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百年孤独
李卫国:“《百年孤独》这一本书用太笼统的方式应该是看不明白的这本书有无数个主角,能说出一些名字已经算是能把《百年孤独》看明白的人。”
“我也是最近才看这一本书大哥给你一阵子回来,带来了一个懂英语的人我委托他翻译了一下,现在还记得里面大概的内容。”
《百年孤独》人名的不断重复,主要是因为家族的历史,民族的历史不断在循环重复的不仅仅是书里面,也是一整个拉丁美洲。
可以说这种不断的循环和重复是很有阅读门槛的,劝退了很大一批人,反复阅读中也可以从中找到这一本书里面的规律。
一件事物无论重复多少次都总归会有不同的地方,更何况那本身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是人那就有不同的个性,这就需要读者多思考,才能把里面的脉络梳理出来,有人真正意义上面的体会到文字的力量!
主编点了点头:“只可惜杂志社的译本最近都没空,我怕是看不到这样的剧本了,而且不能够批量,主要是大陆另一头他们的版权不授权咱们这边。”
“恐怕改编也没法投放到市场上面,版权本身就不够干净,哪怕我们想看也看不了,你还能够联系到那位译者吗?”
“我愿意出一辆自行车和一台老旧手表再加上二百块钱来作为聘用费,聘请他写一本《百年孤独》的抄本。”
主编虽然没有直接看过百年孤独,但是有通过一些渠道了解过里面的一些内容,没有了解过内容的时候还没什么感兴趣。
了解过《百年孤独》的时候就越发想要亲眼目睹一下里面那些内容,但是上面的英语却成了一道门槛。
最主要的还是里面的独特文化,你要是点进去你就会发现一个名字,祖祖辈辈都在用,读到后面心里头就会产生疑问这个人到底是谁呀?
李卫国:“我可以试试帮你联系一下,那位同志现在好像很缺钱的样子,翻译一整本《百年孤独》二百块钱再加上自行车有点低。”
“这个价格要是再高一点的话,他应该就能够接受,毕竟《百年孤独》可是一本长篇小说,译者的价格比正常写文低一点,但也不会低到这么夸张。”
“那就三百块钱《百年孤独》就二十万字,哪怕他只要翻译前头的内容或者缩减一点也够用,找到了来杂志社联系我。”
“走了,杂志社还有事情要处理。”
主编喝了一口茶,拿出随身携带的旱烟吸了一口,吐出一口带有巧克力味的烟圈,骑着自行车离开了百顺胡同。
李卫国把四合院的门关上,感觉自己又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市场,目前现在外国文学作品在国内很少,只有谨慎的基本主要是这方面的译者数量不够。
自己的文章得写,翻译的文章也可以弄一些,主要写那些不能翻译的,特供给需要的作者,《北平文艺》现在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
而且他这边生意只要能做得好,以后主编就是一个活着的广告,会有源源不断的三百块钱自行车和收音机。
他翻译文章费劲吗?
根本不费劲!成品实在太多了,而且还分做好几个版本,他所需要的只是将文章抄下来,然后给人看。
而且由于是私人买家要求也不至于那么严格,只要不要遇到一些有毛病的买家就行,这钱不比正经写文来的快?
制作单本的翻译不做,更大批量的销售,不去进行印刷,只进行一个翻译再加入一些观念和拉丁美洲的资料协助读者进行阅读,当作《文学评论》卖。
应该没啥问题!
李卫国动了这个想法,就打算开始先拟一个开头试试,刚才主编说过,只要看一个开头他就能决定需不需要文章!
要是主编不想要的话,他能够把更多的注意力花写白莲花的剧本上面还有给沈从文提供的话剧试本。
沉没成本也不算高,《百年孤独》的一个翻译开篇是搞一天的功夫就能够完成,他可以花三天的时间慢慢写完。
主编点头同意好处也不少,那可是一辆自行车,他去找副工业票还收不了这么多。
李卫国坐在桌子面前,虽然是白天,但是屋里面没什么光线,一根蜡烛被点亮照在一整个桌子面前,宣纸上多了一些光芒。
《百年孤独》这一本书其实最让李卫国有印象的还是,全世界的蚂蚁出动把小奥的皮囊吃干净,第一个人被吊在树上,最后一个人正在被吊在吃掉。
光是这一句就看着有些让人细思极恐。
这有一点让我联想到了现实里面的拉丁美洲的斗争……
李卫国开始细想起了《百年孤独》这一本书的剧情,想要翻译出好的作品,首先就先要对这个作品有着深度的理解。
化为作品里面的一个又一个的人物,《百年孤独》作为一本群像的文学作品想要将它翻译出来也实在是不容易。
哪怕李卫国只是想把这篇文章写出来,都忍不住加入对《百年孤独》这本书的感悟,他把心里面的杂念剔除以后才正式开始写。
李卫国从钢笔里面抽出了几支钢笔,自打他经济状况好转了以后就买了五六支钢笔备用,然后还买了好几瓶墨水。
茶叶和咖啡是属于消耗品,这是必备的东西。
【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有一个人拿着一块磁石在小巷里面行走眼前的一幕令所有人都震惊了关于铁的东西和一些许久未见的物品全部吸附在了磁石上面】
【有人想到可以利用这个无用的发明来挖掘地下黄金,当时就有人提醒,不过其实干不了这个,他还是拿自己手里头的东西兑换了这一对磁石】
李卫国写完一整个开头,已经有一点微微的头痛感,《百年孤独》的文字跟余烨这种更偏通俗一点的华国文学一比看着就有一种陌生感。
这或许也有可能是出版这本书的出版社一直都不考虑把百年孤独投放到庞大的华国市场的原因之一。
阅读门槛实在太高,尤其是在这个华国人识字率都还不高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