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回敦煌
会议结束后,白绍威安排晚宴宴请众人。
一切都仿佛回归平静,由于和朝廷建立联系,两边消息交流变得密切,但说实话都没什么用,不是地方叛乱,就是宰相的任命和罢免。
说起来自从收复凉州到如今一年多了,但不知道为什么,老是能在朝廷的信息里见到有人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还有在这个位置上被罢免的。
按理来说这个官职在唐朝是宰相,没道理一年就换,有种崇祯的感觉。
白绍威在凉州待了几天,暂且处理完凉州事务,反正已经错过司徒忌日,再晚几天。
白绍威带上自吐蕃带回来的战利品前往沙洲,祭奠司徒。
收复吐谷浑的战报也已经发往长安,希望皇帝大方点,不过当年张议潮收复河西,最后还是入京为质,那就多少给点不要钱的官位。
平时听八卦的时候,还听到这么一件事,当年司徒没想着入京,只是司徒兄长去世,司徒接到朝廷传来的消息,当时还没多想的司徒就进京了,没想到这一去是去当人质了,这才匆匆去信沙州,令张淮深任留后,统领归义军,并让家眷来长安,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交接权利时张议潮没在河西,还有司徒一开始去长安没带家眷。
当然,其中真假难辨,时至今日也很难说清楚了。
李文卓带诸位官吏在敦煌城外迎接白绍威,此时外面温度较低,官员们在风中林立,这把白绍威心疼坏了。
白绍威下马来到李文卓面前,把住李文卓的胳膊,“博彦。”
“主公!”这一声到底包含多少感情,大概只有这两人知道了。
白绍威看着李文卓,这么长时间没见,依旧神采奕奕,只是眉宇间的疲惫还是能看出来
政务省人员大都前往凉州,沙州及附近事务多靠李文卓调控,归义军军队改编,沙州水利,伊州边防。
“真是辛苦你了,哎,这倒是怪我,让你们在这苦等,以后这大冷天的别站在外面了,走,咱进城。”白绍威拍拍李文卓肩膀。
“主公。”李文卓拉住白绍威,“沙州这段时间来了不少新人,先让他们看一看您在吐蕃立下的功绩。”
白绍威立马看向李文卓后方的众官员,官员们兴高采烈的欢迎他这个节度使,一个个感情真挚。
不动声色的扫了一眼,有许多没跳出人物界面的,白绍威低声吩咐亲卫。
“咱走吧。”白绍威再次把住李文卓胳膊,又低声询问,“来的百姓多吗?”
“主公,请上马!”李文卓指着白绍威的战马,又转过头来,对后面的官员挥挥手,让他们向一边散去,让出一条道路。
亲随牵来一匹马,将缰绳交给李文卓。
骑上马的白绍威招招手,“来,你和我一同进城。”
李文卓上马跟随白绍威,身位稍后,压低声音,“这次来迎接您的,不少都有着自己的目的。
一些寻常百姓想见您,其中衣着单薄的,都被我赶回去了,天气还比较冷,他们家里一件冬衣轮流穿,谁出门就谁穿,一旦有人受冻,对整个家庭来说无异于伤筋动骨。”
白绍威看着两旁的众人,一边听着李文卓说话,快到敦煌时本想着就这么进城得了,但亲卫建议还是换上战甲。
既然如此,换就换呗,主打的就是一个听劝,反正换上铠甲也不冷,不像是高原上,穿的比这个重很多的铠甲,只要是白天活动起来就得出一身汗。
看着众人的目光,身上穿上厚重的战甲还是蛮有用的。
白绍威后边跟着的是从吐蕃带回来的土特产,各种硝制好的的头颅,一些穿着吐蕃贵族服饰的青壮贵族俘虏。
两旁的百姓倒是没扔臭鸡蛋,烂菜叶的,毕竟古代哪有现代物质丰富,拿这些东西扔,谁家也受不了这样浪费。
但扔小石子的不少,被打到的吐蕃贵族也不吭声,就硬挺着,想在生命最后保存贵族的体面。
白绍威压低声音,“我看着最近沙洲的报告,情况都还不错呀,这是怎么了?”
李文卓轻叹了口气,“一直以来都还可以,当初您将沙州一些大族以叛乱连根拔起,但是……”
“没拔干净?”
“您也知道,当时为了改编归义军的军队,许多将领还有追随司徒的家族保留下来,比如阎家、安家。
他们大部分的土地牧场被收走,其中有些人不服气,煽动普通百姓跟官府作对。
没收的土地大部分作为军属土地,与其他土地区分开来,尤其让他们不满,更是借着这个煽动人心。”
“既然他们不想过好日子,那就送他们去地府好了。”白绍威看着两旁的百姓,眼神变得危险起来。
“不可,能杀的当初就杀了,现在的都是不能杀的,而闹事的都是个人,与家族关系不大,虽然未尝没有其家族有意放纵。”
“那就查,着实查,找出证据,逮着谁杀谁,到时候安上奸细、破坏团结、叛乱的罪名,随便什么都行,剩下的就交给我。”
“主公,我也是这么想的,您没来,周围军队不能轻动,您来了,一切就好办了。我有九种方法让他们安稳下来。”
“能一劳永逸吗?”白绍威想的挺美。
“不能,先汉多少能臣也都没解决,即便一时压制,后汉时不还是豪族并起,出了个四世三公。”
“汉时是汉时,现在还是没有办法吗?”白绍威确实不知道怎么办,虽然来自千年后,但这玩意是被物理消灭的,他总不能也这样吧。
“五姓七望至今犹在,自魏晋来的世家连皇帝都看不起。
先汉徒陵制,迁豪强修建帝陵,隋时以科举易中正,今朝沿袭,可依旧如此。”
“那就改进科举制,多印刷书籍,没有什么是长久的。”那就看黄巢的了,先来物理消灭,而且再改进门荫制度。
很多人知道在唐朝科举制基本成型,但完全以科举制来选拔官员,还要等到宋朝才基本实现。
唐代的官吏,从数量上来说,以科举出身者只占少数,大多数则是来自门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