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吧!男孩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曾经有一位三年级孩子的妈妈在我的公众号后台向我求助,她细数了她儿子一堆屡教不改的坏毛病,说自己被气哭过无数次,很长一段时间焦虑到失眠,问我该怎么办。

我问她:“能跟我说说你儿子的5个优点吗?”

她说:“哪有什么优点,他太差劲了,老师天天控诉他,同学也都不喜欢他。”

我再问:“亲爱的,我问的是你眼里他的好,不是老师和同学的评价。”

她回答:“他很爱我,就算我天天说他,他也永远都给我打100分。”

我继续问:“那你最近夸过孩子吗?”

她说:“没有,他都这么差劲了,再夸还不反了天了?”

最后我说:“说实话,我觉得你的孩子现在更需要你的夸奖,别再说他差劲了。

遇到问题孩子不必慌,淘气男孩也有大潜力。

胖豆也曾经是世俗定义里标准的“熊孩子”。幼儿园时,老师气愤到暗示我,这孩子再不管,长大了怕是要闯出大祸来。

上小学前两年,被老师批评那是家常便饭,最高纪录一天7次;还有老师直接在家长会上给他贴上“问题孩子”的标签。

我也曾觉得丢脸,气过,哭过。

典型焦虑型妈妈的每一句台词,我都说过——“究竟要我说多少遍你才听得进去?”“你看看人家,再看看你自己!”“你就不能长点儿心,别让妈妈丢脸了?”“这么简单的题还出错,你能不能认真点儿?”……可结果总是——不管用!

从胖豆小学三年级开始,我开始执着于带他体验生活,而非一味说教、讲大道理。我发现击中人心的也许只是一部电影、一首歌、一群人、一件事……一旦他真的被击中,有了“从心”出发的勇气,改变也就真正开启了。

作为妈妈,我必须无条件相信他!我坚信他只是暂时优秀得不那么明显,他需要我的帮助;我只是暂时还没有找到适合他的教育方式,我一定会找到,也必须找到。

我开始疯狂地学习育儿知识,儿童心理学的书我读了好几十本,育儿课一两年下来听了不下100场。我开始意识到,一个好妈妈,应该用100种方式去教育一个孩子,而不是迷信一种方式可以教好100个孩子。不能照搬别人的方法,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倾听孩子的心声,因材施教,点燃动力。

看到好的方法,我会跟胖豆去实践,并做好记录,然后根据他的反馈进行调试,再实践。他犯了任何错误,我都会和他一起去承担,想办法解决。

几年下来,胖豆的变化非常大,虽然他现在正值青春期,还是会时不时地作妖,但整体频次已经非常低了。他优秀得越来越明显,成功进入了他理想中的中学,有了不少优秀的好朋友,人也越来越自信。

因为痛过,所以懂得。我知道男孩的成长过程中,让妈妈焦虑和头痛的绝对不只学习这一件事;我也发现教育专家、知名教育博主的孩子大多是女孩。“一点就通”在厚脸皮、经常选择性“耳聋”的男孩面前,简直是教育的奢侈品。

有没有接地气的方法,能让虐妈千百遍的淘气男孩的妈妈看到一丝曙光,相信虽百转千回,但问题终究有解的那一天。

这也是我写这本书的初衷。胖豆就是个现实生活里淘气又阳光的邻家男孩。我们的真实教养记录分享,哪怕只是让一个妈妈在无助的时候,能看到一丝微光,愿意再多试一次,也许这世上就多了一个优秀得更明显的孩子,那我的分享就是值得的。

我们只需要坚信:没有不想变好的孩子,也没有“教”不好的孩子。

当我们发现教育受阻,挫败无力的时候,试着跳出来,先不逼迫孩子改变,而是先试着改变一下自己,接纳孩子的不完美,多关注生命教育,多看见孩子的情绪和想法,专注于点燃孩子的学习动力,帮他找到适合他的学习方法,而非紧盯着具体知识的灌输,我们就会发现,整个世界都不一样了。孩子的行为认知、人际交往、学习都会自然而然地往好的方向发展,想不优秀都难。

和孩子一起打败问题,而不是和问题一起打败孩子。

孩子犯了错、闯了祸不可怕,可以批评,但不要定性,尤其是男孩,大多是有些“逆鳞”在身上的。一定要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愿意和他一起去面对、去承担、去改进,会一如既往地爱他、支持他。

孩子做错事时,比起父母的指责谩骂,他们更需要的是帮助。如果这个时候连最亲近的爸爸妈妈都不帮助他,甚至嫌弃他,他就很容易感到无助,变身小怪兽。

男孩的大脑前额叶皮层发育比女孩晚,所以跟女孩相比,他们显得不擅长社交和处理情绪,自制力更弱,更容易冲动、易怒,爱发脾气。当受到外力侵扰时,他们的应激反应更大,非战即逃,要么激进好斗,要么躲进自己的“山洞”里生闷气,不出来,拒绝沟通。

问题越多的男孩,越需要父母去发现、去理解,然后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来帮助他们。孩子有了父母的爱和信任,才有力量对抗大大小小的问题。

每一个不被父母接纳、欣赏的孩子,都是折翼的天使。那些在父母的指责中长大的孩子,无论取得多大的成就,都有可能“习得性无助”。作家三毛曾写信给她的父亲说:“我一生的悲哀,不是没有赚得全世界,而是要请你欣赏我。”很多被父母习惯性指责的孩子,可能要用一生去追寻一声肯定。

降低预期,降维训练,允许孩子暂时“差劲”,逐步引领孩子体验“成就”。

孩子的问题不是一天之内形成的,所以也别期待立刻就能改变。试着先降低预期,降维训练,这样无论孩子取得多么微小的进步,都是超出预期的收获,都值得为他鼓掌。想想孩子小时候第一次笑,第一次翻身,第一次爬,第一次走路,第一次喊爸爸妈妈,哪一次我们不是在一旁欢呼雀跃。

你会说,那能比吗?他现在大了,应该懂事了,应该知道认真学习了。可是世界上哪有那么多“应该”?他为什么就不能比别的孩子普通一点,进步得慢一点?

我已经40多岁了,应该富足了,应该淡定从容了,但为什么我依然在为碎银几两忙碌奔波,常有困惑?我该骂我自己不争气吗,还是选择跟自己和解、自洽更幸福?

如果我们可以和自己和解,那为何不能接受那个暂时跑得不够快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种子,只不过花期不同。有的花,一开始就灿烂绽放;有的花,则需要漫长的等待。

别看到别人的花已经盛开,自己的这株还没动静就焦虑着急。专注一点,细心呵护自己的花苗。咱就跟自己比,今天多长出一片叶子,明天多结出一个花苞,都是惊喜。接纳孩子的缺点,接纳他的不完美,而不是纠结于他不应该这样那样。

这是我们每一个父母必修的功课,也是帮助我们缓解焦虑的不二法门。

别怕有问题,也别怕慢,要有“牵着蜗牛去散步”的耐心。每个阶段,着重解决一到两个问题就好,不要贪多,不要求孩子同一时间全面变好,而是允许他有些地方“暂时差劲”。

从现在起,只有“我家的孩子”,没有“别人家孩子”。

父母的焦虑,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将自家孩子与别人家孩子做比较,这种比较显得自家孩子格外不行,于是父母心生担忧,无限后怕。马歇尔·卢森堡在《非暴力沟通》中写道:“与别人比较,是悲惨生活的开始。”

其实,孩子不必成为别人家的谁,也不必活成老师眼中正确无比的乖孩子。我们要成全自家的男孩,帮他找到他独有的闪光点,找到天赋和兴趣,然后引导他按照适合自己的节奏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兴趣是一簇星火,父母要做的就是帮孩子找到属于他的星火,然后给予支持和肯定,让孩子更有力量地绽放自己的生命力。

孩子的很多“缺点”,到底是不可饶恕的致命短板,还是裂痕里一束迷人的光,很多时候只在家长一念之间的引导。

比如孩子沉迷游戏,家长都深恶痛绝。实话实说,胖豆沉迷游戏的时候,我也抓狂过。但沉迷本身难道一定就是坏的吗?沉迷学习,沉迷研究,沉迷追逐梦想,都是好的,所以,他只是沉迷错了对象而已。

于是,我引导他换了个对象,引导他去“设计游戏”而不是“玩游戏”。然后,他开始从游戏中抽身,转而沉迷编程,还为此获得了不少全国性比赛的一等奖。

教育,不是不断发现并填补自家孩子的短板,而是不断发现并放大孩子偶尔做对的那些小事,让孩子更多地体验成就感!

男孩,越是觉得自己很强很厉害,就越少惹是生非!

请做个捧场王,在孩子做得好的时候多夸夸,捧捧场,但注意要夸得真诚,夸得具体。

我们这代父母跟我们的父辈相比,也会鼓励孩子,至少能夸得出口了。但跟孩子犯错时的“高度重视”相比,我们的夸奖还是显得太蜻蜓点水了。我们好像总能从孩子身上找到问题,发现不足,然后不厌其烦地给出自以为是的“正解”,以避免坏的结果出现。但其实,我们大多数时候都做错了。

当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懈怠、情绪低落、内心动力不足的时候,他需要的是充电、正向赋能。作为家长,我们要去引导,去激励孩子,而不是用负向打压去消耗他仅存的电量。

胖豆有时会跟我说:“妈妈,我的脑子好像短路了,就是想不出来,我觉得我好像做不到。”我就会说:“累了你就先休息一下吧。回头再试一试,你一定行的!”

他问我:“你那么相信我吗?”

我坚定地回答:“我不是相信,是坚信!”

人类内心深处最重要的需求之一,就是被人欣赏。试试做个捧场王、爱夸夸父母,相信相信的力量,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当然,我们也是第一次当父母,也会犯错,也会偶尔忍不住怒火去打击孩子。没关系,男孩也没那么脆弱,我们和孩子都是普通人,是人就有情绪。要允许自己客观表达情绪——只要不是发泄式表达就行,也要正视孩子的情绪,给它们以出口。

男孩通常吃软不吃硬,不能跟他们硬刚,当然也不能放任不管,我们需要掌握些“套路”来跟他们斗智斗勇。

但是,切记:

套路只是暂时的战术迂回,真诚才是永久的必杀技。

养孩子没有捷径,要用动态、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养育男孩的过程,尤其是淘气男孩;更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意识到再好的方法都不能一蹴而就,每个阶段都会有新的问题、新的发现、新的情绪触发点。

但只要我们能放下焦虑,耐心一点,多摸索、习得一些智慧的育儿方法和技能,左手出“套路”,右手打“真诚”,用心倾听、理解、接纳和等待,就一定会等到他怒放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