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流变(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北宋南宋

秦汉之后,中国有两个大分裂时期,一是汉末的魏晋南北朝,时长约为369年。二是唐末的五代十国,时长按五代计算,约为53年;按十国计算,约为77年。宋朝建立后,用了二十多年时间,平定南方诸国,基本实现统一。五代的通俗称法为“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是指唐末宋初在中原地区建立的五个王朝,每个王朝都很短命,53年改换了五个朝代和十三个君主。五代的疆域是后梁最小,后唐最大。先是朱温于公元907年,接受唐哀帝的禅让,建立后梁政权,存续15年;次是李存勖夺得河北后,消灭梁朝,建立后唐,基本统一了黄河流域,存续13年;复是石敬瑭对契丹耶律德光称儿,允诺割让燕云十六州,联合契丹消灭后唐,建立后晋,存续11年;再是后晋与契丹会战,被消灭,契丹改国号为大辽,耶律德光为辽太宗,刘知远则趁后晋灭亡之际在太原建立后汉,迁都开封,存续3年;后是郭威称帝,建立后周,存续9年,其继子柴荣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为目标,意图统一天下,不幸英年早逝,由幼子柴宗训继位。960年,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迫使柴宗训禅让,“召文武百僚,至晡,班定。翰林承旨陶毂出周恭帝禅位制书于袖中,宣徽使引太祖就庭,北面拜受已,乃掖太祖升崇元殿,服衮冕,即皇帝位。迁恭帝及符后于西宫,易其帝号曰郑王,而尊符后为周太后。建隆元年春正月乙巳,大赦,改元,定有天下之号曰宋”(《宋史·太祖纪一》)。宋朝的建立,意味着五代的结束,开启了统一全国的征程。

十国的通俗称法为“吴唐吴越前后蜀,南北两汉闽平楚”,是指唐末藩镇将领在南方先后建立的割据政权,其中有的奉五代为正朔,有的是保境固守,有的则称帝争天下。十国疆域是南平最小,南唐最大。公元902年,淮南节度使杨行密号称吴王,建立吴国,定都扬州。937年,吴国执政者徐知诰,后改名李昪,取代吴国,建立南唐,定都南京。907年,镇海节度使钱镠号称吴越王,建立吴越国,定都杭州。909年,福建观察使王审知在福建被后梁封为闽王,建立闽国。同年,湖南节度使马殷割据湖南全境,被后梁封为楚王,建立楚国;927年,被后唐封为楚国王。蜀国分为前蜀和后蜀。907年,西川节度使王建称帝,建号蜀国,定都成都;925年被后唐李存勖消灭,任孟知祥为西川节度使。934年,孟知祥在成都称帝,建立后蜀国。924年,荆南节度使高季兴依附后唐,在荆州建立南平国。911年,静海、清海节度使刘隐被后梁封为南海王,同年病逝;其弟刘岩于917年称帝,建立南汉政权。951年,后汉刘知远的弟弟和河东节度使刘崇,据河东十二州称帝,仍用后汉的乾祐年号,史称北汉,也是十国中在北方的唯一政权。赵匡胤称帝时,南方仍有后蜀、南唐、吴越、南汉、南楚、闽国以及北汉等割据政权。按照“先易后难,先南后北”的策略,赵匡胤先后平定南方各割据政权。979年,宋太宗亲征,攻灭北汉。太平兴国四年五月,“甲申,继元降,北汉平,凡得州十、县四十、户三万五千二百二十。命祠部郎中刘保勋知太原府”(《宋史·太宗纪一》)。北汉的覆灭,意味着十国结束,基本实现统一,却形成了与辽国对峙的局面。

宋朝延续319年,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北宋算是统一的王朝,开国君主赵匡胤行伍出身,跟随后周世宗柴荣南征北战,功绩卓著,升为禁军最高统帅,过程却有点蹊跷,“世宗在道,阅四方文书,得韦囊,中有木三尺余,题云‘点检作天子’,异之。时张永德为点检,世宗不豫,还京师,拜太祖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以代永德”。公元970年,赵匡胤一伙谎报军情,以便率领禁军外出,发动兵变,显德“七年春,北汉结契丹入寇,命出师御之。次陈桥驿……夜五鼓,军士集驿门,宣言策点检为天子”;“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宋史·太祖纪一》)。南宋是个偏安王朝。1127年,女真族建立的金国,攻入北宋都城开封,俘虏宋徽宗、钦宗及王室、臣僚三千余人回师。同年五月,康王赵构称帝,四月“癸未,至应天府……群臣劝进者益众,命有司筑坛府门之左。五月庚寅朔,帝登坛受命,礼毕恸哭,遥谢二帝,即位于府治。改元建炎”(《宋史·高宗纪一》)。称帝后的十多年间,宋高宗并无定所,辗转流移在建康、越州、杭州等地。1138年,“帝至临安”,“是岁,始定都于杭”(《宋史·高宗纪六》)。史家习称建都临安的为南宋,建都开封的为北宋。南宋疆域东起临安,西至秦岭,北以淮水为界,南抵海南,约为北宋的十分之六;北与金朝对峙,西北与西夏、西辽为邻,西南与吐蕃诸部及大理国接壤。

北宋享国167年,历9帝。赵匡胤作为开国皇帝,具有雄才大略,“五季乱极,宋太祖起介胄之中,践九五之位,原其得国,视晋、汉、周亦岂甚相绝哉?及其发号施令,名藩大将,俯首听命,四方列国,次第削平,此非人力所易致也”。作为宋朝奠基者,他深谋远虑,“在位十有七年之间,而三百余载之基,传之子孙,世有典则。遂使三代而降,考论声明文物之治,道德仁义之风,宋于汉、唐,盖无让焉”(《宋史·太祖纪三》)。赵匡胤最关心的是宋朝的长治久安,而要实现长治久安,则必须以唐末为鉴,集中权力和消除藩镇割据。正史之外有两个故事形象说明赵匡胤是如何集权的,一则是杯酒释兵权。《涑水纪闻》记载,宋朝建立刚过百天,即有昭义军节度使李筠和淮南道节度使李重进叛乱。平叛后,赵匡胤询问长治久安之计,赵普认为:“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于是,赵匡胤设宴款待石守信等高级将领,酒酣耳热之际,先是说君主不如武将快乐,“我非尔曹之力,不得至此,念尔之德,无有穷已。然为天子亦大艰难,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吾今终夕未尝敢安枕而卧也”。次是怕武将有野心,想要黄袍加身,“汝曹虽无心,其如汝麾下之人欲富贵者何?一旦以黄袍加汝之身,汝虽欲不为,不可得也”。后是告诫武将不如放弃兵权,享受荣华富贵和歌女美酒,“人生如白驹之过隙,所谓好富贵者,不过欲多积金银,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耳。汝曹何不释去兵权,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久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君臣之间,两无猜嫌,上下相安,不亦善乎?”结果是武将“皆再拜谢曰:‘陛下念臣及此,所谓生死而肉骨也。’明日,皆称疾,请解军权。上许之,皆以散官就第,所以慰抚赐赉之甚厚,与结婚姻”。另一则是搬去宰相的座椅,以集中行政权力。《宋人轶事汇编》记载,赵匡胤登基后,一次与大臣议事,以眼花看不清为由,让宰相站起来送文书至眼前,随即撤去座位,“自唐以来,大臣见君,列坐殿上。艺祖即位之一日,宰执范质等犹坐,艺祖曰:‘我目昏,可自持文书来看。’质等起呈罢,欲复位,已密令去其坐矣”。赵匡胤收走的不是座椅,而是宰相的行政权力。

宋徽宗赵佶纵情享乐,耽于艺术,不理政事,实际是北宋的掘墓人和末代君主,“自古人君玩物而丧志,纵欲而败度,鲜不亡者,徽宗甚焉,故特著以为戒”。公元1011年,宋哲宗驾崩而无子嗣,皇太后向氏主张立赵佶为帝,宰相“谓其轻佻不可以君天下”(《宋史·徽宗纪四》)。由于向太后坚持,赵佶登基为帝,“元符三年正月己卯,哲宗崩,皇太后垂帘,哭谓宰臣曰:‘家国不幸,大行皇帝无子,天下事须早定。’章惇厉声对曰:‘在礼律当立母弟简王。’皇太后曰:‘神宗诸子,申王长而有目疾,次则端王当立。’惇又曰:‘以年则申王长,以礼律则同母之弟简王当立。’皇太后曰:‘皆神宗子,莫难如此分别,于次端王当立。’”(《宋史·徽宗纪一》)赵佶的失误在于把聪明才智用错了地方,诸事皆有兴趣,唯独对政治和国家管理没有兴趣,“特侍其私智小慧,用心一偏”(《宋史·徽宗纪四》)。他自幼爱好笔墨丹青,所创书法字体瘦挺爽利,侧锋如兰竹,被后人称为“瘦金体”;所画花鸟形神并举,形似以物趣胜,神似以天趣胜,“徽宗皇帝天纵将圣,艺极于神”(《画继》)。赵佶是古代少有的艺术家皇帝,也是真正称得上画家的皇帝,却又是一个昏聩的皇帝。他最大的失误在于用人失当,错用蔡京为相,加速北宋政治腐败;错用童贯为将,违反宦官不领兵的旧例,“疏斥正士,狎近奸谀。于是蔡京以猥薄巧佞之资,济其骄奢淫佚之志。溺信虚无,崇饰游观,困竭民力。君臣逸豫,相为诞谩,怠弃国政,日行无稽。及童贯用事,又佳兵勤远,稔祸速乱。他日国破身辱,遂与石晋重贵同科,岂得诿诸数哉?”失误还在于联金灭辽,不仅没有要回燕云十六州,反而是唇亡齿寒,引狼入室。1127年,北宋灭亡,赵佶被金兵俘虏,押至金国,过着屈辱的生活,“二月丁卯,金人胁帝北行。绍兴五年四月甲子,崩于五国城,年五十有四”(《宋史·徽宗纪四》)

南宋享国152年,历9帝,没有值得书写的有为之君,只有值得书写的重大事件,主要是绍兴和议。宋高宗赵构建炎登基,颠沛流离十多年后定都杭州,终其一生都是惊魂未定,既没有能力北伐雪耻,更没有心思收复失地,史书委婉评论,“高宗恭俭仁厚,以之继体守文则有余,以之拨乱反正则非其才也”(《宋史·高宗纪九》)。苟且偷生是赵构的人生底色,在登基之后逃跑过程中就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不思号召和组织力量抵抗金人南下,反而一年内几次三番奉书乞哀于金国军事首领粘罕,“前者连奉书,愿削去旧号,是天地之间皆大金之国,而尊无二上,亦何必劳师以远涉而后为快哉”(《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六)。定都杭州后,赵构内心始终主张求和于金国,还荒唐地搬出孝心的理由,“帝愀然谓宰相曰:‘先帝梓宫,果有还期,虽待二三年尚庶几。惟是太后春秋高,朕旦夕思念,欲早相见,此所以不惮屈己,冀和议之速成也。’桧曰:‘屈己议和,此人主之孝也。’”为了求和,他一方面重用奸臣秦桧,而秦桧自称“以诚待敌”,“鼎既去,桧独专国,决意议和”。另一方面,在抗金斗争顺利进展的情况下,不惜剥夺抗金将领的军权,绍兴十年“四月,桧欲尽收诸将兵权,给事中范同献策,桧纳之。密奏召三大将论功行赏,韩世忠、张俊并为枢密使,岳飞为副使,以宣抚司军隶枢密院”。为了满足金人议和条件,“十月,兴岳飞之狱”;“十二月,杀岳飞。桧以飞屡言和议失计,且尝奏请定国本,俱与桧大异,必欲杀之”(《宋史·秦桧传》)。绍兴十一年,赵构在秦桧的协助下,终于与金朝签订和议,内容是南宋称臣于金,“世世子孙,谨守臣节”;东起淮水中流,西至大散关以北之地割予金朝;南宋每年向金朝纳银25万两,绢25万匹。绍兴和议的达成,奠定了南宋偏安一隅的基本格局和未来趋势。

另一个事件是崖山之战,南宋灭亡。公元1276年,南宋都城杭州陷落,宋恭帝赵㬎投降元军,宋度宗的杨淑妃在国舅杨亮节的护卫下,带着自己的二个儿子赵罡和赵昺出逃,在金华与大臣陆秀夫、张世杰、文天祥等会合,在福州拥立赵罡登基称帝,是为宋端宗。次年,福州陷落,在逃往雷州途中,帝舟倾覆,宋端宗因落水染病,不久病逝,由弟弟赵昺登基称帝,逃到广东江门的崖山。在崖山,宋朝军队与蒙古军队进行了大规模海战,结果是宋军覆没。比较绍兴和议与崖山之战,如果说绍兴和议是奸臣可恨,那么,崖山之战则是忠臣可嘉。在南宋灭亡的最后过程中,涌现出许多忠臣义士,他们所展示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最为典型的是陆秀夫,他一直追随朝廷南逃,坚贞不屈。当宋端宗病亡而人心动摇时,挺身而出,鼓励士气,“王以惊疾殂,群臣皆欲散去,秀夫曰:‘度宗皇帝一子尚在,将焉置之?古人有以一旅一成中兴者,今百官有司皆具,士卒数万,天若未欲绝宋,此岂不可为国耶?’乃与众共立卫王”。当崖山之战失败时,义无反顾,以身殉国,“秀夫度不可脱,乃杖剑驱妻子入海,即负王赴海死,年四十四”(《宋史·陆秀夫传》)。更令人难忘的是文天祥,他在广东、江西两地领导抗击元军,不幸在海丰县的五坡岭兵败被俘,押往元大都囚禁。元帝忽必烈慕其才华人品,多次劝降,甚至许以宰相官职,文天祥明确拒绝,“国亡,吾分一死矣”。在监狱里,文天祥留下了壮怀激烈的《正气歌》;临刑前,写下了《绝笔自赞》:“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宋史·文天祥传》)面对南宋末年的忠臣义士,仰天长啸,感慨万千,深深折服于他们的人格魅力,震撼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伟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