间开卷阅读,而不是把它当成书架上的藏品。
感谢德伦和兴业证券策略研究团队的诸位同人为读者奉献了这一本记录历史的好书!期待接下来即将展开的市场新篇章。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副院长 欧阳良宜
2020年8月于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