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一、研究意义
中国拥有悠久的农耕历史、宽广的地域疆土和丰富的人居文化,孕育了众多历史文化村落,因其地域差异明显、空间类型多样、传统资源独特、遗产价值深厚,具有稀缺性、独特性和不可再生性等特征,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然而,一些历史文化村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毁和破坏,历史文化村落数量锐减、人居环境遭受破坏、文化遗产日渐式微等问题,已严重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乡土人居聚落的发展。面对多重挑战,开展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课题研究与项目实践,可谓意义重大、需求迫切、适逢其时。历史文化村落是乡村人居系统和乡土文化遗产的重要类型和载体,其历史变迁、价值辨析、保护利用、活态传承等已成为世界各国在乡村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中面临的共同问题。
本书聚焦历史文化村落有效保护与活化利用,参照当代城乡人居环境发展路向,推进充实中国人居环境的科学发展和理论建设,服务于未来乡村人居环境理论与方法的学术研究需求。同时,本书对于保护传承传统乡土文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和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积极的理论价值和社会意义。
二、研究内容及创新
1.主要研究内容
在理论研究与实践调研的双轮驱动下,本书对省域、市域、县域、村域四个层级的历史文化村落进行纵深掘进、横向类比,以问题为导向进行“学理的提炼”,以实践为基础进行“思路的梳理”,力图建构理论实践交叉、全域个体交融的坐标系统。全维度、全方位探析浙江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实践实情,解读浙江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经验与价值,构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规建管评”协同模式、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五化”协同路径,完成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建设绩效评价、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差异化路径等研究,具体成果如下:
(1)构建了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建设绩效评价体系及其标准 在梳理总结国内外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理论与实践案例的基础上,拓宽了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研究的系统维度,提高了研究的学理高度。采用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设定评价目标、确定因子权重、调整模型运算,充分考量建设实绩、运维管理、规划编制、规划落实以及创新亮点等类目,构建了包括3级指标、4个大类、12大项、30子项的建设绩效评价体系,进一步促进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2)凝练了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多元路径模式与对策建议 在调研评价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建设绩效的基础上,以学术理论为指引,构建了省域、市域、县域、村域多级一体的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框架体系,总结了面向“重要窗口”的“7个三”浙江经验与样本,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7个三”即:绘制风貌、风景、风情内涵扩展的“三风”全景图;编制成形、成品、成景时序递进的“三成”路线表;构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融合的“三生”新格局;提升形态、神态、活态内外兼修的“三态”生命力;推进研究基地、研究项目、研究人员动能激活的“三研”新模式;营造学界、学者、学生进乡入村创意、创新、创业的“三学三创”新场景。同时,本书还总结经验与问题,在加强组织协调、注重规划引领、发挥资源优势、激活内生动力、对标一流先进、强化技术支撑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对策和建议。
(3)建立了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5个一”全数据库 研究团队持续深入地调研了浙江省11个设区市的70余个县(市、区),累计完成300余个省级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的建设绩效评价工作,积累了300余万字的调研报告和5万余幅图片资料,建立了集文化遗产“一村一档”、规划设计“一村一案”、绩效评价“一村一报告”和经验模式“一村一对策”的“5个一”全数据库,为历史文化村落的历史沿革、历史遗存、人文典故、民俗风情等档案管理与宣传提供了样本。
(4)编制了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规划与设计框架 将理论引导与实践论证相结合,在辨析历史文化村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的基础上,突出规划设计的引领性、指导性与实操性,形成以资源梳理与价值评估、特色凝练与规划定位、上位规划与背景解读为基础,以风貌格局、传统建筑、历史环境要素的保护控制、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传承、产业融合发展为主体,以项目实施要素保障、基础设施配套、人居环境提升为支撑的保护利用规划设计框架,进而引导和规范具体项目的实施。
(5)开创了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政学研用”结合模式 研究团队以课题为牵引,以问题为导向,注重“政学研用”协同融合,发挥平台优势和资源优势,支撑研究生的研究方向与选题,在此期间,学校累计培养了七届120余名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研究领域的硕士研究生。同时,研究团队积极推进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研资源,发挥科研成果的引领作用和指引价值,结合学科建设和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结凝练了研究生教学案例《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绩效评价及规划设计》(2020年6月),获浙江省研究生教育学会授予的浙江省优秀研究生教学案例奖,成为创新科研成果反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示范案例。
2.主要观点
(1)历史文化村落保护与利用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历史文化村落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集物质与非物质文化要素的重要人居环境。历史文化村落是活态的乡村人居系统,具有历时性与共时性同存的属性,对其的保护与利用具有辩证关系,动态保护是活化利用的先决条件,而活化利用会促进传统村落的整体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浙江省是全国第一个在全省范围内部署开展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的省份,经过近十年的项目实施,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已成为浙江推进“千万工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历史文化村落已成为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的“金名片”、美丽浙江大花园建设的“耀眼明珠”。
(2)示范引领是高品质实现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重要助力 研究团队参考国内外代表性理论和相关政策文件与规范标准,总结机制模式,构建了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全域化引领、标准化提升、品牌化经营、数字化融合和国际化对标“五化协同”路径,开创了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规划、建设、管理、评价“四位一体”的联动机制,确保浙江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先行先试,继续走在全国前列,为其他地区及国家层面推进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浙江经验与样本。
(3)分类分层是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差异化路径的重要支撑 中国地域辽阔、文化多样,不同地域的历史文化村落在地域特征、天然资源、产业基础等条件上均存在一定的差异,因而探寻差异化保护利用路径成为必然。研究团队基于浙江历史文化村落实情,系统分析研判现况与问题,分别从省域、市域、县域、村域落实分类分层的保护利用模式,发挥优势拉长长板,加强谋划补齐短板,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引导历史文化村落的有效保护与活化利用。
(4)绩效评价是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可持续推进的重要保障 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引入建设绩效评价程序,受浙江省农办、省农业农村厅委托,浙江理工大学中国美丽乡村研究院组建技术团队作为第三方专业机构承担了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建设绩效评价调研工作,发挥学术引领、专业评价、政策传达和意见反馈等职能作用,有效推动和保障了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项目的实施。项目实施立足于差异化、精准化、在地化的保护利用准则,研究团队制定了科学、客观的绩效评价标准,以此为依据,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文献研究与实地调研相结合、主观评价与客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受评村落的各项指标进行详细的统计和分析,进而分析问题与困难,总结经验与亮点,提出具体对策与建议,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引与保障。
3.创新之处
(1)研究体系的创新 本研究突破了以往以个体研究为架构的研究体系,力求涵盖较多层级和较广范围的研究体系,突出横向比较、纵向延伸的研究模式,突显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普遍性和差异性。
(2)研究视角的创新 本研究突破了以往单一学科、单一维度的研究视角,在探析区域历史文化村落基础现状、政策导向、建设实效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综合维度,探究其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与路径。
(3)研究方法的创新 本研究突破了以往以定性描述为主的研究方法,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用图表统计的方式,对具体数量、指标、效益等进行系统、综合的分析和总结,力求创造历史文化村落研究新范式,为其他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资料。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与田野调查相结合
本研究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系列访谈法和田野调查法,聚焦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开展实地调研,获取村志、族谱、图像、视频、文本、台账等资料,拍摄、放样村落实景,建立数据库;参阅代表性文献,从史料、现况中辨析真伪、探寻规律。
2.定量测度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本研究将统计量化分析基础数据的结果作为归纳共性问题与个体特征的依据。定量测度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可以说是,既用“显微镜”,以微观的视角探析村落的价值与特征;又用“望远镜”,以宏观的视野辨析区域之间的同异与联系。
3.理论研究与实验实践相结合
本研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选择典型案例开展具体的策划、规划及设计实践,进一步论证理论研究的逻辑与价值,增强项目研究体系的可靠性,形成指向多元的研究成果。
四、研究价值及效益
1.学术价值
(1)拓宽了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研究的广度 本研究建立了系统、全面、翔实的历史文化村落“5个一”省域全数据库,构建了“规建管评”联动机制和“五化”协同路径,归纳总结了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模式与经验,形成了具有示范性的省域、市域、县域、村域样本,开创性地拓宽了历史文化村落研究的层级与广度。
(2)挖掘了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研究的深度 本研究深入分析了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的历史发展、数量类型、空间分布及典型特征等,辨析了历史文化村落保护与利用的辩证关系,理论研究与实践实验联动,构建了具有实操性、指引性的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机制与路径,进而推进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3)完善了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研究体系 本研究系统梳理了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关键维度和内容,研判了历史文化村落人居环境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资源集聚配置等影响因子的权重,突出问题导向与目标指引,构建了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建设绩效评价体系及其标准,编制了具有示范性和操作性的规划设计框架,促进了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规划、建设、管理、评价、经营的多维协同。
2.应用价值
(1)成为政府文件和有关职能部门决策的参考依据 本研究着重总结凝练了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浙江经验与实践价值,提出具有针对性、示范性和引领性的创新思路与对策建议,为各级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和决策意见提供有力参考。系列研究报告被浙江省农办编入上报省委、省政府的工作情况汇报材料,其中,研究报告《构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规建管评”协同机制与模式》被浙江省农业农村厅采纳,还被写入《关于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的意见》文件中;《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建设绩效调研报告》被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采纳;《构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五化”协同新路径》研究报告被台州市农业农村局采纳应用;《诸暨市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决策咨询和业务技术咨询》研究报告被诸暨市农业农村局采纳应用。
(2)为专业机构和基层项目实施提供操作指南 本研究提出的有关经验模式与实践方法,直接为桐庐县、天台县、常山县、黄岩区、诸暨市、椒江区、岱山县、泰顺县、柯城区等11个县(市、区)的乡(镇、街道)村开展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提供了操作指南,为相关规划设计单位提供技术支持,完成了20余个村落的保护利用规划设计,全部获省级专家评审通过。在成果指引下,项目团队完成了百山祖国家公园周边村落集群提升发展规划、诸暨市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绩效调研与技术咨询服务等工作。
(3)为其他地区的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发展提供示范 本研究解析了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地域特征与发展脉络,助推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与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传承和弘扬优秀中华文化的有机融合,为新时代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及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助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项目研究弥补了国内外这方面研究的不足,形成较好的示范效应。
3.社会效益
(1)发挥智库作用 近年来,浙江理工大学中国美丽乡村研究院聚焦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理论研究与项目实践,已成为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及多个县(市、区)政府部门的合作机构,发挥着重要的智库作用,在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建设绩效评价、技术咨询服务、地方特色标准化研究与实践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获得业界肯定 本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建设绩效调研报告》《构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规建管评”协同机制与模式》等在中央农办传统村落调研浙江专题座谈会、浙江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现场会上宣讲,得到农业农村部、中国文联的多位省部级领导和知名专家的关注和肯定。
(3)业务技术普及 为充分发挥研究成果的示范指导作用和社会效益,团队成员多次受邀在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项目培训班、在地文化的价值创生国际会议、浙江省深化“千万工程”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现场会、浙江省未来乡村暨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培训班、“古村落保护”(西塘)国际高峰论坛等会议、论坛和活动中,围绕研究成果作专题报告和业务培训,受到与会专家、领导、听众的好评。