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兴道坊
兴道坊西南,太平公主府。
也许是太平公主早就跟门子打过招呼,很快有谒者引领李守义入府,转到水榭处,但见太平公主在抚琴自娱。
“行啊,你这小人儿倒是挺守信的,今天有什么故事要讲啊?”太平公主收手起身,笑嘻嘻地看着李守义。
邑司丞赶紧招呼人收了琴,茶汤、零食奉上。
“就说一个《罗刹海市》吧。”
“有一个商贾的儿子叫马骥,容貌俊美,擅长歌舞,文章也不错。可是,商贾的后代是不允许科考的,商贾老了,马骥只能出海谋生……”
李守义开始讲起了改动版的《罗刹海市》。
没辙,秀才科在大唐相当难考,贞观年之后就停了这一科。
商贾、作坊主的后人不允许做官、当兵,这是大唐的规定。
太平公主听到这新奇的故事,很快沉浸进去,为马骥在以丑为美的罗刹国遭遇而忿忿不平。
水榭一侧,邑司丞挥毫,记录起李守义的故事。
听到马骥以炭灰抹脸扮张飞而得到荣华富贵,太平公主五味杂陈,不晓得该说什么好。
听到马骥在龙宫为婿,太平公主喜笑颜开,却因结局不够完美而遗憾。
完美的故事,流传度往往不如有遗憾的强。
李守义讲完,太平公主还在回味故事。
挥手屏退左右,太平公主面容严肃:“这个《罗刹海市》,以后不要讲了。”
太平公主虽然未插足权力场,但触觉敏锐,能分辨出《罗刹海市》蕴含的讽刺。
虽然常见人说嘲讽这、嘲讽那,实际上,嘲讽的运用范围极广,谁又敢说不是嘲讽天皇?
侄儿说给自己听,即便是天皇、天后知道了,太平公主也能说上几句话,在外头广为流传,再被有心人各种解析,就真不好说了。
世间总有一些人,从“不要断章取义”到“断章取义”。
李守义吃了块甑糕:“姑姑说话,当然是为侄儿好,从此《罗刹海市》与侄儿再无瓜葛。”
太平公主露出笑容:“以后还有那么精彩的故事吗?”
李守义苦笑:“故事不缺,但侄儿可能没有多少时间能讲了。”
话递出来,太平公主当然能联想到明崇俨一案。
李守义悲观的情绪,也与此案有关。
“姑姑能力不大,只能做一些小事。”太平公主挑眉。
大争斗掺和不了,保侄儿一命应该没问题。
哪怕天皇、天后知道了,也不会太过怪罪自己吧?
-----------------
大明宫,紫宸殿。
天后挥毫批着奏章,与天皇李治交流,并没有因代批奏章而过分逾越。
“听说没,你那小孙孙,还会跑去给太平讲故事了。”武则天漫不经心地开口。
“他一个八岁的孩子,会讲什么故事?不会是因为东宫气氛压抑偷溜去兴道坊吧?”李治对李守义的能力持疑。
“首先,他不是偷溜,是去太子那里禀告,得太子暂借玉质随身鱼符出宫;其次,他拒绝太子派太子左卫率护卫,对太子左卫率明显不信任。”
“然后,他讲那个光怪离奇的《罗刹海市》,细细对照的话,在哪里都能照出丑陋来。”
武则天把李守义的作为说了一遍。
《罗刹海市》的故事,自有内谒者念了一遍,李治与武则天都听得沉默了。
初一听光怪离奇,细一琢磨,世间有几人跳得出罗刹海市?
武则天吐了口气:“太子是个不孝顺的,倒是这孙儿,有孝心、有才华,还只是个庶子。”
“天皇呀,太子妃房氏无子,要不让房氏收他为子得了。”
李治听得出来,武则天想收拾李贤的心思稍稍弱了点。
儿子摆不正位置,让孙儿替代?
这个想法,让李治的脑袋有点胀。
“这么办最好,再看两年,要不干脆立个皇太孙?”李治张口,说的话更是离经叛道。
反正大唐一朝,比这更出格的事都有,倒不显得皇太孙的主意多突出。
不过,李治这话明显是带了点试探的成分。
他的病情已经很重,哪怕李守义山呼“万寿无疆”,他也知道自己进入倒计时了。
李贤这个太子,教育得很失败,能被大臣一通忽悠,毅然站在李治与武则天对立面,亲近他们正努力打压的世家门阀。
所以,易储的念头在他们心头浮沉,几番下不了决心。
原因在于,除了政见不同外,李贤的能力还是比较突出的,李哲与李轮的能力不足驾驭整个朝堂。
武则天叹息:“后面的事还是再缓缓吧。天皇啊,可记得我们面对长孙无忌一党时,是多么狼狈吗?我怕孙儿顶不住这巨大压力啊!”
内谒者监趋步入殿:“禀天皇、天后,太平公主车驾驶往东宫,途中遭遇太子家奴赵道生,赵道生不知为何触怒了公主,生生被公主下令打死。”
赵道生一个家奴,不起眼的小人物,却是太子的龙阳君。
这也算是一个传统吧。
反正在这时代,分桃断袖还视为雅好,实在管不过来。
但赵道生在整个扼制李贤的计划中,是相当重要的一环,更重要的是,在明崇俨遇刺当天,赵道生确实出过东宫。
太平公主打死赵道生,这一案想扯到太子身上就不太容易了。
“有意思。”武则天眼里现出浓浓的兴致。“天皇,你的孙儿里出了人物啊!”
在他们看来,李守义的手法粗糙了些,却简单实用,险些破开了明崇俨一案的局。
不过,想简单了不是?
八岁的孩子,也不能对他过于苛求了。
相对而言,李贤坐困愁城,就显得太过无能了。
但凡李贤蹦跶一番,哪怕挥兵宫变呢,李治与武则天都能高看他一眼。
一个没有能力、也没有勇气破局的太子,要了有什么用?
站在大臣那一头,跟天皇、天后唱对台戏吗?
一个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太子,甚至连一个庸庸碌碌的太子都不如。
天天念叨“仁义”,你倒是用仁义破局啊!
连自己的儿子都不如,这太子养废了。
然后李治与武则天却忘了,李贤有这模样,与他们安排到东宫的僚属密不可分。
三个屠夫谈猪,三个儒生谈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