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河西开始重建大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90章 军演与屯田卫所制度

军队是在乱世之中得以立身的根本,因此他在治下地区新建所有学校中担任校长。

对,是校长,不是祭酒,他没有实际在管事,祭酒承担着实际的校长职责,而他取了个职位叫做校长。

后世的校长,人尽皆知,他自然也受其影响,至少每个从学校合格毕业出去的人,都可以称一声自己的门徒。

这个和为什么科举加上殿试,而殿试的考官是皇帝本人的原理相同,凡是参加殿试的考生都可以称自己为天子门生。

军事学校毕业的学生,现在最快的甚至已经爬到中高层将领了。

最初设立学校,为的是解决人才紧缺的问题,因此设有一年班甚至是半年班,合格即可毕业,担任相关职位。

如今,随着人才紧缺问题的缓解,修业年限开始变长,至少为一年,修完所有学业并判定为优秀,才可以提前毕业。

其中无论政务还是军事学校都有专职班和全修班,专职班专门定向培养某一具体方面的人才,全修班则是需要关联相关职业。

目前来说,无论哪个班都需要修完相关基础知识之后,参加实习,前往学习方向的职业参与工作,全修与专职不同的在于实习的职业会更多一点。

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一个人一般只擅长一到几个方面,全才是非常稀少的。

像辛弃疾那样写诗词里边最能打的,最能打里边写诗词最好的,几百年可能就这么一位。

为了防止学校出身与非学校出身的将领相互区别,可以立下军功后,前往学校读半年或一年,补充知识。

这个到以后会成为惯例,就是为了防止像唐朝某著名将军,竟然犯下低级错误。

当然也可以在军队中参与学习,现在只要有功劳,升迁还是很快的。

白绍威站在高台上看下面军队进行军演,军队以最小五人为基本作战单位,战场指挥靠军旗、战鼓或者号角。

观军旗,闻鼓声,或向前各进五十步,或诸队即一时散立,或诸队一时捺枪卷幡、张弓、拔刀。

关于军制,曾经有参谋部及军政部提议将数量改为三、四,也就是以三或四人为最基本作战单位,再通过三个下级单位为一个上级单位,依次组合。

有点像近代以来的三三制,但很明显这跟三三制不同,三三制是服务于热武器时代,对单兵军事素养要求很高,这在冷兵器时代是无法使用的。

等火枪适配军队后,进行训练的应该是鸳鸯阵,不过,具体的训练方法他也帮不上忙,只能靠军政部自己摸索了。

此外关于现行的军功制度,以唐朝勋爵为底子,因为府兵制崩溃,勋官不那么值钱了,尤其是勋官还会被强制征兵。

现在的军功制度是为未来打底子,理论上现在大唐周围所有未汉化地区或者直辖成本太高的地区都得封建,为百年后汉化做准备。

这就不得不说明朝的卫所制度,虽然一直被人诟病,但起码他在同化本地民族势力方面一直有着显著的成就。

卫所制度的崩溃最大原因还赖不到土地兼并上,甚至是崇祯年间,崇祯皇帝还建了几个卫所,可以说卫所制度从明初一直到明朝灭亡,一直都在发挥作用。

也正是因为卫所制度,明朝保留了极大的韧性,一直到南明,卫所提供了大量优质兵员,明朝军队实力撑了将近两百年才显著下滑。

但在这种情况下,军队实力还会随中央调整有所恢复,甚至在崇祯年间也恢复一些实力,只是可惜上层统治阶级总能干出一些令人血压飙升的操作。

卫所制度其实有点像殖民团,但因为其本身结构原因,导致了下层民众被上层压榨。

卫所制度在实际上培养出来军事地主阶级,要知道,明朝中卫所出身的文官占据大约三分之一,而卫所人口大约占全国人口的十分之一。

而卫所制度崩溃上层将领兼并土地还在次要,真正猛踹瘸子那条好腿的还是“卫仓地管”和文官集团填不满的贪婪。

“卫仓地管”看上去是为了处理上层将领喝兵血,实际上是为了文官加强对武官的控制。

然而在同一卫所的的武官好歹有些收敛,可文官就不一样了,卫所的武官很快就见识到什么是吃干抹净,敲骨吸髓。

明朝廷在正统年间开始将卫所的物资管理权从卫所武官剥夺,让渡到地方官府管理。

在卫所里负责种地的士兵每年需要交十八石粮食给卫所仓集中分配,其中十二石未来会作为他自己的月薪,每月重新下发给他,剩下六石则作为战争开支。此时卫所仓往往贴近士兵生产的土地,粮食一送一回不需要损耗。

而“卫仓地管”后士兵仍然交十八石,但是需要交给地方官府,但地方官府往往禁止士兵将粮食储存在卫所仓库,必须送往州县的官仓。

可州县的官仓不但距离遥远,还有地方官吏的层层剥削,这就导致一些卫所运输粮食的成本超过粮食本身。

没办法卫所士兵只能选择把粮食送到州县官仓后,被自愿放弃月薪,那这部分放弃的粮食去哪里了,想必大家都知道。

而文官的贪婪还不仅限于此,“卫仓地管”后州县需要负责给军队管饭,但是军队到达的第一天不用管饭。

于是有许多人都知道的事情发生了,崇祯年间各地总兵率军进京勤王,但是地方州县不管饭!

军队周转三个地区,面对总兵苦苦哀求,没有一个官府给哪怕一粒粮食,将领控制不住饿急眼的士兵,士兵开始劫掠周围州县。

内阁知道后不但不提供军粮,反而要将军队将领抓起来,众将士既不敢反抗,又怕朝廷追责,于是一哄而散,逃回老家。

明朝说自己承了宋制,单从这方面来看,倒还真不假。

当年看历史,崇祯喊着“朕非亡国之君,诸臣尽亡国之臣尔”,这崇祯会甩锅,但想来都是半斤八两,都该吊在歪脖子树上。

因此白绍威不会采取卫所制度,因为殖民他要复一复周礼,封邦建国。

军屯也不会让文官插手,军籍户口可是武官、士兵的稳定来源,当然其他人也可以参军,但要么进军事学校,要么大募兵时参加募兵,被选中才行。

军人的地位在白绍威的治理地区比较高,尤其是军功制度畅通无阻,战争死亡率不高,战死有高额抚恤金,因伤致残退伍后经过军政部培训合格后还会前往县乡担任官员。

再加上军队福利比较高,这使得军人地位有了保障,而身处丝绸之路,再加上货币改革,使得白绍威的安西都护府很富裕,完全承担的起。

看着井然有序的军队,白绍威已经决定,在外培养军事贵族阶级,在内扶持官僚阶级。

此时战旗前舞,鼓声动,齐喊,齐向前,一时齐斗,唱杀齐人。

待敌退败讫,可趁行三十步,审知贼徒丧败,马军从背逐北。

闻金钲动,即须息叫却行,膊上架枪,侧行回身,向本处散。

又以鼓声战旗,变阵法,换行列,一变,二变,三变。

如此三变乃止,军政及军法按奖惩,于是军演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