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歌谣辞
民为淮南厉王歌
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
兄弟二人不能相容。
【题解】
这首歌见《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乐府诗集》卷八十四作为《杂歌谣辞》收入。淮南厉王刘长是汉高祖少子,文帝时因行为不法,谋反,被徙蜀郡,道不食,死。民歌之。
郑白渠歌
田于何所,池阳谷口1。
郑国在前,白渠起后2。
举臿为云,决渠为雨3。
泾水一石,其泥数斗4。
且溉且粪,长我禾黍5。
衣食京师,亿万之口6。
【题解】
这首诗见《汉书·沟洫志》及《汉纪》卷十五,《乐府诗集》卷八十三作为《杂歌谣辞》收入。据《汉书》载,战国时韩国因秦强大,派一个叫郑国的人向秦王建议凿泾水以灌溉,想使秦暂缓伐韩。事情发觉后,郑国说我这计划不过延长韩几年寿命,却是秦万世之利。于是凿成此渠。至汉武帝时,“赵中大夫白公复奏穿渠。引泾水,首起谷口,尾入栎阳(今陕西临潼东北),注渭中,袤二百里,溉田四千五百馀顷,因名曰白渠,民得其饶”,因作歌。
【注释】
1池阳:地名,在今陕西泾阳西。谷口:在泾水出谷处,西边是九嵕(zōng)山,当在今礼泉、泾阳二县之间。 2郑国、白渠:见《题解》。 3臿(chā):同“锸”,铁锹。这两句下《汉纪》多“水流灶下,鱼跳入釜”二句,今从《汉书》及《乐府诗集》。 4泥:肥沃的泥土。 5粪:施肥。这两句说有了水渠,灌溉施肥,使庄稼成长。 6京师:指长安。“亿万”,《汉纪》作“百万”。
匈奴歌
亡我祁连山1,使我六畜不蕃息。
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2。
【题解】
这首歌见《乐府诗集》卷八十四,属《杂歌谣辞》。《乐府诗集》谓原见《十道志》,逯钦立先生以为出《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五十二引《西河旧事》。
【注释】
1祁连山:山名,在今甘肃南部,横亘河西走廊与青海交界处。汉武帝派大将霍去病击匈奴,夺取这一带地方。 2焉支山:山名,亦在今甘肃西部,或谓即祁连山。此句谓失焉支山后放牧困难,生活困苦而无好颜色。一说“焉支”即“胭脂”,可备一解。又《乐府诗集》“失我焉支山”在“亡我祁连山”前,今从逯钦立先生《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成帝时童谣
燕燕尾1,张公子时相见2。
木门仓琅根3,燕飞来,啄皇孙4。
皇孙死,燕啄矢5。
【题解】
这首歌谣见《汉书·五行志》及《外戚传》,《乐府诗集》卷八十八作为《杂歌谣辞》收入。据云为讥刺成帝荒淫,时与富平侯张放出游而宠赵飞燕,赵飞燕杀害成帝诸姬所生子,故云“燕飞来,啄皇孙”,唐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中“燕啄王孙,知汉祚之将尽”即用此典。
【注释】
1(tiàn):羽毛有光泽的样子。一作“涎(yuàn)涎”,意义同。 2张公子:指张放,张汤玄孙,袭爵富平侯。 3“木门”句:“木门”指汉代的宫门。门上的铜环发青色,故称“仓琅根”。“仓琅”即青色。 4燕:指成帝皇后赵飞燕,飞燕为了巩固其地位,杀害汉成帝姬妾所生之子。 5矢:粪便。“啄矢”,言赵飞燕也不会有好下场。
成帝时歌谣
邪径败良田1,谗口乱善人。
桂树华不实,黄爵巢其颠2。
昔为人所羡,今为人所怜3。
【题解】
这首诗见《汉书·五行志》,《乐府诗集》卷八十八作为《杂歌谣辞》收入。这是一首讥刺当时政治腐败的民谣。
【注释】
1邪径:同“斜径”,田间被人踩出的小路。因毁坏庄稼,故谓“败良田”。 2“桂树”句:桂树本有子,而言“华不实”,喻汉成帝无子。黄爵:同黄雀,喻依附成帝的宠臣。前人附会“五德终始”之说,以为“黄爵”指王莽自称得“土德”,色尚黄,恐不可信。 3“昔为”二句:指那些宠臣虽能煊赫一时,最终必然遭祸。
鸡鸣歌
东方欲明星烂烂,汝南晨鸡登坛唤1。
曲终漏尽严具陈2,月没星稀天下旦。
千门万户递鱼钥3,宫中城上飞乌鹊。
【题解】
这首诗见《乐府诗集》卷八十三,属《杂歌谣辞》。《乐府诗集》引《晋太康地记》曰:“后汉固始、鲖阳、公安、细阳四县卫士习此曲,于阙下歌之,今《鸡鸣歌》是也。”清沈德潜《古诗源》以此入隋诗之末,误。
【注释】
1汝南:汉代郡名,在今河南东南部,后汉时治平舆(今平舆县北),地处洛阳东南。 2漏尽:古代用铜壶滴漏计时,“漏尽”指夜尽天明。严具陈:戒严的设施都陈列好,指皇帝将上朝。 3鱼钥:古代的钥匙铸成鱼形。
通博南歌
汉德广,开不宾1。
度博南2,越兰津3。
度兰仓,为他人4。
【题解】
这首歌见《后汉书·西南夷·哀牢夷传》,说是汉明帝时事,而《华阳国志·南中志》云:“孝武时通博南山,度兰沧水、溪,置隽唐、不韦二县。徙南越相吕嘉子孙宗族实之,因名‘不韦’,以彰其先人恶。行人歌之……”又《水经注·若水》亦有此说。余冠英先生认为此歌乃西汉武帝时民歌,其说是,但此歌见《后汉书》,姑置于此。
【注释】
1不宾:不服的远方。 2博南:山名,在今云南永平。 3兰津:即今澜沧江,在今云南西部。 4兰仓:即澜沧江。为他人:指地方僻远,难于久守。
城中谣
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
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
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
【题解】
这首民谣见《后汉书·马援附马廖传》,乃章帝时马廖上疏引“长安语”,则此歌当产生于西汉末,说的是京城对外地的影响,以此劝太后(明德马皇后)为百姓做表率。
顺帝末京都童谣
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题解】
这首歌谣见《续汉书·五行志》,《乐府诗集》卷八十八作为《杂歌谣辞》收入。此歌讥刺了当时朝政混乱、是非颠倒的情形。
桓帝初天下童谣
小麦青青大麦枯,谁当获者妇与姑,
丈人何在西击胡1。
吏买马,君具车2。
请为诸君鼓咙胡3。
【题解】
这首歌谣见《续汉书·五行志》和《玉台新咏》,《乐府诗集》卷八十八作为《杂歌谣辞》收入。这是一首写东汉“羌乱”中人民苦于兵役及官吏贪暴,百姓敢怒不敢言的歌。
【注释】
1丈人:指丈夫,一本正作“丈夫”。胡:指羌族暴动。 2君:南朝宋孝武帝以前,郡、县官对其属员都有君臣的关系。君当指郡守县令辈。上句“吏买马”,“君”收括愈多,故“具车”。 3咙胡:即喉部,今人称喉为喉咙,即一音之转。“鼓咙胡”是咽住喉部,有话不要说,以免招祸。
桓帝初城上乌童谣
城上乌,尾毕逋1。
公为吏,子为徒2。
一徒死,百乘车3。
车班班,入河间4。
河间姹女工数钱5,以钱为室金为堂6。
石上慊慊舂黄粱7。
梁下有悬鼓,我欲击之丞卿怒8。
【题解】
这首歌谣见《续汉书·五行志》一,《乐府诗集》卷八十八作为《杂歌谣辞》收入。《续汉书》云“案此皆谓为政贪也”,显然是对的。但在下文中以为预言桓帝死、灵帝立等事,恐穿凿。刘昭注亦附会后来事件作解释,似不妥。或此谣实产生于灵帝时,追叙桓帝时事也。
【注释】
1尾毕逋:形容鸟振动翅膀的声音。《史记·周本纪》:“流为乌,其色赤,其声魄云。”《集解》:“魄然,安定意也。”日本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云:“魄然,状其声也。”钱锺书先生曰:“按:《后汉书·五行志》一载桓帝初童谣:‘城上乌,尾毕逋’,即‘魄’,与古乐府《两头纤纤》之‘腷腷膊膊鸡初鸣’皆一音之转,状鸟之振羽拍翼声。”(《管锥编》第一册第253页) 2“公为吏”二句:指父为吏,子为士兵。 3“一徒死”二句:《续汉书》释为东汉对羌作战,一人战死,又调发百辆战车出战。刘昭驳之云:“往徒一死,何用百乘?”余冠英先生认为“一徒”指梁冀,梁冀死后,许多人乘机成为新贵。但与下文“车班班”以下不大连贯。刘昭注认为“一徒”指桓帝,桓帝死后,朝廷派人去河间迎灵帝继位。但桓帝在位凡二十一年,此谣既为桓帝初,焉能预知桓帝死后事?亦可疑。姑存三说备考。 4班班:车声。河间:地名,当时为诸侯王国。在今河北任丘、河间一带。 5姹(chà):美。河间姹女:旧说指灵帝母董太后,她是河间人。工数钱:指董太后贪财。《后汉书·董皇后纪》说她“使灵帝卖官求货,自纳金钱,盈满堂室”。 6金为堂:《续汉书·五行志》说董太后“好聚金以为堂也”。 7慊(qiàn)慊:不满足。舂黄粱:《续汉书·五行志》说董太后叫人舂黄粱而食之也。 8“梁下”二句:指朝廷设有谏鼓,进谏当先击鼓。但作者虽欲进谏,恐引起大官发怒,所以不敢击鼓。
时人为贡举语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1。
寒素清白浊如泥2,高第良将怯如鸡3。
【题解】
这首谣谚见《抱朴子·外篇·审举》,《乐府诗集》卷八十七作为《杂歌谣辞》收入,但仅有前四句。
【注释】
1“察孝廉”二句:古人以儿子不和父亲合居为不能奉养,视作“大不孝”。 2寒素清白:指行为清白的平民。 3高第:高门。怯如鸡:一本作“如黽”(měng,蛙);一本作“蝇”。今从《抱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