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规划
接下来,我将对洛杉矶贫民区警务工作的客观基础、实时执行情况与主观影响展开叙述。本书行文结构的设计,旨在从该地区行为者的多种往往是相互冲突的视角来展现上述过程。第一卷将呈现一种“自上而下”的警务观念,主要站在洛杉矶贫民区及其人口的管理者的立场上。在第一章,我将结合历史数据与民族志田野调查,深入挖掘“安全城市计划”的历史渊源。在开篇处,我将讲述一次意料之外的观察:在据称罪犯改造及重返社会已走向终结的情况下,贫民区高度惩罚性的执法政策实际上是由以治疗为导向的私营福利组织设计、合法化并颁布的。本章将阐明,社会福利的私有化与20世纪后期其他新自由主义改革相结合,改变了洛杉矶贫民区的组织形态。众多家长式作风的规训型组织集结在一起,将过去单纯容纳城市贫民的城市一隅,转变为明确计划改善贫民现状的区域。为实现这一目标,他们诉诸了警察的强制权力。
第二章将镜头转向洛杉矶贫民区的街道,通过警察的日常巡逻及其与居民的互动情形来阐释治疗性计划的具体表现。规训组织日益扩张的影响力从根本上改变了警察对其工作、辖区、居民及各类问题的理解方式。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期,警察巡逻与酌情执法的目的是将城市里的穷人集中隔离到贫民区内,而如今,警察的工作却主要是为了“引领”任性的民众选择更合规的生活方式,并最终重新融入贫民区以外的传统社会。
本书第二卷将视角对调,从警务工作对象群体的角度重新看待问题,通过“自下而上”的观点展现贫民区的居民如何尝试与无所不在的监视和管制进行谈判——这种监视和管制已延伸到贫民区的文化背景中,改变了长期以来围绕城市贫困现象的关键社会学进程。本卷中的章节依次介绍了贫民区的居民运用“条子智慧”的各种技巧,它们展现出民间抵抗力量的日益增强、扩张与规范化。我们将看到,面对警察频繁介入的威胁,每个居民的身份背景以及他们对周边社区的日常关切与看法,都将催生出独特的应对方法。
第三章讲述一个黑人居民群体的生活状态,该群体由大约13人组成。在警察强制要求进入正规治疗机构的情况下,他们选择自行创建本地的戒毒及重返社会项目。面对没完没了的逮捕与反复监禁,他们凭借应付警察的集体智慧,尽量规避与警察接触,主要是通过与瘾君子、毒贩及其他“典型的”贫民区居民划清界限——无论是象征性还是物理性的。事实证明,他们的努力卓有成效,代价却是必须限制自身的社交范围,严格把控日常行为,同时直接加深了地域污名化的刻板印象。
第四章以街头小贩为研究对象,详述他们的“条子智慧”与抵抗策略。这些人与第三章中回避接触其他居民的黑人男性不同,他们会调动民间对警务工作的各类分析,积极介入旁人的生活,而在周身严格实施非正式的社会控制。为尽可能降低与警察接触的概率,小贩们尽力规范附近街道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希望消除最可能引起警察注意的“问题”情况。从某种程度上看,他们是治安的代理人,需要保证所在片区没有乱堆废物、毒品泛滥和犯罪等现象。然而,有些时候,小贩会过度打压未犯罪的居民,一刀切地禁止此前为社会容许的行为,破坏了居民谋求生计的机会,同时间接地加剧了贫民区的刻板印象。
第五章从前文中的颠覆性策略转向集体抵抗策略。参与洛杉矶社区行动网络“社区守望”项目的居民将他们积累的“条子智慧”作为一场正式运动的组成部分,旨在反对“安全城市计划”,缓解贫民区及本地人口的负面形象。他们对警察的行为了解得细致入微,据此“跟踪其后”,并记录警察违反宪法的巡逻行为,而后将其制成视频展现其罪行。这样一来,洛杉矶社区行动网络设计出一种新的法律证据形式,克服了此前该组织缺乏可信度的问题,直指治疗性警务手段的核心。
本书的结论部分思考与警察在监督、管理和塑造城市贫民生活中发挥的作用有关的主要教训。虽然本书聚焦于洛杉矶贫民区的生活,但它所讨论的现象与过程绝不仅限于这一环境。诸多城市中皆有证据表明,治疗性警务已经制度化,成为一种市政政策。在贫民区以外,我们同样可以观察到“条子智慧”在发挥作用。那些广为人知的警察枪击事件造成的余波表明,许多地区的居民已被迫运用“条子智慧”,以维系日常生存。在此背景下,本书将提供一个重要的框架,用于理解美国乃至世界各地以犯罪闻名的地区居民的生活状态。
[1] SRO一词适用于多种类型的情况,包括公寓或酒店租用房间,在此书中用于描述分租房。——编者注
[2] Davis (1987, 65).
[3] Wolch and Dear (1993); Blasi (2007).
[4] 1英尺≈0.3米。——编者注
[5] Blasi and Stuart (2008).
[6] Wolch and Dear (1993); Anderson (1990); Bourgois (1996); Venkatesh (2000).
[7] Esping-Andersen (1990); Beckett and Western (2001).
[8] Wacquant (2008, 2009).
[9] Garland (1985, 2001).
[10] Garland (2001, 43).
[11] Harvey (2005).
[12] Brown (2003).
[13] Mofitt (2014).
[14] Wolch and Dear (1993).
[15] Wacquant (2009).
[16] Jencks (1995); Beckett and Herbert (2010).
[17] Wacquant (2009).
[18] Kohler-Hausmann (2013).
[19] Feeley and Simon (1992); Garland (2001).
[20] Wacquant (2009, xxii).
[21] Wacquant (2009, ,295–296).
[22] Smith (1996); Mitchell (1997); Beckett and Herbert (2010).
[23] Wilson and Kelling (1982).
[24] Kelling and Coles (1996, 15).
[25] Beckett and Herbert (2010).
[26] Smith (1996, xviii).
[27] DeVerteuil, May, and von Mahs (2009).
[28] Mitchell (1997, 311).
[29] Katz (1997).
[30] Polsky (1991, 4–5).
[31] Polsky (1991, 5).
[32] Brown (2003).
[33] Wilson (1997, 340–41).
[34] Cruikshank (1999); Soss, Fording, and Schram (2011).
[35] Soss, Fording, and Schram (2011).
[36] Lyon-Callo (2008); Whetstone and Gowan (2011); Gowan and Whetstone(2012).
[37] Fairbanks (2009).
[38] Foucault (1991); Dean (1999).
[39] 详见Cohen (1985) 中关于“法网扩大化”的概念论述。
[40] Foucault (1977, 24).
[41] Herbert and Beckett (2010).
[42] Blasi and Stuart (2008).
[43] Garland (1990, 173).
[44] Garland (1990).
[45] Swidler (2001); Harding (2010); Wilson (2010).
[46] Swidler (2001).
[47] Anderson (1923); Shaw and McKay (1942).
[48] 相关评论,见Wacquant (1998, 2008); Gofman (2009); Rios (2011)。
[49] Bittner (1967).
[50] Williams (1992).
[51] Williams (1992,82).
[52] Gofman (2009).
[53] Clark (1965, 86).
[54] Citron (1989, B3); 也可参考Davis (1990)。
[55] Wacquant (1998, 30).
[56] Anderson (1990, 5).
[57] Wacquant (2008).
[58] Wacquant (2008,169).
[59] Bahr (1973, 287).
[60] Drake and Cayton (1945); Anderson (1978, 1999); Jones (2010).
[61] Los Angeles Community Action Network (2010).
[62] Scott (1985, 1990).
[63] Scott (1985, 29).
[64] Thompson (1983); Gilliom (2001).
[65] De Certeau (1984).
[66] Scott (1985, 28–37).
[67] Scheper-Hughes (1992, 473).
[68] Cohen (1999).
[69] Rice (1918); Anderson (1923); Park and Burgess (1925).贫民区、贫民窟和棚户区等典型城市地区之间的区别,见Huey(2007)。
[70] Bittner (1967, 705).
[71] 上述估值主要基于洛杉矶住房部(Los Angeles Housing Department, LAHD)、洛杉矶无家可归者服务管理局及美国人口普查收集的数据。
[72] DeVerteuil (2006).
[73] Blasi (2007).
[74] 警力部署数据汇总自洛杉矶警察局主页:http://www.lapdonline.org (YTD 8/22/2009)。
[75] Small (2007, 2008).
[76] Zussman (2004, 362).
[77] Small (2004).
[78] Wacquant (2003, 5).
[79] Anderson (1923); Liebow (1967); Anderson (1990); Duneier (1999); Gowan(2010).
[80]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我遵循民族志惯例,以逐步深入的方式写下田野笔记(Snow and Anderson 1987)。该方法可细致入微地展现人们的表态与事件本身。第一步,我出田野工作时几乎一刻不停地详细记录,无论是在小小的线圈本、报纸的空白处、社会服务传单的背面,还是任何手边能找到的不起眼的纸上。起初,我担心不断涂写会影响到自己希望培养的人际关系,但我发现事实恰恰相反。当在附近工作和生活的人了解到我的目的时,他们时常会鼓励我做更多笔记。有几次互动时,居民和警察见我没有积极做记录,都表现出些许沮丧之情。甚至有人直接向我核实笔记的内容,以确保他们认为极为重要的事件得到了记录。(在方法论附录部分,我提到了受访者如何对我的存在加以利用。)贫民区的居民若允许,我也会使用数字录音设备更加精确地记录我们的采访、对话和互动。第二步,我会在离开现场后迅速将笔记和音频转录下来。为了提高记忆的准确性,我通常在市中心外一家24小时营业的咖啡店内完成这项工作,而后再回家。第三步,我会与相关文献建立对话,从而对田野笔记进行多轮解读,大约每两三周进行一次。通过理论抽样,我从数据中提炼较为突出而显著的主题与模式,从而打磨出研究问题与调查焦点。
[81] Blasi (2007); Blasi and Stuart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