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往事
上元节之祸不得不说是一场灾难和悲剧。
如今长安城的这场悲剧一切源于贞观十七年那场废立太子之争,当然要往前还可以追溯到玄武门事变。
李世民开了夺嫡上位的先河,儿子们有所效仿,似乎也是很合理的事。
贞观十七年,忍痛废掉并软禁李承乾后,为了永绝后患,杜绝李承乾东山再起导致朝堂大乱的可能性。李世民在留了李承乾一命的同时,以雷霆之势扫除了其党羽。
他做到了对爱子仁慈,却将愤怒全发泄到了爱子的党羽身上,几乎所有参与其中的人都人头落地。
凌烟阁在列的开国功臣,陈国公侯君集被当众处死,洋州刺史赵节、城阳公主驸马杜荷、汉王李元昌也被处死。
赵杰是李世民的表哥,是他的五姐长光公主的独子,也是宰相杨师道的继子,依然难逃一死。他和李承乾的区别是身上没有流淌着李世民的血液。
废了李承乾后,李世民口头上承诺立时任魏王的李泰为太子,李泰开始频频出入皇宫,许多朝臣也认为李泰上位成了定局。
但李世民迟迟没有下诏书确立李泰,李泰等的很着急,他害怕夜长梦多,毕竟九弟李治也是嫡出。
无奈之下,他向李世民发誓一旦自己继位,驾崩前会杀了自己的所有儿子,传位给李治。
李世民十分感动,将这件事给了几个亲近的朝臣听,决定下诏册立李泰。褚遂良立刻表示反对,直言李泰不可信。
他激烈谏言若李世民要立李泰,那就先收拾李治,让李治没有任何夺权上位的可能。
这招确实用的话,李世民怎么可能处置没有任何过错的李治,他当场痛哭流涕,匆匆离去。
没几日,李泰铤而走险选择恐吓李治让其放弃,不小心被李世民得知,气愤之下李世民见了李承乾,李承乾控诉李泰谋取东宫之位,逼得自己糊涂之下,被朝臣怂恿,才酿成大错。
李承乾话里话外都意指李泰心狠手辣,暗藏祸心,不配做太子。李世民十分难过,他呆住了,四郎李泰能值得信任吗?这样的人继位后会善待李承乾和李治吗?
思前想后,李世民有了决定。李泰虽然有才,也英武果断,但不仁。现在的大唐十分稳定,需要仁君。
就这样,即使百官之首、大臣中份量最重的房玄龄支持李泰,可长孙无忌和褚遂良铁了心支持李治,李世民终于转变了心意。
心意已决,那么就需要一个合适的时机表露出来。
毕竟,朝臣中支持李泰和李治的人都很多,处理不好又会横生枝节,一定要让带头的房玄龄转变态度。
于是,某天朝会后,李世民留下了长孙无忌、房玄龄、褚遂良、李勣这四位举足轻重的人在两仪殿共商大事,李治陪同在侧。
李世民不开口则已,一开口十分吓人,“我三子一弟,所为如是,我心诚无聊赖。”
言下之意就是李承乾、李泰、李治、李元昌前赴后继为了谋大位,干出不可原谅之事,他的心死了,不想活了。
话音刚落,李世民栽倒到御床上,拔出佩刀竟要自裁,褚遂良眼疾手快,一把夺下佩刀,人人吓出一身冷汗,跪倒在地劝说李世民要冷静。
半真半假的戏演的很好,褚遂良立刻就说:“陛下有什么打算,但说无妨,臣等定然支持,怎可做此糊涂之事?”
“对,立储一事,请陛下现在下决断,免得夜长梦多。”长孙无忌看了眼李治,也立刻很有眼色的添了把火。
皇帝都被逼得要自杀了,他说什么就是什么,谁敢不听?
这两人说的好哇,李世民装作很勉强的样子点点头,沉默了一会儿调整心情,缓缓道:“我准备立稚奴为太子。”
长孙无忌等的就是这句话,立刻表示十分赞成,并眯着眼道:“谁若不服晋王,臣愿请命杀了他。”
褚遂良也立刻表示赞同,李勣作为军方扛鼎的人,一向秉承中立,此刻看到这样的场景,只好点头。
剩下的就是房玄龄了,此刻他也无力回天,独木难支,只好捏着鼻子认了。
至此,关于立储一事落下帷幕。
李世民看到朝堂三股势力达成了一致,明摆着阳谋的苦肉计得以成功,不由大喜。接着又商议了一会,李世民立刻宣李泰进宫,要绝后患。
接到通知的李泰十分高兴,带着许多随从就出门了。他知道李世民留下了几位重臣在商议大事,以为自己稳了,心神荡漾。结果从永安门入宫时,侍卫告诉他李世民有旨不能骑马,且只准他一人入宫。
沉浸在喜悦中的李泰没有多想,美滋滋下马步行,穿过永安门,刚进入肃章门,许多侍卫一拥而上,将李泰摁倒,五花大绑后软禁了起来。
李泰瞬间从天堂坠入地狱,他立刻明白发生了什么——自己出局了。
没过几日,李世民趁热打铁,于四月初七亲临承天门楼,昭告天下正式册立李治为太子,并大赦天下。
做出决定后,李世民软禁李泰当然也是担心李泰也学李承乾学他,铤而走险谋逆,就狠心将李泰软禁了起来。
册立李治为太子后没几日,李世民下诏免去李治的雍州牧、相州都督、左武侯大将军,将其降为东莱郡王。同时,魏王府的官员与门客以及李泰的铁杆支持者几乎全被流放岭南,除了那些有大功的人。
房玄龄自然是不会受到任何牵连,和李泰关系极其好的房遗爱也没事,驸马柴令武也毫发无损,背景这时候起到了关键作用。
就在长孙无忌认为大势已定,房玄龄终究还是输给了不是宰相的自己的时候,准备接下来继续寻找机会针对垂垂老矣的房玄龄时,又一个意外出现了。
李世民,这位在继承人问题上优柔寡断,毫无治国理政那般果断的明君,又犯病了。
册立李治为储,软禁李泰将其贬到东莱郡王后没多久,李世民认为李治懦弱,不足以君临天下。这次,他考虑的人选是李恪。
后来的事都知道了,长孙无忌坚决不同意,只得作罢。
自此,长孙无忌的对手除了以房玄龄为首的魏王党外又多了吴王一系,只是李恪当年对东宫之位并没有强烈的动机,拥护他的人也并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