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的必然趋势
(一)国际气候协定发展历程
纵观历史,气候、环境、资源等自然因素一直都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工业革命以来,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全球气候变暖、能源危机和疾病肆虐等问题日渐凸显,一系列问题重新唤醒了人类对自然和生态环境的重视。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人类再一次站在了同一战线,寻找经济发展与自然系统之间的平衡。联合国自1992年起定期举办气候变化大会,为全人类共同讨论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提供平台,旨在加强全球在节能减排方面的合作共识。时至今日,联合国已成功举办27场气候变化大会,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达成了一系列重要共识,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1992年,154个国家签署了由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颁布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标志着各缔约国就推动社会低碳发展达成了有效共识;1997年联合国对《公约》进行了扩展,使减排温室气体成为发达国家的法定义务,形成了补充条款《京都议定书》;2009年联合国再次对《公约》内容进行补充,约定了发展中国家对温室气体的减排责任,形成了补充条款《哥本哈根议定书》;2016年,193个缔约国签署了《公约》补充条款《巴黎协定》(以下简称《协定》),标志着各国在气候变化治理的国际合作方面达成普遍共识,成为全球向净零排放世界转变的重要里程碑。《协定》确立了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制度的总体框架,为推动温室气体减排的国际合作提供了路径参考,成为国际社会推行低碳减排发展的重要标准。
(二)基于金融资源论的理论分析
随着上世纪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金融机构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的关键作用日益凸显。基于金融危机的逻辑起点,白钦先对传统资源观进行了有益拓展,提出金融是一种资源的观点[3]。基于对金融资源论的研究,白钦先在1998年5月提出了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该理论提倡我国通过建立和健全金融体制,提高和改善金融效率,合理有效地配置金融资源,从而达到质性金融与量性金融的协调发展。商业银行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包括信贷政策、创新金融服务等,使客户和银行之间维持一种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状态,进而推动绿色金融发展。总的来看,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观点在于聚焦金融资源的稀缺实属性,通过提高金融资源效率,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
现阶段下,绿色金融很好地承担了金融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商业银行通过积极引导资本流入环保型企业,提升资金在绿色产业的使用效率,为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绿色金融逐渐成为我国可持续金融实现突破发展的重要抓手,它将绿色理念与金融理念相结合,通过资金融通,促进资源合理流动,实现资源利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
长期看,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发展具有可持续性。绿色金融给商业银行带来的长期收效远远大于短期内增加的营业成本,特别是绿色项目前景好、风险低,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特性。在“双碳”目标的历史机遇期,商业银行需要从组织架构、产品服务、风险管控等各个环节强化绿色经营理念,多渠道满足低碳发展的资金需求,借助商业模式创新,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支持绿色经济发展。
同时,发展绿色金融是商业银行的内在转型需求。商业银行传统的商业模式面临发展瓶颈,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既能改善环境问题,又能调节经营收益,是银行实现业务转型的重要路径。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逐步加大绿色信贷、绿色债券投放力度,丰富绿色金融产品体系。根据人民银行发布的《2021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统计,截至2021年年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为15.9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3%;2021年境内绿色债券发行量超过60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80%。此外,我国商业银行形成了较为丰富绿色金融品类,涵盖了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投资、绿色发展基金、绿色保险、各类碳金融产品,构成了层级丰富产品市场。
(三)绿色金融与商业银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内在关联
基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是实现内部经济效益与外部社会效益的统一兼顾。现阶段,发展绿色金融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益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银行在承担社会责任发展绿色金融的同时,面临经济负担。
一方面,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不可避免地会增加银行前期的业务成本。商业银行为准确评价融资客户风险情况,需投入额外的人力资源或借助外部机构的数据支持,无形中增加了绿色金融业务成本。同时,商业银行向绿色企业提供融资的同时,降低“两高一剩”企业的贷款规模,增加了资金的机会成本。另外,我国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相对滞后,在前期实践中存在一定试错成本。短期看,商业银行开展绿色金融业务,既增加了银行营业成本又减少了贷款收益,对银行经营收益产生了一定影响。
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开展绿色金融业务,可以提升行业声誉,吸引绿色环保客户,进一步扩大业务规模,提升银行核心竞争力。绿色环保客户的增加可以降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改善资产质量,推动商业银行高质量发展。商业银行在扩大绿色金融服务范围的同时,可以增加社会贡献,帮助银行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获得社会效益。
从产业低碳转型角度,污染企业获得信贷支持可以促进生产工艺的改造升级,通过改良传统生产技术,降低商业银行融资项目面临的环境风险。当更多商业银行自觉管理融资项目的环境风险时,可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改善社会的环境状况,降低极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商业银行对生态环境实现的正效应又会对商业银行营收形成积极影响。特别是新兴环保产业基础较为薄弱,产业规模普遍较小,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和金融市场的资本支持。商业银行开展绿色信贷业务满足新兴环保产业融资需求的同时,对商业银行经济效益可以产生一定积极影响。
整体看,绿色金融项目市场前景好、风险低,绿色金融长期收益的增加可以抵消短期内营业成本的上升,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特性。最新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到2022年年末,我国21家[4]主要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达20.6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3.8%。同时,我国绿色信贷近5年不良贷款率均维持在0.7%以下,远低于同期各类贷款的不良率,发展绿色金融进一步增强了商业银行对环境风险和信用风险的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