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如何更好地阅读这部著作?
对这部著作的阅读,显然需要根据读者类型和阅读目的而确定阅读内容和方式。关于本书的读者,本文开篇所引的全书第一段中即已提及,其中说道“环境史的读者包括大中学校的学生、其他的学者、政府和企业的决策者以及一般公众,即所有对现代世界的重大环境问题感兴趣的人”。对此,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环境史读者归纳为一般爱好者和专门研究者两大类,以此来认识如何更好地阅读的问题。
对一般爱好者来说,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喜好,浏览、翻阅书中的相关内容;或者根据日常关注的环境问题和环保行为,在书中找到对应的历史著述作专门性阅读。简言之,即是为观照现实而走进历史世界,这也是一般的历史爱好者通常开启的历史阅读方式。譬如,前阵子,云南大象北上,一时间引发了无数人的关注。这时,有许多人想到了伊懋可所著的《大象的退却:一部中国环境史》,于是想要从这部中国环境史著作中了解历史上大象在这片国度生存栖息的状况。而休斯在书中谈及中国的环境史研究时也特别指出,“在中国之外的学者所做的重要研究中,人们可以放心地参阅伊懋可的《大象的退却:一部中国环境史》。”(正文第119页)通过阅读《大象的退却》,人们还可以对比历史上人象之间几千年搏斗以及现时代各方人士对大象的呵护,从中感受到今日之人环境意识大为增强的情形。
就专门研究者而言,在一般阅读、了解该著作的内容之后,应根据自己研究的需要作专题性的精读与思考。而思考的时候,更需要批判性地阅读、分析,尤其要重视休斯在第六章“环境史的问题和发展趋势”(Issues and Directions in Environmental History)中所提及的许多问题,甚至要以此检验许许多多的环境史著述的优劣长短。此外,还需要进一步查考《什么是环境史?(修订版)》本身存在的问题。
由于休斯兼具环境史开创者、环境史杂志编辑和众多环境史学家之私交的特殊身份,他关于环境史的阐释和著述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环境史是大有帮助的。然而,正如他所说的,“在目前该领域活力十足的状况下,每月都有值得一读的新作问世,它们卓尔不凡,是那些更年轻或先前未被认识的学者写的。”(正文第235页)这表明,环境史学在不断发展、变化,《什么是环境史?(修订版)》本身肯定会有不少遗漏,我们自己还需要不断地跟进和追踪。不仅如此,该书也有信息介绍不准确甚至错误的情况存在。譬如休斯对中国部分的介绍就遗漏了许多重要文献,而且出现了错误。以此类推,他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研究信息的介绍有可能存在同样的问题。因此,作为专门研究者,我们必须谨慎对待和处理。
此外,作为专门研究者,我们还需要从这部指南出发,进一步思考种种问题。首先,是否认同作者对环境史的定义?如果不认同,你自己又如何定义?其次,如果认同并依循作者对环境史定义的思路,在历史研究中,如何通过对各个时期人类与自然关系的研究,理解人类的行为和思想?在具体研究中,如何借鉴相关学科的方法并很好地落实?在历史叙述中,如何认知自然与文化协同进化的史实并整理成完整的故事?还有太多的是否和如何的问题,可以一一提出。这或许可以从休斯提及和介绍的文献中找到答案,但一定要亲自去寻找、解答并撰述出来。
最后,需要说明一下原著第二版的修订情况。与第一版相比,这一版内容有所增加,包括这里开篇引用的那段话就是新增的。当然,总的来看,第二版新增篇幅并不大,所增加的主要是第一版问世后世界上一些地方的环境史研究信息,以及对更多问题的关注,这在第三、四、五、六章都有体现。此外,休斯对各章都有所修订,但所修订之处主要在文字措辞方面,由此体现了一种值得学习的精益求精的学术品格。同时,休斯增添或调换了一些图片,而第二版封面图片的变化特别值得提及。第一版封面是一只老虎,形单影只,让人联想到物种衰亡的历史情形。第二版封面是一棵树,枝繁叶茂,根须绵延,仿佛散发着泥土的芬芳。它既象征着滋养文明的大地和林木的郁郁葱葱的样貌,也意味着环境史在世界各地开枝散叶的盛景——这不正是环境史使古老的历史学焕发勃勃生机的生动写照和力量所在吗?!
2021年8月25日星期三
于清华大学照澜院公寓
(1) Alfred Crosby, The Columbian Exchange: Biological and Cultural Consequences of 1492. Westport, CT: Greenwood Press, 1972, 30th edn. 2003.有多个中译本。本书“*”号注释均为译者注,下同。
(2) Clarence J. Glacken, Traces on the Rhodian Shore: Nature and Culture in Western Thought from Ancient Times to the End of the Eighteenth Centur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7.中译本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
(3) Paul Shepard and Daniel Mckinley, eds., The Subversive Science: Essays Toward an Ecology of Man, Boston, MA: Houghton Mifflin, 1969.
(4) Donald Worster, “Appendix: Doing Environmental History,” in Worster, ed., The Ends of Earth: Perspectives on Modern Environmental Histo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pp. 289–307.
(5) Carolyn Merchant, The Columbia Guide to American Environmental Histor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2.
(6) William Cronon, “A Place for Stories: Nature, History, and Narrative,”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 78 (March 1992): 1347–76.
(7) I. G. Simmons, Environmental History: A Concise Introduction. Oxford: Blackwell, 1993.
(8) [美]J.唐纳德·休斯:《什么是环境史》,梅雪芹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译者序”第9—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